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萌
(新疆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翻譯批評在翻譯實踐中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既有助于譯者提高技能,也具有寶貴的指導意義。 在進行翻譯批評時,除了要全面考慮譯文的準確性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探究翻譯理論的本質(zhì),以及它如何在語言表達中體現(xiàn)出來,并且能夠在審美觀念、語言表達方式、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發(fā)揮出最佳效果。 尤金?奈達(Eugene Nida)提到,進行翻譯批評時,不僅要注重原文與譯文意思的對應(yīng),還要保持風格上的一致性[1]。
英國翻譯學家彼得?紐馬克(Peter Newmark)認為,翻譯批評是“聯(lián)結(jié)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一條必不可少的紐帶”[2]。 他曾提出的具有學術(shù)價值的翻譯批評觀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翻譯入門?(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和?翻譯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2001)兩本書中。 在他的著作?翻譯教程?中指出,全面的翻譯批評要堅持“五步走”:(1)對原文進行簡要分析,強調(diào)其意圖和作用;(2)了解原文本翻譯方法和可能的目標讀者;(3)對比原文和譯文中有代表性的部分;(4)從譯者和評論者兩個視角,對譯文進行評價;(5)歸納譯文中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和規(guī)則的部分[3]。 文章將依據(jù)這五個步驟,選擇具體角度進行批評與賞析。
?螃蟹?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優(yōu)秀短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出現(xiàn),篇幅短小,故事簡明,全文僅僅178個字。 敘述了一只老螃蟹急于蛻殼,因親眼見過外面的危險,所以要先找到窟穴躲起來才能安全蛻殼。 作者使用隱喻手法,用“脫殼”隱指新事物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運用對比手法,把老螃蟹的直率警惕與旁邊螃蟹的虛情假意做對比;使用擬人手法,賦予老螃蟹人的行為和思想來表達自己的不安。 這些特有的表達手法都體現(xiàn)出魯迅先生語言風格上的含蓄節(jié)制;同時,其語言簡練、故事情節(jié)緊湊,生動刻畫出故事形象和情感變化。
張培基是當代著名的翻譯家,其譯文自然流暢且很有文學性,?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就是他的譯著之一[4]。 在?螃蟹?的英譯本中,張培基使用了分譯與合譯、增譯與減譯、轉(zhuǎn)化等翻譯方法,處理方式巧妙且靈活,呈現(xiàn)出邏輯清晰、語言流暢的特點;同時也關(guān)注到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對原文的結(jié)構(gòu)和表達進行了巧妙處理。 下面筆者將從翻譯的詞匯、方法和風格三個角度,對譯文進行批評與賞析。
一般說來,漢語是象形文字,詞義比較嚴謹,獨立性較大;而英語是一種拼音文字,詞義比較靈活,獨立性較小[5]。 英譯本中,張培基先生充分考慮到兩種語言的差異和特點,在擇詞上恰當且凝練。
張先生的譯文中巧用詞性轉(zhuǎn)換。 比如,他把原文中的“全身”譯為all over,有“全身”“渾身”的含義,用作狀語。 若是直接處理成單獨的偏正短語“whole body”,也能表達整個身子,但就缺少了語言地道性,也使整個句子結(jié)構(gòu)變得復雜。
張先生在選詞時也注重詞的形象表達,生動展現(xiàn)故事場景。 比如,譯文用“the mouth of cave”表達原文的“穴口”,這里選擇mouth 表達洞穴口,比起entrance 更加地道且形象。 因為mouth 本身有“嘴”的含義,這樣便使得洞穴口更形象生動,好像洞穴張著嘴巴要吞噬什么東西一樣。 其次,用of 所有格形式,強調(diào)了洞穴口“mouth”這一樣形象。
Peter Newmark 提出的翻譯批評(Translation Criticism)中強調(diào)翻譯批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對原文與譯文的比較與分析。 通過比較原文與譯文,筆者發(fā)現(xiàn),張先生運用了多種翻譯技巧。 下文將從分譯與合譯、增譯與減譯以及轉(zhuǎn)換這三組典型的英漢翻譯技巧進行分析。
1.分譯與合譯(Division & Combination)
寓言這種文體通常表現(xiàn)為精辟簡練的語言,簡單卻極富表現(xiàn)力的結(jié)構(gòu)。 張培基為了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更清楚地表達原文意思,在翻譯?螃蟹?時對原來的句子結(jié)構(gòu)進行了調(diào)整,通過拆分或合并句子進行翻譯。
例子:(原句1)老螃蟹覺得不安了,覺得全身太硬了,自己知道要蛻殼了。 (譯句)An old crab grew restless.Finding himself stiff all over, he knew (that)it was time for him to moult his shell[4]。 分析原句可知,這是一個連動式謂語結(jié)構(gòu)。 劉宓慶在?漢英對比研究與翻譯?一書中介紹,所謂“連動式”也就是同一主語下的動詞連用[5]。 魯迅使用“連動式”結(jié)構(gòu),在主語“老螃蟹”后連接四個動詞“覺得”“覺得”“知道”“蛻”。 而譯者選擇將其拆分,先用一個主系表結(jié)構(gòu)的簡單句“An...restless”總述老螃蟹的生理狀態(tài);再用獨立主格“Finding...over”和賓語從句“he knew it...shell.”,將原句后面的兩個小短句整合為一句,清晰地將原句中四個動作的連貫性顯現(xiàn)出來,引出故事的主題。 這樣處理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也尊重了原句的表意順序。
2.增譯與減譯(Amplification & Omission)
增譯法是為了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求而增加補充翻譯內(nèi)容的一種方法;減譯法是指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省略原文中部分語句或文字,使譯文更加簡潔明了。 在翻譯時必須要適度運用增譯或減譯,保證對原文的忠實,做到“信” “達”“雅”。
例1(增譯法):(原句6)這并非空害怕,他實在親眼見過。 (譯句6)This fear was not groundless for he himself had really seen it happen to other moulting crabs.[4]通讀原句與譯句后不難發(fā)現(xiàn),原文中省略了“見過”的對象,即被其他的螃蟹吃去;而張培基在譯文中特意補了出來,即“it happen to other moulting crabs”。 譯者通過增譯,既有效保證了譯句語法結(jié)構(gòu)的完整,又能確保對原句意思的明確表達。
例子2(減譯法):(原句15)“就怕你要吃掉我。”(譯句13) “Nothing but being eaten up by you.”[4]對比原句與譯句可以看出,譯句省略了主干部分“I'm scared of”。 在英語中,答語的主句可以全部省略,既可以避免重復,又能突出新信息,并與上下文緊密連接。 由于上文已出現(xiàn)了三次“scared of”,而該句又是故事的結(jié)尾句,所以譯者直接將其省去,這不僅避免了行文的啰嗦,更突出了老螃蟹恐懼不安的真實原因。 譯句直接用Nothing but 引出原因,生動且直接地點明主旨,直指原作意圖,直擊讀者內(nèi)心,引發(fā)深思。
3.轉(zhuǎn)換(Shift)
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語法和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在保證原文意思不變的情況下,譯文需要對原句中的詞性、句型和語態(tài)等進行轉(zhuǎn)換,以改變詞類或詞在句子中的作用,從而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和習慣。 對這篇譯文,筆者將從詞類方面進行賞析。
例子(詞類轉(zhuǎn)換):(原句2)他跑來跑去的尋。(原句3)他想尋一個窟穴,躲了身子,……。 (譯句)He dashed here and there in search of a cave to hide.[4]首先,原句中有兩個動詞“尋”,而在譯句中,卻只用一個介詞短語“in search of”表達,進行了詞類轉(zhuǎn)換。 這種化靜為動的處理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保證了句子結(jié)構(gòu)上的完整性。 但這種轉(zhuǎn)換無意間卻使關(guān)鍵動作“尋”失去了的動態(tài)性,無法體現(xiàn)老螃蟹最初的不安狀態(tài)。 其次,這里把“躲了身子”這一動賓關(guān)系,轉(zhuǎn)換成不定式作目的狀語,順其自然地表達出了前文中“跑”和“尋”的目的,使得行文流暢,簡潔明了。
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應(yīng)該采用最自然、最貼切的表達方式體現(xiàn)原文風格,最終準確地再現(xiàn)完整信息。 只有如此,譯作才能傳達出原作的真實目的、情感色彩和精神[6]。
故事從頭到尾都在強調(diào)老螃蟹的不安和恐懼,從跑來跑去尋洞穴、到拒絕旁邊螃蟹的“好心”幫助,最后用“就怕你要吃掉我”直接點明主旨,直擊讀者內(nèi)心。 通讀原文能深刻體會到輕松又緊張、諷刺又警覺的感情基調(diào)。 而縱觀譯文,張培基對很多詞句都進行了基于原文感情基調(diào)的意譯。
從整體譯文文風和總基調(diào)來看,譯文準確還原了?螃蟹?主要內(nèi)容和基本思想,同時也傳達出寓言的諷刺含義和教育警示意義。 整篇譯文只有15句,這恰巧與原文一致;同時譯文還保留了原文的對話體,推進情節(jié)緊湊式發(fā)展,緊跟原文的敘事節(jié)奏。 從語言的遣詞造句來看,譯文整體上遵循了“信”的原則,選詞較為簡潔、精確且凝練;譯文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達”,譯者靈活運用多種翻譯技巧。 通過對翻譯技巧的準確使用,將連動式、無主語的中式短句,翻譯成了邏輯清晰、結(jié)構(gòu)完整的英式長句。 這不僅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也更精準地傳達出原文的諷刺含義,進一步傳遞出原文實質(zhì)精神。
通過上述分析,真切感受到張培基先生譯作的感染力,同時也認識到翻譯批評理論對翻譯活動的指導作用。 譯者首先要忠實原文,然后注重把握譯文用詞的地道性,準確把握原文的感情基調(diào)和深層內(nèi)涵,最后用適合目標語讀者的語言完成翻譯。 這樣一項復雜又充滿挑戰(zhàn)性的工作,正是翻譯批評所要完成的。 總體上,張培基先生的譯文既忠實了原文內(nèi)容,又做到了原文風格和精神的傳達,這也能為中國寓言故事的翻譯提供一些借鑒與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