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國
(張掖市高臺縣黑泉鎮(zhèn)中心小學 甘肅 張掖 734300)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fā)展,小學德育內容,也發(fā)生了變化,賦予了全新的內容,為了讓學生理解得透徹,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實踐,感悟“核心價值觀”的真正內涵,用新思想新觀念武裝自己的頭腦,在日積月累中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逐步成長為一個有著崇高理想的接班人。
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德育教育,有被邊緣化的傾向,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課本上,教師課堂上照本宣科,課后不過問,不落實,不在生活實踐活動當中去踐行,這種教學方式既不符合國家的德育政策,也不適合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需要把德育教育落實到實處,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好品質。實際上小學生的德育課本內容,處處跟生活有聯(lián)系,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脫離了實際生活內容,把活生生的課程,變成了教條式的說教,照著課本讀一讀,然后在作業(yè)本上做幾道練習題,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從不過問這樣的授課方式,對學生養(yǎng)成美好品德方面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尤其是農村教學點,情況十分突出。試想一個德育教育不健全的學生,將來會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未來國家的建設者沒有堅定的信仰,民族復興從何談起;從社會的角度來講,一個德育教育缺失的人,也許是社會不穩(wěn)定的潛在根源;從學生自身發(fā)展來說,一旦缺少了德育教育該有的內容,勢必會失去理想信念,那么就會失去人生奮斗的方向,失去前進的動力,終究會一事無成。所以,農村小學德育教育問題,關系到民族大業(yè)能不能復興,關系到社會是否穩(wěn)定和諧,關系到一個學生能否健康成長,因此強化德育,實在是意義重大。
學生的德育教育,主陣地還是在校內。日常教學中,把學生的德育教育擺在首要位置,把“培養(yǎng)什么人”放在第一位置,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結合校園實際生活,結合課堂實際教學,以實際生活為案例,讓學生在生活實踐當中,體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總結人生經驗,從而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有的時候,校內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水,對學生的思想起到潛移默化的積極作用,在日積月累當中,學生有意無意之間受到了啟發(fā),思想上有了質的飛躍,靈魂得到了凈化。有的時候,校內的一人一物,一言一行,偶然間觸及到學生思想深處的那根弦,觸發(fā)了那顆原本善良的心靈,讓這顆金子般的心靈,熠熠生輝,照亮人生前進的道路。有的時候,一節(jié)課或者是一個活動,能夠改變學生固有的思想觀念,讓他重新認識生活,思考人生,謀劃未來。德育教育,有的時候,不一定就是班主任或者是思政課教師的任務,而是全體教師的事,是學校整體工作的一部分,那么就應該“事事育人”,“處處育人”,“課課育人”。不光是校園環(huán)境文化育人,每門學科也是育人的陣地,在講授本學科知識的時候,把德育滲透其中,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雙重目的。學校,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堅持好校內這塊主陣地,塑造學生完美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健康成長,快樂生活,長大以后德才兼?zhèn)?,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獻策獻力[1]。
在小學德育教材體系中,德育教材的編排,中低年級階段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高年級階段開設《社會與法治》課程,這樣的安排,有一個從低到高的德育教育的過程,從理論到實踐徐循漸進的過程,課程內容,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到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從一言一行到調查研究,“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如果嚴格按照德育大綱里的要求教學,就能一步一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不論是《道德與法治》還是《社會與法治》,顧名思義就是學生德育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這里,學生將會學習到各種各樣的德育知識。課本內容知識,都能結合學生實際生活來編排,問題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只在課堂之上講解,課堂之外,不在生活中去實踐,等于說是學生的思想教育,只停留在課內,只停留在課本當中,沒有落實到實處,沒有讓學生在實際行動當中去踐行。因此,課本知識要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才能對學生起到既教書又育人的作用。小學德育教材的內容,涉及到的大致有愛國教育,尊老愛幼,熱愛班集體,勤儉節(jié)約,衛(wèi)生健康,戶外運動,意志品德,自我安全等,幾乎是無所不包。教學的時候,結合具體的教學安排進度,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內容中體驗,在生活實踐中感悟,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逐步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比如說愛國教育的內容,最典型的內容,就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22 頁《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這一課,中華民族大家庭里有五十六個民族,實際生活中,一個學校或者是一個班級里,有的時候就有好幾個民族的同學,如大西北地區(qū)的學校,就有土族,裕固族,藏族,回族等,平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班級大家庭。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同學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少數民族,宗教信仰比較強烈,如回族同學的宗教信仰非常強烈,飲食習慣非?!蔼毩ⅰ保械耐瑢W不尊重回族同學的信仰習慣,伸手去摸回族同學的食物,回族同學就非常忌諱,不再吃他人摸過的食物,為此經常發(fā)生摩擦。針對“多民族”的班級,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有效安排時間,安排社會實踐內容,讓每一個同學了解不同民族的信仰習俗,以此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長大以后也能遵守各民族特有的習俗生活,從而營造一個團結和諧的社會主義大家庭[2]。實際上小學生的德育教育,只要緊扣教材內容,緊密聯(lián)系學生實際生活,讓學生從生活實踐活動當中學習,因地制宜,靈活安排,就能很好地培養(yǎng)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對有些抽象的德育問題,僅僅局限于自己的認識當中,不能夠全面的正確的理解其具體內涵,因此上,需要通過一些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而且要通過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事例,來引導他們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德育教育,基本都是通過開展一些主題活動來實現(xiàn)的,學校年度計劃里,必須得有德育教育的內容,一般一月一次德育教育的主題活動。班主任在制定工作計劃時,要根據學校計劃安排班級德育教育的主題活動內容,同時根據班級自身情況,制定本班的德育教育主題活動計劃,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春天來了,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時節(jié),可以安排一次“勞動教育”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校園里可以讓學生翻翻地,松松土,澆澆水,種種花,體驗體驗種地的辛苦。周末的時候,農村的學生可以上地幫助父母干活,讓學生體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同時,讓他們學習使用勞動工具的技能技巧,同時,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意志。在具體的實踐勞動當中,讓學生感受科技進步給農業(yè)生產帶來的巨大變化,親自體驗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體會到科學知識重要性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產生動力,從此刻苦鉆研,努力拼搏,為著遠大理想而奮斗不息。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了學生吃苦耐勞的好品質,堅韌不拔的意志力,明白了科學技術才是推動社會不斷前進的源泉所在,從而讓學生的德育教育,得到了一次質的飛躍[3]。
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校外也是學生德育教育另外一個主陣地,學生終究是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員,那么就要利用好這一陣地,對學生進行實戰(zhàn)化德育教育。學生的校外生活,實際上是豐富多彩的,比如說傳統(tǒng)文化德育教育,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個經典的傳統(tǒng)寓言故事,就包含著深刻的德育教育意義在里面,結合生活實際,從中領悟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在中華大地上,各種傳統(tǒng)文化活動無處不在,鼓勵學生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悟一悟,有些活動看似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實際上蘊含著勸人向善的樸素理念在其中;有些儀式活動,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直接體現(xiàn),詮釋了儒佛道文化的精髓所在。讓學生親身去經歷,去感受,去領悟,然后把這種體驗轉化為自身的素質,日積月累,學生的德育教育,就會邁上一個新臺階。課外德育實踐活動,對于小學生來說,還可以間接的從書本中得來,這就需要閱讀課本以外的書籍,從書本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自身的德育水平。當然了,這些活動都是建立在實實在在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之上的,不能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當學生真正學會了從生活實踐活動當中,汲取經驗,提高自身的德育素養(yǎng),那么德育教育就算是真正成功了。
小學生的德育教育,首先要從內容上下功夫,理清學生在哪個年齡段需要哪些內容,然后制定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去踐行,把書本中學習到的德育知識,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體現(xiàn)在一言一行當中,用親力親為詮釋自己的德育素養(yǎng)。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緊緊抓牢“為誰培養(yǎng)人”這根線,把學生的德育教育,從課本到生活,從理論到實踐,循序漸進,讓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德育素養(yǎng);牢牢把握“培養(yǎng)什么人”這個綱,培養(yǎng)學生美好的道德品質,與人為善,積極進取,樂于奉獻,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