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洪
人類身處的世界是復雜的,復雜到我們的理性能力無法理解。不過我們還是得理解。一個通常的做法是將理解的對象降維觀察、思考、描述和溝通。這在原始時代就開始了。人們給各種動物或植物起了名字,用“鹿”代指一種長著角、奔跑迅速的動物;用“虎”代指一種渾身斑紋、健壯兇猛的肉食動物;用“谷”代指一種能長出可食顆粒的植物,用“樹”代指一種高大粗壯的多枝丫的木本植物。當一說到“虎來了”,聽到的人一定會將其還原為可以吃人的猛獸,感到恐怖。這里的語言,就是一種對高維的復雜機體的降維表達。一只老虎是四維的,三維空間加時間,但語言是一維的,聲音隨著時間變化連貫而出。這便于描述,也便于思考,還便于傳達。而接收這個一維描述的人也會很簡單地獲得,然后再將其升維,將一維的“虎”字還原為四維的虎。
這種降維-升維的方法不僅用于語言文字,還用于人類的其他形式中。其目的在于簡化復雜系統(tǒng)的對象,使人類能更好把握,也更好交流。如繪畫是二維表達,雕塑是三維表達,電影是四維表達——都是降維表達。一張繪畫之所以好,就在于在二維空間中表達了多維的特質。因此畫家要選取他所要描繪對象的最好瞬間,這一側面能更多地代表這個對象的特質。比如,雷諾阿的《傘》中的女孩向前邁步,仿佛前面還有空間,她的表情反映了她的精神氣質。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二維平面,而且是三維空間,并且有時間的動態(tài),還有我們直觀看不到的女孩的內心情感。
相對于繪畫,雕塑復雜多了。因是三維,故雕塑家關注的,就是不論從三維的哪個角度看都應是美的。但從降維和簡化角度看,在表達對象特質方面,其難度比繪畫要簡單得多。因為觀眾可以從三維的各個角度觀看這個雕塑,任何一個側面的信息不充分都可用別的側面來彌補。
戲劇、電影就是四維的表達。這在人類文明來看是高級一些,但從降維的角度來看并不太難。戲劇和電影之所以受人歡迎,除更接近表現(xiàn)對象的維度以外,就是不需要太多升維還原的成本和能力。一個故事,最初被寫成小說,后來又被改編成電影,看電影的觀眾要遠多于小說的讀者,這是因為小說是降維到一維的形式,讀者需要費很大力氣才能升維還原。一本好的小說,可以以一維形式表達多維的事物,它可以敘述一個人生活的三維空間,他的動態(tài)活動,可以長達一生,可以寫幾代人的情況;還可以介紹他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周邊的文化環(huán)境,朋友、同學、同事;甚至可以描寫他的所思所想,進一步,還可以描述他追求的價值,他的哲學,這些都是肉眼看不到的維度。而把小說改編成電影,不少維度可以直接用電影形式表達。
有兩個職業(yè)是具有很高升維能力的。一個是偵探,一個是考古。一個案件發(fā)生時的全部信息是無法保留的,任何證據(jù)都是降維的,而且以并不為升維做準備的形式。一個偵探在獲得相關案件的蛛絲馬跡后要根據(jù)這些降維信息還原案件現(xiàn)場。這種升維能力也是偵探對同類案件的專業(yè)知識和長期經驗積累而成的??脊艑W家面對的古代文物、文獻、藝術作品和其他證據(jù)也不是特意為他們準備的,他們根據(jù)這些降維的信息要還原古代歷史場景,只能依賴于他們豐富的知識結構和考古的專業(yè)技能、經驗,還有哲學思想和文化審美取向。
從語言文字的降維-傳達-升維的模式再向前走向極致,就發(fā)展出計算機語言。它雖然也是一維表達,但表達形式更為簡化,用二進制數(shù)碼表達各種信息,只需用0和1兩個數(shù)字組成的編碼,傳輸出去,再在接收后將二進制數(shù)碼還原為自然語言、二維圖片、三維視頻。
能夠實現(xiàn)降維和升維,一個最重要的條件是,升維者有能力將降維的信息升維。這是假定降維者和升維者具有相近的智力能力。一般而言,一個人降維,傳達給另一個人,后者再升維。這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智力能力是相當?shù)模麄冇型瑯拥南忍齑竽X結構,有康德所說的“先天綜合判斷能力”,也有后天的相近經驗。一維語言到了接收者那里,就喚起了他運用先天綜合判斷能力比較類似經驗,如他見過一只虎,“虎”字激發(fā)了他的聯(lián)想,一個與他經歷過的老虎相似的虎活生生地出現(xiàn)在他眼前;他談過戀愛,又失戀過,《紅樓夢》中林妹妹的悲傷,他也感同身受。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作者經驗,讀者都經驗過,作者還有很多深入的思考又和他的文化修養(yǎng)和知識結構相關。所以也許他的作品的每個字都能讀懂,但作品所包含的多維含義,如心理活動、審美、哲思等,并不是一讀就能升維還原。有些人有這樣的體會,同一本書,在不同年齡時讀的感受是不一樣的,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不斷積累,審美和思想也變得成熟,對作品的升維還原程度就不同了。
如此看來,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道理。這就是,在很小的時候讓學生死記硬背經典,不管他們懂不懂。很多受過這種教育的人回憶,到了某個年齡,原來背下來的詞句突然跳出來,正好能解釋他們面對的情境。當他們還是孩童時背下的經典章句,只是一維的信息存放在腦子里,但當他們閱歷多了以后,他們的升維能力提高了,從存儲處提取出一維經典,加上當下的經驗和升維能力,這一維經典立刻變?yōu)槎嗑S的信息了。
最后,我們還要注意,既然是降維,就必然帶來大量信息損失。升維只是部分地還原了對象的原貌。由于代表特質的信息相對于原來的多維全部信息來說,是極少的,所以靠同構的大腦升維,相近的經驗,相近的知識結構,也只能還原部分。結果是,大多數(shù)升維以后還原的對象與原型相比總有不像的地方,甚至很不像,可以被認為是猜出來的。這在對一本書的閱讀和理解中經常出現(xiàn),誤讀是免不了的。好在一本書的價值并不是作者想要達到的目的,而是讀者從中獲得的啟發(fā),經常出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誤讀”。這其實又給人們帶來文化變異的機會。
(摘自《隨筆》2022年第6期,本刊有刪節(jié),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