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偉廷
“跑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喲,端端溜溜的照在,康定溜溜的城喲……”這首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犊刀ㄇ楦琛?,?0世紀40年代起就開始傳唱,至今經(jīng)久不衰。人們通過這首歌知道了康定這個地方,認識了歌唱者喻宜萱和伴奏者江定仙,卻唯獨不清楚它的采編者——音樂家吳文季。
《康定情歌》獲殊榮
《康定情歌》原名《跑馬溜溜的山上》,發(fā)表于1946年。1947年,我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喻宜萱在南京國際俱樂部,因突然停電而在搖曳的燭光中首唱《跑馬溜溜的山上》的動人情景,仍深深留在老一代人的記憶中。此后,這首歌就成了喻宜萱節(jié)目單里的保留曲目,并且因她的成功演唱開始走向世界,成為中國經(jīng)典民歌。
20世紀90年代,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康定情歌》列為向全世界推薦的唯一一首中國民歌,并將之作為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經(jīng)典情歌之一,推薦給世界各國。2001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視察四川甘孜時,為首屆“中國西部康定情歌節(jié)”題寫了“中國四川國際康定情歌節(jié)”的節(jié)名,將這首民歌推向了另一個新高度??刀ㄇ楦韫?jié)為風光旖旎的康定帶來了極大的知名度,以及紛至沓來的國內(nèi)外游客和豐厚的旅游收益。正是在2001年康定跑馬山舉辦的首屆“中國西部康定情歌節(jié)”上,《康定情歌》被選為“中國第一情歌”。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這首歌以其樸實淳厚的風格、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和崇尚婚戀自由的精神,贏得了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喜愛。2005年,我國發(fā)射神舟六號時,就搭載了這首《康定情歌》。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康定情歌》就作為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代表,成為唯一入選美國太空局“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十首歌曲”的中國歌曲,并隨著“旅行者2號”探測器,超越太陽系在浩瀚的太空播放。由此,《康定情歌》也贏得了“天籟之音”等美譽。
康定也因《康定情歌》成為“浪漫之都”,從而譽滿天下,且廣為世人慕尚。然而,在沉醉于《康定情歌》的美妙旋律時,人們不禁會問,發(fā)現(xiàn)這首民歌的伯樂是誰?是誰獨具慧眼采擷了這首不起眼的源于康巴文化的溜溜調(diào)?是哪位有高度音樂素養(yǎng)的人改編或加工了這首溜溜調(diào)臻于藝術高雅之境?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苦苦尋覓答案。遺憾的是,在漫長的尋找中,眾說紛紜,答案一直撲朔迷離。有人認為,《康定情歌》是四川人李依若所作;也有人指出,《康定情歌》出于西部歌王王洛賓之手。1996年,為了感謝這位未知音樂家,《甘孜日報》曾以“誰是《康定情歌》的詞曲作者”為題,懸賞一萬元尋找答案,使得尋找《康定情歌》首創(chuàng)者的活動進入了高潮。
確認采編者究竟是誰
幸好,以從事民族情歌研究多年的專家、《甘孜日報》總編輯郭昌平為首的熱心群體為此孜孜以求,北上南下,經(jīng)過近二十年不知疲倦的探訪、求證,終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原生狀態(tài)的《康定情歌》即《跑馬溜溜的山上》,乃是20世紀30年代誕生于康定的民間小調(diào)溜溜調(diào),由當?shù)氐娜罕姡ū热珩R夫)自發(fā)哼唱,逐漸流傳開來的。
為尋求它的采集和首先改編者,郭昌平他們先是找到第一個在正式舞臺上演唱《康定情歌》的伍正謙、為《康定情歌》編配伴奏的江定仙,又找到了彼時剛從國外留學歸來,后來享譽中外樂壇的女高音歌唱家喻宜萱。郭昌平還找到了將這首歌第一次編入《中國民歌》(第一集)(1947年7月在南京國立音樂院正式出版)的編者王震亞、郭乃安等人。郭昌平他們獲得的所有證據(jù)都無可辯駁地證明,《康定情歌》的采集、改編者,乃是福建省惠安縣的音樂家吳文季。
那么吳文季又是如何與《康定情歌》結緣的呢?
1946年5月,位于重慶青木關的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因遷校停課,曾在音樂院學習的吳文季,卻因故滯留在重慶。當時,國民黨在四川瀘縣駐有一支原準備出征緬甸的部隊(中國遠征軍),因抗戰(zhàn)勝利在等待分配的過程中成立了青年軍夏令營。而吳文季為了解決生計問題,接受摯友的邀請,到青年軍夏令營擔任臨時音樂教官。
這支部隊里有許多來自西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青年士兵,吳文季根據(jù)這一特點,自己刻印了流行的康藏民歌和新疆民歌作教材,進行教唱。吳文季此舉深受士兵們歡迎,他也因此贏得了士兵們的好感。士兵們經(jīng)常聚在吳文季的宿舍,向他講述當?shù)孛袼?,吟唱家鄉(xiāng)的各種民歌。在這段時期,吳文季曾漫步于康定城里,觀察了解民情,搜集當?shù)孛窀琛?/p>
跑馬山是康定城里的一座小山,往返運貨的馬夫經(jīng)常在山坡上休息、聊天。一天,有個馬夫哼唱了一首溜溜調(diào),那極具特色的旋律吸引了吳文季。他采集回來之后,略做改編,就成了《跑馬溜溜的山上》,也就是后來享譽世界的《康定情歌》。
可以說,吳文季的采集和改編,對于民歌《跑馬溜溜的山上》的正式問世,具有關鍵性的作用。畢竟,口傳心授、沒有樂譜記載的民歌,多如遍地石頭??刀锪镎{(diào)的原曲略簡單,經(jīng)過吳文季整理、改編和加工,《跑馬溜溜的山上》具備了很好的和聲和旋律。
不能不提的是,吳文季在《康定情歌》中加入的第四段歌詞堪稱神來之筆。老溜溜調(diào)的情歌只有三段歌詞,而現(xiàn)在流傳的《康定情歌》卻有四段歌詞。第四段歌詞是:“世間溜溜的女子,任我溜溜的愛喲;世間溜溜的男子,任你溜溜的求喲,月亮彎彎,任你溜溜的求喲。”這段加上的歌詞,不是他個人的沖動,而是人類所共有的心聲。這里顯然表達了作者對現(xiàn)代男女自由戀愛的憧憬,更充分、更鮮明地表現(xiàn)出康巴人的婚戀高度自由。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老民歌,極少有這樣開放的思想,而吳文季的加工使整首民歌的格調(diào)得以升華,由此可見他的功力。當時,他把這首歌曲定名為《跑馬溜溜的山上》。
1946年8月底,吳文季回到南京國立音樂院聲樂系,繼續(xù)學習聲樂。1947年春,學?;I備聯(lián)歡會,吳文季把這首《跑馬溜溜的山上》交給聲樂系主任伍正謙審閱。伍正謙視唱之后,覺得不錯,就請作曲系主任江定仙編配鋼琴伴奏樂譜,并將之改名為《康定情歌》。在一次聯(lián)歡會上,由江定仙鋼琴伴奏,伍正謙第一次向音樂院的師生演唱了這首歌曲。不久,江定仙又把這首民歌交給歌唱家喻宜萱,喻宜萱在南京舉辦的正式音樂會上,獨唱此歌獲得巨大成功,使《康定情歌》成了音樂會上的耀眼新星,令世人矚目,風靡全國。繼而,喻宜萱又把這首歌帶到倫敦、巴黎,唱到國外……
但是,直到《人民文學》2004年副刊第三期發(fā)表了泉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張玉春教授(吳文季回到老家以后的至交)的長篇紀實文學《泉州灣上一朵溜溜的云》,吳文季這位被時代潮流推到邊緣的音樂家的面紗才被揭開。2005年1月,《人民日報》刊發(fā)了該報副總編輯梁衡撰寫的文章《大渡河上三首歌》,詳細披露了這一真相。文章見報后,吳文季和《康定情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吳文季的藝術之路
1918年3月,吳文季出生于福建省惠安縣(今屬泉州市)洛陽鎮(zhèn)一個小棉布商家庭。他先后就讀于洛陽鎮(zhèn)的洛陽小學和泉州晦鳴小學。在進步青年教師朱少稀等人的影響下,吳文季開始接觸進步文學,經(jīng)常觀看《火之跳舞》等“五四”以來的新話劇,同時大量閱讀《文學期刊》《創(chuàng)造》等進步雜志。對藝術的熱愛就此在少年吳文季的心中悄然萌芽。
十五歲時,父亡家貧,吳文季因無錢交學費而失學,初中僅讀了一年。后來,在吳姓族親資助下,天資過人的他考入了集美農(nóng)林高級中學。1934年秋,十六歲的吳文季受聘于家鄉(xiāng)洛陽小學任教。其間,他與金門籍進步青年董白丁一起,參與領導和組織師生開展抗日宣傳,自編自導自演抗日話劇,組織抗日后援歌詠隊,學寫新詩。吳文季初顯藝術天賦,冥冥之中與藝術結下了緣分。
1938年夏天,為了參加抗日隊伍,二十歲的吳文季離家北上,尋找八路軍,但未能成行,后輾轉來到武漢。他通過考試,進入軍事委員會戰(zhàn)時青年干部培訓團(簡稱“戰(zhàn)干團”)政訓隊,以實現(xiàn)自己救亡救國的理想。“戰(zhàn)干團”是當局為收容被困在武漢的數(shù)以萬計的熱血青年所開辦的,周恩來、郭沫若也曾到此講過課。
武漢淪陷前,吳文季隨“戰(zhàn)干團”來到當時的陪都重慶。1939年春,“戰(zhàn)干團”向西遷移途中,有些進步職員和學生組織成立了“忠誠”劇社,沿途宣傳抗日,頗受人們歡迎,特別是一出《李秀成之死》,使劇社名傳湘黔川邊區(qū)。吳文季也是“忠誠”劇社成員,多才多藝的他不但飾演重要角色,任古裝劇服裝設計,還能制作舞臺布景。“戰(zhàn)干團”于1939年秋到達四川綦江。隨即,吳文季等人被集體登記,入編國民黨。
因自小有音樂天賦,熱愛音樂,喜歡唱歌,嗓音清越洪亮,所以1941年在重慶,吳文季考入位于浮屠關的中央訓練團音樂干部班學習。繼而在1943年 9月,二十五歲的吳文季通過文化技能考試,又考取重慶青木關國立音樂院聲樂系。在大學期間,吳文季與高一屆的王震亞、郭乃安一起,受業(yè)于音樂家伍正謙、江定仙等教授門下,開始接受聲樂藝術的正規(guī)化學習和訓練,為其日后的演唱、作曲等音樂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抗戰(zhàn)勝利后,國立音樂院遷校南京,吳文季因故一時沒有隨遷,仍滯留在重慶。吳文季就是在這段時間內(nèi)采編了二百多首民歌,而《康定情歌》是其中他最為得意的作品。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受革命激情的鼓舞,吳文季也與當時廣大知識青年一樣,積極報名, 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跟隨二野戰(zhàn)斗文工團轉戰(zhàn)大西南,投身到浩浩蕩蕩解放全中國的洪流中。他以自己的專長服務于革命的需要,先后擔任過第二野戰(zhàn)軍戰(zhàn)斗文工團、西南軍區(qū)戰(zhàn)斗文工團和總政文工團的歌唱演員。他曾領唱了著名的《英雄們戰(zhàn)勝了大渡河》,以火熱的激情和高亢的歌聲,震撼了共和國的初期樂壇。這首歌在20世紀50年代初被灌制成唱片,風靡全國。
歷史終究沒有忘卻
那時,吳文季正與總政文工團一個叫阮菠的姑娘熱戀。得知《英雄們戰(zhàn)勝了大渡河》在全軍文藝會演中獲獎后,吳文季的女友阮菠來信祝賀。他給阮菠回了信,興奮的心情躍然紙上:“……高興地告訴你,與《康定情歌》一樣,《英雄們戰(zhàn)勝了大渡河》近日又被錄制成唱片。你以后可以打開唱機,聽一聽七十八轉片子那一聲開船令了!我覺得那高昂悠遠的聲調(diào),切合當時的情景。你覺得如何?你一定要告訴我你的感受……”
不料此后,阮菠再也收不到吳文季的訊息,他就像從人間蒸發(fā)了似的。原來,吳文季被調(diào)入解放軍總政文工團后,多次出訪表演,后來因為曾參加過“戰(zhàn)干團”,以及到國民黨部隊青年軍夏令營教學音樂這一段經(jīng)歷,被認為有政治歷史問題,不宜在總政文工團工作(時任合唱隊領唱和音樂指導),于1953年被遣送回福建惠安老家。他以為下放勞動一兩年就可重返北京,離開時連行李都沒有帶齊,一批珍貴的創(chuàng)作初稿也寄存于朋友處。不承想,這一去竟不復返。
吳文季攜帶簡便行裝回鄉(xiāng)后,與哥哥一家六口住在農(nóng)村破舊的老屋。他每日參加集體勞動,如敲石子、搬運河塘沙、開荒種地、割龍舌蘭等,還要作為“被管制分子”接受管教,日子過得十分艱辛。然而,吳文季始終把音樂視為自己的第二生命,即使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放棄鐘愛的音樂藝術,晚上便窩在小閣樓上,伴著昏黃的燭火,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
看到小學母校缺少音樂老師,吳文季便毛遂自薦,義務教學生音樂。他出色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贏得師生的尊重,其聲名也漸漸流傳在外。一些演出單位為排練文藝節(jié)目或創(chuàng)作節(jié)目,開始悄悄向他請教。而他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隱姓埋名(節(jié)目的編導、作品的創(chuàng)作等都沒有他的具名),好像自己從未做過甚至從未存在過一樣。
1957年后,繁重的宣傳任務需要編導人員,在朋友的舉薦下,吳文季先后在洛陽鎮(zhèn)文工團、惠安高甲劇團、惠安縣歌舞團、晉江專區(qū)歌劇團和泉州藝術學校等地工作,任編導、作曲和音樂教員,譜寫和編導了《阿蘭》《豐收之夜》《八級浪》《惠女頌》《崇武民兵》《戲曲春秋》《陰謀》《漁蚌嬉舞》等優(yōu)秀樂曲和舞蹈。其中,舞劇《阿蘭》《豐收之夜》《八級浪》和《惠女頌》等作品,曾于1959年、1960年被選送赴京參加會演,均獲各界人士好評。
回到家鄉(xiāng)后的吳文季心中雖然鐘愛著女友,但正因為愛情在他心中太神圣了,為了不連累她,他忍痛斬斷了情絲,自己默默承受著生活帶給他的全部苦難。此后一直到他病逝,他都保持單身,既沒戀愛也沒成家。他曾經(jīng)對哥哥說:“我所愛的人在遠方,現(xiàn)在是隔了天河了。但你們也別勸我成家。我不讓別人為我背政治包袱,除非歷史問題能盡快澄清?!睆拇?,與中國第一情歌有著不解之緣的他,終身未婚。
1964年,吳文季再次陷入人生的低谷,他被趕出當時任教的學校,回到鄉(xiāng)下家中。此時,他已經(jīng)患上了嚴重的肝病,精神上的折磨加上身體的病痛讓他的生活苦不堪言。吳文季曾一度期盼回京,可這一等就是十三年,直到1966年5月,四十八歲的他因病去世,也沒能等到召回令。
在含冤病逝,沉寂了整整二十年后,1986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正式發(fā)文,為吳文季落實政策,恢復名譽。而此前,組織上調(diào)出他的檔案查閱,從頭至尾都找不到一份處分的決定……如今,在他長眠的故鄉(xiāng)——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洛陽鎮(zhèn)幾公里外的鳳窩山上,墓碑上鐫刻著他的同事、學生和朋友為其書寫的墓志銘:“他一生坎坷,卻始終為光明歌唱?!?/p>
2008年3月29日,泉州市為紀念吳文季九十周年誕辰,舉行了以“他始終為光明而歌唱”為主題的隆重的紀念大會。大會由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省文聯(lián)和泉州市委、市政府共同組織。四川省康定人曾經(jīng)多次來到福建省惠安縣洛陽鎮(zhèn),來到吳文季的故居,也來到他的墓前,緬懷這位偉大的音樂家,感謝他為康定人所作的貢獻。而在地球以及太空中,他那首《康定情歌》的旋律將久久飄蕩,永不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