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曉 燕
提 要: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擁有三重思想淵源:一是法國唯物主義,二是德國古典哲學,三是英法德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馬克思沿用了特拉西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形式,但超越認識論維度,在存在論維度揭示意識形態(tài)從觀念出發(fā)改變世界的空想性;德國古典哲學砥礪馬克思實現對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并激發(fā)馬克思在政治社會學視域、功能學維度賦予意識形態(tài)概念以現代涵義;19世紀上半葉英法德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展開的全方位的尖銳批判,為馬克思展開自身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具體內容提供了歷史材料和思想啟迪。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觀中,“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尤為重要的概念;在意識形態(tài)概念200 余年演進史中,馬克思被公認為是提供了最豐富理論成果的思想家。①參見[英]米勒、[英]波格丹諾編:《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鄧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69 頁。通常認為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直接思想先驅,但如下兩個方面思想資源的影響常被忽略:一是青年黑格爾派尤其是鮑威爾、施蒂納的思想;二是19世紀上半葉英法德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展開的全方位批判。若充實這兩方面思想資源,則法國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哲學、英法德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呈現為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三重思想淵源。
意識形態(tài)概念具有復雜的演進歷史。正如麥克里蘭所言,盡管意識形態(tài)這個詞本身是法國啟蒙運動的直接產物,但就思想淵源而言,“這個概念卻顯然植根于有關意義和方向的一般的哲學問題之中”①[英]麥克里蘭:《意識形態(tài)》,孔兆政、蔣龍翔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 頁。。正是以培根為代表的近代英國經驗論者勇敢地起來批判中世紀神學和經院哲學,積極探討謬誤之源,啟發(fā)了法國啟蒙學者對偏見的無情批判,最終由特拉西創(chuàng)制法語意識形態(tài)概念。
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333 頁。的培根在建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過程中,悉心探究阻礙人類追求真理的重重困難和障礙,在《新工具》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假象說”,將迄今為止蒙蔽人類智慧的假象區(qū)分為四種,即族類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初步揭示了謬誤產生的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開啟了英國經驗主義傳統(tǒng)對謬誤之源的探討。霍布斯在《利維坦》一書中發(fā)揮了培根的“市場假象說”,列舉了四種,濫用語言的形式,指出語言的濫用將導致錯誤的觀念,倡導正確使用語詞以求減少濫用情況的發(fā)生。③參見[英]霍布斯:《利維坦》,黎思復、黎廷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0 頁。洛克的《人類理解論》是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在觀念來源和本質問題上的經典解答,其中的觀點對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針對當時流行的天賦觀念論,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說,指出人類理性和知識方面所有的一切材料“都是建立在經驗上的,而且最后是導源于經驗的”④[英]洛克:《人類理解論》,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74 頁。唯物主義觀點。洛克將觀念產生偏差的根源歸結為兩個方面:一是對觀念尺度的誤識,二是語言運用上的混亂。對于前者,洛克列舉出觀念運用存在“四種錯誤尺度”,與培根的“四假象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于后者,洛克延續(xù)了霍布斯對語言與觀念關系問題的探討,揭示觀念紊亂背后語言文字本身的缺陷以及人們對語言文字的誤用。《人類理解論》中對人類認識問題的探討對于特拉西創(chuàng)制意識形態(tài)概念產生了直接影響。黑格爾注意到二者的內在關聯,指出:“洛克這種對于復雜的觀念的所謂分析以及對于這些觀念的所謂解釋,由于非常清楚明晰,曾受到普遍的歡迎……所以法國人特別采納了這種說法,并加以進一步的發(fā)揮;他們所謂Idéologie(觀念學)所包含的不外是這種東西?!雹輀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四卷),賀麟、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第151 頁。
18世紀法國啟蒙學者繼承了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者的傳統(tǒng),高揚理性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宗教迷信、愚昧落后開啟了無情批判。在這股批判的浪潮中,孔狄亞克、愛爾維修、霍爾巴赫三位學者共同持有的感覺主義立場、對傳統(tǒng)偏見的批判與揭露是特拉西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直接思想來源??椎襾喛藢⒙蹇说慕涷炚撘敕▏?,堅持以徹底的感覺主義立場來批判當時盛行于歐洲大陸的形而上學獨斷論體系,指出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馬勒伯朗士等哲學家所進行的脫離了感覺的抽象思辨都只是偏見??椎襾喛说乃枷雽λ膶W生特拉西創(chuàng)制“意識形態(tài)”概念產生了重要影響,特拉西甚至將他奉為觀念學的真正作者。在馬克思看來,“愛爾維修同樣也是以洛克的學說為出發(fā)點的,在他那里唯物主義獲得了真正法國的性質”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333 頁。。愛爾維修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生活方面,深入利益層面探討偏見的來源,提出了“精神界就是不折不扣地服從利益的規(guī)律的”⑦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十八世紀法國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460 頁。等著名論斷。他認為,在不同的利益訴求的驅動下,人們對相同事物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思想觀念,個人利益的狹隘性以及由此帶來的立場的局限性使得偏見成為可能?;魻柊秃赵谒环Q為18世紀“唯物主義的圣經”的哲學著作《自然的體系》中,對封建宗教思想進行了無情的批判?;魻柊秃諏⒆诮坍a生的根源歸結于無知,這種無知與極端落后的生產力、人在面對強大自然力量時的孤立無助密切相關,對宗教根源的披露深入到社會經濟層面。
1796年,特拉西創(chuàng)制了意識形態(tài)法語詞“Idéologie”,用來指稱“觀念的科學”,以研究認識的起源、界限、可靠性程度為對象。特拉西秉承了徹底感覺論的立場,認為我們無法認識事物本身,只能認識對事物的感知所形成的觀念,任何無法還原為感覺的知識存在必定是謬誤或偏見?!坝^念的科學”的建立旨在通過包羅萬象的還原,為一切科學知識提供堅實基礎。然而,承載著啟蒙運動理性旗幟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在拿破侖政權失敗后被用作替罪羊,意識形態(tài)轉而從揭露認識中的謬誤和偏見的科學,轉變?yōu)槌橄蠛突孟胗^念的代名詞。特拉西期望以“觀念的科學”為依據,實現對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制度的整體變革的設想,顯然具有一定空想性。因此,馬克思沿用了這一意識形態(tài)概念形式(德語詞“Ideologie”),但承襲了對該詞的貶義用法。在1837年3月2日寫給馬克思的信中,父親亨利?!ゑR克思使用了法語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他寫道:“誰研究過拿破侖的歷史和他對意識形態(tài)這一荒謬之辭的理解,誰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為拿破侖的垮臺和普魯士的勝利而歡呼?!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 頁。正是在這封信中,馬克思第一次接觸到法語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信中對“意識形態(tài)”一詞荒謬性的認識,影響了馬克思對該詞理解的最初定向——認識論視域內的批判定向?!恫┦空撐摹分?,馬克思首次在認識論層面使用貶義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我們的生活需要的不是意識形態(tài)和空洞的假設,而是我們要能夠過恬靜的生活”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36 頁。,將“意識形態(tài)”與“空洞的假設”并列使用。必須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馬克思尚未把握揭示意識形態(tài)“借以和具體現實的本質發(fā)生有機聯系的那種東西”③[法]科爾紐:《馬克思恩格斯傳》(第一卷),劉丕坤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版,第189 頁。,而揭示意識形態(tài)與現實存在的內在聯系正是馬克思思想早期對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核心貢獻所在。易言之,承繼意識形態(tài)概念認識論層面的貶義理解,其思維層次仍束縛于近代認識論哲學框架;踏上自身思想道路后,馬克思不再滿足在表層上、從認識論維度揭示意識形態(tài)的荒謬、空洞,而是追求從本質上、從存在論維度揭示意識形態(tài)從觀念出發(fā)改變世界的空想性。這集中表現為,馬克思批判德國小資產階級哲學為“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Die Deutsche Ideologie)。這里的“意識形態(tài)”(Ideologie)的本質內涵是唯心主義的。
綜上,雖然特拉西創(chuàng)制了法語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但馬克思僅僅沿用了這一概念形式,這一概念的“觀念的科學”的內容因名實不符而被拋棄。馬克思致力于完成對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在這一視域內,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重心不在于意識本身的真假,而在于它是社會存在的觀念反應;不是“意識”,而是“存在”,才是意識形態(tài)研究應予以關注的重心。正如戶坂潤所指出的,“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是觀念乃至意識的問題”④[日]戶坂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論》,郭莉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21年版,第4、11 頁。,而“意識問題……從觀念論乃至個人主義的角度出發(fā),是無解的。只有把意識問題當作非意識的問題,將其作為從屬于歷史性社會的問題,才能得到正確合理的解決”⑤[日]戶坂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論》,郭莉譯,長春:長春出版社,2021年版,第4、11 頁。。由此可見,若訴諸歷史來解釋,后人之所以對意識形態(tài)概念如霧里看花、尤其容易陷入意識形態(tài)真假之辯,部分地歸咎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形成之初形式與內容相分離這頗具戲劇性的一幕。
法國唯物主義和德國古典哲學對于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生成有著截然不同的影響。特拉西創(chuàng)制了法語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但馬克思僅僅沿用了其概念形式,揚棄了其概念內涵“觀念的科學”,指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內涵為“唯心主義”。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揚棄,是因為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及宗教批判思想的砥礪。在完成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后,馬克思開始在新的理論地平即唯物史觀基礎上審視意識形態(tài),賦予意識形態(tài)概念以現代涵義——“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這種對意識形態(tài)理解從哲學視域向政治社會學視域的轉換,思想因子可以追溯到黑格爾的教化與異化思想。
馬克思對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的實現經歷了艱難、復雜的思想轉變過程,核心線索正是對青年黑格爾派哲學及宗教批判思想的吸收—批判—揚棄。
1837—1841年間,青年黑格爾派領軍人物、馬克思的老師——鮑威爾的思想給予馬克思以深刻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為理論范疇的沿用,也體現為思維模式、語言習慣方面潛移默化的影響。鮑威爾認為,宗教源于自我意識的自我異化,是人類加諸自身的精神枷鎖。為了消除這種自我意識的自我異化,鮑威爾訴之于“批判”,掀起對人的自我意識的革命以揚棄異化,實現“自由”(自我意識復歸自身)?!白晕乙庾R—異化—批判—自由”,是鮑威爾自我意識哲學的邏輯結構和基本內容。①參見孫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3 頁。就文本而言,不僅馬克思在自身思想起點——《博士論文》中持有的自我意識立場承襲自鮑威爾,在該文中馬克思宣稱自我意識具有最高的神性,“不應該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識相并列”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 頁。,而且此后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中的思維習慣、表述方式甚至所用范疇都有鮑威爾的影子。但長期以來,人們對鮑威爾的理解是通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鏡像來進行的,這兩部著作中馬克思對鮑威爾不遺余力、完全徹底地批判,客觀上遮蔽了馬克思與鮑威爾的思想的傳承關系。羅森意識到這一點,竭力扭轉人們對二者思想關系的誤解,大聲疾呼“鮑威爾對馬克思思想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被人們不適當地低估了”③[波]羅森:《布魯諾·鮑威爾和卡爾·馬克思——鮑威爾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王謹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8 頁。。
然而,當《萊茵報》時期馬克思日益接觸社會現實,以鮑威爾為核心人物的柏林“自由人”卻沉湎于思辨哲學爭論,思想分歧日益演化為思想沖突。針對柏林“自由人”空洞無物的宗教批判,馬克思提出了“更多地在批判政治狀況當中來批判宗教,而不是在宗教當中來批判政治狀況”④《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 頁。的要求。與鮑威爾分道揚鑣的馬克思,開始借助于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理解現實生活,卻驚異地意識到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觀與現實國家生活狀況存在“應當”與“事實”的遙遠對立與矛盾。此時,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進入馬克思的視野。費爾巴哈認為,“只要經常將賓詞當作主詞,將主體當作客體和原則,就是說,只要將思辨哲學顛倒過來,就能得到毫無掩飾的、純粹的、顯明的真理”⑤《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榮震華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102 頁。。費爾巴哈批判黑格爾思辨哲學的“顛倒”方法,被馬克思所吸收并運用于批判黑格爾國家哲學?!逗诟駹柗ㄕ軐W批判》中,馬克思指出,在黑格爾國家哲學中,“觀念變成了主體,而家庭和市民社會對國家的現實的關系被理解為觀念的內在想像活動”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99、199 頁。。雖然沿襲了費爾巴哈的方法,但馬克思通過將這種顛倒追溯到顛倒的現實存在從而超越了費爾巴哈。從人本學唯物主義出發(fā),費爾巴哈對于宗教進行了批判,認為宗教的起源與唯心主義的起源具有一致性,二者都源于對思維與存在內在關系的人為割裂。唯心主義將概念與其得以生成的物質基礎割裂開來,概念被視為獨立的實體;宗教的產生具有相似性,“人在宗教中將他自己的隱秘的本質對象化……上帝跟人的這種對立、分裂——這是宗教的起點——,乃是人跟他自己的本質的分裂”②[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7、349 頁。?!吧駥W之秘密是人本學,屬神的本質之秘密,就是屬人的本質。”③[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榮震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第67、349 頁。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批判繼承費爾巴哈宗教批判思想,闡釋了自己的宗教批判思想。在馬克思看來,宗教“是還沒有獲得自身或已經再度喪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99、199 頁。,人依賴于宗教這種“顛倒的世界意識”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199、199 頁。獲得虛幻的安慰。一方面,作為顛倒的意識的宗教有其存續(xù)的現實社會土壤;另一方面,宗教是對顛倒的社會現實的精神補償。對于宗教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存在根基及其社會功能的深刻認識,表明馬克思已經把握到了意識形態(tài)概念內含的基本要素。
在考察馬克思的思想發(fā)展時,過去慣常的做法是將費爾巴哈哲學視為歷史唯物主義形成之前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施蒂納的“唯一者哲學”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麥克萊倫在《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一書中提及產生這種誤解的根由。他指出:由于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中將費爾巴哈放在施特勞斯、鮑威爾、施蒂納之后敘述,給人一種錯覺即按照時間順序費爾巴哈是這些人中最后一個影響馬克思的人。但費爾巴哈對青年黑格爾派的爭論所寫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即《未來哲學原理》發(fā)表于1843年7月,而施蒂納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出版于1844年末。⑥參見[英]麥克萊倫:《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夏威儀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41 頁。更重要的是,《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費爾巴哈”章之后的“圣麥克斯”章對施蒂納展開了詳盡的批判,這部分內容占到全書近十分之七的篇幅。究其實質,“施蒂納才是青年黑格爾派中最后影響馬克思的人”⑦劉森林:《為什么我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不重視施蒂納?》,《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 期。。正是對施蒂納“唯一者哲學”這種極端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哲學理論的批判,標志著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運動理論發(fā)展批判的最后完成。“唯一者哲學”的誕生表明,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運動找不到從抽象思辨的理性王國走向感性存在的現實世界的正確道路,到了施蒂納這里,黑格爾哲學體系極端發(fā)展的結果必然以“唯一者哲學”如此這般極端的方式呈現出來。然而,施蒂納將“我”之外的所有思想體系視為意識形態(tài)加以批判和否定的方法,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提供了啟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將以青年黑格爾派為代表的思想體系統(tǒng)稱為“意識形態(tài)”,并對自身以往的意識形態(tài)觀進行清算,認為以往將意識形態(tài)批判局限于宗教批判的做法,縮小了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對象范圍。同時,“施蒂納對費爾巴哈的尖刻批判促進了馬克思同費爾巴哈的徹底決裂”⑧侯才:《青年黑格爾派與馬克思早期思想的發(fā)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 頁。。馬克思揚棄了作為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核心及其宗教批判手段的“類”概念,指出青年黑格爾派無論從“自我意識”還是從“類”“唯一者”出發(fā)終將無法觸摸到觀念背后的社會現實,更無法本質上地改變現實,最終落入唯心主義窠臼。正是通過批判以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為代表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馬克思實現了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代表性論斷為:“意識[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das bewuβteSein],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 頁。。理解“意識形態(tài)”的重心,根本不是“意識”,而是“存在”;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表層,是對諸種形態(tài)的意識的批判,深層是對諸種形態(tài)的意識以之作為現實前提的社會存在的批判?;谠摲N認識,馬克思重新確立了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邏輯起點——現實的個人及其活動,將意識形態(tài)批判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并由此打開了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廣闊空間,意識形態(tài)批判不僅包含對宗教的批判,也包含對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等其他觀念上層建筑的批判。
當完成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轉而在唯物史觀視域內理解、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定位意識形態(tài)時,馬克思開始使用另一個概念即Bewuβtseinsformen。必須指出的是,作為代表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核心觀點的著述,《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使用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不是同一個德文詞,前者使用的是Ideologie,后者使用的是Bewuβtseinsformen;就詞源而言,前者源自特拉西的“Idéologie”(直譯為“意識形態(tài)”),后者源自黑格爾的“die 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直譯為“意識諸形態(tài)”)。②參見周民鋒:《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3、26 頁。國內最早系統(tǒng)研究意識概念史的學者俞吾金清楚地指明了馬克思離開哲學視域、轉而在政治社會學視域內理解意識形態(tài)概念時,黑格爾對馬克思的深刻影響表現在:“黑格爾幾乎很少提到‘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但《精神現象學》卻對與社會歷史發(fā)展相對應的各種意識形態(tài)作出了卓越的闡述,尤其是對異化了的現實世界的說明和對教化的虛假性的揭露,為‘意識形態(tài)’概念涵義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基礎?!雹塾嵛峤穑骸兑庾R形態(tài)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 頁。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的“意識諸形態(tài)”是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另一個詞源。指出這一點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既然譯成中文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有兩個不同的詞源,那么我們就“不能誤以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只是Ideologie,更不能只是從Ideologie 出發(fā),而應從Bewuβtseinsformen 出發(fā)理解馬克思的作為科學用語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④參見周民鋒:《當代中國意識形態(tài)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3、26 頁。。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研究對象是意識諸種形態(tài),精神現象學就是意識形態(tài)學。黑格爾在這里在廣義上使用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意識諸形態(tài)”是馬克思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總體意識形態(tài)概念、現代政治社會學概念——“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的來源。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將人的意識從最初的、最直接的感性階段到最后的絕對知識階段的發(fā)展道路劃分為三個部分六個階段。在第四階段即精神階段,黑格爾提出了著名的“教化(Bildung)”和“異化(Entfremdung)”思想?!熬瘛钡陌l(fā)展又可被區(qū)分為“真實的精神,倫理”,“自我異化了的精神,教化”,“自我確定的精神,道德”三個階段?!罢鎸嵉木?,倫理”是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混為一體、尚未發(fā)生自我異化的第一階段?!白晕耶惢说木?,教化”是精神徹底自我異化的階段。所謂教化,就是個體從自然狀態(tài)向自在存在狀態(tài)過渡的手段,國家通過教化激發(fā)個體的“高貴的意識”,使個體致力于服從國家權力。個體在意識到教化的虛假性和欺騙性后,自我意識力圖超越這種狀態(tài)。啟蒙是克服主客體對立、揚棄異化的開端,但啟蒙并不能真正克服異化。在“自我確定的精神,道德”階段,主客體統(tǒng)一依然無法真正實現,只有到了絕對知識階段,精神才在概念中達到主客體的真正和解從而揚棄異化。
黑格爾的教化和異化思想立足政治社會學視域理解意識形態(tài),賦予意識形態(tài)概念以現代功能學內涵,深刻揭露了意識形態(tài)得以運轉的社會歷史根源,給予馬克思以深刻的思想啟發(fā)。黑格爾的教化思想表明國家通過推動個體服從國家的思想統(tǒng)治體現自身思想型權力的必然性,異化思想表明個體在接受國家思想統(tǒng)治后意識從自然狀態(tài)向自在狀態(tài)轉變的必然性。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肯定了這雙重的必然性,尤其是國家彰顯自身思想型權力的必然性,代表性論斷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551 頁。雖然《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并未明確以“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來指稱意識形態(tài),因為《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首要思想任務是批判“意識形態(tài)之個別”——“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唯心主義”本質進而確立唯物史觀,但從《〈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觀念上層建筑”的定位,可以推論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正是唯物史觀視域內馬克思對于“意識形態(tài)之總體”的內涵的理解。上述代表性論斷清楚表明,進入政治社會學視域后,馬克思將對“意識形態(tài)之總體”即一般意義上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理解與一定階級的統(tǒng)治及其權力緊密聯系在一起。從此,意識形態(tài)是否虛假降格為次要問題,因為意識形態(tài)是否虛假取決于統(tǒng)治階級所處的發(fā)展階段,在于統(tǒng)治階級是否代表先進生產力要求與發(fā)展方向,由此決定掩蓋自身特殊利益和賦予自身思想以普遍性形式的必要程度;升格為首要問題是:意識形態(tài)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型權力,其思想引領、觀念重塑、社會重構功能如何實現。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意識形態(tài)其實是什么這個問題,只能從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效力和社會職能中去理解”②[匈]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下卷),白錫堃等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506 頁。。
思想孕育于時代之中,體現時代的要求,也受制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賦予意識形態(tài)概念以現代內涵 ——“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這是他對一般、總體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理解。馬克思提供了這一思想火花,但并未具體展開,他不可能超越他所屬時代的要求提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而這恰恰是列寧的思想使命。馬克思立足他所處的時代,完成時代賦予他的使命——展開對資產階級哲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批判。然而,馬克思并非批判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第一人,而是他此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批判資源的繼承者和揚棄者。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從資本主義國家誕生之時就已經開始,在19世紀初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充分展開后,集中體現為發(fā)展到高級階段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所展開的,對資產階級宗教、政治學、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全方位的批判。19世紀初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和傅立葉、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19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空想社會主義者魏特林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對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理論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但這一點以往“幾乎被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論著忽略了”。①周宏:《理解與批判——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文本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211 頁。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政治社會學視域內馬克思使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批判定向,正是指向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
19世紀初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歐文是以控訴資本主義制度、探求變革現存社會制度路徑、設想未來理想社會藍圖為己任的先進思想家。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他們的著作的啟發(fā)意義。恩格斯在1845年3月17日致馬克思的信中,將這三位思想家的著作稱為“能給德國人提供最多的材料和最接近我們原則的著作”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 頁。。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專門提到這三位思想家的體系,一方面指出其歷史局限性——“是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還不發(fā)展的最初時期出現的”,“看到了階級的對立”卻“看不到無產階級方面的任何歷史主動性”,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1、432 頁。對于未來社會的描繪還停留于幻想;另一方面肯定他們的著作“含有批判的成分”,“這些著作抨擊現存社會的全部基礎。因此,它們提供了啟發(fā)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31、432 頁。他們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宗教、政治學、政治經濟學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為馬克思此后基于唯物史觀展開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徹底的批判提供了歷史資源參照和思想啟迪。
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圣西門被馬克思、恩格斯譽為“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第一人。圣西門批判了傳統(tǒng)宗教神學,對宗教根源的闡釋和對宗教暫時性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對宗教在階級社會中功能的揭示更是觸及了宗教的本質。圣西門認為,宗教根本不是如神學家所言是神的創(chuàng)造,而是由人發(fā)明的,是人掌握的科學知識不夠充足、愚昧無知的必然結果?!爱斎藗兊闹R已經大大超過代神立言的人的知識,并且能夠揭露被尊為天書的書籍中的錯誤的時候,人們自然不會再信神啟?!雹荨妒ノ鏖T選集》(第一卷),王燕生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77 頁。圣西門還指出,在封建社會宗教淪為僧侶階級為有權勢的階層謀利而統(tǒng)治窮苦階級的工具,揭示宗教在階級社會異化為統(tǒng)治工具的本質。圣西門對宗教神學的批判為馬克思此后開展的宗教批判提供了思想資源。
另一位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立葉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進行了精彩批判。通過將資產階級的美好誓言與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和精神的貧困現實相對照,傅立葉批判資產階級“哲學家”(包括政治學家、道德學家、經濟學家等)的一系列以“社會契約”“天賦人權”“博愛”“自由”為關鍵詞的思想體系“與經驗不相符合”,只是將幻想“當作規(guī)律”。他們所謂的“自由”是“為某個人的自私自利目的而犧牲群眾利益的虛偽的自由”⑥⑦⑧ 《傅立葉選集》(第三卷),汪耀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278、226、147 頁。,所謂的“博愛”是“奪取兩百萬條人命的博愛”⑦,所謂的“社會契約”并不能給窮人以起碼的生活資料與勞動機會,所謂的“天賦人權”不過是“在一般公認的自由、平等名稱掩蓋下的空話”⑧。他諷刺說,這些哲學家們腦中的思想“在他們的第一次實驗——法國革命——中證明了自己的破產”⑨《傅立葉選集》(第一卷),汪耀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第49 頁。,從此以后大家就一致認為他們的學說是精神上的迷誤。恩格斯認為,傅立葉對資本主義“現存的社會關系作了非常尖銳、非常機智和非常幽默的批判”①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358 頁。,在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前能夠進行這種批判的只有傅立葉一人。②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20、358 頁。傅立葉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對于馬克思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起到了良好的啟發(fā)作用。尤其是傅立葉將文明制度稱為“一切罪惡的淵藪”③《傅立葉選集》(第三卷),汪耀三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170 頁?!邦嵉故澜纭雹堋陡盗⑷~選集》(第二卷),趙俊欣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10 頁。的思想,已經觸及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顛倒特性。
這一時期,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運用自身的經濟學理論,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說的種種謬論。歐文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永遠是相對抗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鼓吹的“個人利益”“個人自由”“自由競爭”等冠冕堂皇的原則,只不過是維護資產階級在法律保護下自由追逐高額利潤、剝削和壓迫廣大勞動人民的口號。實際情況是,一面是資本家獲取越來越豐厚的利潤、不勞而獲、貪婪無度,一面是工人生產出愈來愈多的財富,得到的工資卻日漸減少。針對這一現實狀況,歐文質問道,工人們“除了外表以外,他們有沒有任何方面可算是真正自由的工人呢?……他們除了挨餓的自由以外還有什么旁的路可走,或者說還有什么自由呢?”⑤《歐文選集》(第一卷),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164 頁。從而撕開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說的重重面紗,揭露資本主義制度相較于之前制度更為濃重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歐文將私有制視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不平等、勞動群眾忍饑挨餓的罪魁禍首,“私有財產是貧困以及由此而在全世界造成的無數罪行和災難的唯一原因”⑥《歐文選集》(下卷),柯象峰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14 頁。。馬克思非常重視歐文的批判,認為歐文已經“推測出…文明世界的基本缺陷”,“對現代社會的現實基礎進行了深刻的批判”。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 頁。
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滯后,直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才產生了自己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魏特林的共產主義體系。魏特林的代表作《和諧與自由的保證》被馬克思譽為德國工人“史無前例的光輝燦爛的處女作”⑧《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0 頁。。馬克思認為,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當魏特林用這部著作批判現存社會狀況、指示出達到共產主義的必要路徑的時候,正是表達了真實的、合規(guī)律性的“時代的需要”。在《和諧與自由的保證》中,魏特林對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商業(yè)、金錢制度、拜物教進行了無情批判,其中對泛濫于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拜物教的批判,尤其是正確地指稱這一現象是對“虛假的偶像”的“崇拜”⑨[德]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孫則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120、107-108 頁。,這種意識形態(tài)批判的深刻性遠遠超過了以往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并對馬克思此后批判貨幣拜物教產生了重要的啟發(fā)作用。魏特林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貧富分化日益嚴重,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金錢成為富人維持這種不平等的工具,成為支配人們命運的力量。對金錢的崇拜與追求成為普遍現象,“統(tǒng)治人物、傳教士、立法者、教師、法官、強盜、兇手、竊賊,一切的一切都向黃金伸出那貪得無厭的手,人人都相信他那現世的幸福必須在這里面找尋”⑩[德]魏特林:《和諧與自由的保證》,孫則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版,第120、107-108 頁。。魏特林歷數了金錢拜物教影響下的種種社會罪惡:金錢使富裕手工業(yè)者的兒子變成商人,商人墮落為騙子,騙子變成游手好閑的懶漢,懶漢成為自私而狠心的吝嗇鬼;金錢無止境地榨取勞動者的脂膏,吮吸勞動者的骨髓,使他們在貧困潦倒中死亡……魏特林對于金錢拜物教現象的批判相當尖銳,但仍屬于“溫情道德的和心理上的批判”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72 頁。,并未能揭示金錢拜物教的本質,算不上“純唯物主義”的批判。但這一批判思想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展開對商品、貨幣、資本拜物教的唯物主義批判提供了重要參照。
必須指出的是,上述空想社會主義者的批判雖然機智而全面,但由于沒能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找不到創(chuàng)造理想社會的階級力量,最終他們改造舊制度的設想與呼吁淪為空想與口號。但不可否認他們提供的批判資源,特別是圣西門、傅立葉、歐文在資本主義制度勝利不久就洞察出了這個制度的幾乎一切的弊病,為馬克思提供了科學地研究與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寶貴材料。
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具有多重思想淵源,這不僅是因為意識形態(tài)概念具有復雜的演進歷程,也因為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自身的變動性。法國唯物主義為馬克思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概念形式,德國古典哲學砥礪馬克思實現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并為意識形態(tài)概念從哲學視域跨入政治社會學視域提供了思想因子,英法德空想社會主義批判思想為馬克思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徹底批判,提供了歷史資源參照與思想啟迪。
理解激發(fā)馬克思意識形態(tài)概念生成的三重思想淵源,不僅有助于具體地、歷史地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概念,也有助于在當代中國語境下實現對于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科學理解和準確運用。
基于當代中國語境、站在馬克思所奠定的思想地平上理解與運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需要特別注意如下幾點:其一,深刻理解馬克思所實現的對于意識形態(tài)理解的存在論革命,由此緊緊結合意識形態(tài)賴以存續(xù)的“社會存在”來討論意識形態(tài),才能觸及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反之,若在認識論維度抽象地談論“意識形態(tài)”的真假,則仍處于前馬克思的、近代認識論的思維框架中。這種抽象的談論,不僅意義非常有限,也容易使對具體意識形態(tài)的探討誤入歧途。其二,聯系馬克思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來理解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思想,不能將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尤其是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使用到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上,否則將犯以偏概全的錯誤。其三,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tài)批判、資本批判“三位一體”的全面批判。在“三位一體”的批判格局中理解馬克思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必須看到馬克思不僅揭露了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虛偽性,更揭示了其哲學根基——唯心主義和其社會根基——以資本運動為起點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其四,雖然馬克思并未提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但他將一般意識形態(tài)視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定位為“觀念上層建筑”的觀點,為列寧基于新的時代要求創(chuàng)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概念提供了思想因子。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對于一般意識形態(tài)概念的界定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構理論的思想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