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晟蘭
(桂林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思政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與主渠道,對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起到了重要作用。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保?]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yī)藥衛(wèi)生界教育界委員時指出:“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保?]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的多次寄語,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建設和改革的基本遵循。如何賦予思政課以生命力和共情力,又以何種手段和方式彰顯其思想性和理論性,落腳點最終會聚焦于教師,關鍵在思政課教師對提升思政課親和力的認識和把握。思政課親和力的形成與再增長是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點與關鍵,也是增進師生共同獲得感的有效途徑,專題式教學是講好思政課的基本形式。鑒于此,立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探究如何基于專題式教學的實踐提高思政課親和力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和建設的重要課題。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能夠有效融合的土壤。教學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校場域內傳授的知識,主要指通過教與學的相互作用有針對性地傳遞的知識和技能;廣義的教學內容則指人們在不受時空限制的前提下從多領域、多途徑習得的知識或經驗。專題式教學能在以教材為依托的基礎下,整合因時而進的教學素材和資源,以問題為核心,綜合分析使用材料,回答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關切的問題。在“大思政課”建設的背景下,如何讓學校內的思政小課堂聯系不受場域限制的社會大課堂,實現思政課育人“不斷線”,專題式教學是最好的落腳點,其基本遵循則是講好思政課、提升親和力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保?]從教育教學的維度看,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是基本的教育規(guī)律,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字、語言和歷史的學習與傳承,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看,就是將先輩創(chuàng)造的知識和技能、經歷的改革和建設,在接受時代更替和歲月洗禮后以有價值的知識的形式傳遞給后人,用于指導下一代的社會實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所以能夠傳承至今,正是因為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獲得了學習者對知識的認可和價值認同。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必須讓有信仰的人去講信仰,讓有理論的人去講理論,專題式教學的思政課堂必須遵循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其內涵就是堅持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要實現學以致用,講理論要深入淺出,悟思想得啟蒙發(fā)散,在潤物無聲中培養(yǎng)價值觀。要拉近課程與學生間的距離,就必須保持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環(huán)節(jié)的與時俱進,其本質就是創(chuàng)新。因此,思政課的教學應彰顯其價值鏈條和邏輯體系,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層面,還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科學、正確的方法論指導實踐的能力,激活他們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使命感和責任感。
全面且深入地把握學情,因材施教。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對象來自五湖四海,教師要把握新時代青年學生的總體特征。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和學習經歷各不相同,教師要在教學中把握學生的個性差異。在高等教育階段,學生的研究領域趨向專業(yè)化和精深化,不同學科背景的大學生呈現不同的群體性特征,教師學情調查研究要涵蓋知識基礎、專業(yè)特點、興趣愛好、話語方式,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實施個性化教學。
專題式教學必須依托課程實施方案和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談專題設計。教師須深入思考并掌握教材的邏輯框架,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對具體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或分化,對教學內容的合理性、邏輯性及科學性進行論證和編排,組合形成橫向的“小專題”或縱向的“大專題”,實現教學內容整體性與片段性的統(tǒng)一。
善用“大思政課”,就是要堅持不斷拓展學習空間的廣度、知識的理論深度、歷史的厚度和實踐教學的寬度。每門思政課的特色和教學側重不同,若要學習者對某一問題學懂、弄通、用好,就需要教師進行多門課或多個學科的專題教學設計,架構具有內在理論邏輯和價值邏輯的教學專題,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根本、最重點的問題,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問題鏈為牽引線,營造問題情境,以達到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目的。營造沉浸式學習空間,突破學校的場域限制,同時在大數據時代借力多媒體平臺和數據庫,克服專題式教學中時間碎片化、內容片段化、呈現方式單一化的困境,有機把握學科間的整體與片段、學習時間上的系統(tǒng)與碎片、教學內容擇取上的分化與整合,既“破”又賦予思政課生機與活力。
塑造學生的價值觀是思政課重要的教學目標,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與大學生似乎總存在距離感和邊界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傳統(tǒng)課堂中的思政課教學只提價值要求而忽略知識是價值的重要載體,導致知識性與價值性脫離分化,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發(fā)揮。親和力的本質為認同,認同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與政治性,它所釋放的闡釋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有效消除思政課與大學生的邊界感和距離感。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保?]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課程功能和內在本質的重要論斷,要上好思政課就必須掌握教學規(guī)律,從學生學習需求出發(fā),提升親和力,凸顯思政課求真、揚善、顯美的價值。思政課彰顯的親和力來源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良好轉化,是為什么講道理、講什么道理、怎么講道理的層次遞進,是學生對知識、價值和情感的認同。傳統(tǒng)思政課堂課時有限、教學內容多且常出現教師“灌輸式”教學的現象,導致了傳統(tǒng)思政教學存在口碑不理想、質量不優(yōu)良、形式單一、育人面不寬的問題,這與大學生“我心目中的思政課”期盼背道而馳?!疤嵘枷胝谓逃捳Z親和力意味著要使受教育者對所接受的話語產生趨同感、親近感和悅納感,這是一個不斷尋求用受教育者更愿意聽也更容易懂的方式對話語內容進行表達的過程?!保?]思政課親和力的提升,需要在課程、教師、學生共同的作用下實現,是在知識習得、理論思辨、情感認同、思想升華、行為獲得的教學過程中,搭建思政課與新時代青年教學交互的時代之橋,是講好、講深、講透道理的發(fā)力點。
思政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語言、思維、情緒和價值觀等多維度的交互過程。思政課教師“講道理”是否講好、講深、講透徹,學生“聽道理”是否入腦、入心、入行動,是思政課教學評價的關鍵,其評價核心是師生的獲得感,是影響教學實效性的重要因素。教學本就是言傳身教,教師是思政課教學的主導,要用知識護航、思想感染、行為引領學生。教學名師與思政“金課”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親和力。提升思政課親和力,側面要求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增長,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思想政治素養(yǎng)、教學能力和科研素養(yǎng)上下功夫,教學上既能做到“全面噴灌”,也能實現“精準滴灌”。在提升親和力的同時,開啟“金師”的研修之旅,探索打造“金課”的通關密語,讓思政課教師在教研中收獲自信和滿足。
大學生在思政課學習過程中,學習內容關聯抬頭率,學習方法影響注意力,學習組織形式影響參與率。思政課親和力是堅持“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表現,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和核心位置,因此,教學內容要緊扣他們關切的熱點問題,教學方法要變通求新,教學組織形式應在班級授課的基礎上凸顯個性化和多樣化,滿足大學生求知的情感需要,將價值養(yǎng)成轉化為行為實踐,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實現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讓思政課釋放出鮮活的生命力。
創(chuàng)新是思政課教學的靈魂,思政課的親和力必須從創(chuàng)新開始。一個專題的設計需要在堅持教材理論體系框架的基礎上,對教學各要素進行分區(qū)和再造。分區(qū)與再造的過程就是思政課教學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是思政課親和力衍生、養(yǎng)成的過程。
思政課必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政策,要以講道理的方式把“道”講明。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在專題教學中將“四個選擇”講清講透。在講解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時,可設立相關專題。專題一: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給中國帶來了什么?專題二:早期人們對國家出路的探索為何都以失敗告終?專題三:辛亥革命的得與失。專題四:五四時期,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思政課必須講清堅定理想信念之道理、人民至上之道理、百年奮斗勇擔使命之道理、理論聯系實際之道理,堅持“道理”支撐,把“理”講透。思政課必須連接社會大課堂,在課堂中實現知識傳遞、理論思辨,在實踐中感悟真理和踐行價值,使“大思政課”的學術話語向青年話語靠攏,引起學生共鳴,用講道理的方式把育人的“路”拓寬,深化“價值”的度。講道理能講到學生心坎里,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學習需要和情感產生關聯,不應忽略教學中的理論性和政治性,因為單一的理論知識輸出難以讓學生感受其價值魅力。以與時俱進的教學案例為呈現理論的依托和載體,從理論源頭的實踐中獲取新的案例素材,尤其要重視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中選取素材和資源,透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多渠道呈現并深度解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英雄模范人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路上的中國故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化抽象為具體、形象和直觀,展現思政課堂的理論魅力,注重與社會現實的聯結,提升思政課的說服力。
專題式教學之所以能成為講好思政課的基本形式,核心在于教學內容的整合,關鍵在于教學方法的靈活把控,堅持因人施教與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和教學方法。新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不僅涵蓋知識體系,更有價值體系,這門“講道理”的育人課程必須依托講授教學法。道理講“深”,從知識“講授”到“啟發(fā)”,變習得知識為理論闡釋實踐。道理講“透”,從理論的“講授”到“研究”,從學理研究到學理回應,透徹把握其精髓要義。道理講“活”,從故事“講授”到“情景模擬”,用有溫度和有情懷的案例啟智潤心。理論講授過程中,教師要收放有度,讓學生建構好知識結構,講授要穿插探究、情景體驗、案例教學、合作學習等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提升抬頭率、點頭率和參與率的情況下實現價值體系的架構。在“以生為本”理念支撐下,從“講道理”給誰聽、怎樣收獲“忠實聆聽者”的自省中,探尋教學方法的守正創(chuàng)新,讓思政課更接地氣,迸發(fā)出蓬勃生命力。
專題式教學要求教師有扎實的講授功底。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思政課教師對一門課程的整體認知、對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主要通過語言來體現。教學設計決定教學目標的方向,教學語言直接影響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政課教材的理論性和政治性溯源于馬克思經典著作、黨和國家的重要文件和治國理政的重要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規(guī)律和政策規(guī)范,因此思政課必須邏輯嚴密、主題鮮明、內容科學。思政課教學中的照本宣科、千篇一律和獨角戲,反映出思政課教師教學素養(yǎng)的不足,突出表現為教學語言使用刻板、教條?!霸捳Z創(chuàng)新必須滿足思想說服的內在需要,符合實踐邏輯的內在需要,必須貼合于語言實用基礎上語義邏輯的內在機理?!保?]教學語言的第一個互通,即思政課教師話語應凸顯前沿性,深入淺出,融匯鮮活信息,以互動性對話實現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高度統(tǒng)一。教學語言的第二個互通,即教師話語應凸顯需求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思維要有廣度,既能覆蓋面廣又能立意高精,清晰把握學生的需求,思深語精,蘊含時代內涵,完美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展現教學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思政課教師語言的運用是長期學習、積累、鍛造的過程,教師必須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突出的問題意識,較好的教學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以優(yōu)美生動的語音、高亢激昂的語調、情真意切的語氣、恰當的語速,賦予思政課以溫度、情懷,提升思政課的共情力。
綜上所述,專題式教學輔助思政課把“講道理”的路走通,以親和力的提升讓“講道理”的路走穩(wěn)、走好,不斷增強其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為新時代中國青年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