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保國
“以學生為中心”幾乎已經(jīng)成為所有學校的共識。但在具體的辦學實踐中,很多學校卻常常是知行不一,學生的潛能并沒有被發(fā)現(xiàn)、被喚醒,沒有得以全面而有個性地發(fā)展。那么什么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
高一選課后,針對歷史類組合是否分班的問題出現(xiàn)了爭議。學校選擇歷史類的學生有3個班,這3個班的學生雖然都選擇了“史地政”組合,但除去一個快班以外,另外2個平行班是否全部打亂按成績重新分班,學校里產(chǎn)生了極大的分歧。部分教師認為,既然物理類的各個班級打亂重分,如果歷史類不打亂重分,家長會不會認為不公平?如果選擇物理類學生家長提出也不打亂重分怎么辦(該校學生選擇物理類的有5種組合)?另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對班級的學生都已經(jīng)熟悉,打亂重分,還需要重新適應(yīng),不利于班級管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無法說服對方。于是,校長主持召開了一個相關(guān)會議,沒有就此事直接讓大家討論,而是提出了3個問題:1.“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如果用簡短的幾個字概括,這句話要表達的核心是什么?2.學校存在的價值是什么?3.學校做決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什么?
經(jīng)過充分碰撞,大家就以上3個問題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要表達的就是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學生得到更好的成長”;學校做決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yīng)該是“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有了以上3個問題的結(jié)論,就是否需要打亂重分,大家就有了共識:學校做任何決策都是為了學生更好的發(fā)展,而不是為了教師和學校方便管理。全世界學校的“辦學理念”基本相同,但各學校的“辦學實踐”卻千差萬別,關(guān)鍵就在于“為了學生還是為了學?!?,在于“為了學校還是為了校長”,作為辦學者應(yīng)經(jīng)常這樣叩問自己的內(nèi)心,有時,可能是禁不起這靈魂之問的。
全面發(fā)展并非讓學生平均發(fā)展,也并非讓所有人都要利用自己某方面的才藝吃飯,但至少在某一方面應(yīng)知道一些、會一點,在社會上不至于是那個煢煢孓立、形影相吊的人;不是那個有負面情緒沒有排解出口的人;不是那個不會自己做飯只會叫外賣的人。
為此,體育課、藝術(shù)課要確保開齊開足,一直到高考前。應(yīng)開設(shè)沒有課堂、沒有教師、沒有課時的必修課———烹飪,要求每名學生在畢業(yè)前至少學會做6道菜,學校不提供課堂、不提供教師、不提供課時(有條件的學??梢蕴峁?,一切都在家里完成,家庭當課堂,家長當老師,隨時上課,學校負責視頻檢驗成果。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才不至于總吃外賣,至少能夠自食其力,能夠常態(tài)化地正?;钕氯?。除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學時以外,學??梢詫W生的藝術(shù)、體育特長和部分勞動課程等納入選修學時,學時達不到基本要求(只要努力都可達標)的,不予頒發(fā)學校自已印制的結(jié)業(yè)證。這張結(jié)業(yè)證,既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證明,也是值得回憶的紀念,更是學生與學校連接的橋梁。學??梢韵?qū)W生承諾,憑這份結(jié)業(yè)證,可以隨時回到學校。讓這一紙證明,成為撬動學生回來看望老師的杠桿,強化學生的母校情結(jié)。當學生方便回到學校的時候,他才更愿意回來看望老師,而教師的尊嚴就是在學生“今日之愛戴和明日之懷念”中一點一點地生長的。教師有了尊嚴,便會減少職業(yè)的倦怠,多些職業(yè)的幸福,因為學生經(jīng)?;貋砜赐處?,對教師是最高的評價,沒有之一!此時,教師才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老師,學校也才真正成為學生心中的母校。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一個詞叫“自由”。所謂自由就是有“選擇”的權(quán)利。從某種程度來說,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沒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律。
在學校,學生要有選課的權(quán)利。只要學生選擇,無論哪種組合學校都應(yīng)該開設(shè),否則“為了一切學生”就只是一句口號,面向個體的教育就不會真正發(fā)生。有的學校可能沒有那么多教室,沒有那么多教師,事實上,不同組合人數(shù)較多時可以合班,如選擇物化地、物化政組合的人數(shù)都不足以單獨成班,但合在一起,恰好可以成班,這時就可以將選擇這兩種組合的學生合在一起成立一個行政班,語、數(shù)、外、物、化等5個學科在行政班一起上課,地理和政治到歷史類的班級去走班,實現(xiàn)“定5走1”。組合人數(shù)較少時可以插班,比如選擇物生地、物生政組合的學生分別只有一兩個、兩三個人,這時可以讓他們插班。選擇物生地的可以插到物化地班級,選擇物生政的可以插到物化政班級,仍然可以實現(xiàn)“定5走1”。這樣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行政班的集體歸屬感,又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無論是教室還是教師,基本上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在其他方面也要有選擇的權(quán)利,如學生可以選擇在家或者在學校上晚自習,在規(guī)定的幾個時間段內(nèi)可以選擇早點結(jié)束或者多學一會兒。住宿生可以選擇熄燈時間,同一選擇的學生住在同一樓層,同一寢室的學生不必同一年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的學生在一起相處,會起到以大帶小的良好效果,對學生責任感的形成更有好處。學習小組的成員、社團的同伴、用餐的時間、校服的樣式都可以自主選擇,甚至導(dǎo)師也可以不必局限于自己的任課教師。通過這些選擇,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自己、喚醒自己、成為自己。
體驗應(yīng)該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既要體驗富足,也要體驗艱辛。如今,父母都會傾其所有讓孩子享受自己能提供的最“富足”的生活,所謂“再苦不能苦孩子”,于是,很多普通家庭培養(yǎng)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二代”,甚至有的孩子真的以為父母就喜歡“吃魚頭”。他們只知道生活中有詩和遠方,卻很少知道生活中也有茍且和艱辛,因為他們從未體驗過。為此,可以讓學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選擇體驗學校中的保安、保潔、食堂工作人員、科任老師、班主任等一個或幾個職業(yè),讓學生去體驗職業(yè)的幸福,也讓他們體驗早晨4點多鐘就要起來到食堂擇菜、洗菜,體驗打掃衛(wèi)生間的辛苦,體驗老師講課的不易。
無論是學校還是老師,更多的在教學生如何獲取成功,卻很少引導(dǎo)他們?nèi)绾谓邮苁?。在人生的長河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成功。當學生遭遇失敗時,如何面對、如何釋然、如何與自己和解?當辦學者每天都喊著要培養(yǎng)具有中國視野、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的時候,喊著要在學校里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時候,是否教過學生什么是成功?如何定義失???又如何面對失?。渴≈笕绾螌ふ夜饷??如果不能厘清價值觀這個根本問題,學校配備再多的心理教師,進行再多的生命教育,恐怕也無濟于事。
學??梢詥印靶κ 钡闹黝}體驗活動,如在事先不知情的情況下,讓那些不善于唱歌的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唱一首歌,讓他們體驗在學習上他們是學霸,但在才藝方面,他們還有很多不足;讓他們清楚在某一方面自己是佼佼者,但在其他方面他們只是跟隨者,這樣就不會因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或缺陷而過于悲觀。人最終是靠長處生存與發(fā)展的,這樣當他們走向社會的時候,就會更全面、更客觀地審視自己、評價自己。
從某種程度上說,學生是來學?!胺稿e誤的”。全世界幾乎都把18歲以下的孩子放在學校,因為在學校犯錯誤的成本最低,最容易得到教師和同伴的諒解與幫助,他們能在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當教師具有“學生是來學校犯錯誤的”觀念的時候,就會以平和的心態(tài)接受學生的錯誤,就會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時間、愿意承受的方式懲戒學生的錯誤,給學生營造一個安全的心理空間,滿足學生的安全需求,讓學生在學校犯了錯誤也會勇敢面對,而不是逃避。
以學生為中心就要讓學生盡可能地民主參與學校治理,既是建立現(xiàn)代學校制度提高學校治理能力的要求,又是學生成為具有民主意識的合格公民的需要。學生在學校沒有享受到民主,到了社會很可能成為“獨裁者”或者“奴隸”。校規(guī)校紀的制訂、校服樣式的選擇、食品衛(wèi)生的監(jiān)督、宿舍安全的管理等非教育教學事務(wù),尤其是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務(wù),都應(yīng)該讓學生民主參與。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間,為了更好地防止疫情傳播,就需要制訂對學生的人身權(quán)利有所限制的制度,比如“在室內(nèi)需佩戴口罩”,這一制度就應(yīng)該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再經(jīng)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校務(wù)會審議通過后方可執(zhí)行。
以學生為中心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學習不等于自學,它需要具備三個特征:一是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控制學習的范圍、進度和深度;三是有明確的評價標準,自己的學習效果可以自己測量,測量標準是可視化的。沒有自主學習就不太可能有終身學習,而終身學習是個人成長的必然手段,是社會進步的必然需求。所以,課堂教學無論怎樣改革,“自主學習”這個基本原則都是必須堅持的。
要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太難了,只有學校里的各種權(quán)力、時間和資源真正支持學生發(fā)展的時候,才可能實現(xiàn),這需要辦學者改革組織架構(gòu)、完善治理體系、開發(fā)課程資源、修正評價標準、重構(gòu)學校文化。當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的時候,正如李希貴校長所說“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