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藝文志》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志目錄,其著錄的書籍部數(shù)、卷數(shù)皆遠超前代史志目錄,體現(xiàn)了宋代社會圖書出版事業(yè)的興盛與學術(shù)之發(fā)展狀況。
《宋史·藝文志》(以下簡稱《宋志》)計8卷,收入于《宋史》卷二百二至卷二百九,其中卷二百二為經(jīng)部書,卷二百三、卷二百四為史部書,卷二百五至卷二百七為子部書,卷二百八、卷二百九為集部書?!端沃尽肥侵袊糯徊恐匾氖分灸夸?。
“藝文志”乃中國古代“正史”即記傳體史書中專門記載圖書目錄之“專志”,始見于東漢班固的《漢書》。《漢書·藝文志》通過“刪其要,以備篇籍”之法,刪定西漢末劉歆的《七略》而成,分類著錄存世的先秦至西漢晚期典籍,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圖書分類目錄。唐初纂成的《隋書》也編有“藝文志”,但稱作《經(jīng)籍志》。此后《舊唐書》有《經(jīng)籍志》,《新唐書》《宋史》《明史》有《藝文志》,“二十四史”中的其他諸史皆無“藝文志(經(jīng)籍志)”。
《宋志》序云:“宋舊史,自太祖至寧宗,為書凡四。志藝文者,前后部帙,有亡增損,互有異同。今刪其重復,合為一志,益以寧宗以后史之所未錄者,仿前史分經(jīng)、史、子、集四類而條列之?!贝艘恍《卧捄喴f明了《宋志》的史料來源、編纂體例與分類依據(jù)等,即宋人甚為重視編纂當代史,先后編撰成4部“國史”: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國史》,仁宗、英宗《兩朝國史》,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四朝國史》與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中興四朝國史》。這4部“國史”皆編纂有《藝文志》。元代史臣主要匯總4部《國史藝文志》,考其“異同”,刪其“重復”,合編為《宋志》。
目錄分類
《漢書·藝文志》分為6類: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數(shù)術(shù)略與方技略?!稘h書·藝文志》雖主要依據(jù)漢家藏書目錄《七略》編成,但其分類編目也起著“辨章學術(shù),考鏡源流”的功用,故向來為學者所重視。清代學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即引學者金榜之言曰:“不通《漢藝文志》,不可以讀天下書。《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弊浴端鍟そ?jīng)籍志》以后,因?qū)W術(shù)之發(fā)展、演進,諸史《藝文志》皆改以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宋志》也以四部分大類,其下又細分44小類,即:經(jīng)部下設(shè)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jīng)、論語、經(jīng)解、小學10小類;史部下設(shè)正史、編年、別史、史鈔、故事、職官、傳記、儀注、刑法、目錄、譜牒、地理、霸史13小類;子部下設(shè)儒家、道家(釋氏及神仙附)、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nóng)家、雜家、小說家、天文、五行、蓍龜、歷算、兵書、雜藝術(shù)、類事、醫(yī)書17小類;集部下設(shè)楚辭、別集、總集、文史4小類。
《宋志》設(shè)類原則,雖大體借鑒《舊唐書·經(jīng)籍志》和《新唐書·藝文志》,但也據(jù)宋代學術(shù)發(fā)展狀況而予以調(diào)適。其經(jīng)部仍以六經(jīng)為基礎(chǔ),《孝經(jīng)》《論語》被宋人視作“小經(jīng)”,與“大經(jīng)”即《易》《書》《詩》《禮》《春秋》一同作為科舉考試用書,故于經(jīng)部特設(shè)孝經(jīng)、論語兩小類,加上“輔經(jīng)”的經(jīng)解、小學類,構(gòu)成了經(jīng)部門類。由于先秦儒家六經(jīng)之一的《樂經(jīng)》早佚,故收錄于樂類的圖書大都屬于后世樂書、琴譜以及與音樂相關(guān)的圖書,如相傳蔡琰所作的《胡笳十八拍》,北宋馮元、宋祁等編纂的《景祐廣樂記》,劉昺的《大晟樂書》,甚至唐人崔令欽所撰《教坊記》等也收錄其中,可見其已名不副實。
史部下之諸類目,如史鈔、職官、傳記、刑法、目錄、地理皆可循名識其義,正史類收錄《史記》以下紀傳體史籍與其注釋、辨證等圖書,宋代“國史”即收錄于此;編年類收錄編年體史籍,歷朝實錄、日歷與年表等也收錄于此;別史,其他書目一般稱作“雜史”;故事類所收的乃記載朝廷各類詔令、典章、制度等的圖書;儀注類收錄涉及朝野禮制儀典的著述;譜牒乃指家譜、族譜及姓氏書等;至于霸史,指記載歷代地方割據(jù)政權(quán)歷史之書。
集部主要收錄歷代文學類著述,其楚辭類收錄《楚辭》以后“騷”體著述;別集指個人詩文集;總集指合編兩人以上詩文之著作;文史類收錄《文心雕龍》以下詩文評及詩話等著述。
其他未被收錄于經(jīng)、史、集部各類著述,皆被雜糅歸類于子部,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農(nóng)家、雜家、小說家諸類即屬諸子略。將分別收錄佛教、道教著述的釋氏類、神仙類作為道家類的附錄,充分反映了西漢以后諸朝學術(shù)“以儒為宗”之宗旨。自漢武帝“罷黜百家”以后,諸子中的名家、墨家、縱橫家的新論著甚少,故《宋志》僅著錄歷代名家著述“五部,八卷”,墨家“一部,十五卷”,縱橫家“三部,四十六卷”。于是清人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時,便認為此乃“拘泥門目之過”,遂仿效黃虞稷《千頃堂書目》,將“墨家僅《墨子》《晏子》二書,名家僅《公孫龍子》《尹文子》《人物志》三書,縱橫家僅《鬼谷子》一書”,“于寥寥不能成類者,并入雜家(類)”。
此外,天文類收錄天文星象、歷法及占星術(shù)著述;五行類收錄易術(shù)、堪輿、占卜、遁甲等書籍;蓍龜類收錄蓍占龜卜之流書籍;歷算類收錄算術(shù)、歷代日歷及其編制方式等書籍;兵書類收錄的除歷代兵法、兵書外,還有大量行軍、扎營、占風、望氣之書;雜藝術(shù)類收錄諸如投壺、彈棋、書畫等書籍;類事即宋人用以指稱類書,《宋志》將會要、杜佑《通典》等政書也收錄于類事類??梢娝^子部雖取名于諸子,但其所收錄范圍大體包括《漢書·藝文志》中的諸子略、兵書略、數(shù)術(shù)略與方技略,實為一“雜部”。
著錄方式
《宋志》與其他史志目錄相同,以種為單位,即著錄一書之著者、書名、卷數(shù)(少數(shù)僅著錄其冊數(shù)),其中有一些書下簡注著者身份或與書籍相關(guān)之情況,以便于讀者的閱讀理解。如經(jīng)部易類著錄邵雍《觀物外篇》,注曰“門人張湣記雍之言”;又著錄《觀物內(nèi)篇解》,注曰“雍之子伯溫編”。書類著錄《汲冢周書》10卷,注曰“晉太康中,于汲冢得之??钻俗ⅰ?;經(jīng)解類著錄《周公謚法》1卷,注曰“即《汲冢周書·謚法篇》”。史部別史類著錄陳傅良《建隆編》1卷,注曰“一名《開基事要》”?!端沃尽酚诿啃☆惸┙y(tǒng)計本類著錄書籍之部、卷數(shù),如易類末小計曰:“右易類二百十三部,一千七百四十卷。”注曰:“王柏《讀易記》以下不著錄十九部,一百八十六卷?!庇衷诮?jīng)部末統(tǒng)計曰:“凡經(jīng)類一千三百四部,一萬三千六百八卷。”
對于《宋志》小類末注文中所云的“不著錄”,是將4部《國史藝文志》未著錄之書附錄于各小類末,其法實是仿效《新唐書·藝文志》。由于“不著錄”之書主要為南宋寧宗嘉定年間以后面世的著述,故有學者認為此附錄于諸小類末的書籍,是元史臣據(jù)宋末所編館閣藏書目所著錄之圖書予以補錄的。但從《宋志》所注“不著錄”情況分析,此說法似不能成立。其一,不知出于何原因,各小類末附錄“不著錄”書籍之現(xiàn)象,僅見于卷二百二經(jīng)部、卷二百三史部這兩卷。其二,史部編年類末注曰:“《寧宗實錄》以下不著錄六部,無卷。曾慥《通鑒補遺》以下不著錄十五部,九百六十八卷?!逼洹秾幾趯嶄洝芬韵?部著作《寧宗實錄》《理宗實錄初稿》《理宗日歷》《日歷》《度宗時政記》《德祐事跡日記》,確實皆屬寧宗以后著作。但曾慥《通鑒補遺》以下15部著作中,胡安國《通鑒舉要補遺》、洪邁《節(jié)資治通鑒》與《太祖太宗本紀》《四朝史紀》《列傳》諸書皆成書南宋前期,并非是南宋寧宗以后才出現(xiàn)的著作。
與世人對《宋史》劣評連連相關(guān)聯(lián),學者對《宋志》也多有批評。如清代館臣就指責《宋志》“紕漏顛倒,瑕隙百出,于諸史志中最為叢脞”。確實《宋志》中存在諸多問題,當代學者陳樂素先生《宋史藝文志誤例》中將其中錯誤歸納為7大類:撰人之誤、書名之誤、卷數(shù)之誤、分類不當、編排失序、重出、失書。上述失誤,除部分是由于在傳抄過程中形成的,此外大多是因元代史臣編纂《宋志》失當而造成。因為據(jù)現(xiàn)存宋、元人著作引用宋《國史藝文志》文字,宋《國史藝文志》著錄圖書,如宋時私家書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一樣是撰有提要的,而且各小類前也撰有類序,但元史臣據(jù)宋《國史藝文志》纂修《宋志》時,大略限于正史體例,將類序、提要皆刪去,從而形成今日所見之《宋志》面目。
大概因元史臣纂修時間較短,態(tài)度也欠認真,故其間時見刪剪失當而致舛誤者。如4部宋《國史藝文志》對某書之著錄歸類時有不同,但元史臣撰作《宋志》書,時失刪剪,致使《宋志》中存在頗多的一書重復著錄現(xiàn)象;或者宋《國史藝文志》歸類有誤,卻仍不改的現(xiàn)象。又如《宋志》經(jīng)部小學類著錄南朝梁蕭該《漢書音義》3卷。但檢《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蕭該《漢書音義》12卷、《范漢音》3卷,《舊唐書·經(jīng)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與鄭樵《通志·藝文略三》皆著錄蕭該《漢書音》12卷、《后漢書音》3卷,可證蕭該所撰《漢書音義》為12卷,3卷者乃《后漢書音》,故推知《宋志》于此處誤刪“十二卷后漢書音”諸字。
史料價值
雖然《宋志》中存在諸多問題,但仍不失為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志目錄,其總計著錄四部圖書總部數(shù)、卷數(shù)“大凡為書九千八百十九部,十一萬九千九百七十二卷”,其部數(shù)、卷數(shù)皆遠超前代史志目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國家藏書的品種與數(shù)量,同時體現(xiàn)了雕版印刷普及以后社會圖書出版事業(yè)的興盛與宋代學術(shù)之發(fā)展狀況。有相當數(shù)量的宋人著述,僅見于《宋志》著錄,尤其是官修著述如法律、敕令之類,這是《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私家藏書目錄所無法比擬的。
即便如《宋志》著錄書名下的十分簡略之注文,也有其不可忽略的史料價值。如史部儀注著錄《高麗入貢儀式條令》30卷,注曰:“元豐間?!薄陡啕惻媾疟媸健?卷,注曰:“元豐間?!庇帧吨T蕃進貢令式》16卷,注曰:“董氈、鬼章一,阇婆一,占城一,層檀一,大食一,勿巡一,注輦一,羅、龍、方、張、石蕃一,于闐、拂菻一,交州一,龜茲、回鶻一,伊州、西州、沙州一,三佛齊一,丹流眉一,大食陀婆離一,俞盧和地一。”通過注文,可知此數(shù)項法令條文皆編訂于宋神宗元豐年間,并知被宋人視作“諸蕃”的既有屬于今中國境內(nèi)的古代部族如董氈、鬼章、于闐、龜茲、回鶻等,更多的為今境外的東南亞、南亞、中東諸國。又如霸史類著錄《吳越備史》15卷,注曰:“吳越錢儼托名范坰、林禹撰?!弊硬咳寮翌愔洝蹲尤A子》10卷,注曰:“自言程氏名本,字子華,晉國人?!吨信d書目》曰:‘近世依托。朱熹曰:‘偽書也。”又著錄《孔叢子》7卷,注曰:“漢孔鮒撰。朱熹曰:‘偽書也?!贝藢笕伺袆e古書之真?zhèn)晤H有價值。
因《宋志》存在不足,尤其“咸淳以來尚多缺略”,故清人倪燦等撰作了《宋史藝文志補》等,收錄《宋志》未著錄的宋人著述678家、12742卷,對研究宋代圖書文獻、學術(shù)源流等具有相當重要的參考價值。
顧宏義,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