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研究

      2023-12-13 13:58:05鄭金麗董宇
      成才之路 2023年32期
      關鍵詞:實踐進路立德樹人新時代

      鄭金麗 董宇

      摘要: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跨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美德倫理。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不僅是賡續(xù)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路徑選擇,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文章首先分析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價值功能,然后闡明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最后提出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實踐進路。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教育;價值功能;挑戰(zhàn);實踐進路;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2-004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新時代高校輔導員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話語能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3SKSZ061)的研究成果

      2019年5月,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煉品德修為。面對美好歲月,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1]感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一種跨越時空、具有永恒價值的美德倫理。這種美德倫理的獲得與個人的社會角色定位和地位系統(tǒng)有重要聯(lián)系。作為社會存在物,人勢必會與他人之間形成一種恩情施報關系。而感恩就是在恩情施報關系中形成的個體對他人、社會和國家所予恩惠產(chǎn)生積極認知并欲意回饋的一種德性。這種德性內(nèi)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系,包括孝親尊師,感念父母師長養(yǎng)育培育之恩;博愛眾人,感念社會關愛之恩;忠黨愛國,感念國家護衛(wèi)培育之恩等。它是處理人倫關系、家國關系的美德倫理?!爸腥A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報李的民族”[2],高校要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課不僅傳播知識,而且傳授美德。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加強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不僅是賡續(xù)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路徑選擇,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因此,詮釋感恩德性的價值功能,分析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探索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實踐進路,對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資源,引導大學生有道德、講道德和守道德,聚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感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理應融入大學生的美德譜系。加強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能提升大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促使大學生以“情”明德、以“德”修德、以“行”踐德。

      1.以“情”明德,洞悉道德規(guī)范

      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倫理本位”社會[3],中國人尤為注重情理。情理是“天理”與“人情”二者之間正義衡平的感覺[4]。這種正義衡平需要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既遵循理性標準又兼顧人情關系,通過情與理的共同運作建立起為人處世的倫理準則。而這里,以“情”明德之“情”指人情,是指在血緣、地緣和業(yè)緣關系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人際間的情感表達和交往關系。以“情”明德是指個體通過與自身相聯(lián)系的各種人情關系知曉與自身社會角色相匹配的道德倫理。個體處于社會關系叢中,與他人存在不同層次的人情關系,而不同的人情關系背后具有不同的倫理遵循。因此,大學生應清楚認知人倫關系中自身的角色定位,明晰角色對應的道德規(guī)范與行動倫理,進而更好地踐行角色責任和義務,成為合格的社會人。

      一是知悉家庭倫理。家庭倫理是協(xié)調(diào)家庭成員關系的道德規(guī)范。中國家庭倫理強調(diào)以家庭為本位,以父系關系為主軸,具體表現(xiàn)為“孝父母”“悌兄弟”的倫理規(guī)范。首先,大學生“為人子女”,“孝父母”是首要的家庭倫理。它不僅蘊含內(nèi)在精神層面的愛敬父母,還包括外在行為層面的奉養(yǎng)雙親。其次,大學生“為人兄弟姐妹”,“悌兄弟”是重要的家庭倫理。“兄友弟恭”成為處理同輩關系的道德準則。孝、悌都是基于血緣親情的恩情回饋,是父子(女)、兄弟姐妹之間情感性的、非功利性的交互報償行為。

      二是明晰社會倫理。社會倫理是調(diào)整各種社會關系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具體表現(xiàn)為“尊師長”“友他人”“忠國家”的道義原則。儒家的“仁義”原則強調(diào)對他人普遍施以仁愛與敬重。首先,“學生”身份是大學生重要的社會角色之一,“尊師長”是處理師生關系的重要倫理。教師承擔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要責任,不僅以專業(yè)學識豐富大學生的知識譜系,還以高尚人格塑造大學生的“三觀”。因此,大學生應對師長的培育心懷感恩,并以“尊師長”來表達自身對恩師的尊敬與感激。其次,大學生是群體中的個體,帶有鮮明的社會性特征?!坝阉恕笔蔷S系己群關系的情感紐帶,是“仁義”原則在人際交往領域的投射。因此,大學生應以“友他人”來報償群體的關愛之恩。最后,大學生作為國家公民,應“忠國家”,用忠黨之心、愛國之情回報國家恩情。

      “孝、悌、尊、友、忠”均是個體對父母、兄弟、師長、他人和國家所予恩情的積極反饋,是基于感恩德性的雙向情感互動互益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能獲得自我角色身份認知,知悉角色應遵循的倫理準則,明確自己對家庭、社會和國家的責任與擔當,最終形成孝親尊師、兄友弟恭、友愛他人的優(yōu)良品行,厚植國盛家興、忠黨愛國的家國情懷。

      2.以“德”修德,完善價值譜系

      以“德”修德是指通過推崇高尚品格來陶冶和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品質(zhì)。在這里,以“德”修德特指以感恩美德提升個體道德素養(yǎng)。感恩作為一種德性,既是個人私德,也是社會公德。感恩不僅可以修煉個體道德,滿足“小我”,還能基于同理心和共情感,促成個體與他人之間的同感共情,并沿著由我及他、推己及人邏輯,將恩情外推至他人、社會及國家,從而培育社會道德和家國大德,實現(xiàn)“大我”。

      一是嚴私德。私德是對個人品格的規(guī)約與回應,是一種個人道德?!皣浪降隆币蟠髮W生以感恩德性為基礎,嚴格約束自身的思想和行為。感恩源于人類反哺報恩的自然本能,也能衍生出愛心、同情心、責任心等優(yōu)良品質(zhì)。當他人陷入困境時,在感恩德性的引領下,大學生不僅能將恩情回饋于幫助過自己的人,還能將恩情擴散,給予他人無私饋贈。

      二是守公德。公德是對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認知與定位,是一種關系道德。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感恩不僅包含血緣關系下孝親愛長的孝道文化,還規(guī)定了血緣關系之外的朋友、師生等人倫關系的處理原則。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感恩能推動互助互惠倫理精神的產(chǎn)生,形成知恩圖報的道德規(guī)范。在感恩德性的引領下,大學生能遵守互助互惠、知恩圖報的社會規(guī)范,實現(xiàn)自愛向博愛、“愛親”向“愛人”的升華。

      三是明大德。大德是對個體與國家關系的透視和彰顯。在個體與國家的關系中,感恩表現(xiàn)為忠黨愛國的家國大德,是個體對國家培育之恩、護衛(wèi)之恩的報答。在感恩德性的浸潤下,大學生能形成對集體和國家的尊崇感,并以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引領自身的道德行動,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大任而奮斗。

      在感恩德性的熏陶下,大學生能夠?qū)崿F(xiàn)個人私德與社會公德的統(tǒng)一、自我價值與家國命運的同構(gòu),促成“小我”與“大我”的融合。

      3.以“行”踐德,增強行動自覺

      感恩德性是人們?nèi)穗H交往和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是“有益于實踐的個人生活整體的善的品質(zhì)”[5]。以“行”踐德是指大學生以自身實際行動踐行感恩德性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大學生將感恩德性轉(zhuǎn)化為感恩行為的道德實踐過程,也是引領大學生走向知行合一的過程。而知行合一是新時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的最終目標,是認識與實踐、規(guī)范與行為的辯證統(tǒng)一。

      一是以知促行。大學生將感恩德性轉(zhuǎn)化為感恩行為是一個動態(tài)實踐過程。感恩德性在一定情境中會成為一種行為動機促使大學生產(chǎn)生道德行為,使大學生做到“知恩圖報”,將感恩德性轉(zhuǎn)化為感恩德行。

      二是以行求知。感恩德性在行為實踐中養(yǎng)成,不僅通過道德行為表現(xiàn)出來,還能使道德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潛移默化地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當大學生面臨道德兩難困境,需要做出選擇時,隱伏于大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感恩習性會化作一種品質(zhì)定式和行為習慣,促使大學生自覺完善感恩德性。

      由此,大學生在道德實踐中完善德性,達成“內(nèi)在善”,并在“內(nèi)在善”的指引下踐行感恩行為,實現(xiàn)“外在善”。兩者互融共促,共同推動大學生感恩德性與德行的養(yǎng)成,實現(xiàn)大學生感恩人格在知行合一層面的完整體現(xiàn)。

      現(xiàn)代化促進了人們的個體化、理性化,推動了社會進步。然而,隨著現(xiàn)代性的全面滲透,一些人的行為與人性、情感道德愈來愈遠[6],甚至出現(xiàn)道德信仰危機。在此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感恩德性培育面臨諸多現(xiàn)實挑戰(zhàn)。

      1.共情能力不足,淡化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感恩德性具有化育人心的力量,源于其運用交互報償模式“形成一種‘社會共情’關聯(lián)系統(tǒng)”[7]。這種關聯(lián)系統(tǒng)以個體共情能力為基礎,通過搭建與他者的情感鏈接以及他我同構(gòu)的情感認同,引起自我與他者共情。同時,共情也是一種促使個體自覺實施美德行動的充分必要條件。擁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同情心、同理心,能與他人同情共感,并能推己及人,將關愛和恩惠傳遞給他人。但是,部分大學生共情能力不足,以自我為中心,存在情感冷漠、道德淡漠等倫理危機,他們不會換位思考,不能設身處地理解和回應他人,不懂感恩,不知感恩,不會感恩。這既會使大學生對他人的困境視而不見,不能為他人提供關懷與幫助,也會使大學生對他人的恩情熟視無睹,難以體會他人為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代價,以致漠視父母養(yǎng)育之恩、老師教育之恩、國家培育之恩等。

      2.傳統(tǒng)美德有時被忽視,弱化大學生的感恩認同

      隨著現(xiàn)代性進程加快,傳統(tǒng)美德經(jīng)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外來與本土的交匯與碰撞,有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這容易引發(fā)一些大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的認同危機。

      一方面,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導致個別大學生漠視傳統(tǒng)道德規(guī)范。在不良觀念的影響下,個別大學生有時不認同傳統(tǒng)道德觀念,弱化了對感恩德性的認同。另一方面,外來與本土的碰撞導致個別大學生忽視本土道德原則。個別西方國家企圖對我國進行價值觀滲透,導致個別大學生有時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極盡推崇,而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視為“老土”,缺乏道德倫理自信,弱化了對感恩德性的認同。

      感恩德性蘊含著在家盡孝的孝悌責任、在外互惠的守望互助精神、為國盡忠的家國情懷。它既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關系交往倫理,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采取有效措施,增強大學生對感恩美德倫理的認同感,助推大學生在道德實踐中獲得感恩德性與德行。

      1.儀式展演:以特定情境熏陶感恩,激發(fā)情感共鳴

      感恩德性的激活需要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是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和認知特點,運用具體的活動場景和教學資源,將內(nèi)隱的、抽象的教學知識外顯化、形象化,以提升大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觸發(fā)大學生的情感性反應,不僅能賦予大學生在場感和參與感,還能激發(fā)大學生與他人共情,增強大學生對感恩德性的理性認知。

      一要借助節(jié)慶儀式的展演力量。節(jié)慶是傳承傳統(tǒng)美德倫理的鮮活載體,它主要通過儀式展演來實現(xiàn)。儀式展演能夠?qū)⒏卸鞯滦阅s于儀式形式,無形地融入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過程。譬如,勞動節(jié)、教師節(jié)、國慶節(jié)等節(jié)慶能讓大學生沉浸于儀式展演的文化氛圍,建立心理上的情感聯(lián)系,使其由外至內(nèi)地感受感恩德性的力量,激活感恩德性的集體記憶,實現(xiàn)對感恩德性的情感共鳴與價值共振。

      二要發(fā)揮集體活動的凝聚功能。集體活動是社會成員依據(jù)共同目的而展開的行為實踐活動。高??梢越M織學生參加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比賽、知識競賽、三行情書等文娛活動,關愛留守老人等社區(qū)公益活動,鄉(xiāng)村支教、暑期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組織集體活動,為學生提供同頻共振的場域和情感共鳴的機會,可以使其通過對他人處境的感同身受,產(chǎn)生同理心、同情心,從而提升共情能力,增強感恩情懷。

      2.資源汲?。阂詡鹘y(tǒng)美德涵養(yǎng)感恩,提升價值認同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價值共識,它根植于中華五千年文明,能夠為當代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提供豐富的資源。培育大學生的感恩德性需要以傳統(tǒng)感恩美德倫理為滋養(yǎng),將其滲透于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大學生對感恩德性的認同感,培育“存道德之心、行道德之事、做道德之人”的新時代青年。

      一要汲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為大學生感恩德性培育提供文化土壤。感恩蘊含著孝父母、悌兄弟、友他人和忠國家等優(yōu)秀價值理念,這些價值理念有利于塑造大學生的感恩道德品質(zh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吸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將孝悌友忠等價值理念有機融入感恩教育,實現(xiàn)感恩德性教育在“應然”層面與“實然”層面的有機結(jié)合,增強大學生對感恩德性的道德自信和以實際行動感恩父母、博愛他人、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能力素養(yǎng)。

      二要根據(jù)新時代發(fā)展要求,賦予傳統(tǒng)感恩美德倫理新的時代意蘊。感恩德性生成于過去,立足于現(xiàn)在,指向于未來,具有跨越時空閾限的永恒魅力和時代價值。而傳統(tǒng)感恩道德也存在一些不合理元素,如尊卑觀念等,因此,教育者要革故鼎新,剔除糟粕內(nèi)容,傳承精華內(nèi)容,并注入民主、平等、正義等現(xiàn)代性價值理念。同時,還應借鑒吸收國外感恩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要通過對傳統(tǒng)要素與現(xiàn)代要素、本土要素與外來要素的抽取重組,重構(gòu)契合新時代的感恩美德倫理,增強大學生對感恩德性的價值認同。

      3.榜樣示范:以模范力量帶動感恩,培養(yǎng)感恩德行

      大學生正處于“三觀”形成發(fā)展的關鍵階段,高校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引導至關重要。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認為,個體往往通過觀察和模仿他人的行為及其結(jié)果而獲得自身的行為。因此,高校應借助榜樣示范力量獲得大學生對感恩德性的認同。

      一要利用榜樣的“鏡像效應”。榜樣示范主體具有高尚品格和模范行為,對大學生的行為塑造具有引領和示范作用。通過榜樣示范能為大學生提供“拉康式鏡像體驗”,即大學生通過“照鏡子”式的情感體驗獲得對自我形象的感知與認同。在感恩榜樣的人格感化、思想感染、行為示范下,大學生個體能夠反觀自我缺點,認知自我不足,并在思想、行為上不斷向榜樣靠近,進而生成感恩品質(zhì),并將感恩德性外化為感恩德行。

      二要發(fā)揮榜樣教育的“漣漪效應”。即通過塑造道德楷模,引導大學生觀察、學習、模仿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和知恩圖報的道德行為,逐漸養(yǎng)成感恩德性。先進典型的示范效應是一種“漣漪效應”,即榜樣示范影響如同水波紋一樣由內(nèi)而外層層擴散并產(chǎn)生系列反應。當?shù)赖掳駱拥母卸餮孕惺艿缴鐣V泛認可和贊美后,大學生會效仿道德榜樣的感恩行為,并在模仿過程中深化感恩認知,激發(fā)感恩情感,不斷提升自我的道德自覺與行動自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同沙特國王薩勒曼通電話[N].人民日報,2020-03-28(01).

      [3]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6.

      [4]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quán)力的再生產(chǎn)———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4(05):48-57.

      [5]李蘭芬,王國銀.德性倫理:人類的自我關懷[J].哲學動態(tài),2005(12): 40-45.

      [6]楊敏.“個體安全”研究:回顧與展望———現(xiàn)代性的迷局與社會學理論的更新[J].創(chuàng)新,2009,3(11):5-11.

      [7]翟學偉.“孝”之道的社會學探索[J].社會,2019,39(05):127-161.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Gratitude Virtu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Zheng Jinli1, Dong Yu2

      (1. Chongqi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Chongqing 400000, China; 2.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00, China)

      Abstract: Gratitude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virtue ethics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and has eternal value.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gratitude and virtu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nly a path choice to continu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value and function of cultivating gratitude mor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then clarifies the practical challenges of cultivating gratitude mor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nd finally proposes practical approaches for cultivating gratitude moral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moral education; value function; challenge; practical approach;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歡
      實踐進路立德樹人新時代
      新時代增強黨的創(chuàng)造力:必然邏輯、原則導向及實踐進路
      理論導刊(2020年11期)2020-12-14 04:23:34
      理解高校資助育人科學內(nèi)涵的三個維度
      習近平黨建思想形成發(fā)展的歷史邏輯
      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理與路
      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
      淺談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實踐立德樹人
      學校體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體育師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20:01
      新常態(tài)視閾下高校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文教資料(2016年19期)2016-11-07 07:35:01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xù)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华宁县| 东乌| 汉中市| 榆社县| 舒兰市| 苍南县| 平山县| 海口市| 罗定市| 南康市| 溧水县| 乌拉特前旗| 昌宁县| 淮南市| 军事| 大港区| 珠海市| 东阿县| 桦川县| 靖江市| 阿拉善右旗| 舟曲县| 华阴市| 云龙县| 三台县| 恩施市| 象山县| 宜阳县| 金山区| 白山市| 张家界市| 义乌市| 游戏| 项城市| 蚌埠市| 阜南县| 山阳县| 闻喜县| 江口县| 稷山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