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寧寧
摘要:為了應對多元文化的碰撞、社會競爭的加劇和互聯(lián)網(wǎng)迅速發(fā)展的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案例教學需要在新的層面進行改革,以達到提高教學效果和提升學生獲得感的目的。高校要選擇帶有全局性的案例,開發(fā)具有現(xiàn)實性的案例,設計具有科學性的案例,通過案例情景與學理提升相結合、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相配合、知識構建與價值塑造相融匯、案例評估與教學反饋相促進、傳統(tǒng)資源與信息手段相兼容等途徑,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xiàn)提供案例教學創(chuàng)新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案例教學;教學案例;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3-0041-04
案例教學因能夠回應大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體現(xiàn)他們的價值追求和利益關切,一直被看作是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的重要手段。但是案例教學,也出現(xiàn)了教學過程娛樂化、教學內(nèi)容空洞化、教育案例隨意化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思政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當學生的迷茫困惑無法得到化解、理論與實際的溝通出現(xiàn)阻滯時,課程的權威性和教學的有效性勢必大打折扣。為此,高校思政課要發(fā)揮育人主渠道的作用,直面時代挑戰(zhàn)和現(xiàn)有問題,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智慧去解釋、回答和解決這些問題,審視案例教學的開展原則,更新和活化教學內(nèi)容,拓寬和深耕教學案例的運用路徑,融匯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真正提高課程的生命力。
社會主義的辦學宗旨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決定了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屬性與價值目標。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承擔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從總體上看高校思政課是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盡管各門課程的定位彼此相異、各有側(cè)重,但都圍繞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標而設,都是為了引導大學生堅信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決定了高校思政課的使命不僅在于知識性傳授,更在于用科學理論武裝學生頭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信心、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因此,思政課案例教學的開展,必須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的基本定位,切實反映“培養(yǎng)學生崇高理想信念主渠道”的基本功能,緊緊圍繞思政課意識形態(tài)屬性和育人目標,具體結合思政課程體系各門課程具體教學目的,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與解決現(xiàn)實熱點及實踐難題,并最終有效形塑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和理想信念,發(fā)揮案例教學既服務于國家教育方針,也服務于學生個體的育人效果。思政課中的案例教學無論是案例的適用,還是教學的開展,都必須緊緊圍繞和服務于上述目標與任務,堅守課程的價值導向。
案例教學要充分發(fā)揮作用,要以案例的嚴格選擇、精心開發(fā)和科學設計為前提。有研究表明,“教學案例與內(nèi)容的吻合度、與時代的契合度、與生活的貼近度等都會影響案例在教學過程中作用的發(fā)揮”。[1]因此,教學案例的選擇、開發(fā)和設計就成為案例教學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1.選擇帶有全局性或根本性的案例
學生的問題有些來自宏觀層面,有些來自大量具體的微觀層面,對于教學時數(shù)有限的課堂來說,想要將學生的問題方方面面一網(wǎng)打盡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案例的選擇工作非常關鍵,而選擇的首要標準就是將具體層面的問題剔除出去,選擇帶有根本性、整體性或全局性的典型案例。例如,圍繞新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階段,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的價值?如何看待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在發(fā)展過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困難?這些問題都是關涉民族安身立命、國家前途命運的大命題,如果教師能夠圍繞這些全局性和根本性的問題選擇與設置案例,將起到以點帶面、事半功倍的成效。大量無思想底蘊的生活化、碎片化問題不應該進入課堂討論,而根本性問題的澄清和解決,對于其他層面的問題起著方向性指引的重要作用,其他具體問題就可以讓學生運用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自己去思考,去處理。
2.開發(fā)帶有現(xiàn)實針對性的案例
思想政治理論課因其學科特點而被定位為理論課程,但并不是唯有在課堂上講授高深的政治學、哲學理論才是課程的本意。面對變革的偉大時代,理論研究必須要致力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有針對性地回答馬克思主義在當代發(fā)展過程中遇到的、學生所關注的重大問題,并且能夠讓學生運用所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問題,這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的。因此,課程的講授既需要理論,也必須跳出理論,這一飛躍的關鍵就在于具有現(xiàn)實針對性案例的開發(fā)。借助于來自實踐層面的案例,能夠使課程由理論對接實踐,去解釋和解決學生的種種迷茫與困惑,形成“實踐倒逼理論”的格局。例如,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法去看待這一矛盾?當代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哪些新的變化?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原理解釋這些變化?科學技術代表著先進生產(chǎn)力,科技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關系如何?真理和價值如何實現(xiàn)統(tǒng)一?這些問題來自大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是他們正在經(jīng)歷的、重點關注的和想要解決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教師在這些方面設置案例,能夠起到因病施治、對癥下藥的良好效果。
3.設計科學嚴謹?shù)陌咐?/p>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案例還應該是科學嚴謹?shù)?。為了加深對某些知識點的認識,教師既需要去尋找相關的案例,也需要根據(jù)內(nèi)容的要求自己設計案例。無論是去尋找現(xiàn)成的案例,還是自己設計相關的案例,都必須保證案例是科學嚴謹?shù)模?jīng)得起理論的推導和事實的檢驗。教師不能因為相關的直接案例的缺乏,就不顧事實與邏輯隨意編造,因為對案例本身科學性的質(zhì)疑,將直接引起對論證過程和結論的懷疑。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同于普通的知識型傳授課程,如法學、心理學等,這些學科可以根據(jù)知識點的需要編制相關案情,將知識點穿插其中,無關道德、事實和邏輯的需要。而思政課服務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特殊使命,使得案例的設計不能有太大的自由度和隨意性,其必須以國家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tài)為底線,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為工具,對西方資產(chǎn)階級理論做出批判,尤其是一些涉及中國歷史和黨史的案例,其材料一定要客觀真實。這一方法論意識應該貫穿于案例選擇和設計的始終,而不是事實與材料的無意義堆積或者舉例說明。思政課教學案例的設計務求科學而嚴謹,經(jīng)得起學生用科學的態(tài)度去審視,也經(jīng)得起歷史邏輯和理性邏輯的推敲。
1.案例情景與學理提升相結合
案例教學不是簡單地在課堂上講一些小故事或者舉幾個例子,而是要求教師在介入案例時客觀地再現(xiàn)事件的背景、參與者和展開過程,以方便持不同觀點的學生能夠?qū)Π咐M行充分的解讀,并形成思想上的碰撞?!袄碚撀?lián)系實際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方法,也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基本遵循?!盵2]案例情景表達的實質(zhì)是以理論問題為深層原因、以實踐上的沖突反映出來的理論難題,通過案例的討論與研究,要呈現(xiàn)和歸納的是學理上的規(guī)律,這一過程中主導思想和價值觀念要敢于“亮劍”,敢于參與不同思想的交鋒和論戰(zhàn),圍繞案例進行的理論思辨與論戰(zhàn)越充分,主導思想和價值觀的優(yōu)越性越鮮明,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意義也就會越凸顯。要避免案例教學表面化、空泛化甚至娛樂化的傾向,就要遵循案例教學的基本思路,因為從案例情景解讀到充分討論及得出規(guī)律性結論,是一個步步推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是用理論指引現(xiàn)實問題的闡釋、用教學內(nèi)容總結案例情景的過程,不能拋開案例坐而論道,也不能喪失嚴肅性一味嘩眾取寵。教師應以基本事實和基本觀點,引導學生思考和升華教學內(nèi)容,在靠近教學目標的同時,達到鍛煉學生探究和剖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價值和行為認同的目的。
2.學生主體和教師主導相配合
如果將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看作是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育模式,那么案例教學則是轉(zhuǎn)換教育中師生地位、充分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教學嘗試。學生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承擔收集案例、設計案例的職責,也可以由教師提供案例,讓學生采取集體辯論、小組討論、個體自主思考等方式來解讀和闡釋案例,體現(xiàn)出學生的高參與度,最后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梳理出具有規(guī)律性的認識。這一過程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學的具體實施特別考驗教師的“控場”能力,也就是要做到“有意識地放手”,而杜絕“無目的地放任”。“以學生為本”是教學目的決定的,學生主體性不能理解為由學生完全掌控教學過程,在學生收集案例、演示案例和總結案例的過程中,始終要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包括在教學案例選取上的傾向性引導、在案例闡釋中的目的性誘導以及在案例總結中的歸納性指導等。缺乏教師控場的案例教學極易陷入無序的狀態(tài),在實際教學中學生任意選取案例、娛樂化解讀案例、程式化歸納案例的情況屢見不鮮,蓋因缺乏教師主導導致案例教學流于表面。教師的指導不是直接給出結論,而是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啟發(fā)學生自主剖析和思辨,培養(yǎng)學生分辨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學者將這種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指導作用稱作“導學作用”[3],以進一步明確學生主體性發(fā)揮與教師主導作用之間的關系。
3.知識構建與價值塑造相融匯
著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一直主張,道德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道德教育的目的決定了“不能運用一種灌輸?shù)姆椒▉磉_到促進道德發(fā)展的目的”。就目前情況看,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的研究已經(jīng)比較深入,但案例教學的效果一直沒能凸顯的一個根本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始終沒有能夠“在主體價值層面實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法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的內(nèi)在關聯(lián)與溝通”[4]。思政課與高校其他專業(yè)課程相比,在教學目的上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其特殊的課程使命,使得其除了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等知識傳授給學生之外,必須注重伴隨“使知之”不斷跨越到“使思之”,伴隨知識習得到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的有效構建。當然,價值觀的塑造一定是建立在知識習得之上,沒有知識基礎,就沒有透過知識對整個世界的價值評價,更不能形成堅定的理想和信仰追求。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案例教學的核心命題,就是意義的詮釋,“案例分析的過程其實質(zhì)是意義生成的過程”,深化價值認同就是要“將一個一個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問題的個體性錯誤意識‘否定’掉,之后著眼于價值認同”[5]。因此,案例教學的開展,需要充分發(fā)揮教學案例的價值觀滲透功能,避免純粹單一知識層面的案例設置,將知識的構建和價值觀的塑造有機結合起來,透過知識形成對于知識背后所倡導的價值觀的共鳴效應,促成學生文化上的自覺追求,這時主體對社會規(guī)范的內(nèi)化過程才算完成,進而才能實現(xiàn)實踐上的行為養(yǎng)成。
4.案例評估與教學反饋相促進
為達到案例教學的育人成效,案例評估和教學反饋也是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開展案例教學的思政課中,案例的針對性、現(xiàn)實性、科學性等指標需要進行全面評估,形成對案例的客觀有效性的總體評價。同時,學生對案例教學的效果反饋是后續(xù)更新案例和教學改革的重要參考,因而需要高校暢通問卷、訪談等調(diào)研方式,讓學生有渠道充分反映對案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直觀反饋受教育者的訴求與體驗,包括對案例本身政治性和思想性的反饋,也包括案例教學開展過程的體驗感和科學性等。綜合學生的意見,通過教學實施者和管理者進行歸納與消化,后續(xù)逐步將教學改革反映在案例內(nèi)容、教學設計、教學管理和考核等各環(huán)節(jié)中,以此來促進教學過程的不斷優(yōu)化,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一旦學生與課程的關系得到顯著優(yōu)化,“群體奮進”[6]效應開始形成,課程的參與度和獲得感就能得到顯著提升。
5.傳統(tǒng)資源與信息手段相兼容
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diào),“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促進教育內(nèi)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xiàn)代化”。學生對數(shù)字技術掌握程度高,而思政課案例教學的開展,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盤活傳統(tǒng)資源,拓展全新的信息化平臺為案例教學服務。例如,各高校都在開展的微課程、慕課的運用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一方面,可以將現(xiàn)有經(jīng)典案例進行數(shù)字化改造,建設數(shù)字案例庫,上傳網(wǎng)絡平臺供教師和學生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編制一些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圍繞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新案例,以微課程、慕課、多媒體等方式補充數(shù)字化案例庫,通過不斷修改、歸類和更新,實現(xiàn)網(wǎng)絡資源共享。數(shù)字化案例平臺可以為教師提供最新的案例教學資源和教學研討的交流空間,也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隨時學習、交流,甚至在線答疑、研討和考核的便捷學習方式。目前,一些高校已經(jīng)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網(wǎng)絡案例教學資源,大大推進了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并且得到了師生的認同。除此之外,現(xiàn)代化教學要邁出更大的步伐,甚至可以嘗試利用手機進行教學改革,對學生的手機依賴現(xiàn)象因勢利導,通過手機考勤、分組、辯論、答疑等,使手機從教學的干擾因素變?yōu)榇龠M因素。
總之,案例教學想要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核心在于教師的實踐智慧。教師是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的第一責任人,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是辦好高校思政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保障。從案例教學的整體設置來看,其是教師發(fā)起的一個雙向互動的教學過程,從對課程重點難點的把握到針對這些重點難點選取設計案例,從案例的闡釋到總結,無一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具體的教學情境是流動的、易變的,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要善于敏銳地觀察學生的特質(zhì)并捕捉學生的現(xiàn)實需要,將教學案例的討論以及結論的歸納牢牢掌握在可控范圍內(nèi)。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不斷提高專業(yè)素質(zhì),通過對案例教學規(guī)律的摸索和總結,提升自身對于案例教學開展的掌控能力,并通過科研反推教學,利用集體備課的機會和教學評價反饋等方式更好地鉆研業(yè)務,不斷推動案例教學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史宏波.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0):98-102.
[2]金艷,周靜文.高校師生典型案例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高等教育,2019(24):39-41.
[3]項福庫.論思政課案例教學中案例選擇應遵循的原則[J].教育探索,2012(01):66-67.
[4]施春華,尹鳳芝.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特質(zhì)的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05):269-271.
[5]楊慧民.關于編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案例教學課例研究》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學導刊,2012(10):62-63.
[6]劉怡.以案例為載體的“參與式”教學法與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研究[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02):116-117.
Exploration of the Reform of Ca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u Ningning
(School of Marxism,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al collision, intensified social competi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the cas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reformed at a new level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enhancing students’ sense of gain. Universities should choose cases 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 develop realistic cases, design scientific cases, and provide innovative paths for cas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ase scenarios and academic improvement, the coordination of student and teacher leadership,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construction and value shaping, the promotion of case evaluation and teaching feedback, and the compatibility of tradition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method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 caseteaching;teachingcases;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