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思靜
[摘要]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基于人本主義視域設計工作策略,注重德育工作的情感性、形象性、可塑性,并采用融合媒體、融合家校、社會的方式構筑多元一體的工作模式。同時小學班主任在設計實踐活動時還可以采用樹立典型、綜合實踐、生活感悟等創(chuàng)新的方法,體現出人本主義“人性本善”的思想,提升德育工作效率。
[關鍵詞]人本主義理論;德育工作;小學班主任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人生來就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兒童天生就具有一些優(yōu)良的品質,而德育的任務就是為了挖掘他們的先天素質和“善”的本質,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到順應人的天性。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也要基于人本主義理論視域設計各種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讓學生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一、沿波討源,探析德育工作的特征
(一)情感性,關注精神需求
情感在德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班主任無論采用什么方式教育,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使得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染上情感的色彩,重視學生的感受。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要從心里發(fā)出來才能達到心的深處。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把握住情感性,始終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借助他們身邊的典型形象引發(fā)情感共鳴,結合節(jié)日或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喚醒學生的參與興趣,這樣就能更好地提高德育活動的效率。
(二)形象性,接軌兒童心靈
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注意教育內容的形象性。小學生本身形象思維能力就比較發(fā)達,而人本主義理論也認為要采用更形象、更直觀的方式教學,拉近學生和教師的距離。所以班主任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多媒體情境、生活情境、活動情境等方式傳遞信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使德育課程變得繪聲繪色,起到教育內容和學生心靈接軌的效果。
(三)可塑性,熏陶人格品質
小學生閱歷如同白紙一般,情緒很容易受到影響。班主任要利用好小學階段,把握住學生的可塑性,給他們創(chuàng)設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德育情境,讓學生時時刻刻接受思想熏陶,這樣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德育效果,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
二、高瞻遠矚,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模式
(一)借助媒體,擴展信息容量
班主任在設計德育工作模式時,要充分考慮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喚醒學生的內心世界。班主任可以借助媒體制作課件,用學生感興趣的新聞視頻作為引子,將德育知識融合到其中。這樣一方面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另一方面拓展課程信息容量,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提升學生的愛國熱情,促使他們準確理解并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德育工作的重點之一。但是如果直接灌輸相關知識,那么學生必然理解不夠深刻,也不能獲得更多感悟。為此班主任借助媒體,設計了“看《長津湖》品愛國情”的主題活動,先用多媒體課件展現了一系列愛國主義英雄形象,讓學生看到古今愛國英雄的壯舉。此后學生自主觀看影片《長津湖》并互動討論,說出自己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迪。在交流討論中,學生感受到了英雄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體會到了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接著班主任再一次播放多媒體課件,用一個個具體生動的例子,讓學生認識到愛國精神的具體體現。
人本主義理論強調情感的力量,認為要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多媒體課件很好地滿足了這個要求,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氛圍,促使他們得到情感渲染,這樣學生就能自覺自愿地獲取更多信息,關注并反思自己的品行。
(二)家校融合,撥正行為習慣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更能貼近、深入孩子的精神世界,從而喚醒他們心中最本真的“善”。所以班主任可采用家校結合的方式,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并加以引導,促使孩子們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聯(lián)系家長,讓他們觀察一下孩子的日常行為,看看是否存在不良習慣。如有家長提出:“孩子拖延癥十分嚴重,回家后不是立刻做功課,而是要看完電視才做,雙休日時總要拖到周日下午才完成?!贬槍Υ祟悊栴},班主任先反思了布置的作業(yè)是否過于枯燥乏味,然后推薦家長在微信公眾號中“家長學?!卑鍓K中選擇“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學習熱情”課件,看看是否能解決問題。家長若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則可以再次和班主任聯(lián)系,說說具體細節(jié),有針對性地聊聊解決方法。班主任發(fā)現,原來該家長自己并沒有起到帶頭作用,在家中也總是會將家務拖到最后一刻再做,而且還常常說:“這個工作今天完不成了,明天還可以繼續(xù)做?!焙⒆诱且驗樾Х录议L,才會漸漸養(yǎng)成做事情拖延的壞習慣。在班主任的建議下,家長首先以身作則,解決自己的拖延問題,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此外,家長還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作業(yè),起到引導和監(jiān)督的作用。漸漸地,孩子的拖延毛病得到了改善。
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聯(lián)系家長,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還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向家長傳授親子活動的秘訣,讓他們提升育兒水平。
(三)聯(lián)動社會,開展主題活動
社會學習德育論是人本主義理論的一個流派,認為人的道德行為、道德判斷是通過社會學習獲得的,人的行為受到環(huán)境和人本身觀念的影響。班主任在制定德育工作計劃時也要考慮到這一點,要聯(lián)動社會組織學生參與到各種主題活動中,讓他們融入社會環(huán)境中,并從中汲取善的力量進而提升道德水平。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拓展小學德育工作的空間,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如可以聯(lián)系社區(qū)、博物館、養(yǎng)老院等部門組織一系列德育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社會價值同時也提升實踐能力。
三、躬身實踐,改進德育工作的方法
(一)樹立典型,引導自我教育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要喚醒學生的內心,促使他們體會到善的力量。學者黎屏雅認為“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在德育的過程中,為了形成良好的品德而進行的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過程?!睘榱俗寣W生更好地自我教育,班主任要引導他們觀察自己的周圍,體會德育典型身上的閃光點,然后對比自己的行為,找到差距并進行調整,從而讓他們自主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
班主任組織學生參與到“你是我的鏡子”主題活動中,引導學生參與到“照鏡子找差距”“當鏡子提建議”的活動中。在活動過程中,學生要尋找自己身邊的優(yōu)秀榜樣,看到他人身上的閃光點,然后思考如何改進。如有的學生發(fā)現:“我和他的學習成績原本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卻不一樣。有人問我問題時,我總是不理不睬,但是有人問他問題時,他總是耐心地指導對方。他這種樂于助人的精神和耐心熱情的態(tài)度,是我需要學習的,我要改進一下?!庇捎趯W生的反思能力不同,所以很多學生無法自主找到自己的問題,因此班主任又設計了活動二。在“當鏡子,提建議”的活動中,學生相互之間找對方的不足之處,然后提出建議。在“你是我的鏡子”主題活動中,學生積極自查、互查,找到了各自在品行上不足之處,同時也發(fā)現每一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
教育心理學認為,任何一種來自外部的教育都不如受教育者自己的覺醒和自覺對人發(fā)揮的作用更大。所以班主任要避免直接用“典型”的行為束縛其他學生的行為,而要讓他們自主反思、對比,從榜樣的身上汲取力量和挖掘精神,然后通過自我教育的方式加以調整,從而獲得成長。
(二)借助節(jié)日,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人本主義理論的要點,班主任要避免直接灌輸德育知識,而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讓他們參與到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對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很感興趣,所以班主任可以設計一系列的活動,并將德育思想融入活動中,這樣就能起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
在“傳統(tǒng)節(jié)日知多少”系列活動中,班主任結合節(jié)日的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中。如在清明節(jié)期間,學生參與到“清明思英烈”主題活動中,來到烈士陵園給愛國志士獻花,并念誦愛國詩歌,講述革命先輩的故事。在活動中學生激發(fā)了愛國熱情,認識到今天的美好生活離不開先輩們的奉獻。端午節(jié)時,學生參與到“包粽子”的活動中,在品嘗粽子的過程中講述屈原的故事,并試著激發(fā)他們身上的愛國情懷。同時,學生還反思自我,思考自己能為國家做什么。重陽節(jié)時,學生參與到了“重陽敬老”活動中,來到附近的敬老院了解老人們需要什么,并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在活動中學生給老人帶來了關愛,同時也收獲了老人的感謝和祝福,這讓他們認識到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春節(jié)時,學生則參與到“春節(jié)掃除,做年夜飯”的活動中,參與家務勞動幫助家人打掃衛(wèi)生,試著包餃子、做湯團,這樣不僅能體會到濃濃的年味,而且還能提升他們的勞動意識。這樣將一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道德品質結教育合在一起,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拓展了知識面,端正了自己的認識。
在組織節(jié)日主題實踐活動時,班主任要避免表面化、形式化,一定要讓學生在參與節(jié)日活動的過程中深挖下去,探究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本源,挖掘蘊藏其中的精神。這樣才能真正起到育人效果,能讓學生獲得更多感悟。
(三)融入生活,體驗勞動苦樂
人本主義認為,道德來源于生活,不能脫離生活孤立存在。所以班主任在設計創(chuàng)新的德育工作方法時也要認識到這一點,要深入了解學生日常生活的真實狀態(tài),并有針對性地組織實踐活動。如不少學生勞動意識薄弱,那么就可以組織他們參與到勞動實踐中,讓他們體驗勞動中的苦與樂,從而獲得感悟。
增強勞動意識,也是德育工作的關鍵。但是如果直接灌輸各種勞動知識,學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所以班主任不妨采用生活教學法,讓學生參與勞動實踐。在“青蔥蔬菜園”中,學生參與種蔬菜的活動,首先他們通過觀察、觸摸等方式了解各種蔬菜的特點,并參與到“猜猜我是什么菜”游戲中,通過觸摸的方式猜測各種蔬菜的名字。其次,在澆水、施肥、除草等各種勞動中,學生認識到種植蔬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漸漸地變得勤勞奮進。最后則是分享勞動果實的活動,在“蔬菜品鑒會”上,學生采摘自己種植的蔬菜,學習了簡單的烹飪方法,還將一部分蔬菜分給了其他班級的學生,感受到了分享的快樂。在一系列勞動中學生都有所收獲,他們認識到“我們的食物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同時也認識到勞動是光榮的,要尊重勞動者的成果。
小學德育工作要走出知識道德觀的誤區(qū),回歸生活道德領域,這樣的教育工作更符合人本主義思想,也符合教育規(guī)律,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
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認識到人的天性,同時也不要忘記將德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和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在繼承人本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設計出具有實踐價值的工作策略,讓學生全面提升思想品德,成為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牛桂玲.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小學教育管理模式分析[J].知識文庫,2019(16):114,124.
[2]段玉增.人本主義視角下小學生教育管理原則探討[J].教師教育論壇,2017(06):91.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