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理嬋
越來越多的家長焦慮地表示:“孩子很懶散,對學習不在意,更不努力,回到家就躺平捧著手機玩……”如今,孩子“躺平”的現象已經成為了家長的心病。深入了解這類孩子的日常狀態(tài),我發(fā)現他們不愛出門、不愛與人交流、對手機以外的事興味索然、幾乎不做家務、沒有什么理想與目標、每天都懶洋洋地……這種“躺平”現象體現出孩子們正逐漸流失生命活力,逐步喪失對生活的熱情和探索自我與世界的能力。
一時的“躺平”或許可以讓人調整身心狀態(tài),但持續(xù)性的“躺平”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來說十分危險:它讓青少年逃避現實生活,在虛擬世界尋求慰藉,令個體的身心成長與發(fā)展受限;更有甚者,一些孩子會因為感覺生活空虛而罹患精神疾病,甚至喪失活著的動力。
孩子的“躺平”,與家庭教育錯位密切相關。非洲有句諺語:“養(yǎng)育一個孩子需要舉全村之力。”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共同幫助孩子茁壯成長。2021年10月,國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其中指明家庭教育的職責是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包括對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并且明確指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合、協(xié)調一致,三者沒有孰輕孰重之分,是不可拆分的整體。
現如今,很多家庭把學校教育擺在第一位。家長在家里也扮演著老師的角色,把本該引導孩子精神成長與探索生命的時間用來陪著孩子做功課、安排課外輔導。這樣,孩子的時間被學習占滿,他們沒有更多空閑去感受生活,更沒有太多機會思考自己喜歡什么、想成為怎樣的人,處于以一種“除了學習和玩手機消遣之外,不知如何生活”的倦怠狀態(tài)。此外,當前的學校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評價體系與競爭方式單一,家長在教育焦慮的裹挾之下,往往只注重孩子的成績,忽視了其他重要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分數至上的單一評價標準抹殺了孩子除課堂學習以外的潛能,同時也異化了孩子的心理,讓那些在學業(yè)競爭中力不從心的孩子對自我價值產生強烈否定,找不到動力,對未來越發(fā)迷茫,最終以 “躺平” 的方式消極地面對學習與生活。
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參與現實生活,在多樣的體驗與經歷中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看見自己,看見生命的意義。家長在養(yǎng)育孩子中需要警醒: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遠離生活。如果孩子每天只有學習,沒有其他興趣愛好,不了解自己的其他方面,不懂生活技巧,不懂如何與人、與世界相處,對未來沒有憧憬、沒有目標……這樣只會越活越狹隘,久而久之,孩子將對自我失去自信,對生活的美好失去感知力,越來越適應自己狹窄的舒適區(qū),失去向外探索、向上成長的動力與勇氣。
因此,想要幫助孩子走出“躺平”狀態(tài),感受生命的充盈與美好,就需要家庭教育承擔起它應有的職責。家長應當更加注重對孩子內心的培育,給予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帶領孩子自由探索外界,接觸更多人、更多事物,挖掘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在生活實踐中發(fā)揮自己的潛能,看到自我價值并喜愛自己。希望我們的孩子對每一天都有熱情、有期盼、有旺盛的生命力,也希望家長能調整好節(jié)奏,在教育內卷、焦慮橫行的時代,不忘初心,在家庭教育方面不斷學習,在養(yǎng)育孩子路上堅定地前行。
編輯/黃偲聰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