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范式、觀點及評議"/>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研究考察
      ——歷史、范式、觀點及評議

      2023-12-18 06:48:36金江峰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金江峰

      (華中師范大學 中國農村研究院,武漢 430079)

      從他者的視角加深對中國政黨政治與國家治理的理解,是國內政黨政治、政黨治理與黨的建設研究走向本土化與主體化的重要構成。這里的“他者”是指海外社會科學界及其研究者,具體指向海外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學者,本文特指海外從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與治國研究的學者。他們既包括在中國做研究,但非中國國籍的國外學者,以及在海外做研究具有中國國籍的學者,也包括在海外做研究的非中國國籍學者。值得進一步說明的是,本文雖是一項專題研究,但鑒于論題集中與論域寬廣之間的張力,行文并不簡單討論少數(shù)幾個從事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海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是對相關論題的著作進行系統(tǒng)梳理,以期提升研究的縱深性與全面性。具體而言,文章在結構上包含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概略性地論述近百年來海外學者有關中國共產黨及其社會治理研究的發(fā)展歷程、研究主題、代表人物和學術機構等;二是從分析框架、理論體系和研究路徑等層面,討論海外學者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典型范式;三是在范式分析基礎上,結合具體研究成果,對海外學者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代表性觀點進行提煉與總結;四是對相關研究進行簡要評述,并結合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治理實踐探索,提出契合中國政黨政治特點與國家治理特色的理論范式、研究框架與理論觀點等。

      一、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研究概略

      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大革命時期,彼時陳公博在哥倫比亞大學寫就的碩士論文《共產主義在中國》,算是第一部系統(tǒng)介紹中國共產黨的學術著作。在此前后的描述性、報告性專篇與專著大概有美國記者甘露德的《共產主義與中國》、蘇聯(lián)學者葛薩廖夫的《中國共產黨的初期活動》以及美國外交官柯樂博的《共產主義在中國——1932年來自漢口的報告》等。到延安時期,有關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實踐活動的著作在美、日、蘇等國大量出版,如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西功的《中國共產黨史》和費正清的《美國與中國》等。有關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學術機構和期刊主要有日本1946年創(chuàng)建的“中國研究所”和蘇聯(lián)的《共產國際》等。真正意義上的海外中國共產黨及其社會治理研究始于新中國成立之后,總體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年至1960年。前期以哈佛大學中國政治經濟項目部創(chuàng)建為標志,代表人物有費正清、史華慈等,代表性作品有《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與毛澤東的崛起》《中國共產主義文獻史》等。1960年代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進入快速發(fā)展軌道,研究主題也逐漸由碎片化描述、歷史性梳理轉向中國共產黨體制的國家起源與發(fā)展,代表人物有傅高義、施拉姆和舒爾曼等,代表性作品有《共產主義中國的意識形態(tài)與組織》《干部、官僚機構和共產主義中國的政治權力》等,代表性機構有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加州伯克利分?!爸袊芯恐行摹钡?代表性刊物有《中國季刊》《問題與研究》等。

      第二階段大概是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末。彼時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的學者廣泛進入中國問題研究領域,中國共產黨及其基層治理研究主題逐漸由宏觀體制結構分析轉向微觀政治領域,代表性學者有懷默霆、羅明德和羅茲曼等,代表性作品有《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中國農村》《中國的小群體和政治儀式》等,代表性機構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和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研究院”等,代表性刊物有《近代中國》《澳大利亞中國事務雜志》等。

      第三階段是1980年代初至1990年代中期。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出現(xiàn)兩個明顯趨勢:一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歷程進行理論建構與解構;二是結合中國經濟、政治和社會發(fā)展,對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實踐與前進方向進行總結和預測。此時,代表性學者有趙文詞、倪志偉和魏昂德等,代表性著作有《組織中國》《共產黨社會的新傳統(tǒng)主義:中國工業(yè)中的工作環(huán)境和權力結構》等,代表性機構有法國“當代中國研究中心”和哥倫堡大學“亞洲研究中心”等,代表性刊物有《亞洲觀察》《中國情報》等。

      第四階段是1990年代后半段至2010年代早期。海外學界對中國共產黨及其社會治理的研究側重發(fā)生轉變,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政黨適應性、央地關系以及基層民主政治等成為研究主流。前期代表性學者有李侃如、裴宜理和賽奇等,代表性著作有《毛澤東中國的革命話語》《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等,代表性機構有加州洛杉磯分?!爸袊芯恐行摹焙陀艂惔髮W“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代表性刊物有《當代中國》《中國政治科學雜志》等。步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在國家經濟、政治、社會和國際關系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海外中國問題研究者不得不從中國“威脅論”與“崩潰論”之外尋求解釋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績效的新視角,“調試論”主導著海外關于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能力和國家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研究(1)徐浩然:《美國“中國學家”的中國政治研究——一項文獻史的考察(下)》,《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代表性學者有狄忠蒲、沈大偉和黎安友等,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共產黨:衰退與適應》《政黨精英與中國的變遷軌跡》等,代表性機構有布魯金斯學會“桑頓中國中心”和牛津大學“中國中心”等,代表性刊物有《中國:國際期刊》。

      第五階段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爸螄碚背蔀楹M庵袊伯a黨研究的核心概念,圍繞著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與治國能力以及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實踐,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出現(xiàn)一股新的熱潮,研究主題更加深化,既有對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經驗和治理能力的理論分析,也有關于黨的建設與基層治理的中觀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蘭普頓、柏思德和李成等,代表性著作有《跟著領袖走:從鄧小平到習近平》《習近平時代的中國政治》等,代表性機構有悉尼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倫敦經濟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等,代表性刊物有《共產主義與后共產主義研究》。

      上述對海外學者有關中國共產黨及其社會治理研究的階段性劃分,嚴格意義上講只是一種“理想類型”,對每個階段代表性人物和著作等的梳理,也只是基于作者的研究起點和著作在國內的傳播范圍考慮。如費正清、傅高義、魏昂德和裴宜理等學者,他們對海外中國共產黨研究的影響橫跨了數(shù)十年,不能僅當作某一階段的代表性人物。但出于理論研究在主題、框架與觀點等方面的變化考慮,有必要做出階段性區(qū)分。具體各個階段在研究主題、代表人物、學科分布、研究機構和代表性刊物等方面的變化見表1。

      表1 海外對中國共產黨及其社會治理研究概略

      二、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范式

      從宏觀層面把握海外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變遷,是進行中觀理論分析的基礎,特別是對海外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范式的討論,離不開系統(tǒng)、全面的學術史梳理。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海外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主要是在政治學、社會學與政黨學等學科范疇下展開,借用的是這些學科的分析框架及研究路徑,其研究范式刻畫著國家與社會關系框架下的結構主義分析與行為主義分析。在此理論框架與研究路徑下,海外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可分為四大范式。

      (一)國家中的政黨治理研究

      國家中的政黨治理研究是以組織、制度、階級與象征等結構性因素為分析重點,討論作為組織化和結構化力量的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階級斗爭、意識形態(tài)宣傳和組織動員,打破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政權,并通過對國家權力的運作推動社會治理。其分析重點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后,如何逐步主導國家政權建設,改造基層社會。該研究范式構成20世紀50—60年代海外中共研究的主流。代表性的作者有舒爾曼、傅高義、麥克法夸爾等。如舒爾曼探討了中國共產黨在一個新生的國家政權中,如何通過黨的組織和意識形態(tài)實現(xiàn)政治整合,并將那些“不同的磚頭和石塊”有機地整合到一起,完成政治秩序與社會秩序的重新建構(2)Franz Schurmannm,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傅高義以廣州市為分析藍本,論述了新中國成立頭20年,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對不同政治背景、政治忠誠、政治身份與文化水平、專業(yè)能力的接管干部進行整合與培訓,實現(xiàn)對舊政權的改造和清理,并完成政權建設任務(3)[美]傅高義:《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guī)劃與政治(1949—1968)》,高申鵬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降,在整個國際國內環(huán)境轉變情況下,海外中國問題研究領域雖逐漸關注中觀與微觀的行動分析,但從宏觀結構和制度角度去把握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實踐仍不失為一種重要研究范式。諸多研究者依舊遵循政黨推動國家政權建設并主導國家政治權力作用于社會的邏輯,討論在中國特色政治體系與政治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主導建立的政治體制、政治架構和意識形態(tài)體系是如何通過政治社會化、政治溝通、錄用以及利益表達、決策和政策實施等機制,作用于社會并影響著國家的社會治理實踐(4)[美]詹姆斯·R.湯森、布萊特利·沃馬克:《中國政治》,顧速、董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二)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研究

      與被視為宏觀結構化的“國家中的政黨治理研究”范式相比,“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研究”范式則是將政黨視為社會的有機組成并對其進行觀察理解。政黨的形成離不開社會,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動深深地嵌入社會,并打上了社會結構、文化和關系等烙印,這為該研究范式提供了現(xiàn)實基礎。這種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是在黨組織和黨員的活動中理解黨的社會治理實踐,屬于中觀和微觀的行動主義分析。如新中國成立前夕,韓丁在山西省潞城縣張莊對土地改革與土改復查、整黨和民主運動的調查,細致描述了黨的組織和黨員是如何嵌入村莊社會并被村莊社會的關系、文化與農民觀念所影響,以及農民又是怎樣在黨的政治運動中重新定義“敵我”和黨群,并參與政治運動(5)[美]韓丁:《翻身——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韓倞等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年。。弗里曼和畢克偉等人以河北省饒陽縣五公村為個案,通過對耿長鎖這一村莊精英生活軌跡的鋪展,探討了黨的組織和干部在一系列政策改革中是怎樣一步步對傳統(tǒng)村莊社會和組織進行改造,使其符合社會主義集體精神;同時,在遭遇生活困難與信任危機時,村莊黨組織和黨員內部又是如何在政治要求與社會關系網絡之間進行平衡的(6)[美]弗里曼、畢克偉、塞爾登:《中國鄉(xiāng)村,社會主義國家》,陶鶴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進入20世紀60年代,受冷戰(zhàn)格局影響,海外學者通過碎片化的新聞報道、廣播和訪談等,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實踐展開意識形態(tài)評判與理論想象,研究對象和領域也側重于中國政治結構、權力關系和階級關系等,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研究范式隨之走向式微。直至改革開放,研究者通過田野追蹤調研,提出不論是集體化和單位制下的中國社會,還是經濟轉型、政治民主和社會流動中的中國基層,既不是鐵板一塊,也并非變動無序。他們認為,中國共產黨依靠基層組織進行社會治理的制度設計,具有很大的治理彈性,在強政治與政策要求時,村(社區(qū))組織會進行制度要求與社會倫理的平衡,采取選擇性治理策略;而當政治與政策要求模糊時,黨在基層社會的支部和黨員干部又是國家權威的代表,承擔著維護社區(qū)公共秩序的角色(7)Ethan Michelson,“Justice from Above or Below? Popular Strategies for Resolving Grievances in Rural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Vol.193,2008,pp.43-64.。在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研究范式下,研究者秉持的基本理念是,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在改造社會的同時亦深受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影響(8)[美]趙文詞:《五代美國學者對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研究》,載涂肇慶、林益民主編:《改革開放與中國社會:西方社會學文獻述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5-47頁。。

      (三)國家與社會二元分割中的政黨治理研究

      伴隨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發(fā)展,在體制性國家之外逐漸生長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這被西方研究者發(fā)現(xiàn)并成為他們觀察和研究的新視野。原來處于從屬地位的社會自主性研究,一躍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價值的理論富礦。如研究者提出改革開放后中國正孕育與發(fā)展出一個有著更多自主性的社會,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9)He Baogang,“The Limits of Semi-Civil Society”,In He Baogang(eds.),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1997,pp.147-165.。沃森通過對中國社會組織(NGO)的考察,提出大多數(shù)NGO組織都有助于自主社會的形成,社會治理活力進一步釋放(10)[美]華安德·沃森:《轉型國家的公民社會:中國的社團》,《中國非營利評論》2007年第1期。。在鄉(xiāng)村治理領域,研究者通過對稅費征收、勞資糾紛與群眾信訪等事件的關注,認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在國家之外,正慢慢發(fā)育形成一個有著自身利益訴求的社會。面對中國社會的發(fā)育和社會組織的發(fā)展,海外研究者提出了三種理論觀點。一是社會轉型背景下,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權威認同和塑造的新任務。二是中國共產黨為維護執(zhí)政地位,需要進行適時變革,采取戰(zhàn)略與策略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社會力量的引導,使其成為鞏固政黨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基礎。三是中國共產黨正在采取各種方式——適應、吸收、嵌入等——以改變長期執(zhí)政的不利因素,通過實施漸進的政治改革,建立一種新型的“混合治理體制和“兼容并蓄型國家”,維護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和執(zhí)政合法性的增長(11)[美]沈大偉:《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試》,呂增奎、王新穎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第60-61頁。。

      改革開放以來,海外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總體理解,無論哪種觀點,其理論預設都是在國家—社會二元分割框架下展開的,雖不乏創(chuàng)見和一定的經驗觀照,總體上卻未能真正進入中國問題的現(xiàn)實場域。一是對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分析是建立在細碎化的經驗拼湊上,難以作為理論分析的結構性要素,不構成邏輯性的結構研究;二是對宏觀環(huán)境和轉型話語的偏重,使研究難以進入中觀與微觀的經驗場域,自然未能關注到作為“戰(zhàn)略群體”的地方黨政部門和行動者的黨員干部,研究也就無法進入行動主義的論域。

      (四)國家與社會二元鑲嵌中的政黨治理研究

      受市場轉型理論影響,改革開放初期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曾嘗試從轉型中國的田野經驗中發(fā)現(xiàn)自主性社會存在的證據(jù),以驗證西方民主轉型的理論預設。期間,雖有部分研究者存在以西方理論消費中國經驗的做法,將中國民間社團與社會組織的發(fā)展視作國家治理轉型的先兆,但多數(shù)研究者在短暫“政治狂熱”之后,經過仔細分析發(fā)現(xiàn)中國經濟和社會領域的改革催生出來的國家體制外力量,其生存與發(fā)展仍然依靠著國家權力,不具有自主行動能力,更遑論與國家相對立(12)Margaret M.Pearson,“The Janus Face of Business Associations in China:Socialist Corporati-sm in Foreign Enterprise”,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Vol.31,No.1,1994,pp.25-46.。當然,社會自主性的不足,并不意味著社會對國家權力的完全依附,也不代表國家對社會的全面管控,二者是兼容并蓄的關系。國家依舊控制著與社會互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在那些非重點領域和環(huán)節(jié),國家賦予社會一定的自主空間,并在整體上為社會提供自主活動的良好環(huán)境(13)Yangqi Tong,“State,Society,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and Hungary”,Comparative Politics,Vol.26,No.3,1994,pp.333-353.。社會為尋求政黨和政府權力的認同,亦會遵循國家意志和規(guī)范要求,支持國家政權行動。國家與社會是“二元一體”的互動合作關系,二者在多領域各層次的相互支持與協(xié)作,構成彼此間結構與行動鑲嵌的基本依據(jù)。

      在國家與社會二元鑲嵌關系下,宏觀層面,中國共產黨繼續(xù)推進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理順黨政關系、黨社關系和治黨治國關系,強化黨的政治權威、完善黨的組織體系和重塑黨的意識形態(tài)(14)Sebastian Heilmann and Elizabeth J.Perry,Mao’s Invisible Han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s of Adaptive Governance in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1,pp.1-3.,并從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與革命歷史遺產中尋求黨的執(zhí)政資源,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黨的執(zhí)政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15)[美]墨子刻:《擺脫困境——新儒學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進》,顏世安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中觀層面,中國共產黨積極從社會主義法治和制度等維度規(guī)范中央與地方、官僚機構內部、政府部門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協(xié)作關系,并通過政黨自身建設,完善黨內監(jiān)督體系,有序推動民主政治的發(fā)展(16)Andrew J.Nathan,“China’s Resilient Authoritarianism”,Journal of Democracy,Vol.14,No.1,2003,pp.22-23.。微觀層面,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面對多元主體和利益團體,發(fā)揮著組織和協(xié)調功能,著重化解黨的組織覆蓋、紀律建設和黨員發(fā)展等問題(17)Minxin Pei,“China’s Governance Crisis”,Foreign Affairs,Vol.81,No.5,2002,pp.96-109.,在城市構建“大黨建”組織模式和建設服務型黨組織(18)[美]蘭斯·戈爾:《市場化和城市化中黨的基層組織轉型的大趨勢》,張超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4年第9期。,保障基層民主協(xié)商的發(fā)展與基層治理秩序的穩(wěn)定。

      上述研究范式在海外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領域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它們總體受西方理論潮流、方法論和認識論等的影響,與中國經驗之間具有一定張力。如國家中的政黨治理研究印刻著1950年代之前的舊制度主義分析痕跡,過于注重結構化討論,忽視了結構之外的行動過程,忽略了社會力量之于政黨與國家建設的作用。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研究雖然關注了政黨組織的行動,但過于突出社會力量的反作用。國家與社會二元分割的政黨治理研究則深受行為主義分析影響,將國家與社會割裂,提出的相關理論在中國缺乏基本的經驗依據(jù)。國家與社會二元鑲嵌中的政黨治理研究體現(xiàn)著新制度主義的分析優(yōu)勢,但未能將執(zhí)政黨視為整個治理體系的有機構成,存在機械主義和工具主義的嫌疑?;诖?應當在結構與行動的綜合分析中,形成符合中國社會治理實踐的國家—政黨—社會三元分析框架,進而提出國家、政黨與社會有機融合的分析范式。

      三、海外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代表性觀點

      本部分結合相關理論研究進一步提煉海外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的理論觀點,或曰海外學者有關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模式的代表性觀點。從上述范式分析可知,海外學界的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主要是在國家與社會關系二元框架下展開,主要討論的是結構約束下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治理行動及過程。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提出并發(fā)展了國家建設理論、政治動員理論、政黨適應性理論和協(xié)商治理理論等,進而提出政黨改造社會、政黨適應社會、政黨組織社會等理論框架,并形成總體性支配、選擇性治理與整合型治理等理論觀點。

      (一)“政黨改造社會”與總體性支配

      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黨執(zhí)政后的任務是領導無產階級運用政治統(tǒng)治,一步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將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統(tǒng)治階級手中,并盡可能快地提升生產力(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1頁。。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天職和根本任務,也是黨的先進性和生命力所在。經典馬克思主義者對共產黨革命與斗爭目的的強調,以及中國共產黨在改造經濟、政治與社會等制度方面的實踐,促使研究者在論述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行動時逐漸形成了“政黨改造社會”研究框架。該理論框架下,研究者主要討論作為組織化與權威性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在打破舊的國家機器建立新的國家政權過程中,是如何通過制度建構、權力運作與意識形態(tài)主導地位等,實現(xiàn)對基層社會的有效改造。

      在“政黨改造社會”框架下,研究者提出國家建設與政治動員等基礎理論,形成了有關中國共產黨“總體性支配”社會的理論觀點,這一觀點對位于黨的“全面領導”思想學說。如麥克法夸爾從國家政權建設與鞏固的角度提出,最高領導人、共產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意識形態(tài)和人民軍隊等是中國共產黨建構國家政權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國共產黨對基層社會的治理表現(xiàn)為一種集中支配(20)Roderick MacFarquhar,“Deng Xiaoping’s Reform Program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History”,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Vol.40,No.6,1987,p.34.。奧克森伯格也不無偏見地認為,中國共產黨很大程度上通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宣傳、黨的最高領導對整個社會和文化的主導地位,以及中央管控的計劃經濟等,全面而深入地主導著社會(21)Michel Oksenberg,“Politics Takes Command:An Essay on the Study of Post-1949 China”,Roderick Macfarquhar(eds.),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pp.543-590.??茽柲卧谟懻撋鐣髁x體制的共性問題時,更加系統(tǒng)地分析了中國的權力結構、意識形態(tài)、經濟制度和管理機制是如何影響著執(zhí)政黨的權力實踐和政治、經濟、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執(zhí)政黨依托國家權力機構對社會各領域的總體性支配,被視作是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主要邏輯(22)[匈]雅諾什·科爾奈:《社會主義體制——共產主義政治經濟學》,張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第342-347頁。。進入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在系統(tǒng)總結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歷程基礎上,發(fā)展出威權體制與“全能主義政治”等觀點,并以此界分改革開放前后的中國政治體制,認為改革開放前的政黨改造社會是以黨的權力及組織為基礎,政黨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總體性地支配著社會(23)[美]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和微觀行動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3頁。。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對社會的改造變得更加柔性,社會治理領域的政黨全面支配特征逐漸淡化,傳統(tǒng)政黨總體性支配社會的模式越來越遠離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現(xiàn)實。

      (二)“政黨適應社會”與選擇性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海外研究者深入中國田野開展調研,以及國內研究者參與西方理論對話的深入,海外學者開始意識到不能“將中國經驗的銷子(pegs)插入西方理論的洞口(holes)”(24)[美]托尼·賽奇:《盲人摸象:中國地方政府分析》,邵明陽譯,《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6年第4期。,至少中國政治實踐過程的本身表明,中國的社會始終都存在,其可能不會與國家權力正面交鋒,卻在國家權力觸角難以深入的地方尋求自主空間。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共產黨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領域的改革,為社會多樣化發(fā)展提供了空間,要求政黨的組織、意識與行動等適應社會環(huán)境變化,以鞏固政黨的執(zhí)政地位。在此理論認知下,研究者適時地提出“政黨適應社會”理論框架。如狄忠蒲認為,在市場轉型背景下,中國共產黨主要是通過對黨的意識形態(tài)與組織原則進行調試,將新社會精英吸納進黨組織,同時將黨的基層組織滲透進新經濟領域,擴大黨的組織網絡和執(zhí)政基礎,以提升政黨適應社會的能力(25)Bruce Dickson,Red Capitalisys in China:Party,Private Entrepreneurs,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116-140.。桑頓則從黨的建設層面討論了中國共產黨是如何通過黨的組織結構調整、紀律建設、制度建設和黨員發(fā)展等,提高自身對經濟社會變遷的適應能力(26)Patricia M.,“Thornton.The Advance of the Party: Transformation or Takeover of Urban Grassroots Society?”,The China Quarterly,Vol.213,2013,pp.1-18.。

      在“政黨適應社會”理論框架下,海外學者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應對社會變遷的調試行為主要包括內適應與外適應兩種(27)Bruce Dickson,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Oxford:Clarendon Press,1997.。中國共產黨對內外部環(huán)境的適應具有選擇性調試意涵,其社會治理行動表現(xiàn)出“選擇性治理”的特征(28)Kevin J.O’Brien and 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s,Vol.31,No.2,1999,pp.167-186.,這不僅體現(xiàn)為對黨的基層領導干部的差異化激勵,對各新興社會領域、組織和團體的選擇性賦權和領導(29)Edin M.,“State Capacity and Local Agent Control in China: CCP Cadre Management From a Township Perspective”,The China Quarterly,Vol.213,2003,pp.35-52.,更加表現(xiàn)為黨的基層組織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對不同公共治理事務的選擇性介入或策略性治理。如有研究者考察,在改善社區(qū)治理環(huán)境中,村(社區(qū))自治組織怎樣利用國家與村民之間的目標差異,推動公共政策的策略化執(zhí)行,以強化組織與地方利益(30)Shou Huisheng,“Between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s and Village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Vol.13,No.2,2015,pp.24-44.;在財政資源緊缺狀態(tài)下,基層黨組織及其干部出于維持社區(qū)治理效率與公平的目的,怎樣對社區(qū)居民進行選擇性動員等。

      (三)“政黨組織社會”與整合型治理

      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將組織黨員干部、組織群眾力量視作一種方針,將組織視作為政治服務的,通過組織不斷整合政黨、整合社會,使黨的組織發(fā)揮著聯(lián)系國家與社會的橋梁作用,推動基層政權的總體性發(fā)展和基層社會的整合式治理(31)Doke A.Barnett,Communist China:The Early Years(1949—1955),New York:Frederick A. Praeger,1964,pp.29-30.。改革開放以來,傳統(tǒng)“政—經—社”高度一體化的管理體制解構,在國家之外逐漸生長出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水平與執(zhí)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政黨組織社會”命題伴隨著社會自主性研究的興起,重新成為具有經驗基礎的理論框架。

      與傳統(tǒng)“政黨組織社會”命題預設的執(zhí)政黨組織“一盤散沙”的小農社會不同,研究者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面對的是一個多元目標與利益分化的市場社會,其對國家治理與政黨權威的挑戰(zhàn),要求中國共產黨采取統(tǒng)合化的干預策略,尋求一種有控制、有參與和有序的整合治理模式。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治理實踐也表明,其越來越傾向于通過政治吸納、組織嵌入與制度構建等形式,推動社會的再組織化和基層的整合式治理(32)Margaret M.Pearson,China’s New Business Elite: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conomic Refor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pp.140-141.。這些經驗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分散分化的社會力量和新興社會組織時,明確提出可以吸納社會新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入黨(33)Bruce Dickson,“Integrating Wealth and Power in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the Private Sector”,The China Quarterly,Vol.192,2007,pp.827-854.,同時要求加強私營經濟領域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擴大黨在各種經濟和社會組織中的覆蓋面,探索靈活多樣、更加有效的組織設置模式和黨建形式,推動基層黨委和政府權力、觀念與行動嵌入下的整合型社會治理模式(34)Margaret M.Pearson,“The New Life of the Party: Party-Building and Social Engineering in Greater Shanghai”,The China Journal,Vol.68,2012,pp.58-78.。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面對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基層治理的新情況新問題時,轉向以制度化方式處理黨政與黨社關系,嘗試構建以基層黨委和黨的基層組織為軸心的內向整合、外向滲透、縱橫溝通、民主參與的多層次社會整合治理格局(35)Jeong Haeyong,“The Urban Governance and State-Society Relationship in Shanghai, China: Transition and Continuity”,The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1,No.1,2008,pp.226-261.。

      上述理論觀點雖在學界具有一定影響力,但在理解中國實踐時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從理論預設角度看,相關研究遵循的是西方政黨政治分析理路,將政黨視作一個獨立的“利益”組織,并不適用中國使命型、代表型和人民性政黨的現(xiàn)實。二是在理論觀點上,政黨改造社會框架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理論的部分概括,由此發(fā)展出來的“總體性支配”模式也只反映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邏輯。政黨適應社會框架雖有一定解釋力,但過于偏重宏觀結構與單向線性分析,淡化了執(zhí)政黨與社會互動中的自主性和制度化。政黨組織社會框架關注到了治理體制與社會結構變遷現(xiàn)實,卻簡單地從結構主義層面討論基層黨組織是如何通過組織形態(tài)與角色功能轉變來推動基層治理資源整合的,未能深入分析其在社會治理中的行動邏輯。

      余論

      海外學界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研究總體是在國家—社會關系框架下展開,主要遵循的是結構主義分析和行為主義分析路徑,研究者對不同分析對象、結構要素和治理事件的討論,又形成了政黨改造社會、政黨適應社會與政黨組織社會等理論分析框架,以及總體性支配、選擇性治理與整合型治理等理論觀點。對上述理論框架與觀點進行范式歸類和理論探源可以發(fā)現(xiàn):政黨改造社會框架與總體性治理觀點是在“國家中的政黨治理”理論范式下展開的,其理論基礎是國家建設理論;政黨適應社會框架與選擇性治理觀點是在“社會中的政黨治理”理論范式下的分析,其理論基礎是市場轉型理論;政黨組織社會框架與整合型治理觀點是在“國家與社會二元分割中的政黨治理”或“國家與社會二元鑲嵌中的政黨治理”理論范式下展開的,因研究者對“列寧主義”政黨政治原則、價值理念與行動結構的不同判斷,造成對政黨組織社會與整合性治理的不同認知,但其總體理論預設是多元主義理論。此外,在不同理論框架與觀點下,海外研究者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組織形態(tài)與運作機制有著差異化界定,如研究者認為,政黨總體性支配下的社會治理組織形態(tài)是單向支配,其核心機制是政治控制與資源支配;政黨選擇性治理中的社會治理組織形態(tài)是策略性合作,其核心機制是組織動員與政治耦合;政黨整合型治理下的社會治理形態(tài)是嵌入式領導,其核心機制是組織嵌入與政治整合等。

      海外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為國內政黨政治、政黨治理與黨的建設研究提供了“他者”的視野,對相關理論的引介與討論有助于提升國內研究水平。但也應注意,海外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研究話題,進入的是研究者所在學術圈、研究對象以及支持和應用其研究成果的社會大眾的三邊對話(36)Madsen Richard,China and the American Dream:A Moral Inquir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p.35.,具有較大的局限性和適用性缺陷。最為明顯的是,相關研究的強烈意識形態(tài)判斷和理論預設,造成理念、理論對中國經驗現(xiàn)實的切割。譬如,政黨改造社會框架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理論的部分概括,由此發(fā)展出來的“總體性支配”觀點也只反映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的邏輯。政黨適應社會框架,雖有一定解釋力,但過于偏重宏觀結構與單向線性分析,淡化了執(zhí)政黨與社會互動中的自主性和制度化。其對基層黨組織采取“選擇性治理”策略的概括,也較為片面,沒有注意到執(zhí)政黨在社會治理現(xiàn)代化建設過程中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與法治化成果。政黨組織社會框架關注到了治理體制與社會結構變遷現(xiàn)實,卻簡單地從結構主義層面討論基層黨組織是如何通過組織形態(tài)與角色功能轉變,推動基層治理資源整合,未能深入分析其在社會治理中的行動邏輯。由此,警醒國內研究者不能對相關理論資源、研究范式、分析框架與理論觀點進行簡單地移植,而是要結合中國經驗現(xiàn)實,提出兼具本土化與解釋力的理論分析框架及觀點,以推進中國政黨政治學、政黨社會學與黨建學科的主體性發(fā)展。

      從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現(xiàn)實看,當前中國城鄉(xiāng)社會治理明顯存在以下三大發(fā)展趨勢:一是強化基層黨組織特別是街鎮(zhèn)黨(工)委統(tǒng)一領導與統(tǒng)籌全局的政治優(yōu)勢與制度優(yōu)勢,突出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組織力、領導力、執(zhí)行力與統(tǒng)合力,以思想建黨、制度治黨與功能強黨等理念,統(tǒng)合社會治理實踐,推動基層黨建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二是發(fā)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性與社會性功能,以及黨組織在政府部門間、社會組織間、政府與社會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從結構上對政府和社會多元主體進行統(tǒng)合,構建既有權威領導、又有縱橫聯(lián)動的扁平化、網狀化治理結構。三是健全黨委統(tǒng)一領導、黨委組織部門牽頭負責、有關部門和行業(yè)系統(tǒng)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和責任機制(37)本書編委會編:《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基層黨的建設工作的意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3頁。,結合社會治理中心工作和政策任務,以組織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等調控多元主體的治理行動,推動社會治理行動系統(tǒng)的統(tǒng)合?;诖?應當從理念統(tǒng)合、結構統(tǒng)合與行動統(tǒng)合三個層面,概括當前中國共產黨社會治理實踐,提出“政黨統(tǒng)合治理”理論框架,以及“權威的統(tǒng)合治理”觀點,同時構建起國家—政黨—社會三元互嵌的理論范式。相較于國家—社會二元分析范式下的政黨改造社會、政黨適應社會與政黨組織社會等討論,國家—政黨—社會三元互嵌范式的提出具有以下理論與現(xiàn)實意義。首先,在治理體制角度,基層社會治理至少包含基層黨(工)委及各級黨組織、基層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村莊(社區(qū))自治組織和各種社會力量等,他們分別代表著國家、政黨和社會三種不同力量,忽視作為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共產黨這一政治力量,就無法把握基層社會治理的全貌。其次,從治理結構角度看,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fā)揮的是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作用,是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的組織中樞與領導核心。最后,在治理機制層面,基層黨組織發(fā)揮著組織、鏈接、動員與協(xié)調各方治理力量的作用,是社會治理機制創(chuàng)新的基本主體?;鶎狱h組織在上述三個層面的綜合作用,構成富有中國特色基層治理現(xiàn)代化實踐的“政黨統(tǒng)合治理”路徑,貢獻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中心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

      胶南市| 麦盖提县| 民乐县| 长葛市| 合作市| 陆川县| 长兴县| 盘山县| 囊谦县| 湘潭县| 新晃| 沂水县| 綦江县| 新民市| 格尔木市| 磐石市| 炉霍县| 淮北市| 耒阳市| 淳安县| 澳门| 清镇市| 会昌县| 雅江县| 溧阳市| 屯留县| 手机| 台中市| 兴海县| 邵东县| 轮台县| 大方县| 刚察县| 尤溪县| 玛沁县| 巩留县| 穆棱市| 区。| 潍坊市| 清苑县|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