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摘? 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不可避免地會接收大量良莠不齊的信息,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十分重要。高校必須重視思政教育工作,讓思政教育成為高校學生思想道路的啟明燈。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應克服困難,迎接挑戰(zhàn),抓住機遇。文章通過對高校教師的思政教育工作進行調研并得出具體結論,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優(yōu)化策略,即在新媒體時代下,教育工作者應當采用積極的思想與內容、利用好信息技術設備等手段,促進思政教育工作的優(yōu)化。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21-0029-04
一、研究背景
新媒體時代,提高高校學生的政治思想素養(yǎng)非常關鍵,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代表著一代人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當前,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撲面而來,對高校學生造成各種各樣的影響。如何更好地進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探討的問題。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的局面。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迎接挑戰(zhàn),解決問題,抓住機遇,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課程。迎接挑戰(zhàn),即高校思政教師團隊不懼怕目前所面臨的問題;解決問題,即高校思政教師團隊應當積極反思挑戰(zhàn)中需要解決的問題;抓住機遇,即高校思政教師團隊應當抓住新媒體技術帶來的思政教育發(fā)展的機遇。值此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時代,高校思政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方式與內容,為學生更好地服務。本研究就“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優(yōu)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構想。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一)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單一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應當采用新的教學手段,即將互聯(lián)網科技與思政教學相結合,然而部分高校仍然以傳統(tǒng)思政教學方式為主,沒有將“互聯(lián)網+”教學理念實際應用起來,這就導致高校的思政教學模式比較單一[1]。當下很多教師仍然喜歡用傳統(tǒng)的、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課堂講授方式教學,而忽略了新媒體時代下教師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應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主動接受知識這一特點。很多教師還不適應這一身份的轉換,導致教學模式過于單一,還在采取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即教師在三尺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機械地聽。這對學生來說未免有些枯燥無趣,從而喪失對思政教育課程的興趣。因此,教師需要改變思政教育模式,讓高校思政教育課堂變得多元化,讓學生更好地吸收思政教育知識。
(二)信息技術設備缺乏
現階段,部分高校仍然存在資金不足等問題,由于缺乏資金導致信息技術設備供給不足,使得信息技術設備還不能普及每一個學生。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學改革也需要信息技術設備的支持。尤其是新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往往會接收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質量參差不齊,其也會對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2]?;诖?,高校更應當保障信息技術設備可以普及每個學生,讓這些受學生喜歡的設備應用于課堂教學,更好地傳播正能量的思政教育,發(fā)揮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作用。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設備的使用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因為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受高科技時代的魅力,所以思政教育離不開信息技術設備[3]。
(三)教師團隊缺乏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不僅需要先進的技術設備,還需要大量的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而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團隊恰恰缺乏此類人才,這導致了很多信息技術設備無用武之地,因為教師不會用、不想用,所以學生也接觸不到這些新的信息設備帶來的精彩課程。這也導致學生期待已久的思政課堂失去了很多趣味,學生對課程的預期和教師的綜合實力形成了明顯的差距,導致學生上課感覺索然無味、敷衍了事。因此,解決教師團隊缺乏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的問題也是十分必要的?;诖?,高校應當擴寬招聘渠道,積極招聘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提升思政教育教師團隊的整體實力;應該加強對教師團隊的相關信息技術培訓,使之盡快成長為信息技術專業(yè)型人才,將信息設備融入教學中。
(四)信息發(fā)布監(jiān)管力度有待增強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日常交流和情緒變化。然而現在很多教師對此重要性還不夠了解,沒有做到對學生足夠關注。在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之下,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不再拘泥于時間、空間的限制,在網絡上通過QQ、微信等軟件,甚至可以實現隱藏實際情況來進行交流。但是互聯(lián)網也是一個正能量與負能量并存的平臺,學生還不具備自主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很容易被這些負面信息帶偏思想,這就需要思政教育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干預,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
三、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許多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以及一些熱門軟件去學習思政、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這也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更多便利,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通過在網絡教學平臺上找到問題并且解決問題,這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在此課程中,高校學生也可以通過與同齡人的交流增進友誼的發(fā)展。
(二)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高校思政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將自己編制的教學視頻或者精心設置的教學課件發(fā)布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也可以利用微信、小紅書、抖音等新社交平臺將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加“接地氣”地分享給學生,引導學生學習內容豐富、三觀正確的思政教育素材[4]。學生也可以通過學習這些知識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從而消化理解教師所傳授的思政知識。這樣不僅實現了高校思政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的目標,也可以方便更多學生甚至成人學習利用教學資源。這也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的一種方式,它能夠讓更多校內外學生接觸正確的思想,也能夠讓更多教師互相借鑒、交流教學知識和相關經驗。
(三)有利于實現對學生的監(jiān)督
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發(fā)布的信息進行監(jiān)督和管理。這可以避免學生接受一些不恰當的信息,甚至以訛傳訛。高校教師能夠整合、監(jiān)督學生發(fā)布的信息,讓學生盡可能少接觸不良信息,這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加強對校內的信息管理監(jiān)督,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及時發(fā)現學生思想上的問題并讓學生修正自己的不良思想。
(四)拓寬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眼界
網絡作為新媒體產生的基礎,已經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互聯(lián)網在當下已經成為無可取代的角色。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在互聯(lián)網的影響下工作學習, 相對來講,他們都有著更加廣闊新穎的思維。因此,思政教育者應當掌握一定的新媒體技術,不但要通過新媒介技術來彌補工作中的不足之處,還要通過新媒體了解更多先進的國內外教育方法, 并且根據現階段高校學生的情況制訂好教育方案。
(五)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資源
新媒體可以更好地傳播資源,很多新媒體都是以互聯(lián)網為傳播手段,很多學生想要快速了解知識的時候,都會習慣通過網絡去搜索,這也是新媒體實現資源共享的一種體現?;诖?,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時候, 可以加大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力度,將正確的思政教育生動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沐化。不僅如此,高校還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等新媒體手段將我國偉大的民族奮斗史等信息通過視頻解說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 這樣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觸動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將會積極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從而對思政教育更易接受。
四、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優(yōu)化策略
(一)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至思政教學實踐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能夠豐富教學形式,利用新媒體設備教學將圖片、文字、視頻結合起來,呈現出生動多樣的思想政治課堂[5]。當下,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yōu)化改革提供多種方案,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在信息資源支持下更快更好地發(fā)展。高校教師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正因為高校相較于社會層面具有很多學術方面的優(yōu)勢, 其也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完善其人格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教師更應該將信息技術手段充分應用到思政教學實踐中,比如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發(fā)布思政教育的相關課程,吸引學生來觀看,還可以制作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思政教學方面視頻等。這些行為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吸收思政思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提升。一個多元化的課堂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好的教育,其可避免學生覺得枯燥無味而喪失學習興趣,而新媒體為課堂的多元化提供了更多機會。
(二)引進、培養(yǎng)信息技術型人才
在普遍擁有了信息技術手段以后,高校更應該注意引進和培養(yǎng)高校思政教育的信息技術型人才。高校應注意幫助思想政治教師盡量避免“填鴨式”教學,不要單純“以講為主”地去授課,教師應當能夠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之中,積極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及思政素養(yǎng)。引進、培養(yǎng)高校思政信息技術型人才,有利于讓高校學生更好地吸收思政教育的精髓,樹立正確的三觀。因此,培養(yǎng)信息技術型人才對新媒體時代的思政教育來說,具有與時俱進的作用[6]。教師團隊引進信息技術型人才,也可以讓更多的科技設備得到合理的運用,不至于浪費教學資源,還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使之在思政教育課堂上更為專注。
(三)依托互聯(lián)網信息資源搭建專業(yè)的網絡教學平臺
校園的互聯(lián)網教學平臺是高校師生的“瞭望塔”,是高校信息的“步話機”,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橋梁。學會使用網絡教學平臺,是當代師生要共同學習、進步的方向。依托互聯(lián)網信息資源搭建專業(yè)的網絡教學平臺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方便校內的師生共同學習、一起進步,還可以對不在校但是對思政非常感興趣的學生甚至成人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這不僅對在校學生的思想健康是非常有利的,還可以幫助更多想要學習思政的人。教師發(fā)布到網絡教學平臺上的內容也可以被更多同行看到,大家可以相互交流、借鑒,并且批判、指正教學方面的不足之處,這對教師的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也是非常有利的??梢哉f,借助網絡教學平臺進行對學生的教學,可以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和發(fā)展。
(四)強化對學生信息發(fā)布的監(jiān)督與管理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政教師需要強化對學生信息發(fā)布的監(jiān)督與管理,因為媒體信息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容易廣泛傳播,一些負面、消極的言論易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诖耍ㄗh高校建立網絡信息審核部門,負責監(jiān)督高校師生的言論,管理員可以對學校平臺上的不實信息進行修改和刪除,從而進一步保證信息內容真實正確,引導學生積極、客觀看待問題。思政教師可選擇一些素質高、思想意識強的學生作為思想政治傳播的管理員,協(xié)助高校思政教師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無論是高校,還是高校思政教師,都要借助多元化手段凈化網絡,對學生進行良好的監(jiān)督,堅決打擊校園網絡中的不文明行為。這有利于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干凈的校園環(huán)境,讓他們健康的成長和發(fā)展。學生能否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決定著祖國未來的人才是否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因此,強化對學生信息發(fā)布的監(jiān)督與管理,有助于凈化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良好的校園氛圍。
(五)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與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人的思想問題,盡可能塑造理想的人格,因此思政教育不僅要關注現在的問題,更要關注未來的發(fā)展。高校的教育工作需要符合實際并且能夠反映出一些問題,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具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能夠在新媒體背景下積極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方法與內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反映時代的要求,且高校思政教育的對象是高校學生,他們生活在自己夢想中的象牙塔中,對于社會知之甚少,但是卻有一顆朝氣蓬勃的心,如何指引他們找到正確的思想方向,也是至關重要的。如果高校教師還采取過于陳舊的教學方法,教育內容有“過高”“過空”的缺陷,學生往往不會接受,上課也通常是敷衍了事。所以,高校思政教師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應基于現實,不可樹立空中樓閣,讓學生與思政教育脫軌。思政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去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的方法和內容,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的正確觀點[7]。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始終是圍繞學生發(fā)展進行的,無論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理念如何,或者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手段,其為學生服務的核心是不會變的。高校的思政教學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策略需要教育工作與時俱進,將“教”與“學”跟進時代的發(fā)展,并賦予“教”與“學”新的內涵,這對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他們既要擁有較高的思政教學專業(yè)能力,又要順應新媒體時代發(fā)展,還要學會運用新的信息技術,如此才能對學生進行教學。思政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培養(yǎng)單向度的人,因此,高校思政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也應該多元化。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完善與進步也成為重中之重。思政教學教師團隊應將信息技術手段運用至思政教學實踐中,從而不斷地創(chuàng)新,吸引更多學生對思政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自主學習,可以實現新媒體時代學生完善人格樹立正確三觀的核心目標。這既是教師的使命與任務,也是學生的成長方向,更是影響祖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金瀏河. 新媒體技術對高校思政教育的模式影響研究[J]. 科研管理,2022,43(07):210.
[2] 祁麗霞,劉華濤. 新文科建設視域下行政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優(yōu)化[J].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04):73-77+83.
[3] 陳麗琴,石欣茹.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yè)教學內容設置優(yōu)化探討[J]. 海南開放大學學報,2022,23(02):60-67.
[4] 呂華文. 新時期優(yōu)化企業(yè)辦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策略[J]. 老字號品牌營銷,2022(07):141-143.
[5] 趙彩紅. 新時代優(yōu)化行政管理的成效研究[J]. 黑龍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22(09):1-3.
[6] 孫心悅,梁浩翔. 落好“兩子文化”發(fā)展先手棋[J]. 浙江人大,2022(04):72-73.
[7] 蘇改蕓. 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行政管理優(yōu)化路徑探索[J]. 國際公關,2022(05):130-132.
(薦稿人:王曉梅,麗江文化旅游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