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枯燥乏味,影響學生識字興趣,致使學生識字效果不理想。針對此情況,教師應緊扣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秉持以趣導學的原則,挖掘趣味識字資源,豐富識字教學形式,善用趣味教學方法,讓學生從“苦學字”變?yōu)椤皹穼W字”,提高識字質(zhì)量。文章以識字資源、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為重點,具體論述小學低年級語文趣味識字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趣味識字;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6-0023-03
心理學研究表明,生動、新奇的事物會給兒童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低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較為發(fā)達,他們往往會在與生動、直觀的事物互動的過程中建立良好認知。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表明,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用趣味的方式實施教學。但是,傳統(tǒng)的低年級識字教學情況卻不盡如人意。大部分語文教師在忽視學生學情的情況下,采用反復讀、反復寫、反復背的方式引導學生識字。這種“高耗低效”的識字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識字能力的提升。針對此情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第一學段“識字與寫字”教學目標: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對此,教師要著力實施趣味識字教學。所謂“趣味識字”,是指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為依據(jù),以趣味的識字資源為基礎,應用趣味性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識字的教學活動[1]。教師可以識字資源、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為切入點,實施趣味識字教學。
一、挖掘趣味識字資源
趣味識字資源是趣味識字教學的支撐,是指實現(xiàn)識字教學目標的各種因素,如教師的知識、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景觀等[2]。在趣味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jù)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功能特點、存在方式,挖掘并結(jié)合多樣的識字資源,助力學生識字。
(一)結(jié)合校內(nèi)外課程資源
從空間分布來看,課程資源大致可以分為校內(nèi)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其中,校內(nèi)課程資源是校園內(nèi)的各種課程資源,如各項校園活動、圖書館、班級組織等。校外課程資源是校園以外的課程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商場等。豐富的課內(nèi)外課程資源可以使學生在體驗校內(nèi)外活動的過程中順其自然地識字,從而提高識字興趣。
例如,教師可以把握班級環(huán)境,投放識字資源,在教室后面黑板上開辟“識字小窗口”,引導全班學生輪流書寫陌生的漢字或名人名言。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早讀、課前三分鐘、大課間、語文課后服務等時間,帶領全體學生讀一讀、寫一寫、記一記。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可以豐富漢字儲備,提升漢字識記能力,還可以感受到識字的樂趣,進而主動識字?;诖?,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觀察馬路上的各種廣告牌,識讀、抄寫漢字。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以給予幫助。如此,學生的識字資源大大拓展,漢字儲備量會大大提升,漢字學習興趣也會愈加濃厚。
(二)結(jié)合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
從功能特點來看,課程資源可以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能直接成為課程素材的資源,如學科知識、學習經(jīng)驗、活動方式等。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能間接成為課程素材的資源,如教學環(huán)境、設施、人力資源等。豐富的課程資源便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識記漢字,提高漢字學習興趣。
例如,繪本是不可多得的素材性課程資源,是學生尤為喜愛的讀物。在閱讀繪本時,學生會在圖畫的輔助下,聯(lián)想故事場景,并以此為基礎識讀漢字。對此,教師可以在教室里設置讀書角,依據(jù)學生識字情況,選購適宜的繪本。之后,教師應把握各種時機,組織繪本閱讀活動。在學生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漢字。具體地,在學生誦讀繪本《孔融讓梨》時,教師可以采用“減一減”的方式,鼓勵學生減去“讓”中的“讠”,“梨”中的“木”或“利”等。在趣味活動中,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自主探尋其他漢字,實現(xiàn)融會貫通。
又如,積木是學生感興趣的玩具。在語文課后服務期間,教師可以在不同的積木上書寫漢字的偏旁、部首,引導學生搭積木,建構漢字。在趣味活動中,學生會不斷豐富漢字儲備。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可以增加活動難度,要求學生在建構漢字后組詞或者造句。如此,學生可以扎實掌握漢字的音形、含義和運用方法。
(三)結(jié)合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
從存在方式來看,課程資源可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顯性課程資源是各種存在的物品,如教學設備、教科書、學習用品等。隱性課程資源是潛在的能產(chǎn)生教學影響的課程資源,如班風、師生關系等。
例如,語文教材是重要的顯性課程資源,包含豐富的漢字。學生學習漢字的方式很多,而誦讀是最為直接的方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誦讀教材內(nèi)容,借助拼音、注釋等,思索、掌握漢字的讀音和含義。
又如,黑板報是重要的隱性課程資源。一般情況下,黑板報由形象的圖畫、生動的文字構成。在每次繪制黑板報之前,教師可以依據(jù)主題,鼓勵各組合作收集相關的圖畫、故事,設計方案。之后,教師可以組織評選活動,由全體學生作為評委,選出優(yōu)秀的黑板報方案,被選中的小組繪制黑板報。在整個過程中,
全體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收集、學習、運用漢字,積累識字經(jīng)驗,提升識字能力。
二、豐富識字教學形式
(一)通過活動引導學生識字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jù)識字內(nèi)容,組織編創(chuàng)口訣活動、表演活動等,引導學生在“做”中識字。在體驗活動過程中,學生會獲取識字主動權,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探究、識記漢字,掌握識字方法,積累識字經(jīng)驗,由此增強識字滿足感,提高識字興趣[3]。
例如,在《雨點兒》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jù)漢字特點,組織口訣編創(chuàng)活動。如教師創(chuàng)編口訣“兩人并肩走”,然后帶領學生誦讀口訣,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在學生誦讀、想象后,教師可以選出代表,鼓勵他們當眾表演。在表演時,學生一人在前一人在后,一起向前走。教師順勢板書“從”字,解釋其含義:“一人在前走,一人跟著在后走,即為從。”這樣一來,學生便可以理解口訣內(nèi)容,掌握“從”字?;诖?,教師可以板書課文中的其他漢字,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力,編創(chuàng)口訣。在編創(chuàng)口訣時,學生分解漢字,把握其特點,
組織語言。如有學生針對“半”,編創(chuàng)了口訣:“一個果,
二個人,豎著分,一人一半?!蓖ㄟ^不斷編創(chuàng)、吟誦口訣,學生直觀地記憶漢字結(jié)構,理解漢字內(nèi)涵,尤其積累識字方法和經(jīng)驗,感受到識字趣味,提高識字興趣。
(二)借助討論引導學生識字
合作學習是學生識字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可以借助合作學習中的討論引導學生識字。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會彰顯各自的優(yōu)勢,幫助他人解決問題,由此獲得協(xié)同發(fā)展。在個性差異的影響下,學生的識字水平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討論中識字。
例如,在《日 月 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書寫“木”和“林”字。在書寫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能夠感知它們之間的差異和關聯(lián)。教師可以順勢提出任務:“這兩個都包含‘木字的漢字,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請和小組成員討論。”在任務的作用下,各組成員認真觀察兩個漢字,并積極思考。有部分認知水平高的學生遷移已有認知,講述原因——“木”是獨體字,而“林”是合體字,左邊的“木”是偏旁。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部分學生豐富了漢字認知,尤其感受到了偏旁部首的獨特之處,便于體會漢字魅力。
三、善用趣味教學方法
(一)善用游戲識字法
游戲識字法,顧名思義是讓學生在游戲中識字[4]。在體驗游戲時,學生會動手動腦,建構良好的認知,建立積極的學習情感。由此,教師可以依據(jù)識字內(nèi)容,編創(chuàng)相關的游戲,引導學生體驗。
例如,在《口 耳 目》這節(jié)課上,教師可以組織“我來說你來猜”游戲。該游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在小組中,一名學生分析漢字,把握該漢字的特點,組建語言進行描述。其他學生邊聽邊想,猜測漢字。如有學生描述“豎,橫折,橫”,有學生描述“用來說話的部位”等。其他學生很容易猜測出“口”。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多角度地認知漢字,還可以鍛煉想象能力和語用能力。
又如,在《小青蛙》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換一換”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出示漢字,學生替換其偏旁,構成一個新字,并為新字組詞。具體地,教師出示“清”字,學生遷移課堂認知,靈活地替換偏旁。有學生提到“晴,晴天”,有學生提到“情,心情”。在學生體驗游戲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總結(jié)不同漢字的特點。學生回顧游戲過程,對比不同的漢字,將視線集中在其偏旁上,由此發(fā)現(xiàn)不同,理解不同漢字的內(nèi)涵。同時,學生因此獲取漢字學習方法,便于在課后自主體驗游戲,學習漢字。
(二)善用故事識字法
故事識字法是指將漢字編創(chuàng)為故事,引導學生在聽故事中學習漢字。實際上,生動有趣的故事能為學生提供一個具體的場景。在聽故事時,學生會走進具體場景中,感知漢字含義,輕松識字,增強識字效果。
例如,在《日 月 明》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日”字,
講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圍繞“月”字,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圍繞“明”字,講述倉頡造字的故事。在教師講述故事時,學生會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尤其,在傾聽時,他們會走進具體的場景中,感受到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習興趣。
在不斷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生會積累經(jīng)驗。教師可以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鼓勵他們自編故事。如在
《文具的家》這節(jié)課上,在學生識讀“包”字時,教師就可以把握時機,鼓勵學生編創(chuàng)故事。大部分學生會遷移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想自己與書包、包子、包袱等之間的故事,自主編創(chuàng),認真講述。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同時進一步地掌握“包”的內(nèi)涵。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鍛煉了想象能力、語用能力,有利于提高識字效率。
(三)善用字源識字法
字源識字法指通過追溯漢字的本源,分析漢字的結(jié)構,利用漢字的構字理據(jù)識記漢字[5]。教師應用字源識字法實施識字教學,可以將學生帶入形象、科學的識字情境中。在此情境中,學生可以了解漢字的發(fā)展、變化情況,直觀地認知漢字結(jié)構,輕松地掌握漢字含義。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明”字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展現(xiàn)該字的金文字形:
想象的圖畫很容易吸引學生的目光。學生在觀看時,發(fā)揮想象力,將左側(cè)部分想象為太陽,將右側(cè)部分想象為月亮。之后,教師可以繼續(xù)操作電子白板,展現(xiàn)“明”字結(jié)構演變過程。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發(fā)揮形象思維作用,一步步地將具體的事物(太陽、月亮)與“日”“月”兩個字建立聯(lián)系,掌握“明”字的結(jié)構。基于學生學情,教師可以引導他們思考“明”字的含義。大部分學生遷移活動認知,聯(lián)想到“日可以發(fā)光,月也可以發(fā)光”,由此猜測“明”字的含義為明亮。教師可以據(jù)此進行點撥,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與“明”相關的故事,助力學生強化漢字認知。學生在經(jīng)歷漢字演變的過程中,不僅能掌握“明”字的結(jié)構,還能理解其含義,便于全面地掌握漢字。同時,學生能感受到識字樂趣,主動探尋漢字演變過程,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由此豐富漢字儲備。
四、結(jié)束語
總而言之,有效的趣味識字契合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識字,又可以使學生扎實掌握漢字,獲取識字方法,鍛煉識字能力。由此,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立足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挖掘豐富多彩的識字教學資源,豐富識字教學形式,靈活應用多樣的識字教學方法,借此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促使學生主動識字,從而提升識字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汪佳琳.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亞太教育,2023(1):182-184.
張格紅.趣味識字教學措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智力,2022(35):84-87.
劉倩倩.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趣味識字教
學[J].小學生,2022(10):64-66.
劉冠琳.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開展趣味識字教學的策略分析[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8):62-64.
陳海梅.趣味識字,快樂學習: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方法探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22(6):83-85.
作者簡介:陳曉瑜(1984.9-),女,福建泉州人,
任教于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第三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鯉城區(qū)骨干教師,曾獲鯉城區(qū)語文課堂觀摩評優(yōu)比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