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百合花》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必讀篇目,《百合花》的文本解讀要以課程標準為綱領,把握文本解讀方向;以單元整體目標為導向,確定文本解讀內容;以文本內容為中心,梳理文本解讀重點;以多元解讀為參照,拓寬文本解讀思路。深入解讀文本,能夠充分挖掘文本的“篇性”價值。
關鍵詞:文本解讀? 《百合花》? 教學價值? “篇性”價值
茹志鵑的短篇小說《百合花》是部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必讀篇目,作為一篇經典的文學作品,歷來受到許多人的關注。對于《百合花》這篇小說的文本解讀很多,可以說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能把握住文本解讀的重點,讓解讀為教學服務,而不是在眾多解讀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本文從《百合花》這篇小說的文本解讀和“篇性”價值的確定兩方面進行一些探索。
以課程標準為綱領,把握文本解讀方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注重時代性”“語文課程應該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1]這些都為解讀《百合花》這篇小說指明了方向。
從育人方面來說,《百合花》中的人物正處于美好的青春年華,小說能夠激起學生對于“青春的價值”的思考。從時代性方面來說,小說中的故事發(fā)生在1946年中秋,處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寫的是戰(zhàn)爭年代一名革命軍人的犧牲,體現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崇高情操。1958年,茅盾也在他的評論文章《談最近的短篇小說》中評價這篇小說“以‘清新、俊逸’的風格反應了‘解放軍的崇高品質’和‘人民愛解放軍的真誠’”。[2]因為小說所展現的時代與現在高中生所處的時代不同了,所以解讀這篇小說時需要聯系歷史背景。從革命文化傳承來說,要引導學生根據歷史背景深入理解革命文化并自覺繼承,“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也是“課程標準”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單元整體目標為導向,確定文本解讀內容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人文主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學習任務群旨在落實語文素養(yǎng)?!栋俸匣ā肥遣烤幇娓咧姓Z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青春激揚”是本單元的單元主題,“文學閱讀與寫作”是本單元對應的任務群。
梳理課文,理清本單元的整體脈絡。本單元由一首詞、四首詩歌和兩篇小說組成。從內容上看,這幾篇文章展現的是不同年代的青春,時間跨度從五四運動時期到改革開放時期,抒寫了不同年代人們的青春。描寫青春的側重點也不同,有歌頌青春的激情與活力的,也有歌頌青春的創(chuàng)造與奉獻的,展示了不同形式的青春。由此,在文本解讀時既要關注到歷史背景,又要關注到青春的多種表現形式。從體裁來看,本單元有詞、詩歌、小說三種文學體裁,《百合花》是其中的一篇小說。由此,在文本解讀時既要關注到小說的體裁特點,也要關注到小說與其他體裁在表達上的不同點。
關注單元整體目標。單元整體學習目標指出“學習本單元,可從‘青春的價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蘊,并結合自己的體驗,敞開心扉,追尋理想,擁抱未來。要理解詩歌運用意向抒發(fā)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體會詩歌和小說的獨特魅力;學習從語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單元整體目標包含三個重點:(1)閱讀文本,理解文本的內涵,思考青春的價值。(2)把握不同體裁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體會各自的藝術魅力。(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鑒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學習目標所指,也就是文本解讀的重點所在。根據以上分析,結合課后學習提示和單元學習任務,將《百合花》文本解讀的內容確定為:小說主題、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和小說中的細節(jié)描寫。
以文本內容為中心,梳理文本解讀重點
教師在進行文本解讀時,要緊緊圍繞文本內容深入挖掘文本內涵。文本是內容與形式的結合,文本思想蘊含其中。通過對文本內容與形式進行仔細分析,梳理文本解讀重點。
小說主題。小說的主題是小說的靈魂,把握了文章的主題,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精髓。對于一篇小說來說,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三個要素,通過情節(jié)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烘托來表現人物的形象。解讀主題時也要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篇小說的關鍵,《百合花》塑造了三個人物:“我”、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他們都正處于青春年華?!拔摇睗M腔熱情投身革命事業(yè),性格活潑,感情細膩。小通訊員性格靦腆,缺乏工作經驗,但是在群眾有危險的時候卻能挺身而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新媳婦性格內向,但卻在小通訊員犧牲后毅然獻出了自己的新棉被。小說刻畫的人物形象非常真實,作者沒有刻意去夸大描寫而使人物形象“英雄化”。但我們從字里行間卻能體會到人物的青春活力,體會到他們之間的那種真情,他們那個年代特有的人性美。
小說情節(jié)是推動故事發(fā)展的動力,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卻并不復雜,也不緊湊,而是通過一些細節(jié)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小說結尾處新媳婦為小通訊員蓋上了白色百合花被子將小說情節(jié)推向了最高潮,“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點出了文章的主題。白色百合花象征著純潔、莊嚴、百年好合。這正是他們之間純潔感情的象征,戰(zhàn)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的展現。他們各自用不同的方式奉獻著青春,實現著青春價值。
小說作為一種時間和空間藝術,環(huán)境是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它為人物活動提供了馳騁的舞臺,并為情節(jié)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3]比如,文本中對于月亮和家鄉(xiāng)竹林的描寫等,這些描寫不僅在不斷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且沖淡了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緊張感。作者盡力描繪的是一幅幅美好的畫面,給人的感覺也是一種詩意的美感。
小說敘事和抒情的特點。這篇小說的敘事視角是第一人稱內聚焦敘事,“我”既是敘述者又是故事的參與者。作為敘述者,整個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畫都通過“我”的視角來展現;作為參與者,“我”也參與到故事情節(jié)當中。這就使敘事更加客觀真實,仿佛這一切都是作者親身經歷的事情。作為故事參與者的“我”在敘事時也有局限性,作者巧妙地通過第三者的轉述來轉換敘事視角。
小說作為敘事體藝術,是語言在時間中的運動形式,自然也有敘事節(jié)奏。[4]從敘事節(jié)奏方面來說,這篇小說的敘事節(jié)奏快慢結合,先慢后快。小說前半部分敘事節(jié)奏慢一些,戰(zhàn)斗即將開始后敘事節(jié)奏加快,戰(zhàn)斗帶來的緊張氛圍和壓迫感也逐漸襲來。這種先慢后快的敘事節(jié)奏前后形成一種很好的對比效果,文章前奏越舒緩,后面高潮部分就越讓人震撼。
從抒情方面來說,首先是借景抒情。小說開頭的環(huán)境描寫,插敘的回憶性描寫以及對于月亮的描寫等,不僅表達了作者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也表達了對小通訊員的關愛。其次是對比抒情。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間溫情的對比,人物形象前后變化的對比,“我”感情的內隱與新媳婦感情外顯的對比等,這些對比都使感情的表達更強烈。如當小通訊員犧牲后,“我”是“強忍著淚水”,還“跟擔架員說了些話”,在刻意控制自己的情感流露,此時的情感控制也是一種強烈感情的表現。而新媳婦卻“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薄啊俏业摹龤鉀皼暗厝铝税刖洹薄蓚€人的表現雖然不同,但是表達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強烈的。
小說中的細節(jié)描寫。著名作家茅盾曾盛贊這篇小說的細節(jié)描寫,“這些細節(jié)描寫,安排得這樣的自然和巧妙,初看時不一定感覺到它的份量,可是后來它就嵌在我們的腦子里,成為人物形象的有機部分,不但描出了人物的風貌,也描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文章的細節(jié)描寫很多,小通訊員肩上的步槍筒里的樹枝和后來多出的一枝野菊花、兩個干硬的饅頭、皎潔的月亮、白色百合花棉被等。這些細節(jié)描寫看似閑筆,卻在不知不覺中刻畫著人物形象,推動著情節(jié)發(fā)展,深化著文章主題。例如,“新媳婦發(fā)現重傷的小通訊員,于是一針一針縫補他衣服上的破洞,后來又將自己新婚時的被子蓋在了小通訊員的遺體上?!边@個細節(jié)描寫照應了前面小通訊員衣服被刮壞后“掛下一片布來”,讓我們感受到了新媳婦對小通訊員的關愛和些許的悔恨,小通訊員的崇高精神深深地震撼了她,使她一時無法平復自己復雜的內心,唯有用默默的行動來表達她此時無以言表的情感。這個細節(jié)也加重了沉重的氛圍,與文章前面新媳婦的靦腆拘謹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在為后面新媳婦情感的爆發(fā)進行了醞釀。
以多元解讀為參照,拓寬文本解讀思路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要善于利用外部資源來充實自己的文本解讀,拓寬文本解讀思路,挖掘更多的教學價值,但不能在眾多的文本解讀中迷失了方向,而要像魯迅《拿來主義》中說的那樣“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例如,對于這篇小說的主題有多種解讀。學者潘雪婷總結了四種觀點。第一種主題是以茅盾為代表的,主題思想具有一定政治性,認為《百合花》主要是對“軍民魚水情”“同志戰(zhàn)友情”的謳歌與贊揚。第二種主題是新時期以來的人情和諧說。第三種主題認為小說呈現出的是“沒有愛情的愛情牧歌”。第四種是生命寂寞說,認為《百合花》首先書寫了美好的人性、人情關系,而后再通過死亡把一切摧毀,創(chuàng)造了一個巨大無比的悲劇,小通訊員這類年輕美好的生命的消逝會在讀者心中產生巨大的悲劇感。[5]解讀的角度不同,所處的立場不同,解讀的主題也就不同。第一種主題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以今天的時代背景來看,這個主題也符合當前時代關于加強革命文化的傳承的要求。第二種主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新時代的青少年也要懂得如何與人真誠地和諧相處。這兩種主題解讀都可以借鑒,以豐富主題的內涵。第三、四種主題雖然解讀的有一定道理,但是教學價值不大。
在借助多元解讀時,也要注意一些問題。一是文本解讀要圍繞單元人文主題,緊扣教學目標,不能偏離了文本內容。二是文本解讀的深度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在學生的認知范圍之內,不可太偏重學術。三是文本解讀不可太隨意,并不是所有的解讀都適合,要有教學價值。
文章的獨特“篇性”價值
小說教學一般都是圍繞小說的三要素來進行,即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學生對于這些知識都有了一些了解,但是在把握小說類性辨識的基礎上要進行“篇性”的挖掘。篇性表現在作者言語創(chuàng)造的很多方面,如意象的營構、形象的塑造、情節(jié)的設計、敘事節(jié)奏的處理等。[6]在這幾個方面,這篇小說都有其獨特性,如小說中“百合花、野菊花、月亮”等意象都是反復出現,既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作用,又有深化主題作用。在形象塑造上,也許是受到《紅樓夢》的影響,作者非常注重女性形象的刻畫,刻畫出了新媳婦和“我”的女性特有的關愛,還有女性的內斂和潑辣。同時,注重刻畫真實形象。對于小通訊員這個形象,作者并沒有將其“英雄化”,而是通過擔架員的陳述給我們展現了一個普通士兵的形象,但其普通的形象卻讓人感覺到高大。情節(jié)設計并不緊湊,并沒有非常明顯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而是淡化情節(jié)的描寫。這樣的設計使讀者的心不會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而緊繃,給人一種舒緩的節(jié)奏,從而更好地去突出人物形象。另外,這篇小說“詩化般”的語言也值得在學習中去細細品味。對于這些“篇性”的挖掘才能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這篇小說的獨特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群文閱讀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通過與其他小說的比較來深刻認識這篇小說獨特的“篇性”。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2]茅盾.談最近的短篇小說[J].人民文學,1958(06).
[3]劉必勇.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J].文學教育(中),2011(03).
[4]李新亮.現代小說敘事節(jié)奏的音樂性[J].江西社會科學,2012(03).
[5]潘雪婷.《百合花》的文本解讀與教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1.
[6]汲安慶.語文解讀的原則與視角[J].中學語文,2022(13).
[7]李建軍.再論《百合花》——關于《紅樓夢》對茹志鵑寫作的影響[J].文學評論,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