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小燕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要素闡述中,強調了歷史解釋的重要性,并明確指出歷史解釋就是以史料為依據,客觀地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也就意味著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一方面要尋找科學可靠的歷史史料,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客觀認識和評判歷史。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在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學生在自己的經驗基礎上進行高效建構。下面以統(tǒng)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課《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為例,談談筆者的一些看法。
一、歷史解釋的理論梳理及其建構途徑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線歷史教師關注的焦點從“三維目標”的落實轉向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解釋作為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內涵要素之一,在學生建構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認識的過程當中起著重要作用。課程標準當中明確強調,“所有歷史敘述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這意味著在歷史解釋的過程當中,既存在著基本事實,又存在著主觀認識,基本事實越豐富,主觀認識就越科學。所以,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育的過程當中,必然伴隨著學生的主動建構過程。
主動建構的基礎就是基本事實,對于初中學生而言就是歷史史料。教材是最好的史料載體,學生在提升自身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過程中,以教材為抓手,在占有教材內容的過程當中進行科學合理的延伸,可以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史料。基于這些史料的搜集整理與辨別,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讓學生描述歷史的眼光變得更加辯證與客觀,從而也就能更好地揭示歷史表象背后的深層次因果關系,進而在接近歷史事實的過程當中形成歷史解釋。
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主動建構,一個很重要的基礎就是自身的經驗。學生的經驗不可能憑空產生,任何人也難以獲得歷史前期的直接經驗,因此,基于史料的閱讀來形成經驗,就是歷史解釋的重要基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讓學生充分占有歷史史料,讓學生在占有史料的過程當中完成主動建構,就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客觀認識和評判歷史的態(tài)度,并在此過程中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從而讓歷史解釋素養(yǎng)順利落地。
二、基于經驗建構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育
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育主體是學生,在此過程當中基于學生的經驗,讓學生有主動的建構過程,是重要的教學思路。認知沖突從來就是打開學生思維大門的一把鑰匙,同時也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內在動力。在《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中,就可以借助于這一思路來組織教學。
教學的第一步是讓學生閱讀教材。通過閱讀學生會發(fā)現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是英國人進行鴉片走私,而英國人進行鴉片走私的原因又是因為在中英貿易中,中國處于明顯的“出超”地位……從教材的描寫來看,這個過程中的邏輯是清晰的,因此也就容易得到相關的概念。但是學生在拓展閱讀的過程當中發(fā)現了另一種說法,那就是有人提出當時的中英貿易過程中,存在著貿易不公的問題,所以英國人才走私鴉片。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看到課本之外的這些觀點時,很容易被迷惑。學生的“輕信”說明了歷史解釋素養(yǎng)培育的重要性,同時也意味著對這些觀點不宜采取回避的態(tài)度。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將這些觀點呈現出來,以打破學生的認知平衡,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
在課堂上,相當一部分學生會提出尋找更多史料的想法,教師可以基于此前的教學設計,給學生呈現更多科學且權威的資料,讓學生去研讀并判斷。于是,學生通過自主建構就可以發(fā)現,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就在于英國完成工業(yè)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場和原料產地,為了純粹的利益而進行的毒品走私,因此“林則徐禁煙”是正當之舉……
三、對歷史解釋的思考
通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以發(fā)現,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經驗積累與主動建構,要讓學生在分析史料的過程當中完成經驗積累,在史料的比較與分析、不同觀點的研究與判斷中,真正形成解釋歷史的能力,從而支撐起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育。
總而言之,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讓學生真正成為歷史解釋素養(yǎng)落地的主體,這才符合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