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概念要素的顯隱與語義中和

      2023-11-21 22:36:12蘇穎
      辭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官話詞義現(xiàn)代漢語

      蘇穎

      摘 要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同義詞釋義相同,但實際表現(xiàn)有差異。以“跌”和“摔”為例,二者本義不同,有各自的詞義系統(tǒng)和演變路徑,明清時期在“倒下”和“掉落”義上產(chǎn)生混用,原因是“摔”從手部動作演變?yōu)槿梭w運動。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概念要素的微殊——“跌”凸顯突然性,“摔”凸顯力度大。在實際使用中,如果需要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凸顯,同義詞會表現(xiàn)出有差別的一面,如不需要,則會發(fā)生語義中和?!暗焙汀八ぁ痹诂F(xiàn)代漢語中還有方言分布上的差異,這是二詞時間層次的體現(xiàn),在官話方言中,“跌”正在被“摔”替換。

      關鍵詞 “跌” “摔” 詞義系統(tǒng) 概念要素

      一、 現(xiàn)代漢語幾組同義詞使用的同與異

      現(xiàn)代漢語中有些同義詞釋義相同,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有同有異。比如,“跌”和“摔”在“倒下”和“掉落”的意義上經(jīng)?;煊茫嚤容^以下幾組例句:[1]

      (1) a. 一位抱小孩的婦女在慌亂跨越鐵路時,不慎跌倒。

      b. 有一天大雪紛飛,下班后天黑路滑,他不慎摔倒了。

      (2) a. 孟菲和凌杰在高低杠上先后跌落,從而失去了奪牌的機會。

      b. 在女子體操團體和個人全能比賽中,霍爾金娜接連從高低杠上摔落。

      (3) a. 酒杯“當”的跌在地上,碎了。

      b. 茶杯蓋子摔到地上。

      例(1)、例(2)是人倒下或掉落,例(3)是物體掉落,每組例句中“跌”和“摔”的語義相同,所處的句法環(huán)境相同,搭配相同,可以互換,且看不出任何區(qū)別。

      甚至還有二者連用的情況,“跌”“摔”語序不定:

      (4) a. 我們?nèi)ふ宜麜r,發(fā)現(xiàn)他面朝下摔跌在花園一端的一個泛著綠色的污水坑里。

      b. 萬一跌摔不會一路滾下去。

      “倒下”義的“跌”和“摔”,各詞典有的用“摔”釋“跌”[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第7版],有的用“跌”釋“摔”(如《新華多功能字典》),有的“跌”“摔”同訓(如董大年《現(xiàn)代漢語分類詞典》)。

      但二者也有不能互換的時候,如:

      (5) 嘩啦一聲,羅輯腳下的冰面破碎了,他的身體徑直跌入水中。

      (6) 瀑布被幾個小島分成五股傾瀉而下,跌入寬僅400米的深潭。

      (7) 震得西伯利亞針葉松上的積雪紛紛地跌落。

      上述例句中只用“跌”,不用“摔”。

      類似“跌”“摔”的情況還有很多,又如“掉”和“落”、“投”和“擲”。

      《現(xiàn)漢》第7版用“落”釋“掉”,“掉”“落”構(gòu)成同義復詞“掉落”,二詞都有“物體因失去支持而下來”之義,常可互換,如可以說“掉/落淚”“葉子掉/落下來”“石頭掉/落進井里”等,但“掉頭發(fā)”中的“掉”不能換成“落”。

      《現(xiàn)漢》第7版用“投”釋“擲”,“投”“擲”構(gòu)成同義復詞“投擲”,二詞都有“向一定目標扔”之義,能互換的如“投/擲手榴彈”,不能互換的如“投三分球”的“投”不能用“擲”代替,“雙方球迷在場內(nèi)互擲瓶子”的“擲”不能用“投”代替。

      以上現(xiàn)象促使我們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如何看待同義詞的“同中有異”?能不能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進行解釋?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考察同義詞的詞義演變過程,并對詞義背后的概念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本文以“跌”和“摔”為例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漢語相關問題提供一個可行的方案。

      二、 “跌”和“摔”的詞義系統(tǒng)及演變路徑[2]

      “跌”從足,失聲,聲符“失”可能同時也表意。(湯可敬 2018)279本義為“(人)因失足而倒”?!稘h書·晁錯傳》:“跌而不振?!鳖亷煿抛ⅲ骸暗闶?jù)也?!庇帧稉P雄傳》:“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鳖亷煿抛ⅲ骸暗?,足失厝也?!毙兑磺薪?jīng)音義》釋《大莊嚴論經(jīng)·卷二》(一作《大莊嚴經(jīng)論》)“如人因地跌,還扶而得起”一句中的“跌”時引《字書》說:“跌,失跖也?!薄白闶?jù)”“足失厝”“失跖”皆為失足之義。“跌”的這一意義出現(xiàn)得比較早,如:

      (8) 故若瞇而撫,若跌而據(jù)。(《淮南子·繆稱》)(高誘注:“跌,仆也?!保?]

      以此為源頭,如果人在跌倒之前所處的位置(運動的原點)和跌倒后所處的位置(運動的終點)有較大的高度差,“跌”就有“(人)失去平衡從高處掉落”義;當?shù)袈涞闹黧w由人變?yōu)槲矬w,“跌”就可以指“(物體)失去支持從高處掉落”;如果只強調(diào)由高到低的變化,“跌”就發(fā)展出“下降”義,這種下降可以是具體的物理現(xiàn)象,也可以是抽象的社會現(xiàn)象。除本義外,“跌”的其他諸義各舉1例:[4]

      (9) 不想我在你家柱子上跌下來,閃肭了腿,因此走不動。(《水滸傳》第五十六回)

      (10) 大圣一只手撐持不得,又被他一鉤鉤著腳,扯了個躘踵,(吊桶)連井索通跌下井去了。(《西游記》第五十三回)

      (11) 凍河還沒人要,到開河船來了,越發(fā)價錢跌了。(《金瓶梅》第七十七回)

      (12) 長江上中游于去年12月上旬水位跌至近10年的最低枯水位,進入特枯階段。

      例(9)、例(10)分別指人和物體從高處掉落,例(11)指價格下降,例(12)指水位下降。[5]“跌”的詞義系統(tǒng)詳見圖1所示:

      “摔”的出現(xiàn)要晚得多,大約初見于宋。“摔”從手,本義為“用力往下扔(人或物體)”?!蹲謪R》:“摔抾,棄于地也?!庇捎凇八ぁ钡哪康氖鞘箘幼鞯氖苁旅撾x手中或從較高的原處落向較低的他處,所以又可以指“人或物體從高處掉落”;被摔的人或物體掉落之后可能導致消極結(jié)果,“摔”就有了“人或物體因掉落而受傷或破損”之義。[6]以下各舉1例:

      (13) 員外可憐見,休摔孩兒!(元關漢卿《劉夫人慶賞五侯宴》)

      (14) 我局子里扳了你那窓欞,茶閣子里摔碎你那湯瓶。(元關漢卿《王閏香夜月四春園》)

      (15) 倘然斷了,吊將下去,只好摔做肉餅。(明吳門嘯客《孫龐斗智演義》卷十二)

      (16) 倒是那大褡褳摔在地下咕咚的一聲。(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九十七回)

      (17) 你上(樹)去萬一(拿猴兒)拿跑了呢?再者倘或摔了那里呢?(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八十回)

      (18) 這(酒杯)是我們掌柜的至愛的物件,我借來,要是摔了,我這命就得跟了他去。(《小五義》第八回)

      “摔”還有另外一條演變路徑?!八ぁ庇幸粋€意義是在角力過程中“用力撲、推等,使人跌倒”,這是從本義發(fā)展來的,目的是使作為受事的人跌倒,因此“摔”有“跌倒”義。例如:

      (19) 常著人摔翻踢打,酒醒時后悔不及。(元劉唐卿《降桑椹蔡順奉母》)

      (20) 好小身子,一時摔倒了卻怎樣兒的。(《金瓶梅》第六十二回)

      除此之外,如果物體不脫離手中,手持物體的一端用力向下?lián)]、抽、磕等,“摔”就演變出“抽打、摔打、磕打”義。如:

      (21) 皇甫殿直拿起箭簝子竹,去妮子腿下便摔,摔得妮子殺豬也似叫。(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五卷)

      (22) 掄起鞋來在石上拍搭拍搭緊摔。(清石玉昆《忠烈俠義傳》第十回)

      例(21)的“摔”指“抽打”,例(22)指“摔打”,前者現(xiàn)普通話已不用?!八ぁ钡脑~義系統(tǒng)詳見圖2所示:

      由上可見,“跌”和“摔”有各自的詞義系統(tǒng),詞義演變的路徑也不同。本來二者的區(qū)別很清晰,“跌”是人體運動,“摔”是手部動作。如:

      (23) 已被董父撈著一人,望城下一摔,跌個半熟。(明馮夢龍《新列國志》第十六回)

      該例的“摔”指秦董父把城墻上的人用力往下扔,“跌”指被秦董父摔的人從城墻上掉落,“摔”和“跌”不能互換。這種區(qū)別后來也一直存在:

      (24) 兩相摔扭,失腳跌地。(清《快心編》三集第十回)

      (25) 他順勢向上一舉,將惡霸舉在空中,隨即又朝前方一摔,那惡霸跌在麻石階基上面,右臂已被跌斷。

      從明代開始,“摔”發(fā)展出“跌倒”和“人從高處掉落”義,清代又有“物體從高處掉落”義?!暗薄八ぁ痹诟髯缘脑~義系統(tǒng)中演變出相同的意義,“摔”開始跟“跌”混用(詳見下)。

      三、 “跌”“摔”的概念結(jié)構(gòu)和概念要素

      明確了“跌”和“摔”的詞義演變過程后,本節(jié)將它們置于概念域中,觀察它們在其中的分布,同時借助概念要素(conceptual components)分析法構(gòu)建“跌”和“摔”的概念結(jié)構(gòu),比較二者的異同。

      (一) “跌”“摔”所屬的概念域

      蔣紹愚(2007)指出:“‘概念場’是一個層級結(jié)構(gòu)(hierarchical structure)。包括全部概念的是總概念場,總概念場下面又分若干層級,為了表述的清晰,我們把總概念場下面的各個層級稱為‘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保?]“跌”和“摔”的各個意義主要都處在“運動”概念場中,它們的本義歸屬“運動”概念場中不同的概念域?!暗笔侨说倪\動,本義屬于“身體運動”概念域中的“起仆”概念域,后擴展至同為人的身體運動的“升降”概念域以及與“人的運動”并列的“物的運動”概念域?!八ぁ北緛韺儆凇叭耸刮铮ɑ蛉耍┻\動”概念域,發(fā)生語義演變后跨到“人的運動”和“物的運動”概念域,從而形成“跌”“摔”意義的部分重疊?!斑\動”概念場及“跌”“摔”所屬概念域詳見圖3所示:

      “跌”和“摔”的混用源于“摔”詞義的跨域演變。圖2所示“摔”的幾條演變途徑在人類語言中反復發(fā)生,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Wilkins(1996)提出人體部位名詞語義演變的單向性定律,即“可見的部分 > 可見的整體”(visible part>visible whole,指詞的語義從可見的人體部位轉(zhuǎn)移到該部位所在的可見整體),Heine(1997)也總結(jié)了基于“部分 >

      整體”策略(the part-to-whole strategy)的概念轉(zhuǎn)移模式,以漢語為例,如“臉”(面頰 > 整個面部)、“眼”(眼珠 > 眼睛)。張定(2017)認為,與身體部位相關的表動作的動詞在語義演變上也體現(xiàn)出同樣的傾向性。圖2中“摔”從1到5,從3到4,都是從手部動作到全身運動,遵循了“部分 > 整體”的演變規(guī)律。手部動作到全身運動是漢語史上反復出現(xiàn)的演變路徑,除了“摔”之外,還有“投”“擲”“撲”等。(凌慧 2020)[9]從另一個角度看,“摔”從1到5、7,從3到4的演變路徑還遵循了“動作 > 目的”的規(guī)律,動作和目的/結(jié)果之間存在轉(zhuǎn)喻的聯(lián)想關系,也是人類語言普遍存在的演變規(guī)律。

      “摔”的詞義演變使得它在“身體運動”概念域下的“起仆”“升降”次概念域以及“物的運動”概念域跟“跌”形成詞匯分布的重疊。

      (二) “跌”“摔”的概念要素和詞義演變的“保留原則”

      在Talmy為分析位移事件的詞化模式而分解出的六個語義要素的基礎上,蔣紹愚(2006)提出“概念要素分析法”,將“運動”概念場下各概念域中成員的概念結(jié)構(gòu)分解為七個概念要素:核心要素(K),運動的主體(F),運動的驅(qū)動者(C),運動的途徑(P),運動的方式(M),運動的起點(S),運動的終點(T)。有時,運動是有目的的,還可以加上一個目的要素(O)。詞的每一個意義背后都由一束概念要素加和而成,概念要素的區(qū)別反映概念域中成員之間分布上的區(qū)別。就“跌”和“摔”而言,它們在“運動”概念場中各個意義的概念要素可以分析如表1、表2所示:

      兩表中“C”一欄標“/”的,表示該運動可能沒有驅(qū)動者,只是因為主體自身失去平衡,也可能有驅(qū)動者(人、自然力等),但驅(qū)動者在概念結(jié)構(gòu)中不予凸顯。這跟“摔”1—3不同,在“摔”1—3的概念結(jié)構(gòu)中,驅(qū)動者要素不能缺位。把表2中“摔”4、5、7分別跟表1中“跌”的三個意義對比,很容易發(fā)現(xiàn),雖然它們相對應的意義基本一樣,但概念結(jié)構(gòu)存在細微差別,體現(xiàn)在“運動的方式”這一概念要素上。“跌”的動作強調(diào)“突然”,而“摔”強調(diào)“力度大”,這個差別是由它們各自的本義決定的。“摔”原本是自主動詞,具有很強的及物性,“用力”是它跟“投擲”概念域其他成員相區(qū)別的概念要素之一,雖然“摔”后來演變?yōu)榉亲灾鲃釉~,但這一要素被保留在概念結(jié)構(gòu)中,并成為造成“跌”“摔”差異的區(qū)別性要素。而“跌”的所有意義都是非自主行為,其本義“因失足而倒”凸顯的是動作行為的無準備,也就是突然性,對力度要素不敏感。

      董秀芳(2005)討論語義演變中的保留義素和可變義素時說:“一個形式從A義變?yōu)锽義,……A義中總有某些成分被B義所繼承,這種繼承保證了A義與B義的發(fā)展關系?!盧akhilina(2016)認為:“在基礎義中對區(qū)別詞項起作用的參數(shù),在引申義中也往往會得到保留;如果基礎義對某個參數(shù)不敏感,則其引申用法通常也不受該參數(shù)的制約?!保ㄞD(zhuǎn)引自賈燕子 2019)這在“跌”“摔”的概念結(jié)構(gòu)中可以得到驗證??v向來看,“用力”這一概念要素被“摔”后來的意義所繼承,是“摔”詞義演變過程中的保留要素,“突然”這一概念要素被“跌”的新意義所繼承,是“跌”詞義演變過程中(限跟“摔”同義的部分)的保留要素;橫向?qū)Ρ葋砜矗坝昧Α焙汀巴蝗弧庇质嵌~概念結(jié)構(gòu)中對區(qū)別詞項起作用的參數(shù)。這有點類似語法化的“保持原則”(“保持原則”指實詞虛化后多少還保持原來實詞的一些特點,參看Hopper 1991),可以稱作詞義演變的要素“保留

      原則”。

      對照二者概念結(jié)構(gòu)上的區(qū)別,還可以看清“跌”和“摔”在演變路徑上的不同方向??偟膩砜?,同表“掉落”義,“摔”因有“力度大”這一要素,故往往還暗含速度快、動作幅度大等連帶特征,如近代漢語有“摔風”,義為“疾風”,“摔”的“快速”義就是從“力度大”來的。相比之下,“跌”表示的“掉落”更偏向于直線下降,更容易發(fā)展出“下降”義。這也表明,一組詞發(fā)展出相同的語義后,不一定一直遵循相同的演變路徑,由于區(qū)別性概念要素的存在,它們可能在平行演變一段距離后朝不同的方向發(fā)展。

      (三) 區(qū)別性概念要素的顯隱和“跌”“摔”在使用中的異同

      概念結(jié)構(gòu)有細微區(qū)別的同義詞,在實際使用中是否能體現(xiàn)出差別,要看使用時是否需要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在語義結(jié)構(gòu)中表達出來,即是否需要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凸顯。如果需要凸顯,則同義詞會表現(xiàn)出有差別的一面,彼此不能替換;如果不需要凸顯,則同義詞的差異會被忽略,彼此意義趨同。這就使同義詞看上去在某些場合有“異”,在另一些場合無“異”,本文第一節(jié)所舉幾組同義詞都屬于這種情況。

      明清時期的“跌”和“摔”剛剛構(gòu)成同義關系,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是凸顯的,表現(xiàn)為在一些語言環(huán)境中“跌”不能用“摔”替代。如:

      (26) 劉商追之大急,眼不看地,失腳跌倒,又被李蕩復轉(zhuǎn),一槍殺死。(《三國志后傳》第五十回)

      (27) 話說文云龍見薛飛霞在屋面上偶一失足,誤踏瓦楞,立腳不牢,跌下地去。(《仙俠五花劍》第十八回)

      在本文調(diào)查的歷史語料中,多有“失腳”或“失足”與“跌”共現(xiàn),“摔”則無此用法,因為“失腳/足”是“跌”概念結(jié)構(gòu)中的重要特征。

      另有一些側(cè)重動作發(fā)生的突然性或高度的落差,力度小或不凸顯力度的語境只用“跌”不用“摔”,這也是二者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凸顯的表現(xiàn)。如:

      (28) 杜伏威從水底鉆到蔣太守船邊,將船稍盡力一搖,太守立腳不住,撲通的跌入水中。(《禪真逸史》第二十六回)

      (29) 高不過數(shù)丈而石棱層折,水數(shù)跌而下,噴薄如散珠。(清潘耒《遂初堂集》文集卷十四)

      例(28)描寫失足落水的動作,側(cè)重狀況發(fā)生的突然性,明清時期都用“跌”,這跟例(26)、例(27)的情況類似。例(29)則是描寫水流落下,這時強調(diào)動作的突然性和高度上的落差,也用“跌”不用“摔”?!冬F(xiàn)漢》第7版收“跌水”一詞,義為“突然下降的水流”,但無“摔水”,英語的fall同時有“落下”和“瀑布”二義,這都說明水流的下降是凸顯突然性和高度落差的,在這里力度要素得不到凸顯。

      但是,“突然性”和“力度大”是“跌”和“摔”的區(qū)別性概念要素而不是核心要素,在表示“倒下”和“掉落”時,二詞概念結(jié)構(gòu)中的其他要素都相同。且這兩個區(qū)別性要素不是互相排斥的關系,只是二詞各自的概念結(jié)構(gòu)對其中某一個要素敏感,對另一個不敏感。若不必強調(diào)“倒下”和“掉落”的動作是突發(fā)的還是力度大的,“跌”和“摔”的區(qū)別性概念要素就隱退,其他相同的概念要素促使它們發(fā)生語義中和。“中和”(neutralization)原為音系學術(shù)語,指兩個音位的對立特征在某個環(huán)境中消失,如英語中送氣和不送氣破裂音在/s/后出現(xiàn)時對立消失,即為發(fā)生“中和”。這一術(shù)語后被借用到語義分析上,指兩個同義詞的語義至少有一對區(qū)別性特征,在實際使用中區(qū)別性特性被淡化或忽略,這種現(xiàn)象可以叫作“語義中和”。傳統(tǒng)訓詁學早就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稱為“渾言(統(tǒng)言)則同,析言則別”,[10]同義詞不能互換的情況相當于“析言則別”,語義中和則是區(qū)別性特征被取消后的“渾言則同”。本文開頭所舉“跌”“摔”的混用就是它們發(fā)生語義中和的表現(xiàn),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就開始了。如:

      (30) a. 那老者看見,諕得跌倒在地。(《西游記》第四十七回)

      b. 好小身子,一時摔倒了卻怎樣兒的。(《金瓶梅》第六十二回)

      (31) a. 把他縛了手腳,吊在炮梢上就城上打出去,跌做骨醬肉泥。(《平妖傳》第三十九回)

      b. 倘然斷了,吊將下去,只好摔做肉餅。(明吳門嘯客《孫龐斗智演義》卷十二)

      (32) a. 某年月日用(匕首)剔水中丞蠅糞,致水中丞墜地跌碎。(《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

      b. 卻叫他們把摔碎了的那院子瓦給一塊塊整上。(《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時期與“跌”混用的“摔”并不多見。我們窮盡調(diào)查了中國俗文庫,在“倒下”和“掉落”的意義上,明代基本上只能用“跌”,同義的“摔”只有3例,其中1例義為“跌倒”,2例義為“人從高處掉落”。清代“摔”與“跌”同義的用例變多,但整體占比仍然很低。

      到現(xiàn)代漢語中,“摔”的使用劇增,“跌”和“摔”的區(qū)別性概念要素進一步隱退,語義中和的程度更高,產(chǎn)生大量混用[如例(1)—例(4)]。前述“失足”和一般的落水都不再限于跟“跌”搭配,試比較“失足跌下樓梯”和“失足摔下來”,“撲通跌入水中”和“撲通摔入水中”。甚至在有顯性動作方式的句子里,二者的界限也變得不甚清晰。如:

      (33) 所以雖然下面都是雪,他還是重重地跌了一跤,險些摔斷腿。

      (34) 他在地鐵車廂里突然摔倒了,掙扎著爬不起來。

      例(33)“跌”與“重重”搭配使用,例(34)“摔”與“突然”搭配使用,這樣的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并不少見。前述各詞典“跌”“摔”的釋義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二詞的語義中和。

      只有少數(shù)情況下,“跌”和“摔”還保留著概念要素上的差異。具體包括:

      1. 從水面垂直落水,或在水中失足墜入更深處,此時要求凸顯動作的突然性,用“跌”不用“摔”。如上舉例(5),又如:

      (35) 先是彭杏杏下水,接著,其她三人也跟著下去了。不久,老人聽到一聲慘叫后,回頭一看,她們相繼跌入深水中。

      由于不是從空中入水,且水有阻力,在這樣的“掉落”概念中,力度要素沒有存在空間,故只能用“跌”。

      2. 跟明清時期一樣,水流落下,強調(diào)突然性和落差,用“跌”不用“摔”,如上舉例(6)。即便是重重地落下,也不用“摔”。如:

      (36) 巨大的水流以雷霆萬鈞之力從百丈懸崖跌落下來,形成了極為壯觀的大瀑布。

      3. 樹葉、花、雨雪、汗水、淚珠等很輕的物體落下,由于力度很小,多用“跌”不用“摔”,如上舉例(7)。

      四、 余 論

      漢語中有些同義詞在使用中沒有辨析的必要,需要辨析的是在使用中漸趨混同,但從習慣用法等仍能看出其間的區(qū)別痕跡的詞[關于詞義辨析的實用性,參看儲澤祥、劉琪(2021)]。對現(xiàn)代漢語同義詞進行辨析應重視追溯詞的源頭,同義詞的微殊往往就是以本義為線索考求出來的。分析概念結(jié)構(gòu)是辨析詞義的有效途徑,概念結(jié)構(gòu)是隱含的,不直接外化為詞義,一般情況下不能被使用者直接感知,但概念結(jié)構(gòu)中的概念要素往往制約著詞語在使用中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和搭配功能(比較上文“跌水”和“摔風”)等。同義詞概念結(jié)構(gòu)上的差異也可能不被凸顯,這時會發(fā)生語義中和,而語義中和可能導致詞義進一步演變。

      除語義外,“跌”和“摔”還有時間層次上的不同?!暗钡某霈F(xiàn)和廣泛使用遠遠早于“摔”。發(fā)展到現(xiàn)代漢語,“摔”的使用頻率更高,范圍更廣,更為通俗,“跌”在“摔”的壓制下顯得偏“文”,自由度也不如“摔”高,在二詞的使用和詞表對它們的處理上可略見一斑:“倒下”義的“跌”在古代漢語中可以單獨做謂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不能;“摔”一直可以?!读x務教育常用詞表》“摔倒”語義類下有“摔、摔倒、跌倒”,但無“跌”,“跌”分屬“落”和“下降”語義類,這說明《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認為“摔倒”義的“跌”不獨立成詞。

      “跌”和“摔”時間層次的不同還反映在二者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分布上?,F(xiàn)代漢語方言詞匯的一大特點是南方用詞存古,北方用詞趨新,不少同義詞的分布都符合這一特點。如“疼”和“痛”,“碰”和“撞”?!疤邸薄芭觥蓖沓觯餍杏诒狈降貐^(qū),“痛”“撞”早出,保留在南方地區(qū)。“跌”和“摔”的分布也符合這一特點。綜合《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二詞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呈如下分布:

      1. 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用“摔”不用“跌”。

      2. 冀魯官話、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蘭銀官話、晉語“跌”“摔”并用。[11]

      3. 西南官話、徽語、吳語、湘語、贛語、客家話、粵語、閩語用“跌”不用“摔”。[12]

      這一分布顯示出清晰的南北差異。對比清末語料,還能看出“摔”從北向南的擴展趨勢。在《忠烈俠義傳》等體現(xiàn)北京話特點的晚清語料中,“摔”相當于“跌”的用例相對較多,而在同期或稍晚的江淮地區(qū)作品中,一例能替換“跌”的“摔”都沒有。

      到現(xiàn)代漢語,北京官話已經(jīng)不用“跌”,江淮官話則“跌”“摔”并用??梢哉f,在現(xiàn)代漢語官話方言中,東北官話和北京官話的“摔”已經(jīng)完成對“跌”的替換,其他官話方言的“摔”目前覆蓋在原本的“跌”之上(西南官話除外),將來不排除進一步替換“跌”的可能。[13]

      附 注

      [1] 本文所引現(xiàn)代漢語用例均來自北京大學CCL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文中不再注明具體出處。

      [2] 漢語史上的“跌”和“摔”有多個意義,本文考察“跌”“摔”的詞義演變及構(gòu)建它們的詞義系統(tǒng)時,只列出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常用的,其他意義不予詳述,可參考歷代訓詁資料和工具書。

      [3] 據(jù)《漢語大詞典》引。

      [4] 下舉多為近代漢語例,實際上也有更早期的用例,如:“乃更為銅柱,以膏涂之,加于爇炭之上,使有罪者緣焉,足滑跌墮火中”(《帝王世紀》卷四),“跌”指人掉落;“往者乃魏氏舊廟處立廟,既壅翳不顯,又材木弱小,至今中間有跌撓之患”(《全晉文》卷六),“跌”指梁柱失去支撐而廟塌陷。但數(shù)量少,且“跌”的語義特征不夠突出,故不舉。

      [5] 需要說明的是:按照語義演變從具體到抽象的規(guī)律,物理域的下降應該產(chǎn)生在社會域的下降之前,但由于本文調(diào)查的材料有限,暫未在歷史語料中見到現(xiàn)在仍在沿用的表示具體事物下降的典型用例。

      [6] 王楠(2016)全面考察了《現(xiàn)漢》第6版和《新華字典》第11版中單音節(jié)動詞的非自主用法,認為非自主用法的“磕”“碰”“摔”等含有消極結(jié)果,“摔”除了動作義,還有“(物體)因落下而破損”和“(人)摔傷”的結(jié)果義。近代漢語也有個別“跌”有結(jié)果義,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不見,方言中的情況尚需調(diào)查。

      [7] 概念場是相對的。以圖3為例,“運動”是一個大的概念場,下面又可在不同層級上分出若干子概念場,比如把“人的運動”及其下面各層級的概念域(含最低層級的概念)單獨拿出來,就又構(gòu)成“人的運動”概念場。(參看蔣紹愚 2015)393

      [8] 圖3在蔣紹愚(2006,2015)“運動”概念場和“人體運動”概念場的基礎上整合、簡化而成,個別地方有改動。

      [9] 同處于“用手使物(或人)運動”概念域的除“摔”外,還有“投、擲、拋、丟、扔”等成員,但只有“摔”演變?yōu)椤暗埂薄奥湎隆绷x,這是因為這些成員在概念域中的分布(意義或組合關系)不同。跟“投”等相比,“摔”有兩個重要的區(qū)別性要素——一是運動的方向“向下”,二是“摔”的目的是“使倒下或落下”,這是“摔”向“跌倒”“落下”義演變的前提。而“投”等詞所表動作的方向或者不向下(如“拋”),或者不一定向下(如“投、擲”),這些詞的某個意義中如果有表目的的要素,其目的是“舍棄”而不是“使倒下或落下”,因此它們沒有跟“摔”相同的演變路徑。

      [10] “渾言”“析言”這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較雜,有時并非用于詞義辨析,詳參蔣紹愚(2005)。

      [11]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李小凡,項夢冰 2009)144:“多數(shù)學者不主張把晉語從官話方言中分出去?!?/p>

      [12] 《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李小凡,項夢冰 2009)142:“把徽語從官話中分出去目前已是多數(shù)學者的共識?!?/p>

      [13] 《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膠遼官話區(qū)只有牟平一個方言點,表“摔倒”義用“跌”不用“摔”,跟其他北方地區(qū)官話方言的表現(xiàn)不一致。至于整個膠遼官話區(qū)的用詞情況,需做進一步考察。

      參考文獻

      1.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新華多功能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曹志耘主編.漢語方言地圖集(詞匯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 儲澤祥,劉琪.論近義詞辨析的實用性.語言文字應用,2021(4).

      4. 董大年主編.現(xiàn)代漢語分類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8.

      5. 董秀芳.語言演變的規(guī)律性及語義演變中保留義素的選擇.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編.漢語史學報(第五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1994.

      7. 賈燕子.詞匯類型學視域下漢語“硬”語義場的歷時演變.語文研究,2019(4).

      8. 江藍生.相關語詞的類同引申. //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9. 蔣紹愚.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 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tǒng)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北京大學學報,2006(4).

      11. 蔣紹愚.打擊義動詞的詞義分析.中國語文,2007(5).

      12. 蔣紹愚.漢語歷史詞匯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3. 李榮主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14. 李小凡,項夢冰編著.漢語方言學基礎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15. 凌慧.漢語動詞從手部動作到全身動作的語義演變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16. 蘇新春主編.義務教育常用詞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7. 湯可敬.《說文解字》今釋(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8. 王楠.單音節(jié)動詞非自主用法與消極結(jié)果義.中國語文,2016(2).

      19. 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9.

      20. 顏玉君.常用詞“痛”、“疼”的歷時演變和共時分布. //第六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海,2014.

      21. 張定.“穿戴”動詞語義圖.當代語言學,2017(4).

      22. 張美蘭,劉寶霞.“遇見”義動詞“碰”、“撞”的歷時發(fā)展及地域分布.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2).

      2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016.

      24. Heine B. Cognitive Foundations of Gramma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5. Hopper P J.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Traugott E C,Heine B.(eds.)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Vol.1).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1:17-36.

      26. Wilkins D P. Natural Tendencies of Semantic Change and the Search for Cognates. //Durie M,Ross M.(eds.)The Comparative Method Reviewed:Regularity and Irregularity in Language Change.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273-27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辭書編纂研究中心 北京 100732)

      (責任編輯 馬 沙)

      *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動詞、形容詞語義演變研究”(項目編號19BYY169)的階段性成果。感謝匿名審稿專家提出的寶貴意見。

      猜你喜歡
      官話詞義現(xiàn)代漢語
      “楞”“愣”關系及“楞”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地位
      西夏語“頭項”詞義考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26
      詞義辨別小妙招——看圖辨詞
      評《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
      現(xiàn)代漢語中詞匯性的性范疇
      Negative transfer of Henan Dialectto English Pronunciation
      青春歲月(2015年21期)2015-12-15 11:52:47
      字意與詞義
      語言與翻譯(2014年3期)2014-07-12 10:31:59
      征集官話易祛除官話難
      北大版《現(xiàn)代漢語》增訂本)出版
      西南官話中古泥來母的今讀類型與演變層次
      神农架林区| 富顺县| 明星| 尉氏县| 本溪| 同德县| 临朐县| 迭部县| 寻乌县| 江津市| 海晏县| 广南县| 崇文区| 溧水县| 元阳县| 泽普县| 务川| 岢岚县| 太湖县| 宝丰县| 鹰潭市| 漳平市| 齐河县| 临泉县| 方正县| 天长市| 岚皋县| 遂宁市| 德兴市| 鄄城县| 东乡| 晴隆县| 鹤壁市| 长春市| 辽宁省| 屯门区| 蒙山县| 张家港市| 鄂伦春自治旗| 巨鹿县| 榕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