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治國
蘇軾曾說:“與可于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p>
而文同也把蘇軾引為知己,說:“世無知我者,唯子瞻一見,識吾妙處?!?/p>
與文與可一首
近屢于相識處見與可近作墨竹,惟劣弟只得一竿,未說《字說》潤筆,只到處作記作贊,備員火下,亦合剩得幾紙。專令此人去請,幸毋久秘。不爾,不惟到處亂畫,題云與可筆,亦當執(zhí)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匹也。呵呵。
有所譯:最近屢次從熟悉的朋友那里見到你新畫的墨竹,只是劣弟我只有一幅你的畫,畫上只有一竿竹子,而且沒有題寫答謝我給你所作《字說》的話啊。你只到處作記作贊,你家的伙夫,專門負責燒火的,都能得到你的幾幅畫作。我現(xiàn)在就專門派人去要我的竹子,你最好別拖延太久,否則,我就要耍潑皮,到處亂畫,胡亂題寫上你“文與可”的名字。并且拿你贈給我的絕句寫成狀子,向你索要二百五十匹絹。呵呵!
有所感:文與可即文同,字與可,與蘇軾是表兄弟,也是摯友。蘇軾對文同有一個評價:“文與可有四絕:詩一,楚辭二,草書三,畫四”,又曾云:“所要拙文,實未有以應命,又見兄之作,但欲焚筆硯耳,何敢自露。”
蘇軾曾多次向文同討要詩文書稿,文同也總是有求必應。但當蘇軾看到別人有文同的不少畫作,而自己卻只有一幅時,實在忍不住了,也去信討要??葱爬锼f,蘇軾是“死皮賴臉”“死纏爛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了。
文同是享譽北宋的繪畫大家,尤以畫墨竹聞名。以淡墨為葉青,以深墨為葉面,這一技法以及繪畫理論影響了蘇軾、米芾等人,對后世更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并創(chuàng)立了“文湖州派”。
當代學者、文物鑒藏大家史樹青也曾指出:“蕭悅以后,五代時的李坡、李惺、黃荃、黃居寀,北宋的文同、蘇軾、崔白、燕肅等,在畫竹方面都有一定成就……在上述的畫竹名家中,承先啟后的大家,當推文同?!?/p>
在蘇軾寫給文同的信中提到,“亦當執(zhí)所惠絕句過狀索二百五十匹也”,還有一個掌故。
因為文同善畫竹,登門求畫者不少。文同應接不暇,也厭煩了,便把求畫者的絲絹扔在地上罵道:“我要拿這些絲絹去做襪子!”這話便傳播出去。后來,蘇軾任職彭城。文同寫信給蘇軾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們說:我們墨竹畫派近在彭城,你們可以去那里求畫。這回襪子材料應當集中到你那里了?!毙盼策€寫了一首詩,其中說道:“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p>
蘇軾回信說:“竹子長萬尺,應該用二百五十匹絹,我知道您是懶怠作畫,只是想要得到這些絹而已?!?/p>
文同答復說:“我說錯了,世上哪里有萬尺長的竹子呢?”
蘇軾卻回信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p>
文同看后,贊嘆蘇軾聰明善辯。但他說:“若有二百五十匹絹,我就要買田還鄉(xiāng)養(yǎng)老了?!彪S后,把他所畫的《筼筜谷偃竹》贈給蘇軾,說:“這竹子只不過數(shù)尺,卻有萬尺的氣勢。”
蘇軾很喜歡文同所贈的這幅畫,他信中提到自己“只得一竿”的畫,應該就是這幅《筼筜谷偃竹》。
蘇軾也是畫竹的好手,他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一文中寫道,自己曾受到文同畫竹的影響:“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jié)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jié)節(jié)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zhí)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p>
但蘇軾對文同,不僅是看重他的書畫技藝,尤其看重的,是他的人品。蘇軾曾說:“與可于予親厚無間,一日不見,使人思之。”而文同也把蘇軾引為知己,說:“世無知我者,唯子瞻一見,識吾妙處?!?/p>
元豐二年(1079)正月,文同病逝于陳州。訃告?zhèn)鞯胶?,蘇軾哭了三天,夜里睡不著,從夢里驚醒,枕席上皆是淚痕。
編輯/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