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
在長治市的北部有一個縣叫沁縣,清朝的時候叫沁州。在沁州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名人,最有名的要數(shù)吳琠,沁縣人稱吳閣老,到現(xiàn)在還流傳一句話:“沁州三件寶,雞蛋、瓜子、吳閣老?!边@位吳閣老,名叫吳琠(1637—1705),字伯美,號銅川,沁縣故縣鎮(zhèn)徐村人,活躍在順治、康熙年間,最高做到保和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是康熙皇帝的股肱之臣。順治十六年(1659年)進士。歷任河南汝寧府確山知縣、吏部主事、通政司右參議、右通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湖廣巡撫、左都御史、刑部尚書等職。在近40年的從政生涯中,吳琠心系國家、百姓,特別是在地方主政期間,積極發(fā)展經(jīng)濟,減輕老百姓負擔,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在朝堂之上,他盡職盡責、作風嚴謹,不結黨、不專權,深得康熙皇帝的信賴,對恢復清初的社會經(jīng)濟及穩(wěn)固清王朝的統(tǒng)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被譽為清初的一代名臣。
康熙六年(1667年),吳琠被任命為河南汝寧府確山縣知縣。確山地處中原之地,又是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清初,戰(zhàn)亂頻發(fā),確山首當其沖,飽受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據(jù)舊志記載:當時的確山是“中州瘠邑,又當七省通衢,明季流寇殘破,鵠面孑遺,十室九空”。頻繁的戰(zhàn)爭導致百姓流亡,農(nóng)田荒蕪,經(jīng)濟社會凋敝。由此可見,吳琠去的這個地方是又窮又亂。
吳琠上任后,竭力安撫民心,收攏流亡在外的百姓,積極恢復社會經(jīng)濟。舊志記載,吳琠到確山后“極力撫循,苦心招徠,勸開墾,寬賦稅,興利除害”,外逃的流民紛紛歸來。但是老百姓回來后,土地大部分已經(jīng)荒蕪,為此,吳琠利用朝廷發(fā)放的5000兩救災銀,出了一個勸農(nóng)墾荒的妙招:由縣衙明令通告,用朝廷撥付的救災銀兩,向百姓收購草根,每500斤草根給付一錢銀子。百姓們得知草根能賣錢,就不分男女老少,紛紛到荒地里去挖草根。草根堆得一堆又一堆,挖過草根的地卻變成了一塊塊松軟的農(nóng)田。草根堆積如山,縣衙卻并不把草根拉走,而是派出衙役到鄉(xiāng)下就地過秤付錢,草根在原地腐爛后又變成了肥料。
之后,吳琠又想辦法從其他地方買來了糧種,借給農(nóng)民下種,先記賬,等豐收后再歸還。這樣一來,確山縣幾十萬畝荒地很快就完成了耕種,并在幾個月后長出了綠油油的莊稼,當年秋天確山縣糧食大豐收,老百姓們除歸還種子糧和留足口糧外,還把歷年拖欠的賦稅也繳了?!肚呖h志》記載:“吳琠在確山的幾年,共開墾荒地60255畝,產(chǎn)量猛增,經(jīng)濟好轉,治行冠絕一時。”
康熙七年(1668年),確山治理初見成效,民心穩(wěn)定,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初步恢復,為吳琠大展身手奠定了基礎。
首先是加強教化。吳琠是知識分子出身,從小飽讀詩書,深知教化的重要性。吳琠在確山大興文化之風,他開設了許多學堂,讓適齡兒童上學,還在社會上聘請了許多知名的讀書人到確山任教,并多方籌集銀兩,為老師付薪酬。同時,他還把自己的俸祿拿出來修葺文廟,在吳琠任職確山的幾年中,確山縣的教育實現(xiàn)了質的改變。
其次是平反冤假錯案。社會初定之后,他便開始平反冤假錯案,幾年間平反了數(shù)百起冤假錯案,深得當?shù)乩习傩盏膼鄞?。?jù)清雍正《河南通志》記載:吳琠“任確山令,性明快,興利除害,惟恐不及,清賦役,申冤抑,招徠開墾,戶口日益繁盛”。
再次是增設驛站。確山縣地處交通要道,兵馬糧餉轉運頻繁,而確山與信陽州相距90公里,中間無停宿之地,吳琠經(jīng)過多次實地考察,在確山和信陽之間設立新安店,方便往來驛差馬匹。時任河南巡撫佟鳳彩表揚吳琠:“確山吳令,年少才長,自我朝定鼎,無一令有見識到此者?!?/p>
最后是助力平叛?!叭迸褋y時,確山作為南北通道,每日里兵馬、糧餉過之無數(shù)。戰(zhàn)事之初,有人勸吳琠把家屬送回老家沁州,吳琠說:“逆賊必不能久,然人情易動,縣令遣妻子歸,民能安堵乎?”并且將柴草堆于樓下,告誡家人說:“如有什么不測,就只有一死了!”吳琠此舉不僅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謀略和過人的膽識,還為身邊的人樹立了榜樣。
吳琠在確山主政七年,七年中他兢兢業(yè)業(yè),事必躬親,確山由大亂實現(xiàn)大治,經(jīng)濟社會得到恢復,人民生活得以改善。同時這七年,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為關鍵的七年,吳琠顯露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滴跏辏?674年)是朝廷大計之年,吳琠被評為卓異越級晉升為吏部稽勛司主事,后又任驗封司員外郎、文選司員外郎、驗封司郎中、考功司郎中、文選司郎中。因其表現(xiàn)突出,吳琠被吏部尚書魏象樞稱為“本朝選君第一”。吳琠調(diào)走的時候,同僚和百姓前來相送,吳琠一一謝絕,單騎而去。但是確山的老百姓沒有忘記他,在縣城建起了銅川書院,還為他立了一塊德政去思碑。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湖北大旱,又經(jīng)歷兵變,人心思動,百姓苦不堪言。吳琠臨危受命,擔任湖廣巡撫。臨行前,康熙皇帝對他說:“楚省荒旱已極,百姓急需撫養(yǎng),卿可速去?!眳乾_一到湖北,竟然下起雨來,旱情得到了緩解,老百姓高興地稱之為吳公雨。
吳琠到任湖北后,接連頒布了五道令。
第一道令是《嚴禁花爆示》?!俺碑敱拗啵衷饣暮?,目今告賑紛紛,豈得仍為奢靡。乃有無知之徒,晝夜肆放花爆,取快須臾,不知博片刻之歡娛,即已費百千之錢鈔。且比屋鱗次,保無有失手延燒,干怒回祿者乎!合行嚴禁?!眳乾_認為,湖北剛遭兵亂,又遇大旱,實在不是放炮的時候,何況花爆這種東西,過耳不留,轉瞬銷滅,如果引發(fā)了火災,還要承擔罪責,所以應在當禁之列。
第二道令是《嚴禁濫差示》。大災之后,當務之急是設法賑災,恢復生產(chǎn)。當時官府的苛派濫差十分嚴重,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吳琠向湖北百姓承諾:“本部院不差一人下司道,司道亦不許差一個下府廳,府廳亦不許差一人下州縣,州縣亦不許差一個下城市鄉(xiāng)村?!弊员臼玖畎l(fā)布之日起,如果仍有濫差及捕巡驛所等末員違禁滋擾者,百姓俱可到撫臺衙門告狀,定將官參嚴處,決不姑息寬容。
第三道令是《飭禁酷刑示》。湖北兵變之后,一些奸猾之人把自己的仇人指認為賊黨,公報私仇。而地方官好壞不分,為了自己的政績,株連許多無辜的人,導致老百姓人心惶惶、民怨沸騰。于是吳琠發(fā)布了《飭禁酷刑示》,要求各級官員一定要謹慎用刑,不能屈打成招。同時,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懲治誣告之人上,經(jīng)過一段時間,冤假錯案急劇下降,民心初定。
第四道令是《申飭培養(yǎng)學校示》。湖北歷來人才輩出,被譽為文武之鄉(xiāng),歷史上出現(xiàn)了許多大人物。但是,吳琠在楚地治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不少官員不重視、不尊重人才。有些官員對士子“輕則戒飭,重則褫革,絕不顧念膠癢,稍存優(yōu)恤”,致使士氣不振,世風日下,吳琠發(fā)布了《申飭培養(yǎng)學校示》,要求官員要尊重人才,對品行皆優(yōu)的士子,要及時上報,給予表彰。
第五道令是《嚴禁結黨私斗示》。湖北民間一直有爭強斗狠的風氣,給吳琠治理湖北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康熙二十年(1681年)時,荊州就曾因為修堤壩發(fā)生矛盾,雙方進行了械斗,導致71人死亡,事后為此抵命達24人。吳琠到任后,又發(fā)生了江夏魯邦直等糾集百人活活打死張阿趙之子一案。為此,吳琠發(fā)布了《嚴禁結黨私斗示》,要求鄉(xiāng)民要和睦相親,不要結黨私斗,對于那些好勇斗狠之人,嚴加重處。
經(jīng)過兩年多的勵精圖治,湖北經(jīng)濟社會實現(xiàn)了恢復,加上連著兩年風調(diào)雨順,莊稼年年大豐收,人心思定,吏治清明。
而就在此時,陜西發(fā)生大旱,大量災民涌入湖北,吳琠與總督一起發(fā)動各級官員捐俸救災,共捐得糧食8500石,救助災民4萬余眾。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吳琠任湖廣總督。第二年就發(fā)生了武岡事變,吳琠迅速平息暴動,并對激起民變的官吏進行了處置,讓湖北有了一個安定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滴跞迥辏?696年)七月,吳琠升補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消息傳出,總督衙門“躋堂稱觴,攀轅臥轍,爭立碑、畫像,以紀去后之思”。吳琠走的時候,湖廣百姓沿江相送,以至“泣下吞聲”。吳琠在湖廣的時間共四年又六個月,能夠得到老百姓如此的擁護和愛戴,這在清朝歷史上整個官僚隊伍中是不多見的。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十月,吳琠到都察院上任,升為左都御史,成為朝廷監(jiān)察部門的最高長官,官階為從一品。吳琠到任后,首先從整頓工作作風入手,對都察院所有的屬員說:“司風紀者,當養(yǎng)人廉恥,不專以彈擊為能。今吾謬掌臺端,任大責重,要在正己率屬,豈可見事風生,以褻憲體乎?”這正是吳琠的忠厚賢仁之處,他認為都察院的職責首要在于要讓所有的官員都知道什么是該做的和什么是不該做的,從而最大可能地減少他們犯錯誤的機會;如果一味地揮舞著彈劾這把利劍,耀武張揚,見事生風,那實際上是對都察院自身職責的一種褻瀆。吳琠以他的清風正氣統(tǒng)率著都察院衙門,從容坐鎮(zhèn)九個月,一時“臺省肅然”。
吳琠家教甚嚴,其母陳老夫人常教育他清廉做官。他在赴湖北任職途中,路過沁州,想把母親一同接到湖北。陳老夫人執(zhí)意不去,說:“我在家,有你二弟、三弟侍奉,你不必擔心,你們夫婦此去,責任重大,一定要好好做官。在我死后,如果能得到一個清官之母的名聲,我就很知足了?!?/p>
吳琠對自己的孩子們管教非常嚴格,四個兒子都很清廉。他在湖北做總督期間,長子吳時謙在家主持家政,有個湖北的官員想提拔,悄悄地到沁州給吳時謙送禮,吳時謙堅辭不受說:“家父一生廉潔,我豈能為了錢財而玷污了父親的一世清名?!眳菚r謙長期跟隨吳琠生活,對官場的規(guī)矩和習慣較為熟悉,經(jīng)常幫助吳琠處理一些政務,繼承了吳琠清正廉潔的作風。他中過進士,但是沒有做官,在家鄉(xiāng)做了很多好事,賑災恤貧,修橋鋪路,名貫鄉(xiāng)里;次子吳時訥,考過秀才,與郡守張兆麟修了一部《沁州志》;三子吳時諫,以孝名鄉(xiāng)里;四子吳時泳,以學問淵博聞名。吳琠的這四個兒子,都是有機會做官的,尤其是長子,既有能力,也有機會,但是始終沒有踏入官場。這大概和吳琠的教育有關,吳琠曾對四個兒子說:“我不喜爾等人人做官,只愿多成上乘好秀才,便是快境?!彼挠H戚中也沒有因他的關系而做官的。他的侄子吳時寬,在殿試時,卷面上有一處字跡越過了規(guī)定線,被取消了進士的資格,而此時的吳琠為內(nèi)閣首席大學士,正處于權力的頂峰時期,并沒有為侄子開脫。
吳琠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出身寒門,能深刻體會底層老百姓的疾苦,主政地方時,為官清正廉潔、勤政愛民、處事公正,平反冤假錯案,重視人才培養(yǎng);身居朝堂時,不結黨營私、謹言慎行,面折廷爭,直抒己見,對清初快速恢復經(jīng)濟社會、穩(wěn)固統(tǒng)治、維護國家統(tǒng)一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在康熙皇帝的眼里,吳琠是循臣良吏,他不僅有守有才,寬厚平和,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能做得有聲有色,始終如一。而最大的優(yōu)點是,始終忠于皇帝,從不拉幫結派,也從不動用權力任用私人;在士大夫的眼里,吳琠是正人君子,他崇尚理學,以誠信為本,言必信,行必果。他曾先后七次主持鄉(xiāng)試、會試,所拔皆賢良;在百姓的眼里,吳琠是清官好官,他體恤下情,關心民疾,是典型的清官。
吳琠身處一個特殊的時代,明末清初,正是中國由亂轉治的時期,他以科舉入仕,在地方、中央皆有建樹,就像歷代知識分子憧憬的那樣,讀書、治世、名垂千古。幸運的是,吳琠遇到了一個明君,能賞識他、重用他,讓他有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能。吳琠也不負皇帝的信賴,盡忠職守、兢兢業(yè)業(yè),干好皇帝交給的每一個任務,把自己的抱負和國家的命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堪稱清初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