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仙
《故都的秋》是中學(xué)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經(jīng)典課文,在以往的教學(xué)中,教師往往將教學(xué)重點集中在對故都的秋“清、靜、悲涼”特點的分析上,而忽略了文中的“特別”二字。在此,筆者對《故都的秋》中秋味的特別之處進行較為深入的解析。
作為生長于江南的郁達夫,卻特別喜歡北國的秋天,這似乎讓人有些不好理解。南朝著名文人吳均曾在《與朱元思書》中如此描述:“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笨墒?,出生于富陽的郁達夫卻認為其“色彩不濃,回味不永”。因此,他不遠千里,從杭州輾轉(zhuǎn)青島,而后趕赴北平,去“飽嘗一嘗”這“故都的秋味”。于是就有了“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一番感慨。應(yīng)該說,郁達夫的這一審美選擇就顯得十分的“特別”。
在人們的印象中,北平的秋景引人入勝的地方確實不少,作者也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但是,作者并沒有細致描繪這些人盡皆知的故都名勝風(fēng)景,而是將筆墨聚焦于北平人日常生活中的花、草、蟲、樹等景物及普通人家的凡俗生活情景。郁達夫站在平民的視角,用冷清蕭瑟的筆調(diào),描畫了秋院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話涼及秋日勝果這五幅圖景,于北平最普通的風(fēng)物、最平凡的百姓生活中感受到秋味的“清、靜、悲涼”。郁達夫以平民的眼光去觀照故都的秋,從而呈現(xiàn)出“特別”的審美視角。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選擇的物象可謂獨具匠心?;被ㄔ诒本┑慕诸^實在是隨處可見,太不起眼,以至于人們熟視無睹。作品中,作者卻賦予了它獨特的審美韻味,而且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沒有刻畫在枝頭綻放的槐花,卻選擇了已經(jīng)凋謝了的“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在中國文人傷春悲秋的作品中,秋天的肅殺悲涼往往都是與生命的逝去相關(guān)。在這里,郁達夫也是通過清晨滿地的落蕊展現(xiàn)了一種生命走向衰亡的景象,而掃街的掃帚帶走了它們生命的最后痕跡,一條條掃帚的絲紋,抒發(fā)了作者的孤寂落寞之感。
郁達夫從小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長大后東渡日本,接受了現(xiàn)代文明的洗禮。在他身上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名士風(fēng)度和現(xiàn)代文明的精神特質(zhì)。因此,其作品中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感知。這種審美感知在作品中表現(xiàn)為獨特的古典審美視角,從而使“故都的秋”呈現(xiàn)出古樸簡約而又不失典雅精致的美學(xué)韻味。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說到了牽?;ǎ乙詾橐运{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最好,還要在牽?;ǖ?,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p>
郁達夫以悠閑自在的審美態(tài)度觀照凡俗生活,“細數(shù)”“從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靜對”“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從日常生活中平凡細小的事物尋找到中國傳統(tǒng)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就像中國古代文人面對自然勝景或觀賞一幅水墨國畫的藝術(shù)欣賞眼光,呈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審美情趣。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p>
這一段描寫如同一幅經(jīng)典的國畫作品,呈現(xiàn)出極其深遠的意境,而其中寄寓著作者豐富的情感和審美內(nèi)蘊。
在中國傳統(tǒng)文人描繪秋天的詩詞歌賦中,無外乎兩種情感方式,一是感悟秋光燦爛的勃勃生機,一是感傷秋季的肅殺蕭條。盡管在《故都的秋》中也透露出作者的悲秋情緒,但不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感傷情調(diào),郁達夫卻以超越生死的覺悟坦然接受了死亡的如期而至?!拔镞^盛而當殺”“絢麗之極歸于平淡”乃是生命的常態(tài),秋季是自然萬物走向成熟的巔峰時刻,展現(xiàn)了生命的醇熟狀態(tài),但同時,也是生命走向枯敗凋零的重要轉(zhuǎn)折。故都的秋,秋味濃郁,秋韻十足,就像生命盡頭最后一次的怒放,昭示了生命的坦蕩從容。作者徜徉其間,并沒有顯示出過多的悲苦,反而呈現(xiàn)出一種享受人生的自然豁達。文章最后一段:“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睆淖置嫔峡矗坪醣磉_了作者頹廢、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但文字的背后,卻是郁達夫?qū)⒆约旱纳c故都的秋緊緊地融合到一起,蘊藏著郁達夫?qū)ι臒釔叟c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因而,作品的筆調(diào)看起來是悲涼的,但作者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卻是熱烈的,這一冷一熱之間,彰顯了作品強烈的藝術(shù)張力。
《故都的秋》語言平淡樸實,語氣略帶感傷,營造出一種“清、靜、悲涼”的意境和氛圍。但就是這些平淡的語言,卻讓人覺得淡而有味,令人回味無窮。
“在北平即使不出門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p>
這一段描述,作者站在平民的視角,以與朋友交流的口吻,通過簡潔平易的文字,述說著故都北平秋日的平常景象,雖有秋日的蕭條之態(tài),但讀來卻溫馨感人,絲毫沒有頹敗之感,反而透露出作者的閑情逸致。
口語化的表達更是作品語言的另一個重要特色。自五四散文發(fā)端以來,“閑話風(fēng)”成為中國現(xiàn)代散文一種重要的藝術(shù)形式。正是由于表達的需要,《故都的秋》中大量使用了經(jīng)過提煉和鍛造的北平方言口語,也正是這種口語化表達,使作品呈現(xiàn)出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姿態(tài)。類似的例子在文章中比比皆是。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p>
簡潔的語言營造出質(zhì)樸而平淡的詩意,滲透著故都秋日特有的情韻。
綜上所述,通過“特別”的審美視角、“特別”的審美感知、“特別”的情感表達及“特別”的語言形式,郁達夫給我們營構(gòu)出一幅“特別”的故都秋景圖,呈現(xiàn)出別樣的生命感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