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中山市三鄉(xiāng)鎮(zhèn)初級中學 江慧婷
早在1942年,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一文中指出:“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做主體,把單篇短章做輔佐?!?/p>
學生通過讀整本書的導讀、內容概要來替代整本書閱讀;或由教師講解主要人物、藝術特色等替代整本書閱讀;或播放名家講座或名師課堂來替代整本書閱讀……但凡這些現象,學生都沒有真正進入作品,只是制造了閱讀的假象。一旦進入評論作品特點,分析人物形象,賞析作品藝術特色時只能拾人牙慧、人云亦云。要想培養(yǎng)具有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替代式閱讀只能是“霧里看花”“水中撈月”。
由于中考題的考查指向碎片化信息,在這樣的名著閱讀考查方式下,教師將整本書的概要從整本書中抽取出來,用講義的形式讓學生記憶。這種做法應付考試綽綽有余,很多教師就將整本書的名著閱讀的感受、體驗、審美過程變成了信息經篩選的過程,使學生碎片式閱讀往往造成“一葉障目”“盲人摸象”的弊病。
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如何讓學生的“替代式”和“碎片式”假閱讀變成“整本書閱讀”的真閱讀,教師必須先對整本書閱讀有較深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從中找尋合適的角度、門徑,即行之有效的教學抓手,使學生有所獲益。
通過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和教學實踐,下面談談3個教學抓手。
根據2022年版新課程標準,部編人教版教材對整本書閱讀改成了“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如《儒林外史》,除介紹其整本書的內容外,還談諷刺小說的閱讀方法和策略,意在解決如何讀好《儒林外史》這本書以及像它一樣的諷刺類小說閱讀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有這樣的認識:讀書重要,讀書的策略更重要。教師則可以教學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如閱讀“匡超人”這個人物時,可以運用3種讀書方法。
一是“點讀”:關注典型事件,圈注細品。例如,《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的第三段)“匡超人道:‘不要站起來。我有道理?!B忙走到廚下端了一個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進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條板凳,放在瓦盆外邊,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橫過來,兩只腳放在板凳上,屁股緊對著瓦盆的灰。他自己鉆在中間,雙膝跪下,把太公兩條腿捧著肩上,讓太公睡得安安穩(wěn)穩(wěn),自在出過恭;把太公兩腿扶上床,仍舊直過來。”——此處可以讀到匡超人的孝順。再如,《儒林外史》(第二十回第五段)“二位先生,這話我不該說,因是知己面前不妨。潘三哥所做的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訪拿他的?!薄颂幙梢宰x到匡超人的忘恩負義。
“點讀”人物能精準地研讀某個片段,分析某件事反映的人物性格特點,但這種通過關注某個典型事件來品讀人物,是就事論事,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歪曲整部作品對人物的塑造。閱讀《儒林外史》原著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就知道匡超人的性情是有變化的:從聰明、勤奮、善良、孝順到弄虛作假、忘恩負義、得意忘形。所以,評價作品人物只有“點讀”還遠遠不夠,還需“縱讀”。
二是“縱讀”:追尋人物變化,明了原因。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儒林外史》原著第十五回至第二十回,讓學生想一想匡超人“成功”的原因,得到以下四點。第一,聰明過人——他只在小時候讀過幾年書,其他全憑自學。第二,異常勤奮——白天殺豬、賣豆腐,晚上讀書。每天讀書讀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個更頭(兩個小時)。第三,家庭教育——父親臨終遺言:“……第二的僥幸進了一個學,將來讀讀書,會上進一層也不可知,但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緊的。我看你在孝悌上用心,極是難得,卻又不可因后來日子略過得順利些,就添出一肚子里的勢利見識來,改變了小時的心事?!钡谒?,外界機遇——馬二先生的幫助使匡超人擺脫了人生的困境,勵志讀書;李知縣的幫助使匡超人從窮小子成為朝廷的教習,仕途順利。
“縱讀”人物固然能更全面地分析和評價人物,但這只停留在單個人物的層面。閑齋老人將《儒林外史》的人物分成了四類:有心艷功名富貴而媚人下人者;倚仗功名富貴而驕人傲人者;假托無意功名富貴自以為高,被人看破恥笑者;終乃以辭卻功名富貴,品地最上一層,為中流砥柱。要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這幅仕林的“群丑圖”,理解作品通過刻畫奔走于科舉道路上眾多士人的形象,展現功名利祿對讀書人靈魂的毒害,需要另一種閱讀方式——“橫讀”(對比閱讀)。
三是“橫讀”:求同比異,品析揣摩。例如,讀《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到第三十四回,尋找匡超人和杜少卿的不同點,從對錢、對名、對人的態(tài)度三個方面進行比較閱讀,可得表1的內容。
表1 人物比較
除了把匡超人和杜少卿做對比閱讀,還可以把匡超人和王冕、杜少卿與杜慎卿、嚴監(jiān)生與嚴貢生、周進與范進、沈瓊枝與魯小姐等進行“橫讀”,對比揣摩。
正確的閱讀觀念,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以及一類作品的閱讀規(guī)律,都屬于策略性問題。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突出名著閱讀的策略性知識,旨在教會學生實現整本書閱讀。學生是整本書閱讀的主體,整本書閱讀應當是學生的閱讀。教師只有樹立這樣正確的整本書閱讀教學觀,才能在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路上走得更快、更穩(wěn)、更遠。
教師制訂閱讀任務,搭建閱讀任務支架,讓學生合理安排時間,知道讀什么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培養(yǎng)學生從“自由閱讀”走向“自主閱讀”的關鍵。
1.搭建時間支架,設置階段閱讀任務(表2)
表2 設置階段閱讀任務
2.搭建活動支架,開展故事交流會
《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寫了許多人物的故事,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長,展現了人物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有的則寥寥幾筆,但卻含意深遠,意味深長。搭建活動支架、開展故事交流會,可以助整本書閱讀破局。但要想講好故事,開好故事會卻不容易。比如,有學生這樣講王冕的故事:“從前,有一個人叫王冕,他家里很窮,但是他很喜歡讀書,就連放牛,他也不會忘記讀書。有一天,他看到雨后美麗的荷花,就買了顏料筆,學畫荷花。鄉(xiāng)里人都來找他買畫。有個縣官知道了,就請他見面。王冕不情愿,幾次三番推辭,還躲了起來。太祖讓他做官,他也躲了起來。”——這樣講故事存在流水賬的問題:一是故事不完整,缺過程;二是故事不生動,缺細節(jié)。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可以教學生羅列一個故事提綱(以時間為順序:一日→半年光景→自此→過了六年→服喪一年后→洪武四年),并注明故事梗概,讓學生講故事給同學或家長聽,然后請聽故事的人評價。
除此之外,還可以梳理王冕這個人物故事的三復情節(jié)或細節(jié),簡單分析。王冕三次躲避就是講故事時要抓住的三復細節(jié):“一躲,時知縣命翟買辦送名帖,王冕第一次拒絕;二躲,時知縣登門相見,王冕讓老婆婆出來應對;三躲,時知縣要在公館等,王冕讓秦小二騙知縣自己在二十里地外玩,知縣氣憤離去?!边@個三復細節(jié),使王冕孝順、淡泊名利、無心做官的形象在“三躲”之中呼之欲出。
《儒林外史》中一連串人物和故事,連綴成了一個儒林世界的故事會。這個世界的溫度,都在學生的講述之中,或褒或貶,或美好或丑陋。
3.打造專題支架,進行諷刺藝術探究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在小說中吳敬梓塑造了一批封建文人形象,描寫了封建文人及官紳的生活狀況與精神狀態(tài),抨擊了吃人的封建禮教、腐朽的科舉制度和黑暗的社會現實,在諷刺藝術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說道:在《儒林外史》以前,中國還沒有一部“足稱諷刺之書”,但是在它以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
在前期閱讀的基礎上,學生對作品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打造課堂教學的步驟、環(huán)節(jié)和內容,搭建專題支架,進行諷刺藝術探究。
(1)搭建“回目”支架,了解諷刺藝術
例如,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真才”是誰?是連蘇軾是何人都不知道的范進。
再如,第十二回:名士大宴鶯腹湖,俠客虛設人頭會——“名士”是哪些人?“俠客”又是哪位?“名士”是好吃懶做、浪得虛名的楊執(zhí)中和權勿用;而“俠客”則是張鐵臂,一個拿豬頭當人頭騙錢的小人。
又如,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業(yè)橫遭禍事——“良朋”則是潘三,他自從結交匡超人后,把匡超人從勤奮好學、孝親敬長、心地善良的淳樸青年,變成了善于投機取巧、薄情寡義、虛偽貪婪的小人,這就是所謂的“良朋”。
(2)搭建“對比”支架,體會批判精神
例如,閱讀第二十九回至三十四回,思考問題:你認為杜慎卿和杜少卿,誰是真的名士?為什么?書中兩場極有特色的文化活動,一是以杜慎卿為首舉辦的莫愁湖之會,二是杜少卿極力牽頭的祭泰伯祠活動。
從“第三十回:愛少俊訪友神樂觀,逞風流高會莫愁湖”可見,杜慎卿辦莫愁湖會的動機:逞風流。表面上是使杜慎卿名震江南的風流韻事,實際上卻表現了他卑下的靈魂;逞風流的動機決定了高貴莫愁湖會卑下的格調和品味。
相反,杜少卿卻致力于修補禮樂的祭泰伯祠裝點?!岸Y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核心;“泰伯”具有“三以天下讓”的美德,這是整部小說極富意義的象征。從中可以窺探作者的批判精神。
《儒林外史》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具有鮮明批判色彩的諷刺藝術小說,大量運用對比、夸張、細節(jié)描寫的諷刺手法,使得文章“無一貶詞,而情偽畢”;且通過描繪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含蓄而又鋒利的嘲諷,折射出滑稽的現實背后隱藏著的悲劇性內涵,達到喜劇形式和悲劇內容的統(tǒng)一,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
部編人教版教材對初中階段名著閱讀教學的要求,首先是破除障礙,重拾經典。但要消除學生與經典名著《儒林外史》的距離,談何容易?
結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愛情”這一話題應該是學生感興趣又敏感的話題。以魯小姐與沈瓊枝的婚姻愛情觀迥異來引入批判與諷刺的話題探討,學生或許更有興趣,也更容易理解。
學生通過探討她們的“婚姻愛情觀”來理解她們身上折射著科舉八股制下兩類不同女性的生活和思想觀念,既破除了閱讀障礙,又重拾了經典。教師還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實,比照現實生活,深入思考,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愛情觀。
以上3個教學抓手,是引導學生對《儒林外史》整本書的閱讀教學探索。在資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下,實施了“點讀”結合“縱讀”和“橫讀”的閱讀方法;也通過搭建閱讀支架,制訂閱讀任務,從時間統(tǒng)籌規(guī)劃到內容具體要求,完成專題探究,實現由簡到繁,由表及里,由漸入深,破除障礙,重拾經典為主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索。
教學相長,在《儒林外史》整本書的閱讀教學中也發(fā)現了不足之處。比如,缺乏評價體系的探索研究,沒有及時地反饋測評,未能推廣整本書的閱讀教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