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湛甘泉解經思想及其對大學生德育的啟示

      2023-11-30 06:43:56高定騫
      華章 2023年6期
      關鍵詞:天理德育

      [摘 要]《春秋》注心之是非,通過考查事實,以“大其心”去體貼圣人之心,否定“義例”說;《易》注心之時,通過卦爻象中的易理洗滌心中的私欲和邪念,使心中被遮蔽的天理呈露出來?;陔S處體認天理這一哲學基點,湛甘泉認為經書中也有與心中同樣的天理,通過閱讀經書來警醒人心中的天理,使吾心中潛在的天理轉變?yōu)楝F實的修養(yǎng)和行為。這樣的德育之功夫給大學生兩個方面啟示:一是吾心具足天理,二是做“求放心”的功夫。

      [關鍵詞]湛甘泉;天理;德育

      湛甘泉一生遍注經書,這極有可能與其對經書的價值和功用的認識相關。湛甘泉認為,經書能夠警醒人心中的良知,在閱讀經書的過程中起到“警覺乎我”的作用,其在《廣德州儒學新建尊經閣記》中說:

      夫經也者,徑也,所由以入圣人之徑也?;蛟痪?,以警覺乎我也。傅說曰:“學於古訓。”夫學,覺也,警覺之謂也。是故六經皆注我心者也,故能以覺吾心。

      不管將“經”訓為“徑”抑或“警”,湛甘泉都認為,閱讀經書能夠警覺吾心之良知,使吾心之本體良知呈露出來,以步入圣途。所以,湛甘泉非常強調讀書的重要性,他認為《易》注心之時,《書》注心之中,《詩》注心之性情,《春秋》注心之是非,《禮》《樂》注心之和序。這也就是說,理不僅存于心中,而且經書中也有同樣的道理。雖然人心本然上先驗地具足良知、天理,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現實中就能呈現出來或踐行之。因此,需要閱讀經書,通過經書中的天理來警醒吾心中之天理、良知,使吾心中潛在的天理轉變?yōu)楝F實的修養(yǎng)和行為。

      一、解《春秋》

      在傳統儒學史中,普遍認為《春秋》一書為孔子所著。比如,《孟子》《三傳》《史記》等著作都明言《春秋》一書是孔子所著。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孟子所說的:“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章句下》。這為往后儒者理解《春秋》定下了一個基調:《春秋》是孔子所著,并且孔子在《春秋》融入了大義。這個看法也得到了后世儒者的普遍認同。

      雖然孟子認為《春秋》是孔子所著,但是孟子并沒有說明《春秋》與魯國史書“春秋”的關系。直至西漢司馬遷對孔子之《春秋》與魯國史書“春秋”之間的關系做了進一步的說明。

      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從司馬遷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知道,孔子在作《春秋》時是將魯國史書“春秋”進行“約其辭文,去其煩重”,質言之,孔子對魯國史書進行了徹頭徹尾的改造。如此一來,《春秋》的一詞一語中皆蘊含著孔子的用心和大義。司馬遷的說法不僅將《春秋》的地位提高了,而且也引導了《春秋》的解讀方法。由漢代開始,學者在解讀《春秋》時,往往是通過對《春秋》中的字詞的變化及使用方式來判斷其中的含義與褒貶,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司馬遷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但湛甘泉對此說法并不認同。對于“筆削”湛甘泉有不同的看法:

      “‘然則所謂筆則筆,削則削者,非歟?曰:‘筆以言乎其所書也,削以言乎其所去也。[1]”

      湛甘泉認為,孔子對《春秋》的“筆削”并非如司馬遷所言。湛若水對《春秋》一書的性質的定位是:孔子在修《春秋》時,存有關是非者而去無關是非者,對魯史舊文中的文句沒有做任何改動,所以,《春秋》中并沒有所謂的“一字褒貶”。湛甘泉從三個方面來論證他的觀點:一是無法有效區(qū)分《春秋》與續(xù)經的差異;二是在《春秋》中存在著僅記時月而無記事的條目;三是《春秋》中明顯存在著些許的闕文、衍文、佚文的情況。湛甘泉解《春秋》的基本立場是孔子刪削魯國舊史而成,并對魯國舊史的文句沒有做任何改動。因此,湛甘泉反對《春秋》文字內容中有所謂的“一字褒貶”,既然《春秋》文字內容中沒有所謂的“大義”,那么以“義例”來解《春秋》就不成立。

      湛甘泉認為,解讀《春秋》大義必須通過其中所記載的事件體認圣人之心。

      自三氏百家以及胡氏之傳,多相沿襲于義例之蔽,而不知義例非圣人立也,公谷穿鑿之厲階也,其于圣人之心、魯史之舊,其有合乎?是故治春秋者不必泥之于經,而考之于事;不必鑿之于文,而求之于心。大其心以觀之,事得而后圣人之心、春秋之義可得矣[2]。

      湛若水認為,以往解《春秋》的學者多是沿襲義例說的弊端,以至于不能契合圣人之心,解讀《春秋》中的大義,不必拘泥于文中的字詞,而是要考究清楚事件的始末。不是在文章中求,而是內求于心。只要“大其心”觀之文中的事件,就能體悟到圣人之心,得到《春秋》的大義。

      所謂的“事”指的就是《春秋》中所記載的歷史事件,他認為,要想了解春秋大義,必須了解《春秋》中所記載的事件的來龍去脈。由于《春秋》一書多是寫成提綱或標題的形式,對時間背景、經過、結果少有描述,所以湛甘泉非常重視《左傳》一書,因為在《左傳》中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緣由和結果。因此,在《春秋正傳》中我們可以看到,湛甘泉大量地引用《左傳》的史實,通過對這些史實的梳理與體認,從中發(fā)掘出其中的“大義”。

      了解經書中的史實是解讀經書的第一步,在了解史實后,湛甘泉認為還要“大其心以觀之”,如此,孔子的春秋大義才能體現出來?!按笃湫摹保慈コ闹械乃接?,使心體得以呈露。湛甘泉相信,當心回復到“中正”的本然狀態(tài)時,“心”就能在經書所記載的歷史事件中,體會出孔子所蘊含其中的天理,并與經書之理相吻合,即“心與物合一”。因此,湛甘泉在《春秋正傳》中,往往強調“大其心”然后以己之“心”去貼合“圣人之心”。

      觀《春秋》者當大其心胸而觀之,然后得圣人之心。如書有年,不過魯史之有年而書之以志喜,圣人因而存之,重民食耳……紛紛辯說抵牾而不能救其不通之論,殊不知以圣人大公之心觀經,則不費手段而自見《春秋正傳》。

      《春秋》在桓公三年冬書寫“有年”,從字面義來看,“有年”表示的是“五谷皆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由于這一年桓公弒隱公而自立,這是一件傷天害理的事,天地應該降下災禍以示懲戒才是,然而這一年竟然大豐收,這與懲惡揚善的春秋大義相悖。伊川解經時主張:孔子之所以記“有年”是為了“書其異”。湛若水對于伊川的解釋表示不滿,他認為,伊川的說法牽強附會,而伊川之所以會犯如此錯誤,主要是因為他堅持用“義例”來解釋經書。這導致了他沒有弄清楚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當然也沒有“大其心胸而觀之”。湛甘泉認為,“有年”就是五谷豐登的意思,孔子將此則錄入其中就是表示“志喜”的意思。湛甘泉認為,只要明了事件,并用“大心”去體貼就能體悟出其中的大義,而不必拘泥于文句、義例等無所謂的問題上。對于湛甘泉的這種解經的方法,其弟子高簡深以為然:

      蓋先生之心,即孔子之心;孔子之心,即吾人虛明純白之本心。諸儒不以其本來者契之,而鑿之使深,宜乎先生之獨得之也,所謂百世俟圣人而不惑者,其在茲乎[3]。

      二、解《易》

      湛甘泉著有《修復古易經傳訓測》十卷,遺憾的是此書現在已經佚失,但是湛甘泉的易學觀點散見在《甘泉先生文集》和《圣學格物通》中,通過對以上材料的梳理,我們仍然可以明確地了解到湛甘泉詮解《易經》的思想及特色。

      湛甘泉的易學思想屬于義理學派,他對于當時盛行的象數學派頗多評論。對于河洛之學,湛甘泉認為:

      伏羲作易,只見天地間,惟陰陽奇偶耳,故始作一畫,于上加之至六,而后盡天地人物變易之理。洛書之合者,[亦]合于此耳[4]。

      天地間只有陰陽變易之理,伏羲作易畫卦只是將幽微難見的易理通過卦象體現出來而已,同樣,河圖洛書也只不過是易理得以體現的載體。所以,湛甘泉認為:

      學者宜體易理以有諸己而已矣。故圖書者,圣人畫卦之芻狗也。后儒未能體易理,汲汲焉理會圖書,分析配合,是求之圣人畫卦之芻狗也,豈不誤哉!《與叔輝仲通自正諸同志論圖書》

      卦爻象以及圖書只是表達陰陽變易的工具,學習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體悟到其背后所蘊含的易理。因此,對于這些工具,不宜過多地追求,當體悟到了其中的易理便可以將它們拋棄。學《易》的工具是卦爻象,但學《易》的目的是體認天理,是通過學習其中的易理來“洗心”,從而使“心理感通”。

      蓍卦是易理之形見者也,在卦在心,皆是一理,因卦以感通其理,理見而心邪穢去矣。此即所謂易簡之學。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即學易以感通此心之理,與洗心退藏于密一事[5]。

      湛甘泉認為,卦爻象中所體現的易理與心中之理是同一理。因此,學習《周易》,觀象玩辭,觀變玩占,其目的就是通過卦爻象中的易理來感通、覺醒心中之理,以此洗滌心中的私欲和邪念,使心中被遮蔽的天理呈露出來。由此可知,湛甘泉在解易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物合一”的過程?!拔铩奔础吨芤住分兴嬗械奶炖?,學《易》的過程就是不斷以《易》之理來覺醒心之理的過程,當心之理回復時,心與易得以合一。正如《春秋》是注我心之是非,湛甘泉認為,易是注我心之時。他說:“一部易,只是時與位耳,隨時隨位即道也。”因此,人心也要隨著卦爻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與理相合。由此,湛甘泉得出結論:

      心之體即易體,心之幾即爻變。故用易全在九六,而學問之功,全在幾之變處,非變,無功也[6]。

      “心之體即易體”,質言之,當心回復其本然狀態(tài)時,從而與易理相合。此時,心的運動變化就會符合《周易》中陰陽爻變所體現的時位。既然心體即易體,心之幾即爻之變,即要解讀《周易》,只需從事內心修養(yǎng),以回復心體即可。因此,他說:“擬議者皆在心,即所謂體認天理也。而后言動者,言動由中出也。久則熟而變化,即圣人?!闭扛嗜腔谶@種“心物合一”的思想來解釋《周易》卦爻象的。比如,湛甘泉解釋復卦說:

      冬至一陽初動,所謂來復時也。天地之心,何時不在?特于動復時見耳。人心一念萌動,即初心,無有不善,如孟子乍見孺子將入于井,便有怵惕惻隱之心,乍見處亦是初心復時也[7]。

      “一陽初動”,此動之端是“人心一念萌動”,人之初心無有不善,正如見孺子將入井,當下便有怵惕惻隱之心,前往營救,此即初心來復之時。此初心即良知、天理,天理、良知未嘗離開人心,只是在應事接物中被物欲所遮蔽了,如果在初動之時能夠識得這一初心,并擴充涵養(yǎng),這其實就是體認天理的過程。

      三、對大學生德育的啟示

      一是吾心具足天理。隨著經濟全球化,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念也在全球范圍內相互碰撞和滲透。受西方基督教的原罪說、市場經濟的功利主義觀念的沖擊,性惡論逐漸在大學生群體抬頭,以致他們錯以生物本能為性而恣情縱欲或以正當的權利認作原罪進行道德綁架。理清人性的含義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和價值觀。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孟子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自孔孟以降,儒家人性論基本確立了人心具足天理的道統,人成為道德主體,肩負弘道責任。下逮明中期,湛甘泉也認為:“天理者,非他也,吾心中正之本體也”,但他同時認為,天理雖具足吾心,但“物之觸,其漸也,不能無成心”,即人在與外界事物交相感應的時候未免會受到物欲的遮蔽而使本心變成“成心”。這也為做德育工夫留下余地,即必須通過學問思辨的功夫求回被放逐的本心。

      二是做“求放心”的功夫。當代大學生受教育體制的限定,他們德育的方式主要是來自學校課堂上老師的授課,然而,評判一個人的道德水平從來不看頭腦中道德知識的多寡,只看表現出來的行為。因此,真正的道德必然來自實踐,如王陽明所說的“必有事焉”“知行合一”。大學生如何做“求放心”的功夫?湛甘泉認為,隨時隨處、隨寂隨感、隨動隨靜皆可體認天理:“吾儒學要有用,自綜理家務至于兵農、錢谷、水利、馬政之類,無一不是性分內事,皆有至理,處處皆是格物功夫”。因此,大學生可以在家庭、學校生活中,在和親人、朋友、同學的交往中,在學習和工作中皆可做“求放心”的功夫。尤其是遇到事情的時候更是功夫的用力處,王陽明說:“居常無所見,惟當利害,經變故,遭屈辱,平時憤怒者到此能不憤怒,憂惶失措者到此能不憂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處,亦便是用力處”。因此,在遇到變故之時應當勇于面對,并在其中修煉德性,提高品德。

      結束語

      湛甘泉認為天理不僅是心之本體,同樣也散落在事物之中,隨處體認天理就是在與物感應時心與物皆回復中正之天理。因此,在解《春秋》時是以“大其心”去貼合圣人之心而明其意;解《易》時是以爻變明心體。心體本然中正,但與物感應則不免夾帶私欲,故不免學問思辨之功夫,這對大學生德育頗有啟示。

      參考文獻

      [1]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731.

      [2](明)湛甘泉著.鐘彩均、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801.

      [3](明)湛甘泉著.鐘彩均、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1733.

      [4](明)湛甘泉著.鐘彩均、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1780.

      [5](明)湛甘泉著.鐘彩均、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1697.

      [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57冊[M].濟南:齊魯書社,1995:139.

      [7](明)湛甘泉著.鐘彩均、游騰達點校.泉翁大全集[M].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7:1661-1662.

      作者簡介:高定騫(1992— ),男,漢族,廣東肇慶人,廣東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研究實習員,碩士。

      研究方向:宋明理學、思政教育。

      猜你喜歡
      天理德育
      德育要在“善”處留白
      《中國德育》
      中國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王陽明的“去人欲而存天理”及其與朱熹理欲論之比較*
      高中英語教學中德育的滲透
      甘肅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中醫(yī)導引法——八段錦(一) 兩手托天理三焦
      德育提效:必要的敘事轉向
      天理與國法:災異譴告話語中的慎刑之道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20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Abstracts and Key Words
      哲學分析(2017年2期)2017-05-02 08:31:38
      從量變與質變規(guī)律角度分析“存天理,滅人欲”
      大眾文藝(2015年16期)2015-01-28 12:30:31
      神池县| 星子县| 张北县| 平凉市| 上饶市| 连城县| 封开县| 诸城市| 望江县| 博客| 鹤山市| 阿拉善右旗| 康保县| 龙南县| 资中县| 山丹县| 射洪县| 海口市| 柳江县| 静宁县| 黄龙县| 烟台市| 崇仁县| 罗甸县| 贵定县| 奇台县| 峡江县| 阳谷县| 揭阳市| 尼木县| 叶城县| 襄汾县| 汉阴县| 名山县| 搜索| 建始县| 塔河县| 横山县| 宝丰县| 尼勒克县|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