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徒弟叫張龍,27歲獲得全國閱讀教學大賽特等獎,30歲獲得“北京市優(yōu)秀教師”稱號,31歲獲得“全國優(yōu)秀教師”稱號,32歲被評為北京市先進工作者,37歲被評為北京市特級教師。常有人問我,他這么優(yōu)秀,您是怎樣培養(yǎng)他的?我認真地想了想,回答道:我真的沒有刻意培養(yǎng)他什么,不過我倒是通過他的成長和對一些好老師的觀察,發(fā)現(xiàn)了好老師身上共有的一些品質(zhì)。
有理想。年輕的老師走上講臺之前,天資和能力大抵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工作了幾年之后便會逐漸拉開距離,很多時候是因為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不同。有的老師是在為學校工作,有的老師是在為自己生存工作,還有的老師是為“享受人生的美好和幸福”而工作。這讓我們看到:有的老師只有一條命,我稱之為“性命”;有的老師有兩條命,我稱之為“性命”和“生命”;有的老師則有三條命,我稱之為“性命”“生命”和“使命”?!靶悦薄吧焙汀笆姑保谖铱磥矸謩e代表著生存、生活和責任。能夠被稱為“好教師”的,無疑是有“三條命”的人。 這類人從不覺得苦,因為樂在其中;從不喊累,因為知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F(xiàn)在,青春是用來奮斗的;將來,青春是用來回憶的”。他們還知道,自己的奮斗是和一個孩子的前途、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和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他們深信人要活在對自己喜歡的那份事業(yè)的追求當中,深信別人對自己的持久的那份尊重和認同,來自于一個人的精神品格、工作水準和為之付出的真摯的感情。
愛學生。好老師感到跟學生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好人,善于跟學生交朋友,關心學生的快樂和悲傷,愿意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耐心傾聽學生的傾訴與發(fā)泄……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個學生,也曾是個孩子。于漪老師說:“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因為愛孩子,你就得想方設法對他們好!怎么才是對他們好呢?那當然是讓他們在你身邊體格有增強,品德有長進,知識有增加,能力有提升……怎么才能做到這一切呢?那就面對一個個的具體問題研究呀,面對一個個具體的學生琢磨呀!這么不停地實踐,不停地探索,老師必然經(jīng)驗日漸積累,智慧日漸豐富……”所以,優(yōu)秀的教師從來都不要求學生感謝自己,反而自己要感謝學生,甚至是深深地感激,因為是學生教會了他們?nèi)绾巫隼蠋煛?/p>
愛學習。好老師愛學習,也善于學習,他們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錘煉自己的基本功,不斷地研究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時刻葆有好奇心,樂于接受新事物,與時俱進。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要想給孩子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睂τ诤媒處焷碚f,“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要讓自己成為納百川的大海,擁有活潑潑的長流水。他們自己就是一本內(nèi)容豐富的書,里面藏著花鳥蟲魚、日月山河。他們自己也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榜樣。拿語文學科來講,“一筆好書法、一篇好文章、一副好口才”給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我常常講,好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感染、浸潤和影響。在不知不覺中,教育已經(jīng)發(fā)生了。這種專業(yè)的力量一定來自于教師的不斷學習和經(jīng)年累月的錘煉。
愛閱讀。閱讀與好老師的成長是融為一體的。老師的閱讀,有時候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完成某項任務,想借助閱讀開闊視野,尋求良方;有時候是出于職業(yè)本能對閱讀的一種親近,感到閱讀像呼吸一樣自然。他們知道專業(yè)書要讀,因為這樣的閱讀可以讓自己成為擁有深厚學科素養(yǎng)的老師;非專業(yè)書也要讀,因為這樣的閱讀可以彰顯出自己博聞強識的魅力與風采;有字書要讀,因為這樣的閱讀可以涵養(yǎng)自己的思想;無字書也要讀,因為這樣的閱讀可以讓自己親近社會與自然。他們深知: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優(yōu)秀的、可愛的靈魂去搖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閱讀的過程,讓自己的生命獲得成長,也讓自己培育的那些幼小的、鮮活的生命得以煥發(fā)生機,茁壯成長。
善反思??鬃釉趲浊昵熬吞岢觥拔崛杖∥嵘怼薄V煊佬吕蠋熖岢脤戨S筆的方式促進教師反思。他說:“教師應該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學習生活,真實地記錄自己的喜怒哀樂、所思所想和所見所聞。在寫教育教學隨筆的過程中,體驗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寫只是形式,但寫帶動的卻是閱讀,是思考,是實踐。閱讀滋養(yǎng)底氣,思考帶來靈氣,實踐造就才氣?!?他還推出了成功保險——“假如一個老師能夠堅持十年,每天反思并記錄,保你成為教育家”。事實上,很多老師都是這項“保險”的受益者,而他們獲得最大的收益就是“優(yōu)秀”。
從普通成長為優(yōu)秀,需要過程,需要淬煉。歲月是一臺精準的計算器,它分毫不差地記錄著你的付出和努力,讓你成為優(yōu)秀的自己——好好做老師,做好老師。
(王文麗,北京市東城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育部國培專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培訓中心特聘專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