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風學風是學校治學精神、教師教學態(tài)度和學生求學氛圍的綜合體現,關系到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升,關系到教師綜合職業(yè)道德塑造,關系到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在推進“四個回歸”的教育新常態(tài)下,普通本科院校落實“學校怎么管、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具體實際,需要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構建教風學風建設聯動機制,創(chuàng)建優(yōu)良育人環(huán)境、提高教師育人水平,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普通本科院校;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G64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3) 12-0011-03
2018年9月,教育部制定實施《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提出“以‘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為基本遵循,激勵學生刻苦讀書學習,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年9月,教育部制定實施《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意見》,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圍繞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要求給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治校提出了指導方向和根本遵循。在推進“四個回歸”的教育新常態(tài)下,普通本科院校必須立足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深入探究“學校怎么管、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的教風學風問題,完善教風學風一體建設聯動機制,不斷提高學校治理能力,在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的同時,更好地激勵學生刻苦求學,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
一、教風學風的內涵要求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學生規(guī)模大幅增加,師資隊伍適應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能力水平要求增加,教風學風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
(一)教風的內涵要求
教風是指教師群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教師在職業(yè)道德素質、專業(yè)技能水平、教學技巧風格和教育教學效果等方面的具體體現。教師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形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普通本科高校都非常重視教風建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的教師追求卓越爭創(chuàng)一流的思想樹得不牢,缺乏高質量發(fā)展的認同感;有的教師投入教學的時間精力不夠,缺乏篤行不怠的事業(yè)心;有的教師關注學術前沿跟得不緊,缺乏奮發(fā)向上的精氣神;有的教師關注學生跟蹤問效做得不夠,缺乏教書育人的仁愛之心。在教學活動中離“教師強起來”的目標仍有不同程度差距,從而影響優(yōu)良教風形成。
(二)學風的內涵要求
學風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學生在思想道德意志、求知求學態(tài)度、學術研究精神和言行舉止規(guī)范等方面的具體體現。近年來,普通本科院校都在加強學風建設,整體情況向好,但仍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有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有的學生誠信意識薄弱,缺乏正確的價值取向;有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學習過程中尚未實現讓“學生忙起來”的整體要求,從而影響著優(yōu)良學風的建設。
二、普通本科院校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的意義
普通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辦學治校質量主要體現在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風學風是普通本科院校辦學治理的重要著力點,良好的教風引導優(yōu)良的學風,能夠給學生以鼓舞和正能量;優(yōu)良的學風促進優(yōu)良的教風,能夠激發(fā)教師教學熱情。教風與學風二者密切相關,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一)教風與學風建設的關系
教風是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師德師風素質。學風是學生在學習思考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教風、學風體現學校的辦學思想、治理水平和校園文化,直接反映辦學治校的管理水平和質量效益,直接影響和決定人才培養(yǎng)質量。高等教育的本質在于通過有組織、有目的的教育教學活動影響教師的發(fā)展和學生的成長。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導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良好的教風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催化劑的作用,對學風建設起著積極有效的引導作用,是學風建設中的重要的力量。學風是學生學習認知活動的一種表征,必須通過廣大學生的自覺行動來體現,良好的學風對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激發(fā)教學潛能和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具有促進作用。因此,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理順教風與學風的關系,樹立教學相長的觀念,是提高辦學治校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二)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的意義
教風、學風建設是高等學校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也是反映辦學治校水平和體現大學文化精神的重要標志。優(yōu)良的教風、學風是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根本保證和生存發(fā)展的基礎前提,直接影響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聲譽。學校辦學治校過程中應當探究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的聯動機制,構建促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的工作理念、創(chuàng)新維度,抓好教風與學風融合的核心內容及關鍵著力點,創(chuàng)建優(yōu)良的校園育人環(huán)境,充分調動教師教育教學、學生求知求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學校辦學治校的凝聚力、向心力、戰(zhàn)斗力。
三、教育新常態(tài)下普通本科院校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的思路
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系統(tǒng)性的工程,涉及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諸多方面。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需要提高學?!稗k學治?!蹦芰?、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求知求學”本領,從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出發(fā),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抓好求學、教學、治學三個維度統(tǒng)籌謀劃,融合教風與學風整體推進,實現“學生忙起來、教師強起來、管理嚴起來、效果實起來”的治校目標。
(一)牢記立德樹人初心,提高學校治學能力
回歸初心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用成熟的知識體系教、正確的價值體系育,實現專業(yè)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全力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普通本科院校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落實黨對學校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發(fā)展方向,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辦學治校初心使命,從治理框架、決策機制、民主管理等方面逐步強化治理能力,不斷完善立德樹人機制,改革教風學風評價體系和保障制度,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堅持完善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新德智體美勞綜合評價體系,針對性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yǎng)、增長知識才干、培養(yǎng)奮斗精神、提高綜合素質,樹立正確價值理念和科學成才觀念。
教風和學風構成學校的校風,普通本科院校要理順教風與學風關系,強化教風與學風和諧互動,發(fā)揮協同育人的作用。要建立學校、二級學院層面教風學風建設責任制和聯動工作機制,成立由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負責人共同參與的一體化建設機構,建立定期聯系交流制度,研究解決教風學風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通過抓教風引領學風,抓學風促進教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從而提高辦學治校效果。
校園文化是高校的文化氣氛和精神環(huán)境,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聚集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高尚的思想品質,對推動教風學風建設具有積極作用。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把學生社區(qū)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規(guī)劃,充分發(fā)揮“一站式”學生社區(qū)綜合管理服務功能,開展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和學習興趣的高雅校園文化環(huán)境,提高師生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文化藝術修養(yǎng)和健康審美情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活動和日常行為管理的相互交融,以優(yōu)秀的校園文化引領優(yōu)良的教風學風,發(fā)揮整體育人作用。
(二)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回歸本分是要引導教師始終堅持潛心教書育人的教育本位,始終堅持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
教風建設的核心是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促進良好教風和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全面落實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準則,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教育和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認定、業(yè)績成果考核、職稱職務評聘、評優(yōu)評先獎勵的首要條件,推動師德師風建設長效常態(tài),發(fā)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用知識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感召學生,形成勤于施教、樂于施教、善于施教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精神。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集中反映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育人水平。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抓好教師教學的主陣地和學生學習的主場所,從嚴抓好教學紀律,加強課堂管理,開展教學研討,探索符合時代要求與教學規(guī)律的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知識研準悟透,用生活化、簡單化的方式向學生表達出來,合理制定評教指標和利用評教結果,激發(fā)師生教學和諧相長活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和求學奮進氛圍。
普通本科院校要通過完善規(guī)章管理制度構建人才培養(yǎng)質量文化,建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標準,健全教學評價體系、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評估,將質量意識、質量標準、質量評價、質量管理等落實到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和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實施全方位監(jiān)控,內化為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促進教風學風全面提升。
(三)筑牢全面育人意識,提高學生求學本領
回歸常識是要圍繞學生潛心求知求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大學時代是人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學風建設中最核心的本質和內涵。普通本科院校要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理論問題辨析引導,激勵學生努力成才的自覺性,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
學生受教師的學識、人格和教學內容的影響,教師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在推進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過程中,要筑牢全面育人意識,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思維,推動辦學理念創(chuàng)新、組織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廣大教師必須率先垂范、以身作則,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學生,用精湛的技能帶動學生,用淵博的知識激勵學生,用良好的形象影響學生,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引導和幫助學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
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樹立全面發(fā)展觀和自我成才觀,加強自主學習自覺性,努力提高綜合素質。在國際國內形勢深刻變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的情況下,增加社會責任感,勇于面對紛繁多變的社會,敢于接受市場經濟的各種沖擊,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教風學風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根本保證、學術生態(tài)的重要基石、社會聲譽的直接來源和治理能力的集中體現。普通本科院校要理順教風與學風的關系,構建教風與學風建設聯動機制,探索教風學風一體化建設校本化實踐。
參考文獻:
[1]劉建清,唐鑄文,程遠志.關于加強地方高校教風學風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2):59-60.
[2]陳冀南.高校教風與學風建設的關系及對策研究[J].石學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1):83-86.
[3]徐富強,呂秀芬,劉芝芹,李雪梅.教育新常態(tài)下高校教風學風建設研究[J].高等教育在線,2019(9):169-170.
[4]王焰新.嚴字當頭:新時代高校教風學風建設的探索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21(3):4-9.
[5]李高升,蘇劍,黃紀軍,劉培國.高校教風與學風同步建設的典型方法分析[J].高教論壇:科教導刊,2015(5):17-18、98.
[6]張貴.高校教風與學風建設聯動機制構建的理念向度及著力點[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5):11-14.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2022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應用型本科院校 ‘一站式學生社區(qū)協同育人機制研究與實踐”(2022SZ031);2019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杰出人才支持計劃第一期培養(yǎng)對象資助項目“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視角下高校黨建帶團建提升 ‘三全育人實效的路徑選擇”。
作者簡介:王凱(1973—),男,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yl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in Regula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under the New Normal of Education
Wang Kai
(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 Guilin Aerospace Industry College )
Abstract: Teaching styl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ar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s of the school's scholarly spirit, teachers' teaching attitudes, and the atmosphere of students' learning,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school's educational level, the shaping of teachers' comprehensiv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the comprehensiv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advancing the "Four Returns" in the new normal of education, regula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need to implement specific practices related to "how the school is managed, how teachers teach, and how students learn."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yl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establish a linkage mechanism for teaching style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create an excell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enhance teachers'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capable of undertaking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Regular undergraduate institutions; Teaching style; Academic atmospher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