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實地調研法等相關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傳播學、民族學理論,分析了螳螂拳在國際化傳播中的成就與挑戰(zhàn)。面對傳播者素養(yǎng)不均、文化理解障礙、機構聯(lián)動失衡和價值觀念差異等問題,提出了提升傳播者素質、利用“一帶一路”機遇、強化體育組織功能、深化文化傳播和發(fā)揮自媒體優(yōu)勢等策略,旨在推動螳螂拳成為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支撐。
關鍵詞:國際化傳播;螳螂拳;民族傳統(tǒng)體育
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屆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大目標,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做出了許多重大性戰(zhàn)略舉措,在文化強國政策引領下,武術國際化傳播已經(jīng)成為中國武術發(fā)展的新趨勢,通過武術國際化傳播對樹立文化自信,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這樣背景下螳螂拳的國際化傳播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本文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對非遺武術螳螂拳的國際化傳播現(xiàn)狀進行分析,找出不足并提供相關建議。《“十四五”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體育高質量發(fā)展,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1],創(chuàng)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和靈魂核心,中國武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貫穿于中華民族整個發(fā)展歷程之中,融合了豐富的中國哲學思想,同時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念,擁有獨特的中國色彩,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武術的傳播逐漸由國內“單一傳播路徑”轉變?yōu)閲鴥葒狻半p向傳播路徑”,在進入新時代之后既要立足于本國又要面向世界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形象,塑造文化軟實力,讓世界了解中國,螳螂拳作為中國武術中的著名拳種,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崇武尚德、以禮為先、自強不息、強健體魄的智慧,是中國優(yōu)秀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蘊含著以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為基礎產(chǎn)生的“點到為止”武德思想,這其中包含著中國式以和為貴、和平共處的哲學思想,這點與西方競技體育的思想觀念不同[2],同時螳螂拳作為一種具有多功能性的武術拳種,不僅能夠強健體魄、提供娛樂休閑,還具備自衛(wèi)防身的實用價值,因此受到了國內外不同群體的廣泛喜愛,應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然而,有人在短視頻平臺中妄稱中國拳術毫無實際意義,不能進行實戰(zhàn),加之馬保國事件等武術打假類事件以及商業(yè)化的非議,武術的國際化傳播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既包括積極的推動力量[3],也帶來了一些挑戰(zhàn)和限制。本研究旨在采用多維度的傳播學視角,從“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三個關鍵方向,全面審視螳螂拳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取得的成就[4]。同時,本研究將深入分析和反思在這一傳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zhàn),以此為基礎,設計并提出一套針對性的、切實可行的策略,以促進螳螂拳在全球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與發(fā)展。
1 "武術文化國際化傳播的意義
武術堪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璀璨瑰寶,它不僅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還巧妙融合了中國傳統(tǒng)哲學、文學、書法、舞蹈、醫(yī)學以及戲劇等多種文化精粹,形成了一個多元而和諧的文化體系[5]。由于武術文化的多元性,其具備了技擊、表演、競賽、養(yǎng)生、健身、娛樂等多種功能,文化在當今國際社會已經(jīng)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武術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因此武術的國際傳播也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競賽、演出、影視作品,交流研學等在構建國家形象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作用,通過武術的傳播可以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只有國家自身文化是正向且對其他國家人民有吸引力并接受,這也是國家實力的一種體現(xiàn)方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武術項目首次作為表演項目,在開幕式中太極拳表演以及少林武術劇的全世界巡演,都充分表明了武術的文化交流作用,現(xiàn)在武術已經(jīng)走進多家孔子學院課堂,成為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武俠動作電影已經(jīng)成為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標志性代表作。在全球文化領域中,中國武術不僅構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素,而且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顯著文化象征。此外,它還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國家形象和文化影響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所取得成就:傳播路徑與方式呈現(xiàn)多元化
2.1 "人際傳播層面:螳螂拳名家海外訪學引起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混沌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它描述了一個看似無關緊要且微小的初始事件,通過復雜的因果鏈,可能觸發(fā)遠超預期的重大影響。這一效應的命名源自一個著名的比喻“一只在歐洲振翅的蝴蝶,其微小的翅膀振動,經(jīng)過一系列復雜的環(huán)境互動,幾周后可能在北美洲東岸引發(fā)一場劇烈的風暴”。得益于于海、于天程等螳螂拳宗師在歐洲各國的訪問和武術講座,以及由海外華僑和留學生所推動的交流活動,螳螂拳已經(jīng)成功地從國內走向了國際舞臺。這一過程不僅打破了地域環(huán)境和門派信仰的限制,而且還實現(xiàn)了以傳播者為中心的全球性傳播,2003年來自意大利威尼斯的史達尼等螳螂拳愛好者造訪萊陽市學習螳螂拳,進一步加深了中意之間螳螂拳的文化交流,為螳螂拳的國際化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著名武術家林棟柱、鐘連寶曾受邀到歐洲意大利、匈牙利等多國進行螳螂拳講學,在歐洲授課期間,憑借精湛的武技和高尚的武德,深受國外螳螂拳愛好者尊敬與欽佩[6]。因其卓越的影響力和專業(yè)貢獻,其隨后多次受邀前往意大利的羅馬、威尼斯等城市進行進一步的講學和交流。螳螂拳在歐洲已經(jīng)遍地開花,成為歐洲炙手可熱的體育項目。
李小龍作為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先驅之一,曾在葉問門下學習詠春拳,并在此基礎上,汲取了多種優(yōu)秀拳種的精髓。學習和融合經(jīng)驗為后來創(chuàng)立截拳道提供了堅實理論與技術基礎。李小龍在1970年美國世界搏擊大賽上橫掃對手而名聲大噪,作為首位在全球范圍內具有龐大影響力的中國武術推廣者,這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的努力和成就,為中國武術未來在國際上的傳播和影響力擴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后續(xù)的國際化推廣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實踐指導。2008年意大利螳螂拳愛好者史達尼在威尼斯創(chuàng)辦意大利螳螂拳武術館,該武術館擁有會員300多人,同一時期在意大利羅馬螳螂拳愛好者夏濤(中文名)在羅馬成立螳螂拳歐洲總會,該機構在羅馬擁有500多名會員,至今已是意大利重要的武術團體。
2.2 "社會傳播層面:新媒體成為拓寬路徑的重要手段
螳螂拳作為中國武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這一傳統(tǒng)武術拳種在2008年榮獲認可,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從而確保了其文化價值的傳承與保護地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5G通訊技術、影視傳媒網(wǎng)站等發(fā)展迅速,像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在海外流行,同時中國功夫片也在國外興起,由李連杰、于海等主演的《少林寺》在國內上映之后取得了非常高的票房,后在新加坡、日本、波蘭、意大利等國家上映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績,自此之后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國功夫熱,許多外國人在這一時期前來中國學習中國功夫,而來中國學習螳螂拳的外國愛好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電影《少林寺》中李連杰師父曇宗大師扮演者于海精湛的螳螂拳技藝所折服。同時自媒體時代的興起,讓許多民間的武術名家,通過在短視頻平臺上傳自身的武術視頻,經(jīng)過平臺推送給相應武術愛好者。
2.3 "組織層面?zhèn)鞑ィ簶淞⑽幕孕诺男纶厔?/p>
隨著武術國際化傳播的不斷深化,全球范圍內對武術感興趣的人群日益壯大,學習武術的人數(shù)持續(xù)增長,其影響力也在穩(wěn)步擴大。武術作為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走出國門不僅促進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傳播,更成為了我國與世界各國建立和加強友好關系的重要橋梁。武術作為表演藝術的國家化傳播源頭可以追溯到1936年,當時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率領中國武術代表團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并進行了精彩的武術表演,這標志著中國武術在國際舞臺上的首次正式亮相[7],新中國成立之后武術國際化傳播主要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官方政府部門組織方面,在20世紀中國武術代表團曾多次跟隨周總理出訪緬甸,在1964年后于海多次作為中國武術代表團主要成員出訪了美國、法國等,為世界各國人民奉上了精彩的武術表演。除了推廣武術文化,武術競賽活動也在國際舞臺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國際武術聯(lián)合會的成立,旨在將武術推廣至全球各國,通過會員國輪流承辦的方式,舉辦各類賽事。自1991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的世界武術錦標賽,以及1990年武術正式成為亞運會比賽項目,都是推廣武術的重要里程碑。2020年1月8日,武術被正式列入第四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標志著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又一重大進展[8]。通過成為正式的國際比賽項目,武術在全球范圍內獲得了更廣泛的認可,促使一些國家開始成立官方武術隊,并為運動員提供專業(yè)的訓練和支持,同時國內各省市武術隊接收國外武術運動員來中國學習與訓練并派遣相關教練人員赴其他國家武術隊指導訓練,這很大程度促進了武術的國際化發(fā)展。同時海外華人華僑也會在農(nóng)歷新年期間舉行中國文化交流節(jié),在海外國家舉行的中國旅游年中都有中國武術的身影。二,個人組織方面,從改革開放開始,個人組織受海外某些個人或組織的邀請前往海外進行商業(yè)武術演出交流機會日益增多,比如以國內河南登封鵝坡武校、山東萊州中華武校等為代表的民間武校武術表演團成立時間大約都在這一時間段,海外武術演出遍地開花,這種商業(yè)性武術演出在一定程度上對武術國際化傳播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3 "螳螂拳國際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核心技術層面:傳播者武術素養(yǎng)參次不齊
隨著中國功夫在全球范圍內的熱潮不斷升溫,全世界對學習中國武術的興趣日益高漲,這直接導致了對武術傳播專業(y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這樣大環(huán)境下,一部分武術基礎水平不足者,面對海外武術人才急需的情況,將自身包裝成武術大師出國教學,導致國外武術教學環(huán)境魚龍混雜,暴露出部分武術傳播者綜合素質水平良莠不齊,沒有扎實的武術功底做支撐,未經(jīng)過長期系統(tǒng)的訓練,難以成為德才兼?zhèn)涞奈湫g傳播人才,造成了國際武術教學口碑的直線下滑,長期以往對武術的國際化傳播造成了不良影響。
在海外民眾的認知中,中國功夫、中餐、中醫(yī)等元素已成為中華文化的顯著代表。特別是于海在經(jīng)典影片《少林寺》中塑造的曇宗和尚形象,不僅深入人心,更成為了跨越時代的經(jīng)典文化記憶。但在新冠疫情爆發(fā)之后,肩負螳螂拳國際化傳播重任的傳承者走不出去,由前輩武術傳播者所構建的中國武術技藝與社會信任正在逐漸消退。在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老一輩螳螂拳武術家們對傳承與發(fā)展中華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9]。盡管其中一些前輩已經(jīng)離世,一些仍在世的前輩年歲漸高,但他們樹立的文化自信和武術精神將繼續(xù)激勵著新一代及未來的武術傳承者。展現(xiàn)當代中國風采為己任的武術傳播活動以及如何培育新型傳播人才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3.2 "文化認知層面:武術文化理解存在障礙與傳承差異化
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傳播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文化碰撞是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10]。由于各種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各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于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認知自然也會存在差異。特別是面對中國武術這一蘊含著深厚歷史底蘊和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領域,外國人士在初次接觸時很可能會感受到武術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從而產(chǎn)生眼花繚亂的感覺。中國武術中的套路動作區(qū)別于韓國跆拳道、日本空手道風格單一的技術動作,武術動作中內在美是他們所難以領悟的[11]。如果僅僅通過教授武術動作和推進套路的教學形式,而不深入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和哲學,海外學習者難以完全理解中國武術的深層次精髓和內涵。部分國外群體認為中國武術是一種中國式體操,這種認知在我國武術研究中是錯誤的。
中國武術在長期歷史演變過程中歷經(jīng)了無數(shù)次洗禮與精煉,融入了哲學、藝術、宗教、醫(yī)學等各種傳統(tǒng)文化屬性,因此,中國武術的豐富性和深度無法僅通過單一的武技來全面概括。目前,眾多海外武術愛好者,出于對中國武術深厚的興趣和熱愛,遠涉重洋來到中國,親自體驗和學習這一博大精深的武術文化。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武術逐漸被列入國際比賽項目,但在國際武術比賽中,具體比賽項目比較局限,僅限于長拳、南拳、太極拳等項目,其中武術賽事的影響力與普及程度完全無法與其自身的濃厚的文化與悠久的歷史相匹配,而大部分中國傳統(tǒng)武術拳種的傳播還是停留在民間層面,極少數(shù)拳種除外,其中在傳播過程中受到舊時代一些思想的影響,存在保守的一面,同時也有自我否認的一面,當前人們用現(xiàn)代實用主義和世俗價值觀的標準來評價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對其所處時代價值理解偏離。
3.3 "組織聯(lián)動層面:政府機構與民間組織聯(lián)動機制失衡
螳螂拳在武術國際化傳播的浪潮中,面臨的競爭對手眾多,如日韓國家的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已經(jīng)是奧運會項目,巴西柔術、馬來西亞棍術、泰拳在全球也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尤其是韓國的跆拳道,在韓國跆拳道的普及程度極高,已成為體育與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際舞臺中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反向思考中國武術在國內市場潛力巨大,但在推廣程度上與跆拳道的普及程度還有一定差距。雖然在國家體育總局與中國武術協(xié)會等支持下,相關國際賽事逐漸增多,但是武術賽事的普及度以及參賽人員的受關注度不高,同時評分標準不夠細化,過于追求現(xiàn)代競技武術套路動作中的高、難、美等技術風格,導致入門難度較高,武術的攻防價值被稀釋,傳統(tǒng)武術自身因動作美學程度較差,其技術風格逐漸被現(xiàn)代競技武術風格所替代。
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也面臨著不同組織之間的競爭關系,曾出現(xiàn)不同組織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因爭奪生源而發(fā)生相互排擠的沖突事件,在國外一部分武術組織與官方聯(lián)系處于離散狀態(tài),而各非官方組織之間的互動也較少,存在多而不和的普遍現(xiàn)象,同時在武術國際化傳播過程中,官方組織與非官方組織的需求不同,前者主要以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主,展現(xiàn)新時代中國風采,后者則考慮的方面較多,比如學生生源、維持自身生存等方面的問題。
3.4 "社會價值層面:價值取向存在差異
進入21世紀,全球文化呈現(xiàn)出快速且多元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此同時,當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也在持續(xù)演變。西方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以及日韓的“娘炮文化”和“二次元文化”等文化現(xiàn)象,對我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產(chǎn)生了顯著影響。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詼諧幽默的影視作品因其輕松愉快的觀影體驗而廣受觀眾歡迎,從現(xiàn)代視角出發(fā),審視中國武術題材影視作品的現(xiàn)實意義,雖然飛天遁地的特技動作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但是在劇情構思與影片實際表達觀點思想方面有待提高,同時語言文字與主流文化的認知上偏差,缺乏有效的傳播手段以及受眾人群風俗不同等導致螳螂拳成為只存在熒幕或視頻里的象牙之塔,盡管武術的魅力廣為人知,但大多數(shù)人仍停留在遠觀的階段,鮮有真正走近并開始探索和習練的行動。我們鼓勵更多的愛好者跨越觀望的界限,親自體驗武術的深刻內涵和獨特魅力。在武術國際化傳播的大舞臺上,觀眾對一個拳種的衡量價值在于這個拳種“可不可以打”“能不能打贏”來判定這個拳種現(xiàn)實價值。譬如:在擂臺上用中國功夫打敗了對手,外國觀眾會為中國功夫贏得比賽而拍手叫好,但是會忽略中國武術中所承載的哲學思想內涵。
現(xiàn)代通訊技術的創(chuàng)新與應用,信息傳播過程不存在太多障礙也標志著信息的透明化與公開化,為螳螂拳的國際化傳播帶來了便捷的同時也伴隨著不利的因素,如有關中國武術的負面新聞也面臨著無徑而走風險,以抖音海外版、嗶哩嗶哩海外版等短視頻APP為代表,這些APP在海外有非常大的使用群體,這其中“馬保國事件”通過短視頻平臺,各種惡搞視頻迅速傳播至海外,這不僅瞬間損害了中國武術的形象,還導致海外民眾對中國武術真實內涵的誤解,使海外民眾對中國武術產(chǎn)生信任危機,線上武術教學也面臨一定困境,不同國家在傳播媒介的使用上存在差異。在中國,通訊軟件如微信和QQ占據(jù)主導地位,而在歐美國家,Telegram和Meta(前身為Facebook)等平臺更為流行。此外,由于播放格式的兼容性問題,某些影音內容在跨國傳播時可能會遇到播放卡頓的技術障礙,出現(xiàn)畫質模糊等問題,此外還受到時區(qū)作息、線上教學信號較差而導致線上傳播受到阻礙。
4 "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對策:搭建交叉助力平臺
4.1 "借助專業(yè)培訓平臺提高傳播者核心素質
在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對策方面,需要從思想上端正對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正確認識,制定統(tǒng)一的螳螂拳國際武術傳播標準指南[12],更加重視培養(yǎng)螳螂拳的國際化傳播人才培養(yǎng),對培養(yǎng)目標做出相應調整,一方面對武術傳播者的技術層面培養(yǎng)做到因材施教,使外國武術愛好者可以“跟著做、模仿動作”,通過專業(yè)培訓,使傳播者不只是可以將動作做出來,同時還可以運用語言講出來,廣泛地動員和號召那些能夠執(zhí)行近乎標準動作的武術專業(yè)人士,鼓勵他們擔任武術國際化傳播的使者。另一方面武術宗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在國際武術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做好下一代武術傳播人才培養(yǎng)工作,在此基礎上針對武術拳種流派中的“拳不外傳”的傳統(tǒng)思想做出相應對策方案,廣泛吸收具有較高英語水平且思想道德過硬的語言人才以及對中國武術感興趣的專業(yè)管理人才,為螳螂拳國際化傳播完善專業(yè)語言術語,解決跨文化武術傳播過程中相關詞匯解釋不清的問題。
為螳螂拳傳播者提供免費且系統(tǒng)化的教學課程,將課程重點放在教學方式、方法和技巧上。通過這一課程期望傳播者能夠借助語言、肢體動作有效地表達和傳授自己的武術技藝,從而提升參與者對課程內容的認可度和滿意度[13]。制定一套明確的培養(yǎng)標準,并實行一項“寬松進入,嚴格出”的培養(yǎng)制度。此外,應建立一個全面的反饋機制,涵蓋培訓、實踐和反饋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核定和提升對海外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效果。培養(yǎng)出一批既愛國守法又德才兼?zhèn)涞男聲r代國際武術傳播人才。為螳螂拳及中國武術的國際傳播做出貢獻,能夠站在民族視角高度推廣螳螂拳,學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活動,提高國際武術傳播者的教學效率以及海外受眾的學習效率。為了拓寬新一代武術傳播者的國際視野,應致力于拓展他們的國際交流渠道。這將使他們能夠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走向世界,從而“開拓眼界”,深入了解中國武術在國際上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影響力,知己知彼,針對不足之處,及時做出調整,根據(jù)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開展傳播活動。
4.2 "抓住“一帶一路”發(fā)展新機遇,講好中國故事,樹立文化自信
中國武術經(jīng)過長期演變已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技擊術,也不只是一種教授思想文化的理論,而是一種交匯相融兼?zhèn)浼紦襞c文化的系統(tǒng)體系,根據(jù)“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宗教、文化、地域、信仰等不同,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借助“一帶一路”沿岸國家政策紅利,加強對武術文化地挖掘,制作拍攝反映中國特色文化元素的宣傳紀錄片,提高海外民眾對中華文化的認知程度并以此來積極造勢。可以將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的國家作為起點,逐步構建并推廣武術傳播的國際范例。利用武術外交的獨特魅力和影響力,作為促進國家間交流與理解的橋梁,進而適時推動和加強國際間的文化互動,打破障礙,增進相互信任與合作。東西方體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互補方面,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參照不同國家文化風俗習慣,使中國武術扎根當?shù)夭⑦M行本土化發(fā)展,有針對性地選取具有正能量內容來編排武術舞臺劇,武術舞臺劇的內容要體現(xiàn)出國與國之間友好發(fā)展、和平共處、構建和諧國際關系的發(fā)展主題,通過武術舞臺劇來生動展現(xiàn)中國武術文化的魅力,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同步開展武術進校園活動,尋求與國外中小學合作開設校園武術課程,武術進入國外中小學校園在內容上要做好實時更新,根據(jù)學生需求編排滿足現(xiàn)階段促進中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內容,根據(jù)海外國家的受眾人群不同、需求點不同將武術文化分為多個層次傳播,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循序漸進、不強求、不偏激,以免引起受眾人群對武術產(chǎn)生抵觸行為。對于中國武術狂熱愛好者中迫切想要了解武術文化中所蘊涵的中國哲學思想這類受眾人群,引導其參加文化講座、查閱期刊圖書等來系統(tǒng)了解學習武術文化;針對健身養(yǎng)生需求的受眾,引導其通過定期習練養(yǎng)生功法,這不僅可以促進身體健康,還能有效實現(xiàn)身心的和諧[14]。中國武術在國際化傳播過程中,目前的情況過多依賴于國內單向輸出,國外輸入少,要廣泛吸取海外留學生以及海外運動員來華進修學習,通過留學生群體將武術進行二次傳播,武術國際化傳播過程中如果僅靠援外教練是不夠的,要讓武術真正地在海外國家生根發(fā)芽,有效推廣武術文化的關鍵還是依賴于本土化武術傳播人才[12]。
4.3 "強化體育組織功能,深化傳播武術文化
武術傳播組織在武術國際化發(fā)展過程中作為重要的一環(huán),海外武術傳播組織起到中間媒介作用將中國武術與海外受眾相連接起來,從民國時期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的武術展演,到2023年在美國舉辦的第16屆世界武術錦標賽,整個武術國際化傳播的過程中大多以國家層面為主導,地方政府參與協(xié)調,組織舉辦國際性賽事與武術匯演,開創(chuàng)了孔子學院等平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中國進入“新時代”之后,對外交流與日俱增,對外交流活動中非官方性文化交流活動也逐漸占據(jù)重要地位,民間或個人組織與海外交流增多,其中針對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之間缺少聯(lián)動問題,在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基礎上,加大國家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強政府部門與非官方性組織的聯(lián)動,將海外非官方性武術俱樂部、武館等組織起來共同成立相應武術協(xié)會,加強雙方的聯(lián)系性,為武術國際化傳播的下一步發(fā)展夯實基礎[15],政府部門借助非官方性組織將武術的國際化進一步下沉到海外基層民眾之中,充分利用海外海內各種武術俱樂部平臺以及號召熱愛武術的海外游子共同參與,使武術國際化傳播得到深化,非官方性組織也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來為非官方性組織提供技術培訓、援外人員、公益演出途徑等,促進雙方共同合作與交流。
4.4 "發(fā)揮自媒體優(yōu)勢,深入傳播螳螂拳的文化內涵
借助當今社會主流媒體或短視頻平臺的影響力,提高螳螂拳在全世界的知名度,對于相關武術名詞做好解釋翻譯工作,減少影視傳播中的語言和文字障礙,同步推出螳螂拳相關著作的多語言翻譯版本,同時也將充分利用體育學術期刊,發(fā)揮其在科研和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的重要作用。支持鼓勵國內武術研究者將研究成果發(fā)表在國外知名期刊上,積極與國外高校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并設立相關研究基金,鼓勵并吸引國際學者投身于對中國武術及其文化智慧的深入研究,以促進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實踐知識的全面理解和解析。拳術內容創(chuàng)作應與新媒體技術相匹配,加大在動作電影上的投入,提高對動作電影內容題材的創(chuàng)新度要求,加強對相關影視作品的監(jiān)督,在拍攝影片時也要充分了解與尊重海外國家的民風習俗、語言習慣且對相關作品內容做出相應的本土化調整,協(xié)調影視傳播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優(yōu)化組成元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此基礎上,致力于創(chuàng)作既真實反映螳螂拳文化,又能夠贏得廣泛大眾喜愛的影視作品。通過利用短視頻平臺、公眾號平臺、小程序等在國內外具有顯著影響力的傳播渠道,通過線上多維度的方式,向海外受眾廣泛推廣優(yōu)秀的螳螂拳作品,拍攝相關傳播正能量短視頻或影視作品,來扭轉之前因惡劣事件被抹黑的中國武術形象,提高螳螂拳在全世界的影響力,讓海外受眾能夠切身感受中國武術文化,傳遞正確現(xiàn)代價值觀。
5 "小結
在當今社會正經(jīng)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地緣政治局勢動蕩的大背景下,中國武術中包含的中國式哲學思想“點到為止”的價值共識在跨文化傳播領域達成了共識,對樹立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塑造國家形象做出了貢獻,而螳螂拳國際化傳播隨著國家各項政策的開展,特別是“一帶一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過武術國際化的大浪潮,弘揚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風貌,在文化強國政策引領下,中國武術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堅持文化自強、自信、勇于創(chuàng)新,立足于全球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的實際需求,從多方面共同發(fā)力,積極探索更為高效便捷的文化傳播方式,更好、更有效地向海外民眾展現(xiàn)中國武術獨特魅力,真正地做到使中國武術“源于中國、屬于世界”,更好地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嶄新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李西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9.
[2]何亮,艾克拜爾·玉素甫,譚廣鑫.全國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理論研究應走出“現(xiàn)代化”誤區(qū)[J].體育學刊,2008(6):7-10.
[3]李臣,孫堯天,郭桂村.政策工具視域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政策文本量化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3,42(4):129-137.
[4]蔡略,李臣.中國武術典型拳種國際化傳播:成就、問題、對策——基于太極拳、少林拳為中心的考察[J].武術研究,2022,7(7):21-25.
[5]吳霞.我國綜合類大學留學生武術教學現(xiàn)狀及課程設置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1.
[6]胡建飛.齊魯武術名人及源發(fā)拳種傳承發(fā)展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7]崔樂泉,郭榮娟.沖突與融合: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近代化轉型[J].體育學研究,2019,2(2):15-22.
[8]楊祥全,姚靜輝.武術發(fā)展分化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6(6):89-91.
[9]李源,黃賢秀,梁勤超.中國近代武術家群體形象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1,47(6):55-61."[10]王國志,張宗豪,張艷.“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偏向與轉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8,52(7):70-74+87.
[11]劉廣春,王明建.大眾傳媒背景下國際武術文化傳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4):69-71.
[12]陶萍,朱珊珊,吳曉龍.跨文化傳播視角下武術國際傳播者培養(yǎng)體系構建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21,40(1):125-131.
[13]喬雪榕,冉令華.七星螳螂拳進校園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J].中華武術,2023(2):103-106.
[14]喬雪榕,冉令華.鄉(xiāng)村傳統(tǒng)體育小眾項目的歷史淵源、傳承價值及現(xiàn)代化轉換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武術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分會)(一).廣西民族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2023:92-94.
[15]張建,李源,梁勤超.“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武術跨文化傳播論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9(12):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