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由于儒家“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國人向來重視傳統(tǒng)家庭教育,于是歷史上出現(xiàn)了很多傳世家書、家訓,《顏氏家訓》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顏氏家訓》作為中國歷史上家風、家訓教育的集大成之作,文化內蘊豐富,體制宏大完備,被譽為古今家訓之鼻祖。正如宋代著名藏書家陳振孫所言:“古今家訓,以此為祖?!蹦纤侮斯渌犊S讀書志》一書中,評價《顏氏家訓》“述立一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以訓世人”。明朝袁衷在其家訓專著《庭幃雜錄》中贊道:“六朝顏之推家法最正,相傳最遠?!鼻宕鷮W者王鉞也在《讀書從殘》中寫道:“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鑒,凡為人子弟者,當家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宋代朱熹之《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yǎng)正遺規(guī)》,都曾取材于《顏氏家訓》。由此可見,《顏氏家訓》被歷代學者高度推崇,堪稱治家之圭臬,處世之典范。
《顏氏家訓》全書共七卷二十篇,依次是《序致》《教子》《兄弟》《后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yǎng)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書中涵蓋立身治家、人際交往、修身養(yǎng)性、出仕為官、為文從藝等多個方面,立論平實,言辭懇切。
此書作者顏之推出身儒學世家,人生坎坷,他一生豐富的學識和縝密的讀書思想,在這部家訓中亦有集中體現(xiàn)。正如開篇《序致》中寫道,“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在《勉學》篇中有“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強調勤勉修學的重要性。在《涉務》篇中提到,“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勸誡子孫要以農耕為本,傳承優(yōu)良家風。他還在書中指出,“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不如無學也”,教導后人要通曉讀書的本質,參透治學之道。正是由于顏之推對這種傳統(tǒng)耕讀教育的倡導和傳續(xù),“耕讀傳家”的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得到繼承和發(fā)揚。
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歷經數千年延續(xù)不斷,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學說??鬃釉唬骸靶∪嗽眨氁?!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捎眉??”(《論語·子路》)“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也提出:“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酌鲜パ?,“耕”與“讀”分別是小人與君子之事,兩者有明顯分野。“或耕或讀”,耕讀不可相兼。
到了漢代,后世儒家思想觀念逐漸從“焉用稼”轉變成對“以耕養(yǎng)讀”“勤耕苦讀”的推崇,耕讀成為寒門子弟的求學路徑,耕讀相兼的治學理念逐漸興起?!稘h書·卷五十八·倪寬傳》中記載,漢朝人倪寬“帶經而鋤”,家境貧寒仍躬耕供讀,好學不倦。漢武帝時,大臣朱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漢書·卷六十四·朱買臣傳》)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家貧,客耕東萊,學徒相隨已數百千人”(《后漢書·鄭玄傳》),出生時家道敗落,與學生一起客居他鄉(xiāng),力行“亦耕亦讀”的生活。
三國時期,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生動描繪了當時讀書人以耕讀等待施展抱負,“耕讀相濟”的生活方式。東晉詩人、辭賦家陶淵明因仕途不順,厭倦官場,最終“逃祿而歸耕”?!俺颗d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這種桃花源式的“退隱耕讀”,實則受到儒家“退則獨善其身”和道家“復歸返自然”思想潛移默化的熏陶,是古代文人志士的一種進退之道。進則以耕入讀,讀而入仕,退則辭官歸隱,耕田讀書。而對于古代士大夫階層而言,耕讀逐漸演變成一種思想境界或歸隱情懷。躬耕田畝阡陌之間,吟詩作賦,修身養(yǎng)性,僅僅是一種“耕讀理想”。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部分人衣食無憂,只是象征性的“耕”,形式上、表面上的“耕讀”。
南北朝時期,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秉承儒家經典“修齊治平”的基本思想,同時將儒、釋、道以及魏晉玄學相互融會與生發(fā),使得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不斷綿延拓展。此時,“耕”已不僅僅是耕田勞作,而是延伸為知稼穡之難,貴谷務本,安身立命;“讀”也不只是通讀四書五經,而是知書達理,修身齊家,通曉讀書問學之道。與此前不同的是,《顏氏家訓》作為古今家訓之鼻祖,開后世家風、家訓之先河,使得耕讀不再只是寒門學生或隱逸之士的個人信念,而是作為一種傳家思想,根植于家族教育環(huán)境之中,并以家族承襲的方式世代相傳。
至宋代,“耕讀”一詞以書面形式出現(xiàn),以宋明理學為核心的傳統(tǒng)耕讀文化正式確立。宋朝著名理學家、思想家朱熹曾概括說:“予聞古之所謂學者非他,耕且養(yǎng)而已矣?!逼湟馐钦f,宋代以前的耕讀,大多是以讀為主、以耕為輔,并未真正實現(xiàn)耕讀并重,相輔相成。宋仁宗頒布“勸耕”政策,鼓勵農家子弟“半耕半讀”,北宋官員唐庚以《耕讀》作為考試策論題目,大力倡導耕讀之風。至此,北宋官員、文學家蘇轍在詩中寫道,“般柴運水皆行道,挾策讀書那廢田。兄弟躬耕真盡力,鄉(xiāng)鄰不慣枉稱賢”,表明其家族已有耕讀傳統(tǒng)。南宋人舒邦佐在傳家訓詞中說,“后世子孫,優(yōu)必聞于詩禮,勤必苦于耕讀”,其中也有“耕讀傳家”的意思。元代理學家鄭玉所著《耕讀堂記》中提到“耕田以養(yǎng)其親,讀書以修其身”,其中所表達的這種耕以養(yǎng)家、讀以修身的思想,正是耕與讀的意義所在。
明末清初,朱子學的倡導者張履祥極力強調“耕讀相兼”的重要性。他認為,無論為農為士,耕則力耕,學則力學,須知“讀而廢耕,饑寒交至;耕而廢讀,禮義遂亡”。著名理學家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訓》中言及“樊遲問稼”時,提出“不有耕者,無以佐讀者”,以此教導子孫奉行“耕讀傳家”的傳統(tǒng)。思想家顏元重視“習行”,指出“君子之處世也,甘惡衣粗食,甘艱苦勞動,斯可以無失已矣”。敦促讀書人要磨礪心性,錘煉“勤奮耕作、自食其力”的耕讀精神。明清時期《睢陽尚書袁氏家譜》中有“忠厚古樸,耕讀傳家”“父言慈子言孝職分當盡,書可讀田可耕世業(yè)悠存”的描述,《圍爐夜話》也有關于耕讀的記載:“耕所以養(yǎng)身,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弊笞谔脑鴮懴隆耙箝T閭,積德累善;是好子弟,耕田讀書”的楹聯(lián),把“勤耕讀”作為傳家之本。清末名臣曾國藩始終堅守家族耕讀傳統(tǒng),強調“勤儉立身”“耕讀保身”“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他指出“耕讀之家,謹樸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式讨T弟及兒輩,但愿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愿其為仕宦之家”。曾國藩曾言:“吾家子侄半耕半讀?!涫安袷占S等事,須一一為之;插田蒔禾等事,亦時時學之?!睆娬{要保持農耕家庭的本色,既要讀書做君子,也要自己親自勞動保持寒門子弟的家風。
“耕織傳家久,經書濟世長?!敝袊墓湃藗?,農忙稼穡,閑來讀書,在田間地頭、案頭書齋中,創(chuàng)造出燦爛絢美的傳統(tǒng)文化?!案x傳家”這條樸素的古訓,經常被人們刻在門柱上或掛在廳堂中,是我國傳統(tǒng)農耕社會中人們立身處世的重要行為準則和理想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至今在一些老宅子門前還能看到。中國農業(yè)博物館現(xiàn)藏一件石質牌匾,國家三級文物,保存基本完整。匾上印刻“耕讀第”三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頗有氣勢。牌匾四周飾有回紋,排列整齊,雕刻精良。此件牌匾生動反映了中國古人提倡“耕讀并舉”、推崇“耕讀傳家”思想的處世哲學,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的重要物證。
回望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的產生與歷史演變過程,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它不但承襲了早期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根本之道,更是在此基礎上,適應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遷與拓展,將耕讀傳家思想真正扎根于傳統(tǒng)家族教育的文化沃土之中,為后世“勤耕立家,苦讀榮身”“耕以養(yǎng)身,讀以明道”“耕讀傳家”等思想觀念的流傳,以及中國傳統(tǒng)耕讀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