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遠鴻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將思維過程呈現(xiàn)出來,可化抽象為具體,降低閱讀難度,撬動深度學習。
圖表作為思維可視化工具,已成為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根據(jù)不同的文體發(fā)揮不同的作用?筆者參照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編寫的三年級上冊《語文作業(yè)本》中的圖表題,結(jié)合實際,嘗試將閱讀思維可視化,以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強化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概念圖是一種表示知識之間關系的圖形,可用來研讀重要內(nèi)容、梳理行文思路等。概念圖通過對關鍵信息的整理、加工,使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為閱讀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句是一個段落或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學會精準定位關鍵詞句并在語境中進行細致分析,能幫助學生有效、深入地理解課文。
以三年級上冊《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引導學生體會水泥道的美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如果直接讓學生尋找體現(xiàn)水泥道美的句子,學生可能會畫出第五至第七自然段中的所有內(nèi)容,但仍無法切實體會其中的美。因此,筆者先讓學生研讀第五、六自然段,交流從哪里感受到水泥道的美,引出“水泥道像鋪上了一塊彩色的地毯”這一比喻句,并指導學生抓住“金黃金黃”“閃著雨珠”“閃閃發(fā)光”等關鍵詞展開深入品讀。學完這兩個自然段,概念圖的第一個節(jié)點便出現(xiàn)了。接著,學生默讀第七自然段,畫出體現(xiàn)水泥道美的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師生合作繪制概念圖。最后,同桌合作研讀第八自然段并把圖繪制完整(如圖1)。
圖1
概念圖避免學生重復賞析,教師也無須煞費口舌地重復引導。在繪圖過程中,學生初步體驗了“抓關鍵詞句品味語言”的閱讀方法,水泥道上迷人的秋景深深刻入心間。有了圖,這篇散文的行文脈絡也頓時清晰起來,其“圍繞一種景物進行細致描寫”的寫作特點一覽無余,這為小練筆提供了思路,可謂一舉多得。
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言:“段的訓練是語言的訓練,邏輯的訓練,思想認識的訓練,又是文體、風格以至藝術的訓練。”三年級閱讀教學以段落為重點,旨在增強學生的段落意識,讓學生了解最常見的構段方式。這有利于提升其思維能力,把學習活動引向深處。
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圍繞“父親一生最喜歡樹林和歌唱的鳥”這句話展開,通篇穿插著充滿詩意的描寫和對話,耐人尋味之余加大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因此,梳理脈絡、讀懂內(nèi)容是學習該課的第一步。文章主要通過父親和“我”的對話展現(xiàn)父親對鳥的熟悉與熱愛。因此,在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后,筆者引導學生聚焦第二至十九自然段,用橫線畫出父親的話并從中提取信息。
師:父親是用什么方法來了解鳥兒的?請用概念圖進行梳理。
(學生交流反饋,完成圖2)
圖2
師:父親能看葉、聞味、聽聲,“我”又是怎樣的?請用波浪線畫出第二至十九自然段中關于“我”的描寫,給“我”也繪制一幅概念圖。
(學生交流反饋,完成圖3)
圖3
通過兩幅概念圖的對比,父親對樹林和鳥的了解與喜愛便展露無遺,恰恰印證了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nèi)容。至此,第一自然段與其他段落的關系清晰可辨。
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文結(jié)構清晰,層次分明,特別是第二、三、四自然段,以總分的形式描寫秋雨的特點。教學時,筆者先以“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秋雨”“秋雨里有哪些顏色”“秋天的雨把五彩繽紛的顏料分給了誰”三個問題為“引信”,引導學生繪制部分概念圖(圖4中“有顏色”部分),體會構段特點,再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用圖助推思維,解密行文思路,深入感受總分式的構段方法,形成完整的概念圖(如圖4)。
圖4
掌握基本的構段方式是段落教學中較為抽象、不易被學生理解的內(nèi)容,而概念圖解決了此類難題。它將段落結(jié)構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降低理解難度,增強記憶效果,提高教學質(zhì)量。
如果說概念圖說明的是事物之間的關系,那么流程圖則能直觀地呈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過程。由于其具有簡潔明快、富有邏輯性的特點,流程圖還是幫助學生內(nèi)化情節(jié)、展開復述的踏板。它讓學生的思維從混亂走向有序,讓學習入情入境,對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有極大的幫助。
情節(jié)是構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把握情節(jié)是理解故事的前提。通過流程圖來濃縮情節(jié),能有效抓住課文的精髓。學生無須強記一串串長句子,學習興趣也隨之濃厚。
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如下:從一粒種子到陽臺上的木地板,它經(jīng)歷了一段怎樣的歷程?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考慮到這篇課文情節(jié)結(jié)構相似,且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提取信息的能力,筆者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據(jù)以下任務單梳理情節(jié)并完成相關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如圖5。
圖5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橫線畫出來的這四句話分別對應種子的四段經(jīng)歷。誰能根據(jù)這張圖用自己的話說說種子的歷程?
(學生自由復述,教師巡視指導,指名復述其中一段經(jīng)歷)
師:剛才同學們講得很流利,有的還很有感情?,F(xiàn)在我們要把這些內(nèi)心想法濃縮成四個關鍵詞,請在文中圈一圈。
生:我圈的是站起來、會跑、坐著休息、躺下。
師:真是火眼金睛!下面請修改流程圖,讓它更簡潔些。
(學生交流反饋,完成圖6)
圖6
師:面對大樹的愿望,農(nóng)夫是怎么幫它實現(xiàn)的?
生:大樹想要跑,農(nóng)夫就把大樹砍倒,做成了手推車。
師:(圈“砍倒”“做成”)是呀,我們把這兩個關鍵詞也補充到圖中。手推車和椅子的愿望又是怎么實現(xiàn)的?請你像老師一樣圈一圈并把圖補充完整。
(學生交流反饋,完成圖7)
師:看著這幅圖,你能比較詳細地介紹種子的歷程嗎?
(學生展示,教師指導)
通過補充流程圖,故事情節(jié)隨之完整,種子的歷程一目了然,這樣既概括了主要內(nèi)容,又為復述提供便利。復述時,說得清楚、有序、連貫便不再是難題,這遠勝于以文字形式梳理情節(jié)。流程圖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嚴密的邏輯性幫助學生重構文本結(jié)構,推動學生不斷地進行思維創(chuàng)造,提升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復述能力。
每一個故事都有貫穿全篇的主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引導學生抓住主線,就可以讓他們較好地厘清故事情節(jié),把握作者想要闡述的主題。
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中,蟋蟀紅頭的旅行路線是貫穿全文的脈絡,但相關內(nèi)容散落在文本的字里行間,與其他情節(jié)相互交織,使學生無法清晰感知。因此,抓關鍵詞提煉主線,借流程圖再現(xiàn)情節(jié),是本課的首要任務。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找一找紅頭到過的地方,引導他們聚焦關鍵詞——牛嘴里、第一個胃、第二個胃,并出示相關詞卡。接著,請一人上臺擺一擺詞卡,再畫上箭頭,將旅行路線繪制出來,其余學生在《語文作業(yè)本》上繪制。這路線圖的形狀恰似牛肚子(如圖8),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直觀地呈現(xiàn)出牛胃的結(jié)構和特點,有助于學生理解。此外,本課的副線——青頭幫助紅頭脫險,是故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該情節(jié)進行梳理并完善流程圖,是把故事講具體的關鍵。于是,緊接著,筆者讓學生尋找青頭救好友的一系列做法,并出示關鍵語句:不顧疼痛,大聲喊;跳到牛身上,隔著肚皮說話;在牛鼻孔里蹭來蹭去。隨后學生完善流程圖(如圖9)。
圖8
圖9
三年級學生復述故事的能力還不是很強。而流程圖的兩次繪制分別為講清楚和講具體服務,循序漸進,能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此外,流程圖對情節(jié)的清晰再現(xiàn)也有助于學生體悟旅行的驚險以及友情的力量。
流程圖適用于敘事性作品。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分析其中的關聯(lián)與邏輯,提煉關鍵詞句,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文章的內(nèi)核便展現(xiàn)無遺。
表格,指按項目畫成格子,分別填寫文字或數(shù)字的書面材料,便于統(tǒng)計查看。表格運用到閱讀教學中,能將思維過程細致而連貫地展現(xiàn)出來。預測時利用表格對學生的思考過程進行梳理、歸納,能幫助學生習得學習方法。
預測是一種讀書方法,一種閱讀策略。它不是憑空猜想,而是有理由、有依據(jù)地猜測與推想。
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作為預測單元的開篇之文,安排了旁批。這些旁批在為學生提供預測思路的同時,也暗示著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然而,三年級學生思維能力有限,使得預測方法的習得成為了難點。受《語文作業(yè)本》中課外閱讀材料《母雞蘿絲去散步》的啟發(fā),結(jié)合旁批,筆者設計了“預測表”,將其穿插在教學過程中。
師:這篇課文和我們以前學的有什么不一樣?
生:故事旁邊有一些橘色的字。
師:是的,這些橘色的批注都是一位小讀者在讀故事時產(chǎn)生的一連串猜測,我們把它叫作“預測”。批注里的這些想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先看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其他人思考:這是一座怎樣的老屋?哪些關鍵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生:老屋的年紀很大,從“一百多歲”可以看出。
生:這是一座非常破舊的老屋,從“黑窟窿”“破了洞”能看出來。
師:這樣一座看起來隨時都會倒下的老屋卻總也倒不了。這位小讀者讀后作出的猜想是什么?
生: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
師:猜猜他的想法是怎么產(chǎn)生的。
生:他從題目中知道老屋倒不了,但老屋又很老、很破,他就猜老屋被施魔法了。
師:原來小讀者是根據(jù)題目作出猜測的。
在筆者的引導下,第一次預測的內(nèi)容及方法都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簡潔明了,易于學生理解、吸收(如表1)。
表1
在接下去的預測中,筆者繼續(xù)引導學生緊扣旁批探究故事,發(fā)現(xiàn)并梳理預測方法,然后讓學生自己嘗試填表(如表2)。
表2
邊讀邊推想,邊想邊確認,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對“預測”有了初步體驗。在閱讀過程中,時不時地停下來,對隨后的情節(jié)作出判斷,能夠幫助學生主動搜索、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而表格可將這些信息整理出來,讓思緒更清晰,讓思考更深入。同時,表格將猜想與依據(jù)一一對應,讓學生領悟到根據(jù)題目、插圖、生活經(jīng)驗和課文內(nèi)容對之后的事情進行猜想,就是預測。表格能更快地喚醒學生原有的經(jīng)驗,讓學生更好地將所知所學與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起來,破解難點,積累新知,提高思維能力。
《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旨在學習預測的方法,其后一課《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意在運用方法,練習預測技能。
《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是一篇略讀課文,遷移學過的方法是略讀課文的目的和功能。課堂伊始,筆者先帶領學生回顧前文,明確預測方法,接著布置學習任務: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想,接下來可能發(fā)生什么事情?把自己的猜想和依據(jù)做成表格。通過自主學習、集體交流,學生很快完成了任務(如表3)。
表3
邊讀邊預測已經(jīng)難不倒學生了,筆者又向他們發(fā)起了更大的挑戰(zhàn)——續(xù)編故事。續(xù)編故事就是讓學生有依據(jù)地大膽想象。將這些暢想及依據(jù)以表格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學生便能發(fā)現(xiàn),童話作品最典型的結(jié)構特點就是反復,仿照前一個情節(jié)的寫法往下編故事,也是一種預測。體會到了這一特點,學生興致高漲,思路大開(如表4)。而在豐富的想象中,預測的方法早已諳熟于心。
表4
在閱讀教學中,為學生搭建圖表支架,可以使思維變得可視化。學生的語言獲得發(fā)展的同時,其思維也得到了發(fā)展。教學貴在得法,尋求教之有道,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