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王蔚蔚?黃彬
摘 要:作為我國探索勞動教育開展的新途徑,開辟小菜園在各地生根發(fā)芽,為學校、社區(qū)和實踐基地等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實踐過程中,根據“小菜園”式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形式將其劃分為單學科導向、多學科導向和全融合導向三種形式,評價方式涉及單一主體評價、家校聯合評價和多元主體評價等。目前的“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存在著忽視學生生活實際、偏離學生全面發(fā)展、輕視協同育人評價、偏離勞動教育本質等問題。因此,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理應復歸到培養(yǎng)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理論導向和實踐取向,要創(chuàng)建注重勞動素養(yǎng)、堅持五育并舉、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的勞動教育。
關鍵詞:小菜園;勞動;勞動教育;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0-0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8502(2023)04-0012-09
作者簡介:王麗娟,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青少年思想意識教育;王蔚蔚,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少年兒童思想意識教育;黃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青少年工作系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少年兒童思想意識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沒有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1]。作為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勞動在我國的教育發(fā)展中占有重要地位。70多年來,我國勞動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探索、特殊發(fā)展、革新、深化和新時代構建五個階段[2]??v觀我國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歷程,“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一直貫穿其中。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角度為勞動教育指明了發(fā)展方向。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fā)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3]?!兑庖姟穼趧咏逃岢鋈c重要要求:其一,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要全過程、全貫穿、全融合;其二,勞動教育的內容要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其三,勞動教育的實質要具有中國特色。這就決定了我國勞動教育要以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勞動者為基本目標,注重培育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因此,分析當前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研究并提出有助于提升勞動教育實效的具體建議,既是落實《意見》精神的需要,也是規(guī)范和促進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價值實現的需要。
一、“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為拓寬學生勞動實踐的空間,一些中小學選擇開辟小菜園這一勞動教育方式。學生通過在小菜園內翻土、澆水、施肥等一系列勞動行為,切身體會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觀察作物生長、收獲勞動果實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能培養(yǎng)正確的勞動觀念,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類以土地耕種為主,包括通過器皿種菜、種花、栽種綠色植物等的勞動教育形式,被稱為“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繁榮”的菜園式勞動教育可能出現了勞動內容單一化、勞動實踐同質化、勞動評估機械化等問題,存在有“勞”無“育”的潛在風險。
本文資料涉及期刊文獻和新聞報道兩類。期刊文獻來自中國知網期刊總庫,以“中小學”與“勞動教育現狀”為主題詞,以2000年1月1日到2022年12月31日為時間范圍,初步獲得235篇文獻(學術期刊文章37篇、學位論文190篇、會議資料4篇、報紙文章1篇、學術輯刊文章3篇),經篩選確定108篇文獻,篩選條件為:研究對象為國內中小學,研究主題與勞動教育相關,研究內容是描述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新聞報道來自學校網站和多媒體平臺,通過人工去重,確定研究對象為22個省(市)的57所中小學。
二、“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開展現狀
作為我國探索勞動教育開展的重要途徑,小菜園在各地各校生根發(fā)芽,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提供了一定保障。然而,仍有部分學校存在勞動開展方式乏善可陳,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輕思考重體力;勞動融合形式為單學科而欠融合,偏離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勞動評價方式為單方面而少溝通,輕視協同育人效果,未突出學校特色、地方特色和中國特色等現象。
(一)“小菜園”的開發(fā)類型
為有效推動勞動教育課程在中小學常態(tài)化實施,不少學校通過多種途徑因地制宜地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基地。通過整理文獻及報道,可將中小學開展勞動教育的載體“小菜園”劃分為新辟型菜園、合作型菜園和改造型菜園這三類。調研結果顯示,上述三種類型的“小菜園”占比分別為61.4%、12.3%和26.3%。
1.新辟型菜園
新辟型菜園是指學校新辟一塊土地,利用簡單的種植工具和植物種子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場地。有學校由班級選擇想要種植的農作物或水果等,通過耕種,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初級的農業(yè)科學知識,還能促進學生之間互相合作,在這樣的班級環(huán)境中規(guī)范學生行為。也有學校組織在校園內創(chuàng)建蔬菜種植園,組織學生種植應季蔬果。還有的學校建設“綜合教育實踐基地”,由班級承包,然后各班在各自承包的基地上自由種植。
2.改造型菜園
一些學校選擇將現有資源或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成果改造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動實踐基地,這被稱為改造型菜園。劉昕、江偉基于一些學校因地制宜開發(fā)的校本勞動課程實踐研究,發(fā)現通過校本課程與勞動教育課程相融合的途徑,實施新時代勞動教育,具有良好的效果[4]。上海某學校將本校特有的無患子樹作為學生的研究對象,讓學生在種植養(yǎng)護樹木的基礎上加深研究,集體探索如何用無患子制作洗手液、洗發(fā)水等生活用品[5]。西部地區(qū)有的學校結合本校勞動教育的研究課題,引導學生設計菜園、探究如何控制黃沙飛揚等,得到相關專家的肯定。
3.合作型菜園
部分學校與社區(qū)、校外實踐基地進行聯動合作,利用校外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來滿足學生的勞動實踐需求,這類菜園被稱為合作型菜園。胥興春、姜曉在其論文中介紹了某學校鼓勵學生在社區(qū)中開展照顧或修剪花草樹木的自然勞動,他們認為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學生將已掌握的勞動經驗與社區(qū)經驗相聯系,使勞動教育呈現出更加多元立體的樣貌[6]。
(二)“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融合形式
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離不開與德、智、體、美等學科的聯動。結合各地各校勞動教育實踐的開展情況,可將“小菜園”式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形式劃分為單學科導向、多學科導向和全融合導向這三種形式。調研結果顯示,這三種勞動教育融合形式的占比分別為70.1%、21.1%和8.8%。
1.單學科導向
調查中,70.1%的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課程出現了獨立于學生校園生活的情況,體現出單學科導向的特點。北京某中學利用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到郊區(qū)開展割麥子活動。學生在這類活動中雖體會到了勞作不易,但這一勞動實踐難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及校園生活聯系起來,“割麥子”成為單一的勞作活動。也有學校實施的勞動教育課程本身出現了形式大于內容的現象。例如,陜西某小學將責任田片面地理解為種植基地,由于缺少教師必要的引導,學生將除草、犁地、種植理解為娛樂活動。
2.多學科導向
21.1%的學校的“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嘗試將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課程聯系在一起,突出了“結合學校實際,多學科融合滲透”的特點,但多數學校在實踐中還囿于學科壁壘,或者選擇某一學科課程,或者選擇項目式學習形式,僅嘗試將勞動教育與某一學科相結合。例如,某學校設計了“屋頂菜園與平地菜園的差異性發(fā)現及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將勞動教育課程設計為項目式學習,將其與機器人教育深度融合,意在培養(yǎng)學生跨學科的學習能力與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7]。
3.全融合導向
8.8%的學校將“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緊密地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相融合,期待取得全方位、全融合的勞動育人效果。例如,寧夏某中學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建立了勞動課程體系,利用校園空地建設大型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動員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并制定了《勞動教育課學分評價表》《學分認定記錄表 (基于活動和實踐的模塊)》等工具來進行評估[8]。這類整體設計勞動課程、充分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開展勞動教育的情況,可稱為全融合導向的“小菜園”。這些學校基于當地的自然、經濟、文化等條件,宜工則工,宜農則農。
(三)“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評價方式
評價方式是勞動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是指評價的方法和手段?!兑庖姟窂娬{,勞動教育評價模式應著眼于學生參與勞動的總體目標,尊重學生進行實踐的情感體驗,提升勞動教育的實效。當前,“小菜園”式勞動教育評價在參與主體這一維度上劃分為單一主體評價、家校聯合評價和多元化評價這三種方式。調研結果顯示,這三種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占比分別為52.6%、35.1%和12.3%。
1.單一主體評價
隨著教育評價技術的發(fā)展,不少學校把學生當作可測量、可量化的客體來看待,在評價過程中重視對“靜態(tài)結果”數據的獲取,輕視對“動態(tài)過程”收獲的關注。例如,四川某學校通過收集學生提交的個人勞動成果的照片和視頻,以及填寫記錄表等方式,將“小菜園”的工作完成、成員分工、工具使用等任務進行量化,由班主任給予相應的分數或等級,將結果作為調整教學進度與教學方式、評判學生勞動任務完成情況的依據。學校的勞動結果評定雖關注了學生對勞動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卻疏漏了學生勞動素養(yǎng)和情感培養(yǎng)的教育成效。
2.家校聯合評價
有學校邀請家長一起對學生的“小菜園”式勞動教育成果進行協同評價,以此創(chuàng)新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路徑。家校共評學生教育成果的形式被多校用于勞動教學評價,以檢驗學生的意志力培養(yǎng)、體能鍛煉情況、誠實勞動意識、問題解決能力以及協作溝通能力。在勞動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學校明確了學生在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底線要求”,實現評價的家校聯動。雖然此類做法兼顧了科學合理的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的重要激勵作用,但勞動教育作為極富主動性、體驗感和實操性的育人活動,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這種評價方式還存在忽視學生作為勞動教育主體方面的不足。
3.多元化評價
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對勞動教育的實踐與發(fā)展具有“指揮棒”功能,要達到協同育人目標,應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內容多維化、評價方法多樣化。在評價主體選擇方面,有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采用多元主體評價的方式,強調評價指標的具體化與科學化,除學校、教師、家長等傳統評價主體外,參加勞動的學生以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接觸的社區(qū)居民等群體也能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來。在評價內容設置方面,有學者將勞動素養(yǎng)評估細分為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與品質這4個指標,認為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特點是促進勞動教育與生活融于一體[9]。例如,在勞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及時對學生進行課前評價、課中評價、課后評價、階段性評價,增強學生積極參與勞動的意識。在評價方法創(chuàng)新上,有學校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家校之間、社區(qū)之間的互動評價,協同達成勞動育人目標。
三、“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培養(yǎng)德育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0],其核心目標與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勞動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集體主義者中的核心作用”具有明顯的一致性?!靶〔藞@”式勞動教育應基于“讓勞動滲入我們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滲入集體生活中去”這一主旨來開展[11],強調體腦結合、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揮。但調查發(fā)現,“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在開展中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集中于對思想性目標缺乏重視、發(fā)展導向不全面、評價手段單一等方面[12]。
(一)忽視學生的生活實際,輕思考重體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路徑,“所有的集體農莊莊員都應當成為機械師,這是消滅城鄉(xiāng)差別的主要途徑”。勞動教育并非單純的體力勞動計劃,而應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意圖,體會到認識和征服自然力的手段,并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勞動。
在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開展過程中,部分學校存在教學方式機械化、教學特點模糊化的問題,勞動教育體腦結合不足。具體表現為,在勞動課程開展中缺少頂層設計和科學規(guī)劃,機械采用新辟型菜園的方式來滿足課程學時的需要并應對教學考核,忽視了不同層次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過程中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機械的勞動教育意味著機械的任務分配,學生陷入簡單而又漫無目的的重復體力勞動中,難以認識到勞動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學生接受的思想性教育深度不足。對于高年級學生而言,當前的勞動教育僅停留在對勞動習慣的培養(yǎng),缺少對勞動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訓練?!芭囵B(yǎng)年輕一代去參加農業(yè)勞動——這絕不意味著培養(yǎng)他們去熱愛鐵锨和叉子?!比狈Y合科學知識與勞動手段的創(chuàng)新教育,高年級學生無法在勞動教育中同時完成體力與腦力的鍛煉,難以切身體會提高勞動效率帶來的精神滿足,學生的個人天賦也難以得到展露,達不到勞動教育的目的。
(二)偏離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單學科欠融合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以學科愛好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巨大作用為引領,認為開展勞動教育應當采取集體勞動、樹立榜樣、學科滲透等方法。勞動教育的開展應當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勞作過程中發(fā)現自身的學科特長,并運用于集體的系統勞作中??梢?,勞動教育既要體現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又要與其他學科貫通融合。一些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雖以“小菜園”為載體,以身體力行的勞動為途徑,名義上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導向,但在具體實踐中忽視了各學科的貫通融合,缺少了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陶冶勞動情感的過程,背離了開展勞動教育的初衷。
部分學校對勞動教育應該“教什么”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深入的思考,出現了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等領域教育銜接不暢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過于強調勞動教育過程,如學習勞動理論、練習勞動技能、開展勞動實踐等,忽視了勞動價值觀和綜合素養(yǎng)的協同培養(yǎng),學校對勞動教育目標存在片面理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師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夠清晰。將“小菜園”式勞動教育融入學科實踐,需要學校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來深入挖掘各學科教材內容,拓展勞動教育途徑。這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者與各學科教師均有較高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大部分學校對勞動課程重視不夠。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傳統科目的教學更受到學校的偏重,學校不會投入大量的精力來設計與開展勞動課程,甚至不愿意讓學生將精力放在勞動教育上。
(三)輕視協同育人評價,少溝通缺乏特色
勞動教育的評價指標不能是單純以勞動量或勞動成果的多少進行量化排名,而應是多維度的考察。蘇霍姆林斯基根據帕夫雷什中學的實踐,提出勞動是培養(yǎng)集體主義精神的重要途徑,勞動教育效果的評價也應當立足于共同的利益和目標[13]。
當前,諸多學校開展的“小菜園”式勞動教育在評價體系方面尚有不足,呈現出評估標準待完善、強調個體競爭、參與評價的主體少等問題。大部分學校的考察標準局限于勞動時長的累計、勞動成果的驗收,缺乏因地制宜的評價手段,在互助意識、集體意識等精神層面也缺少科學的激勵性評價指標,難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勞動需求,不足以實現勞動教育的本源目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僅收集學生在勞動過程中的基礎數據并將其等同于勞動教育的成果,容易在學生間造成惡性競爭,重走應試教育的老路,增加學生的負擔,降低學生對勞動教育的認可度。此外,調查顯示,35.1%的學校采取學校、家長互評的方式,或是由學校制定學生勞動教育評價表;12.3%的學校采取多元主體評價的方式。但作為“小菜園”勞作的主體以及勞動教育的對象,學生甚少能夠參與到評價體系的制定和具體評價中,這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勞動積極性。
四、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全面發(fā)展是勞動教育的本源目標,也是中小學開展“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本質追求。新時代的勞動教育理應復歸到其培養(yǎng)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理論導向和實踐取向?!靶〔藞@”式勞動教育的發(fā)展既要大力落實相關文件要求,又要努力提升勞動教育的育人視野,從價值局限走向本源復歸。
(一)提高勞動素養(yǎng),領悟勞動價值
在我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時代背景下,學生勞動素養(yǎng)的塑造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依賴于其社會主義勞動意識的養(yǎng)成,要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為其日后成長為社會主義勞動者奠定精神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新時代勞動價值觀念需要引導學生明晰勞動的本質,即勞動是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乃至實現共產主義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全面自由發(fā)展所必需的實踐活動。學生在此思想基礎上自覺接受勞動教育,自發(fā)進行勞動實踐,自主總結勞動經驗,并進一步在集體勞作中追求奉獻感、成就感和獲得感。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勞動教育的開展要注重創(chuàng)造有益于社會的財富,讓學生在勞動中意識到要為共產主義理想而斗爭,教師要力求做到使學生在日常的、平凡的勞動中受到崇高的思想鼓舞。一方面,學校要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勞動教育環(huán)境,鼓勵一線工人、產業(yè)員工等勞動者走進學校,教師要將勞動榜樣、創(chuàng)新工匠、道德模范等的事例融入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肯奉獻、肯吃苦”“愛崗敬業(yè)”“互幫互助”等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學校要通過政策文獻解讀、專業(yè)制度建設、加強教師培訓等方式,提高學校勞動課程設計與實施的能力,為培養(yǎng)新時代的勞動者做好頂層設計與資源準備。
(二)堅持五育并舉,加強勞教結合
“五育并舉”是勞動教育達到育人成效的重要保證,“小菜園”式勞動教育的實施離不開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結合,它們相輔相成、融合貫通、協同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這為開展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發(fā)展方向。堅持“五育并舉”,就是堅持在團結中勞動,在思考中勞動,在勞作中勞動,在審美中勞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離不開各“育”的平衡發(fā)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和諧發(fā)展的人,使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素養(yǎng)和勞動創(chuàng)造素養(yǎng)上達到較高水平。開展勞動教育,學校需要從全面發(fā)展的育人高度來定位目標,實現勞動教育的學科滲透。若要高質高效地推進“小菜園”式勞動教育,應將全面發(fā)展擺在首位,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社會資源,結合當地產業(yè)特色,創(chuàng)設因地制宜的“小菜園”,實現“以勞立德、以勞促新、以勞健體、以勞為美”的育人目標,培養(yǎng)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關注身心共育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勞動教育應將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應當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的個人志向與興趣有機結合[14]。勞動教育評價也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其體會勞動的快樂,挖掘自身的潛能。勞動課程評價方式的轉變,既會影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幸福感的獲得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也會影響后續(xù)勞動目標的落實、勞動課程的開展以及勞動實踐方式的選擇。
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離不開多元主體的參與,各地各校需結合當地的特色,在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采取多維評估標準,例如將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強調過程性評價,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勞動意識。在勞動教育的評價過程中,評價內容需系統化,制定全方位的評價指標;評價方法需綜合化,發(fā)揮科學評價的正向導向作用;評價結果需長效化,發(fā)揮評價的持續(xù)激勵效能。這不僅需要學校創(chuàng)設多樣化、特色化的教育環(huán)境來開展勞動教育,還需要深化勞動教育體系改革,扭轉以往的結果指向、失衡傾向、短效導向的教育評價方式,將側重點從對勞動教育結果的測量轉向對勞動精神的塑造,建設身心共育、良性發(fā)展的“小菜園”。
【參考文獻】
[1] 蘇霍姆林斯基.蘇霍姆林斯基論勞動教育[M]. 蕭勇,杜殿坤,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127.
[2] 呂曉娟,李曉漪.我國勞動教育課程的發(fā)展歷程、主要成就和實施方略[J].課程·教材·教法,2021, 41(08):137-143.
[3] 中共中央, 國務院.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 5495977.htm.
[4] 劉昕,江偉.依托地方傳統工藝實施勞動教育的探索——以渝派花木蟠扎技藝課程為例[J].教育評論, 2021(07):81-85.
[5] 張鵬.一片小菜園何以讓00后學習熱情爆棚[N].文匯報,2022-01-07(006).
[6] 胥興春,姜曉.社區(qū)參與——幼兒勞動教育的協同共育[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02):107-113.
[7] 張好.融合機器人教育開展小學科學項目式學習——以“屋頂菜園與平地菜園的差異性發(fā)現及技術創(chuàng)新”為例[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2,39(06):69-70.
[8] 王壽江.新課程視域下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踐探索——寧夏育才中學勞動教育案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4(05):133-138.
[9] 諶舒山,王瑞.構建中小學勞動教育評價指標體系[J].教育評論,2022(07):58-66.
[10]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 2022-10-26(001).
[11] 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王義高,蔡興文,紀強,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361.
[12] 徐俊.帕夫雷什中學是怎樣進行集體主義教育的——兼論蘇霍姆林斯基集體主義教育思想的啟示[J].中國德育,2018(21):22-26.
[13] 蘇霍姆林斯基.學生集體主義情操的培養(yǎng)[M].楊楠,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17.
[14] 孫丹,徐輝.蘇霍姆林斯基勞動教育培養(yǎng)“真正的人”的三重邏輯與時代價值[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49(01):184-192.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Little Vegetable Garden” Style Labor Education in China
WANG Li-juan, WANG Wei-wei, HUANG Bin
(China Youth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tudies)
Abstract: As a new way of labor education, the little vegetable gardens have been planted in various place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practice bas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practice, the labor education has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single subject oriented, multiple subjects oriented, and fully integrated oriented, according to its integr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ccordingly, include single subject evaluation, family-school joint evaluation, and multiple subjects evaluation. The current “l(fā)ittle vegetable garden” style labor education has some problems in its implementation, such as neglecting students real life and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neglec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deviating from the essence of labor education. Th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return to it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workers, and create a labor education that emphasizes the labor literacy, adheres to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five ways of life, and innovates on evaluation methods.
Keywords: Little Vegetable Garden; Labor; Labor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王潤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