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坤
痰證的治療主要從理氣祛痰、調中滌飲、強健脾胃入手,以達到氣機通利條達、水津敷布、痰散飲消的治療效果。在治療中往往更注重生活細節(jié)的調護配合。
痰的形成可歸因于體內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失調、濕邪侵襲,體內濕濁之物積聚而成。當氣機不暢時,氣血運行受阻,引起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發(fā)痰證;而痰濁亦會對氣機運行產(chǎn)生不利的作用。痰瘀互結,可致氣血運行不通,臟腑經(jīng)脈不暢。當痰濕阻滯脾胃時,可引起脾胃氣機不利,出現(xiàn)胸腹脹滿、食欲缺乏等癥狀;當痰熱擾動肺臟時,可導致肺氣不舒,表現(xiàn)為咳嗽、胸痛、痰黃等癥狀。適度的運動可以增強氣血運行,促進氣機的流動。散步、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可以增強心肺功能,提高氧氣攝取,促進氣血循環(huán),從而改善痰證。此外,運動還可以增加汗腺分泌,通過出汗幫助清除體內濕濁之物,有助于濕痰的消散。
寒邪人體,陽氣郁結,脈絡紊亂,可造成氣血不暢。這種情況下,更容易導致濕痰在經(jīng)脈中堆積,引發(fā)胸悶氣短、乏力、精神萎靡、咳嗽、咳痰等癥狀。同時,痰證也可以導致寒邪的滯留,痰濕聚積阻塞氣血運行,從而阻塞經(jīng)絡。在這種情況下,濕痰所致的病理狀態(tài)會誘發(fā)或加重寒邪,使寒痹癥狀更加顯著,表現(xiàn)為關節(jié)腫脹、四肢痙攣、酸痛等癥狀。
除此之外,痰癥患者往往較健康人群更易受風寒,當遇到寒冷的天氣時,體內的濕氣就會加重,從而引起痰液增多。所以平時要做好保暖工作,保護腰背、胸腹不受寒氣侵襲。睡眠時要做好保暖工作,盡量多蓋被子,以免受涼。
膏粱厚味最易釀生痰濁,尤其不宜膏粱厚味?;颊咭缘望}飲食、食宜淡味、易消化食物為主,j餐定時,食不過飽,禁吃夜宵。淡以滲濕,溫以化陰,如薏苡仁、白扁豆、黑豆、豆腐等。適量多服芹菜、茴香等綠色蔬菜,以助木之疏泄。輔以健脾補氣的食物,健脾以運濕、理氣化痰,如生姜、黃芪、陳皮、佛手等。
按摩穴位是中醫(yī)常見的一種調理方式,可以改善氣血循環(huán),調節(jié)脾胃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治療或緩解痰證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常見的經(jīng)穴。
1.陰陵泉穴位于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具有清熱化痰,促進痰液排出的功效。用大拇指按揉本穴,從上向下刮。使大拇指彎曲,用拇指的指尖從下往上用力揉按,會有刺痛和微酸的感覺。每天早晚各揉按一次,每次揉按1~3分鐘。
2.地機穴在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具有通暢氣血,舒緩胸悶、咳嗽的功效。以食指指腹點按本穴,尋找最敏感點,用拇指的指腹由輕及重地按壓敏感點,以能忍受為度。持續(xù)按壓1分鐘,按壓后局部可產(chǎn)生酸脹痛感。
3.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后緣,用手指四指寬,按壓靠近骨邊凹陷處。具有調理脾胃的功效,可改善痰濕癥狀。用拇指指腹按壓三陰交穴,力度適中,以點按為主,每次按壓3~5分鐘,可以重復按壓3~5次,雙側穴位可以先后或同時進行。
4.水分穴在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脛骨內側緣后際。具有清熱化濕、活血化痰等功效。用食指和中指指腹對水分穴進行環(huán)狀按揉,每次3~5分鐘,以局部有溫熱感為宜。
5.水道穴位于臍中下3寸。具有利尿的作用,能夠幫助人體排除濕氣。以手指指腹或指節(jié)向下按壓,并作圈狀按摩3~5分鐘。
王珪言:“一切男女大小,素稟痰疾,其候往往不同,其狀各各奇異?!碧蛋Y患者還應考慮到個體的差異,包括年齡、性別、體質、生活習慣、家族遺傳史等。應根據(jù)具體的痰證分型進行辨證施護。對痰濕阻滯型的痰證,除了適當運動和按摩穴位外,還需要注意飲食調理,減少濕熱食物的攝入,如油膩、辛辣、煎炸食物等。對痰熱內盛型的痰證,可以適量飲用一些疏散濕熱的中草藥茶水,如惹苡仁茶、竹葉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