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露
[摘 要]當前,我國中學課堂出現(xiàn)了“麥當勞化”,其主要表現(xiàn)為過度追求高效率、標準化、數(shù)量化和可控性,導致課堂教學進入各種困境。這與中學課堂對效率過度推崇、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中學課堂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過度依賴以及中學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密不可分。要突破中學課堂“麥當勞化”,必須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改革、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優(yōu)化學校管理,提高教師素質。
[關鍵詞]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突破
[中圖分類號]? ? G63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7-0032-03
“麥當勞化”(McDonaldization)這一概念首先由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喬治·瑞澤爾(George Ritzer)在《社會的麥當勞化》一書中提出,是指麥當勞效率至上的價值理念向其他領域滲透,幾乎成為現(xiàn)代社會各個領域的共同特征。麥當勞化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使人在短期內生產大量的產品,但一味追求“標準”和“數(shù)量”會在不知不覺中將人物化。當前,我國中學教育出現(xiàn)了重視效率的傾向,部分教師致力于將學生按照既定的目標和路徑培養(yǎng)成門門得高分的“人才”,忽視了學生作為“人”、作為啟蒙意義下“理性個體”的存在,這種傾向在中學課堂中則集中體現(xiàn)為“麥當勞化”。
一、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的表征及危害
(一)高效率:導致低營養(yǎng)、膚淺化
高效率是麥當勞的“指導思想”,也是當下一些中學的共同追求。課堂作為中學教學的主要陣地,將當下一些中學對教學效率的追求盡數(shù)展現(xiàn)。部分中學課堂不再循循善誘、啟發(fā)心智,而是采用了一套快餐流程。教師在這樣的課堂中往往扮演著“食品供應者”的角色,即知識與信息輸出者的角色,并追求單位時間內的最大輸出量。作為“食品供應者”的教師,一方面不愿意花時間引導學生自主獲得知識,奪走了學生“學習”的樂趣;另一方面忽略了課堂上情緒、品質、行為習慣等隱性課程內容的輸出,用“智育”代替“五育”。此外,教師在追求課堂高效的過程中容易將學生“知道”和學生“學會”相混淆。教師首先考慮的不是教育目的是否達到、教學行為是否符合教學規(guī)律、學生是否成功內化了課堂內容,而是考慮課堂的知識點有沒有講完,將學生“聽到”等同于學生“知道”,甚至等同于學生“學會”。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課堂浮于表面,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如同食用快餐,僅能獲得飽腹感而無法獲得營養(yǎng)。
(二)標準化:導致失去個性、失去創(chuàng)新性
為了保證高效,麥當勞各種產品的生產均遵循統(tǒng)一的、標準化的流程,保證產品的一致性以及生產過程的可控性。但是當下一些教師忽略了中學課堂教學與快餐行業(yè)的根本區(qū)別,使課堂教學成為生產流水線,學生成為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復制式地傳遞知識,忽視與作為獨立個體的學生進行個性化交流。一方面,教師采取“標準化”的教學設計,部分中學甚至向教師發(fā)放統(tǒng)一的課件模版,不僅有嚴格的格式要求和內容要求, 還嚴格規(guī)定教案字數(shù)。在這樣的“標準化”備課下,教師的課堂往往千篇一律,教師喪失了開展個性化教學的動力,成為忠實的“執(zhí)行者”而非富有教學機智的“育人者”。另一方面,教師面對不同的學生往往采用統(tǒng)一的教學方法、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標準,忽略了學生作為個體的獨特性,這與“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背道而馳。
(三)數(shù)量化:導致人被物化、數(shù)字化
麥當勞的所有產品都是批量生產的,且以產品的數(shù)量作為生產力的衡量標準。中學課堂不能像麥當勞一樣,因為一旦陷入對“數(shù)量”的追求,所有方面都會被“數(shù)量化”。
部分教師喜歡將數(shù)量化貫穿課堂教學設計的始終。在教學設計中,教師的話語量、幻燈片的放映時長、學生課堂討論的時長都被確定好一定的數(shù)量,數(shù)量不足或超過的教學都被視為不成功的教學;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的作業(yè)情況被量化為正確率,學生的測驗情況被量化為分數(shù)。近年來迅速發(fā)展的網絡教學更便于教師量化課堂教學,學生的發(fā)帖數(shù)量、學習時長以及教師的回帖數(shù)量、答疑次數(shù)等均可以直接顯示。誠然,這樣的量化便于測量和評價,但并不能作為教學目標模式化的、唯一的表述方式,它忽略了“行為”以外的學習成果以及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觀體驗。當教學、學習等有關人、為了人的活動被物化為冰冷的數(shù)字時,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異化以及師生身份認同的缺失。
(四)可控性:導致僵硬化、停滯化
使用技術規(guī)范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嚴格控制大大提高了麥當勞的生產效率,降低了其生產成本。認同麥當勞價值理念的學校會對師生行為進行管制和束縛,以期達到類似的效果;認同麥當勞價值理念的課堂教學更是鮮明地體現(xiàn)著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
部分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會想盡辦法實現(xiàn)對課堂的掌控,一旦課堂出現(xiàn)偏離預期的趨勢便慌張不已、不知所措。他們在課前會準備好逐字稿,課堂上照本宣科。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這些教師往往事先預測好學生的回答,如果學生的回答偏離了既定答案,便對其進行否定,再請下一名學生,直到得出預期答案為止。在此過程中,這些教師忽略了課堂自然生成,扼殺了教育的其他可能,使得課堂教學始終按照既定路線實施,陷入固定的、僵硬的模式。
二、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的原因探究
(一)中學課堂對效率過度推崇
中學課堂對效率的過度追求與整個社會對效率的過度推崇密不可分。自從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追求效率的價值觀應運流行起來,提高效率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一個重大追求。學校教育作為國民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一方面使人們有精力和財力對教育投入更多,但另一方面也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商品經濟領域“追求效率”的經驗遷移到教育領域,而完全忽略了教育的特殊性。于是,中學課堂也成了“競爭場”,教師之間競爭單位時間內輸出的知識量,學生之間競爭答題量與答題正確率。為了從競爭中勝出,中學課堂逐漸形成了追求高效率、標準化以及數(shù)量化的 “麥當勞化”局面。
(二)教育評價制度不完善
教育評價對教育的發(fā)展存在重要的導向和反饋作用。當前,高考制度仍然是我國最為重要的人才選拔制度,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重要連接,其方向、內容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有重要影響。一方面,在我國人口眾多而高等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高考這一被人們稱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人才選拔形式給眾多學生和教師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為了在這場考試中成功“過橋”,部分中學教師過度追求“量”,試圖在有限的課堂中傳授無限的知識,不愿意花一分一秒在與知識傳授無關的事情上。另一方面,盡管越來越多人重視“五育并舉”,但高考以知識考查為主,而鮮有針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考查,缺乏與“五育并舉”相對應的評價措施。部分中學師生為了在高考中“勝出”,課堂上以知識點的講解識記為主、以標準化的答案為追求,最終導致課堂“麥當勞化”。
(三)中學課堂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過度依賴
近年來,教育技術不斷地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而更新?lián)Q代。雖然現(xiàn)代信息技術無限擴大了教學空間,為多樣化的教學互動提供了可能,但也使部分教師對其產生了嚴重依賴。對信息技術的依賴加快了中學課堂的“麥當勞化”。首先,幻燈片等多媒體技術為短時間內呈現(xiàn)大量信息提供了可能,滿足了師生對高效率的追求,當教師將一張本該圖文并茂的幻燈片變成知識點密集的文字幻燈片時,中學課堂的“麥當勞化”便已悄然發(fā)生;其次,各類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技術為課堂量化提供了可能,進一步促成了師生的“數(shù)量崇拜”,尤其是評價環(huán)節(jié),對平均分、排名等的關注已超過了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最后,信息技術使得批量處理成為可能,導致教師更關注整體,而缺乏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僅以一套標準化的教學模式應對一切教學任務,從而加劇了中學課堂的“麥當勞化”。
(四)中學教師隊伍素質參差不齊
近年來,雖然我國教師在數(shù)量和質量上均有所提高,但教師隊伍素質良莠不齊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有大量考取教師資格證書而未經過系統(tǒng)的師范訓練的畢業(yè)生進入教育系統(tǒng)。一方面,未經專業(yè)訓練的教師對教育教學規(guī)律缺乏充分了解,往往按照套路、模板進行教學,不能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需要選擇適合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另一方面,未經專業(yè)訓練的教師缺乏對教育本質的思考,往往錯誤地將教育等同于傳授知識,將學生的發(fā)展等同于智力發(fā)展,將教育質量等同于考試分數(shù),從而導致課堂上只注重知識點的灌輸,而忽視師生互動、“五育并舉”。此外,教師素質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觀念和素養(yǎng)。在教師追求標準化、高效率的課堂中,學生只能順應教師的課堂節(jié)奏,這會加劇中學課堂“麥當勞化”。
三、突破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的路徑
(一)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目的
中學課堂“麥當勞化”是對教育本質的背離,要改變中學課堂“麥當勞化”,就必須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在正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使中學課堂回歸正軌。關于教育本質存在多種不同觀點,但無論是《學記》里的長善救失,還是柏拉圖的“心靈的轉向”,或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其核心都是關于“人”、圍繞“人”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到,教育事業(yè)必須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這里的“人”,既包括學生,又包括教師。一方面,中學課堂教學設計應尊重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中學課堂應當是教師成長的平臺,通過師生的生成性互動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改革、創(chuàng)新評價機制,實現(xiàn)多元評價
在新形勢下,改革、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評價制度,努力實現(xiàn)多元評價,才能使中學課堂真正適應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首先,評價內容要多元,除了要重視對文化知識的考查,還要加強對德、體、美、勞的考查;其次,評價標準要多元,必須打破“為了考試而考試”的理念,不一味追求考題的“難度”,而要強調考題的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真正使考試為教育服務;最后,評價主體要多元,教師看到的往往只是學生的一個方面,并不足以形成對學生個體的全面評價,因此,應當鼓勵家長、同伴,甚至社區(qū)工作人員等主體參與到評價過程中,以真正實現(xiàn)對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評價,使中學課堂走出一味追求效率和分數(shù)的困境。
(三)優(yōu)化學校管理,拓寬發(fā)展平臺
要改善中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部分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不斷加大對教師的刻板監(jiān)管,如找人進行課堂盯梢、鎖學校大門防止教師早退等。這些方式限制了教師的自主權,不僅會使教師失去工作興趣,還會使教師失去應有的權威,最終淪為提分機器。學校應當積極優(yōu)化管理制度,不以升學率為唯一的評價教師的標準,而是對中學課堂實施多元化、過程性評價,鼓勵教師積極探索適合學生、符合教育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在教師職稱評定、評獎評優(yōu)的過程中,全盤考慮教師的師風師德、課堂效果、教研成果、學生喜愛程度等,打破“唯升學率”的枷鎖。與此同時,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當多組織教師開展活動,不僅應包括專家講座、培訓研討等學術性活動,還應包括讀書交流、電影欣賞、古跡探索等素質拓展性活動,以拓展教師視野、豐富教師精神,為教師的課堂教學提供靈感,突破“麥當勞化”。
(四)提高教師素質,加強精神引領
教師的個人素質不高是導致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提高教師素質是突破中學課堂“麥當勞化”的重要途徑。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教師發(fā)展體系,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不僅要注重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而且要注重培養(yǎng)教師的教育情懷,切實為我國基礎教育培育“四有”好老師。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師的專業(yè)標準,全面考查教育從業(yè)者的相關素質。教師自身應不斷汲取新知識,提高精神境界,通過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個性品質、精神力量等喚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促使師生之間形成真正的精神交流和情感聯(lián)結,從而真正突破中學課堂“麥當勞化”。
[? ?參? ?考? ?文? ?獻? ?]
[1]? 白春燕.對課堂教學“麥當勞化”的反思[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6):52-54.
[2]? 閻光才.信息技術革命與教育教學變革:反思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7):1-15.
[3]? 姜鋼.發(fā)揮高考內容改革導向作用? 助力推進教育評價改革[J].中國考試,2019(6):1-4.
(責任編輯? ?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