劉穎
【摘 要】習作教學中,不乏學生存在“體驗的鮮活+表達的貧乏”這一矛盾,以至于習作水平難以提升?;谇榫辰逃膶W生體驗型習作教學,立足學生的生活體驗,將習作以具體的情境加以呈現(xiàn),讓學生懷抱游戲的心態(tài),在情境中生成角色“我”;引導學生以演員的姿態(tài)進行習作,做到扮演自身時關(guān)注“真我”,扮演他人時做到“像我”,扮演“融合”時敢于“超我”,最終提升學生的寫作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情境教育 體驗 習作 核心素養(yǎng)
一、矛盾:“體驗的鮮活+表達的貧乏”
蔣同學的語文成績很不理想,習作對他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指導課上兩眼無神,練習幾乎是家長說一句寫一句,考試時習作更是幾行字了事。一次課間,筆者發(fā)現(xiàn)蔣同學在與人玩鬧時神采奕奕,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他拿著自制的“紙手機”扮演“老板”,正在和假想的“快遞員”溝通存放快遞的事情。不僅“紙手機”制作精良,而且讓人驚訝的是,他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表達流暢、思路清晰。他這種“鮮活的體驗”與習作中“貧乏的表達”簡直判若兩人。在與蔣同學聊天時,他又給筆者展示了一份自制的“菜單”(見圖1)。
蔣同學截然不同的兩種狀態(tài)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為什么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達能力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如果習作中也有具體的情境,他的表達能力是否會有所改善?更值得探討的是,教師需要怎樣指導才能讓學生將體驗與表達聯(lián)結(jié)起來,達到理想的寫作狀態(tài)。
二、溯源:習作中“我”的影像虛無
筆者在對蔣同學以上兩種環(huán)境中的要素進行羅列后分析(見表1):
從表1可知,在相對輕松的環(huán)境中,抱著游戲的心態(tài),認同自己的身份,容易將鮮活的生活體驗調(diào)動起來,使表達變得精彩;在相對無趣的習作中,目的是完成學習任務(wù),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對自身的經(jīng)驗難以選擇,所以表達貧乏。
除習作者個體語言表達能力欠缺這一因素的制約外,筆者認為,更為關(guān)鍵的原因在于習作中“我”的影像是虛無的。
(一)“我是誰”——習作主體不明
習作者首先應(yīng)該明確的就是“我是誰”,有了“我”在習作中身份的明確,才會有對“我”的認同和代入。習作相當于一次小型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需要外在條件的刺激,還需要自身寫作情感的積累與爆發(fā)。明確習作中“我是誰”,就為這種情感的積累和表達找到了焦點。
(二)“我為什么寫”——習作目的模糊
《雷夫老師中國講演錄》中有言,如果你問孩子們?yōu)槭裁匆獙W數(shù)學,他們大概會說:“我不得不學,因為老師是這么要求的,媽媽也是這么要求的?!睕]有訴說的對象和情感抒發(fā)的欲望,習作只是一項需要被完成的任務(wù),造成言說的虛無。
(三)“我要寫什么”——習作內(nèi)容空洞
習作者應(yīng)是對某個或某些對象產(chǎn)生傾訴的欲望,然后發(fā)出信息、進行交流、得到回應(yīng),這樣的寫作才是完整和有意義的。豐富的體驗可以給習作者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zhì)資源,而習作中“我”的身份不明,使被代入的“我”不知道應(yīng)該去調(diào)動什么樣的“體驗”,導致習作言說內(nèi)容的空洞。
三、航橋:情境教育在學生習作中的價值和意義
(一)“演員”與“習作者”
在表演中,演員需要在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迅速轉(zhuǎn)換,并完全進入角色狀態(tài)。好的演員無一例外地擁有同樣的品質(zhì),即“我就是角色”,而有所欠缺的表演也存在相似的問題,即“我不相信”。
習作和表演在本質(zhì)上是一致的,都要生成“我”。在習作過程中,習作者處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情境中,并成為這個時空中的主角“我”:相信“我”的存在,體會“我”的特點,發(fā)掘“我”的邏輯,再按照“我”的樣子進行表達。
(二)情境教育與學生習作
在情境教育中,李吉林老師對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表達的觀點非常認同,認為“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盡管小學作文遠遠不是詩人作詩、作家寫作,但是,同樣需要情感……小學作文大可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境,為學生提供作文題材。
筆者認為,情境教育對習作教學意義重大。引導學生以演員的姿態(tài)進行習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將習作過程游戲化。游戲的狀態(tài)能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接受任務(wù),降低其抵觸情緒。習作過程的情境化表達,要更貼近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表達方式,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
(三)引導學生以演員的姿態(tài)習作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要通過自覺的生活才能踏進更高的境界。在游戲化的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成為情境中的演員,在此過程中“找到我”“了解我”“認同我”,并在“我”的邏輯推動下,明確“我為什么要寫”以及“我要寫什么”,最終成功調(diào)動生活經(jīng)驗。
四、建構(gòu):從“旁觀者”到“好演員”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創(chuàng)設(shè)的情境,以演員的姿態(tài)、游戲的心態(tài)進行習作,實現(xiàn)從“旁觀者”到“好演員”的角色轉(zhuǎn)變。
(一)扮演自身,關(guān)注“真我”
在此類習作中,習作者扮演的角色是真實的自己,直接的生活經(jīng)驗在這類習作中至關(guān)重要。
1.豐富的生活資源
三年級的習作要求:“在生活中一定有讓你高興、難過、失望的事情,選擇一件把它記錄下來。”在這類“本色出演”的習作中,最為關(guān)鍵的就是要寫出“真我”。一個學生在《一件令我難過的事》中寫道:
一天下午,我在家做作業(yè)做得非常慢,剛開始媽媽催我,后來爸爸罵我。我頂嘴,爸爸就把我趕出門外,讓我自己去流浪,說教育不好我,不想要我了。爸爸把我推出了門,我使勁往里擠,可力氣沒有爸爸大。當時,在門外的我很無助,害怕自己成為一個被拋棄的孩子。雖然傷心難過,但我知道爸爸媽媽還是愛我的,我們之間有很深的感情。后來,媽媽和我一起坐在樓梯上談心,相互約定,改正自己的缺點。每次想起這件事,我都會傷心難過。
不難看出,本篇習作來自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讀者能感受到父母和孩子之間在遇到摩擦時的矛盾心情,因為“我”的真實存在,習作才能打動人心。
2.真實的情感體驗
四年級的習作要求:“學會真誠地贊美他人?!痹谂啎r,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他人的贊美言不由衷。詢問后得知,學生的寫作對象多是“設(shè)計”出來的,“優(yōu)點”是“配對”出來的。對此,筆者進行了“說真話·表真情”的練習,要求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將父親作為言說對象,回憶生活中的點滴,并有選擇地記錄下來,寫出真情。如俞同學的文章:
我的爸爸在學習和生活中都對我非常嚴厲,但他也有慈愛的一面。在我生病的時候,爸爸會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閑暇時,爸爸就帶我去釣魚、騎自行車或者打羽毛球,這些本領(lǐng)都是他教我的。爸爸總說,他要把所有會的東西都教給我。
毋庸置疑,“真”是支撐文章的精神。作為父母,哪一個不想把自己所會的傾囊相授給孩子呢?這篇文章就有真實的情感和生活的溫度。
(二)扮演他人,做到“像我”
要成為習作中的“好演員”,豐富的積累非常重要,這種體驗既可以是直接的親身經(jīng)歷,也可以是間接的對他人生命體驗的感受。
1.觀察世間百態(tài)生活
在習作中“扮演他人”,說角色所說的話,做角色該做的事,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不僅需要他們找準角色“我”,還要能扮演好“我”。
如張同學的習作:
假如我是爸爸,如果我的孩子和其他孩子吵架,我會先了解整件事情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又在惹麻煩。如果確實是我們家孩子的問題,我也會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如果對方硬要說自己家的孩子沒問題,只責怪我們家的孩子,我也不會忍氣吞聲。
習作中,“我”在明確自己身份的前提下,知道自己在習作中應(yīng)該為誰發(fā)聲,應(yīng)該調(diào)動起哪些體驗。習作中的“我”是對生活經(jīng)驗的模仿,而這些積累就來自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細致觀察和深刻體會。
2.閱讀書中大千世界
閱讀的過程是進入故事的過程,也是感知人物的過程。學生視野狹小,體驗有限。當體驗不足時,閱讀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孔同學是班里的“小官迷”,教師手中的紅筆在她眼里是“權(quán)力的象征”。她這樣寫道:
假如我是老師,我做夢都會笑醒。我會多布置一些書面作業(yè),因為我喜歡批作業(yè)。等大家都交好了,我就坐在辦公室批作業(yè),“刷刷刷——”多神氣呀!
習作雖然有趣,但也暴露出了問題——體驗的虛無,即該學生對教師批作業(yè)進行了主觀猜測。在講評之前,筆者請她來辦公室進行真實體驗,并建議她閱讀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后,她用幾句話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之前,我覺得老師批作業(yè)的樣子非常神氣,讓我羨慕極了。做了兩天“小老師”后,我知道了,我們作業(yè)本上的紅圈圈是老師的心血。我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位像莎莉文一樣的老師,溫柔有耐心,能懂我的心。
(三)扮演“融合”,敢于“超我”
在扮演“融合”的過程中,習作者既要喚起有效的生活體驗,又要發(fā)揮天馬行空的想象,根據(jù)角色需求對體驗進行藝術(shù)加工,做到敢于“超我”。
一次單元練習中要求:“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仔細觀察它的外形、動作、活動等,寫出你與它之間的故事?!痹劳瑢W這樣寫道:
我最喜歡老虎。有一年,我們?nèi)游飯@玩,遇到了一只老虎。我跟它相處了一段時間,感情也越來越好,我甚至把它當作了親兄弟。有一次,它玩著玩著就從樹上掉了下來,我給它加油。在我的鼓勵下,它終于爬了起來。
顯然,該學生并沒有真正讀懂題目中“寫出你與它之間的故事”這個要求。他將生活進行了過度加工,完全走向了童話習作,沒有做到從自身的經(jīng)驗中尋找適合的部分進行藝術(shù)加工。
五、揚棄:正視學情,尊重個性
在實際的情境教育習作教學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習作方法上確實有所習得,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中年級學生雖然對真實和想象兩者的區(qū)別有所了解,但基于他們的認知水平,對生活的藝術(shù)加工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如何把生活經(jīng)驗、自身體驗與要表達的內(nèi)容進行融合,產(chǎn)生藝術(shù)性的效果,對這一階段的學生來說仍具有挑戰(zhàn)性。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育:一個主旋律的三部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
[2]葉黎明.寫作教學內(nèi)容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