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閩語的創(chuàng)新音變

      2024-01-06 13:25:32袁碧霞
      關鍵詞:音變閩北閩東

      ○袁碧霞

      一 存古與創(chuàng)新

      閩語的語音特征在漢語方言中獨樹一幟。自高本漢關于“《切韻》是除閩語以外現代所有方言的直接祖先”的思想影響以來,閩語的獨特性似乎便等同于保守性。黃典誠《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余》可以說是比較早關注閩語語音存古特征的文章。(1)黃典誠:《閩南方音中的上古音殘余》,《語言研究》1982年第2期,第172—187頁。之后,李如龍、陳章太《論閩方言的一致性》首次較全面地展現閩語的重要特點,使閩語的獨特性受到學界的關注。(2)李如龍、陳章太:《論閩方言的一致性》,《中國語言學報》1983年第1期,第25—81頁。黃典誠《閩語的特征》一文提出8條語音特征和35個口語常用字,彰顯閩語與非閩語的區(qū)別。(3)黃典誠:《閩語的特征》,《方言》1984年第3期,第161—164頁。羅杰瑞根據閩語古全濁聲母字多數讀不送氣清音,少數讀送氣清音的現象,提出12個字作為閩語的鑒別字。(4)Jerry Normal:Chines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1988,pp.229.應該說早期閩語特征的歸納使其獨特性很快受到學界的重視。而閩語的存古性也深入人心。

      但《中國語言地圖》閩語篇則不再過分強調其存古色彩。張振興指出:“《中國語言地圖集》B12閩語圖只討論內部各區(qū)的方言特征,有意避開了閩語共同的方言特征這一問題,筆者當時認為這是一個難題,應當留著進一步討論研究。”(5)張振興:《閩語及周邊方言》,《方言》2000年第1期,第6—19頁。后來的一些研究雖繼續(xù)關注閩語的特征,但特征中的存古與創(chuàng)新則并不做過多的界定。

      譜系樹是歷史比較語言學的理論模型,它以某一方言發(fā)生對外排他、對內一致的“獨特的共享創(chuàng)新”(uniquce shared innovation)來進行種屬的下位分類。不過作為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它與漢語方言的形成歷史顯然并不完全吻合。王洪君指出:“漢語方言的演變分裂并不是典型的‘一分為二、二再各分為二’的‘支對稱’的樹型?!?6)王洪君:《歷史語言學方法論與漢語方言音韻史個案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622頁。

      從南方方言看,它雖是不同時期從北方方言分裂出去的,某些質素保留北方方言分裂以前的特征,但在分裂之后自身內部又發(fā)生多個“創(chuàng)新”的音韻變化,而非只有一個創(chuàng)新音變。因此,在分析方言時,譜系樹的存古與創(chuàng)新的一分為二式理想型切分法無法涵蓋方言音韻變化。以閩語而論,如,閩語聲母一般為十五音系統(tǒng),是漢語方言中聲母數量最少的,其保守的特征也主要體現在聲母上(如“古無輕唇”“古無舌上”、章組讀如見組,心生書母讀如清初昌母)。按譜系樹的“共享創(chuàng)新”(相對的即為“共同存古”)可以將閩語與其他漢語方言在上古漢語這一節(jié)點一分為二,但閩語聲母的濁音清化與晚近歷史階段經歷的音變則無法彰顯。因此,從漢語歷史形成過程看,如果我們參照王洪君先生的歷史分期,將其分為遠古、上古、兩晉南北朝、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元明清,(7)王洪君:《兼顧演變、推平和層次的漢語方言歷史關系模型》,《方言》2009年第3期,第204—218頁。則閩語在各時期的音韻變化都可以看作相當于前一階段的一種創(chuàng)新音變。時間分野上,上古至元明清的音變往往借助歷史文獻、已有的歷史音韻研究及方言比較而可獲取,元明清以后(包括現代),閩語內部同樣也經歷自身的演變,這種演變歷史音韻學者以往的關注不多,因此,需借助現代方言的觀察而獲取。

      所謂創(chuàng)新涉及兩個層面:一是時間問題,如果以上古至元明清、乃至現代為時間線索,則閩語從上古至元明清曾發(fā)生的音變(如,“曾梗合流”發(fā)生在閩南唐宋文讀層)或現代方言語音現象的考察(主要是明清以后出現的特殊音變)都可納入這一時間范疇之內。二是參照標準問題,既包括官話語音史(如,“曾梗合流”與官話語音史相比,是一種創(chuàng)新音變),也包括大部分漢語方言的情況(如閩東北方言韻尾減化為-?,相比大部分方言是一種創(chuàng)新)。時間和參照標準相結合,則可將“創(chuàng)新”界定為:從語音發(fā)展史看,與所處時間段相同的官話或大部分漢語方言相比較,具有不同音變方向或產生不同音變結果的現象均可視為創(chuàng)新音變。

      歷史語言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將“音變”定義為只受語音條件或音系結構限制的變化,排除非語音因素影響的一種語音變化。因此,自然音變通常從音理上可以找到變化的語音環(huán)境或生理、聽覺等理據。不過我們也承認有些音變可能由于接觸而觸發(fā)音變,只要能在內部找到音理,均可視為音變。

      此外,我們需要說明兩個相關問題:

      一是文白層次與音變速率。閩語是多個層次疊加的結果。從層次角度看,某一方言內部的多個層次之間不具有直接演變關系。但從外部比較方言看,閩語的不同層次與其他方言相比有存古也有創(chuàng)新性。文白層次只代表某一層次在該方言存在時間的早晚,某一層次進入方言音系之后,可以各成體系而發(fā)生音變,因而文白層次的音變方向和速率快慢并不絕對以文讀層快而白讀層慢來斷定。即白讀層盡管進入方言的時間較早,但其音變速率可能快于文讀層。如,閩南話陽聲韻、入聲韻韻尾在文讀層的保留比白讀層更完整,這正體現文白層次與音變快慢之間不具有對等關系。這一觀念的建立對于我們認清音變創(chuàng)新與存古有重要作用。閩北來母讀s多出現在白讀的常用字里,以往研究認為這些讀音是存古,進而追溯至上古漢語*sl或*lh的構擬。但現在不少學者提出這一現象不但跟上古漢語無關,就是跟《切韻》也沒有聯系,它是一種較晚近的音變。這實則是關于文白層次與音變快慢二者關系的觀念轉變。因此,過去研究視某些白讀為早期存古的特征,但我們認為閩語白讀層亦呈現多種創(chuàng)新特性。

      二是音類存古與語音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包含音類創(chuàng)新與語音創(chuàng)新兩種情況,前者指古音的分合格局,后者涉及具體音值。既然語音分類與具體音值是兩個層面的問題,因此也存在音類存古而語音創(chuàng)新的情況。如,閩語效攝文讀層一二等豪肴有別(:au),與官話相比是音類的存古,但從音值看,豪韻由*ɑu后高化為,從而與歌韻同讀,則是語音的創(chuàng)新。因而,本文所謂的創(chuàng)新音變包括音類上的合并或音值上的創(chuàng)新演變。

      閩語主要分布在福建、臺灣兩省,以及廣東潮汕地區(qū)和海南島等地,浙江境內也有所分布。其他省份或海外也有閩語的流播。其中,福建閩語既是閩語最早的發(fā)源地,也是閩語的大本營,隨著閩語的流播,它多受到其他方言或語言的影響。因此,一般認為福建閩語是相對保守的。但我們認為,即便處于大本營中的福建閩語也經歷了創(chuàng)新音變。因此,本文以福建的閩語為主要分析對象,從聲母、韻母、聲調三方面重新厘清閩語的創(chuàng)新音變。部分研究前人已有相關成果,但對于其創(chuàng)新性未做明確厘定,下文也逐一歸入其中。(8)對于系屬存在爭議的方言(如邵武方言)、邊界方言色彩明顯的方言(如浦城縣境內的一些方言)、方言島(如順昌縣埔上閩南方言島、福鼎縣澳腰莆田方言島)也不列入本文的考察范圍。本文語料來源:李如龍、陳章太《閩語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1991年;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匯》(第二版),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日]秋谷裕幸《閩北區(qū)三縣市方言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8年;[日]秋谷裕幸《閩東區(qū)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馬重奇《漳州方言同音字匯》,《方言》1993年第3期;王建設、張甘荔《泉州方言與文化》,廈門:鷺江出版社,1994年;李永明《潮州方言》,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長樂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長樂市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閩清縣地方志編纂委員《閩清縣志》,北京:群眾出版社,1993年;古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古田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周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周寧縣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柘榮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柘榮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閩清坂東為筆者調查。文白兩讀的字音,單下劃線為白讀,雙下劃線為文讀。陽入相配的情況,表格中以斜線“/”相隔開。閩語的下位分類可分閩東、閩南、閩北、閩中、莆仙方言,創(chuàng)新音變在各方言片內部表現不一致,因而分別舉證。

      二 閩語聲母的創(chuàng)新音變

      (一)日母的弱化音變

      中古日母在閩東白讀為n,文讀多為零聲母(無文白異讀時多為書面語),個別讀?或l。如福州,“讓”nuo?6、yo?6,“如”y2,“饒”?iu2,“蕊”luei3。閩南方言日母多數只有/l/一個音位(n出現在鼻化元音前)。如廈門,“讓”niu6、li?6,“如”n?2、lu2,“饒”liau2,“蕊”luei3。廈門郊區(qū)老派、漳州、泉州一些地區(qū)日母讀dz。如,漳州“如”dzu2,“饒”dziau2,“日”dzit8。這一讀音應該是原來*n失去鼻音成份而形成的讀音。秋谷裕幸描述為:*>*>*d或*>*dz>*z。(9)[日]秋谷裕幸:《閩北區(qū)三縣市方言研究》,第30頁。

      日母的具體音值問題在歷史音韻中一直存在爭議。王力將其構擬為*n,當摩擦成分消失,成為吳語白讀、客方言的,當摩擦成分占優(yōu)勢時,成為吳語文讀z,其他方言的、j解釋為*n>?>(朱曉農認為普通話日母是近音,而非濁擦音(10)朱曉農:《近音——附論普通話日母》,《方言》2007年第1期,第2—9頁。),*n>>j。(11)王力:《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2004年第2版,第152頁。因此,比較官話和多數方言的讀音情況,除閩語n讀音保留與中古一致的讀音(多數非官話方言讀n)外,l、?、零聲母和dz均可看作晚近創(chuàng)新音變。

      (二)泥來相混

      閩東大部分方言、莆仙、閩北基本分n、l。而閩南不分,在鼻化韻前讀n,非鼻化韻前為l。如廈門,“南”=“藍”lam2,“娘”=“糧”niu2。閩中則洪音前不分,細音前可分。如沙縣,“南”=“藍”nu2,“娘”i?2≠“糧”li?2。永安等一些閩中方言古泥(包括日母)逢細音讀?,“娘”?iam2。

      泥來相混雖是漢語方言中很常見的一種音變現象,但比較北京話和大多數官話,n、l的分別很嚴格,且從歷史音韻看,這兩個聲母一直很穩(wěn)定,從上古到現代基本沒有變化,如此看來,閩語n、l相混(沙縣細音前n脫落)或讀?的方言都可以看作是比官話聲母變化更快的創(chuàng)新音變,其發(fā)生時間在比較晚近的歷史時期。

      (三)邊音擦化

      不過近些年隨著其他方言相同或相關現象的報道(參看瞿建慧(15)瞿建慧:《湘西鄉(xiāng)話來母讀擦音塞擦音的研究》,《中國語文》2016年第4期,第448—459頁。、李姣雷(16)李姣雷:《湘西鄉(xiāng)話來母讀擦音塞擦音現象——兼論閩語來母讀s聲母的來源》,《中國語文》2016年第4期,第456—459頁。),學者們提出來母讀擦音的歷史似乎無需追溯太遠,而是*l為音變起點的創(chuàng)新。如張光宇認為福建西北和閩中方言來母s-的音變過程:*l>z>s(與拉丁語s>z>r的弱化音變?yōu)橄喾吹膹娀糇?。(17)張光宇:《閩客方言史稿》,臺北:五南出版社,2016年,第104—105頁。丁啟陣認為l和s在舌尖聲母這一區(qū)位相當自由,是晚近出現的音變。(18)丁啟陣:《論閩西北方言來母s聲現象的起源》,《語言研究》2002年第3期,第73—78頁。鄭偉提出從所舉侗臺、苗瑤語的例子看,有些是晚近漢語借詞,難以用來證明同源。結合藏緬語l-聲詞的復雜變化和中古邪母z-的l-聲來源看,完全能夠建立*l>z>s的音變規(guī)則,而且還可能有*l>j>z的中間階段。(19)鄭偉:《音韻學:方法和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43頁。因此,從音理看,閩西北來母讀擦音可以視為一種自然的創(chuàng)新音變。

      (四)邊音塞化

      鄭偉把l的塞化歸納為兩種情形:一是閉塞音(或稱爆發(fā)音)化,如l>d、l>ɡ之類;另一種是塞擦音化,如l>dz之類。(20)鄭偉:《音韻學:方法和實踐》,第244頁。

      閩南方言聲母音位/l/來自古來母、泥母和日母,但實際讀音l近似濁塞音d。羅常培《廈門音系》描述:廈門話的l聲母“聽起來并不像北平的l音那樣清晰,幾乎有接近d音的傾向?!?21)羅常培:《廈門音系》,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第6頁。廈門話這一語音特征可以看作是中古來母l邊音塞化*l>d的強化、創(chuàng)新音變。

      (五)鼻音塞化

      閩南方言古次濁聲母明(微)和疑母今讀b、ɡ(大數方言與m、n、?構成互補關系,后者出現在鼻音尾和鼻化韻中)。濁音b、ɡ的來源與吳語等塞音三分的方言不同,并非存古,而是創(chuàng)新。即*m、*?>mb、?ɡ>b、ɡ。今閩南語這幾個聲母還具有鼻冠音色彩(參看胡方)(22)胡方:《論廈門話mb、?ɡ、nd聲母的聲學特性及其他》,《方言》2005年第1期,第9—17頁。。另外,上文提到來源于中古泥母和日母的字今讀l,帶有塞音色彩d(今歸/l/),實與其他鼻音的創(chuàng)新音變演變路徑相同:*n>nd>d。

      (六)鼻音擦化

      中古疑母在閩東讀?,閩北多數讀?,少數在細音前讀n(建甌,“鵝”?y?,“?!眓iu)。而閩南、莆仙方言少數字讀擦音h。如“魚”字:廈門漳州hi2,泉州、汕頭h2、潮州h2、莆田hy2。過去不少學者認為該讀音是存古的表現,現在從音理看,鼻音和擦音可作為氣流的“換道”:*?>h。

      (七)擦音唇齒化

      閩東方言s(或θ、?)來自中古心邪船書禪母以及少數以母白讀。不過,現代閩東方言(如福清、周寧)存在齒間擦音θ>f音變。該現象屬于自然音變,與中古音來源不具有對應關系,亦非受普通話語音影響的借入現象。

      從發(fā)音部位看,θ和f二者相差較遠,一為齒間擦音,一為唇齒擦音。但二者聲學特征和聽感表現則存在相似之處。吳宗濟、林茂燦指出:“從聲學上看,f的頻譜能量集中區(qū)比較分散,強頻集中區(qū)在500-1 000Hz,θ頻譜能量也比較分散,強頻集中區(qū)在5 000Hz以上?!?23)吳宗濟、林茂燦:《實驗語音學概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134頁。即二者頻譜能量均比較分散,從輔音特征看,θ、f均屬于柔音([+grave])。這一特征使得二者在聽感上聲音都不大,聽覺差別不大。

      Peter Ladeforge曾比較英語的幾組擦音在語圖上的差異,其中f的能量集中區(qū)比較分散,大約在3 000-4 000Hz之間。θ的能量集中也比較分散,不過集中在比較高的頻率范圍內,在8 000Hz以上。但這兩個輔音的聲音差別不大,即聲音都不大。他認為盡管后接元音的共振峰上存在差別(five的F4在4 000Hz以下,而thigh在此之上。five的F2起始位置頻率稍微比較低,在1 200Hz,并且很明顯地往上升。而thigh的F2起始位置在1 250Hz),但擦音的噪音和共振峰的運動的差別都非常小。(24)Peter Ladefoged,Vowels and consonants.Blackwell,2001,pp.56-57.

      從音變角度看,言語交際包括說話者和聽話者雙方,因而促發(fā)音變的起因有說者啟動和聽者啟動。前者與發(fā)音生理相關,后者與聽感相關。Ohala指出當語音信號進入聽者耳朵后,聽者如何解讀該信號與語音變化有關。當聽者對所接收的語音信息出現錯誤解讀時,音變便可能發(fā)生。(25)John Ohala,The listener as a source of sound change. In Papers from the Parasession on Language and Behavior,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eds.by Carrie Masek,Roberta Hendrick,&Mary F.Miller.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the Universtiy of Chicago.1981,pp.178-203.因此,我們認為閩東方言中新派θ>f音變是由于二者在聲學上具有相同特性,且聽覺上比較相似造成的。(26)附此一提,Peter Ladefoged認為f、θ二者聽感差別不大,英語是少數包含f、θ這兩種音的語言之一。不過漢語方言中也有一些存在f、θ對立的情況,如山東方言。至于閩東方言(如福清、周寧),其聲母系統(tǒng)中原本沒有f,θ>f的音變使f得以產生,目前θ和f并未構成對立的音位。

      此外,古非組和曉組部分字,個別方言讀f、v,也是擦音x的唇齒化音變。如尤溪湯川話,“風”fo?1,“肺”fεu5,“萬”vai6,“王”vo?2(參看李如龍、張其興)。(27)李如龍、張其興:《尤溪縣方言志》,福州:海峽書局,2015年,第229頁。

      (八)腭化音變

      腭化是語音史上的重要音變歷程。一般認為閩語尖團有別,且未歷經腭化音變(有些方言描寫中將Ts組聲母遇細音看作是腭化音T,但不與見組相混)。但現代閩語出現了音位合并的腭化音變。例如,閩東福鼎白琳鎮(zhèn)來源于x的聲母遇細音腭化為,而來源于s(或θ、?)的字遇細音并未腭化,從而構成音位對立:“想”θio?3≠“響”io?3,產生新的音位//(參看秋谷裕幸)(28)[日]秋谷裕幸:《閩東區(qū)福寧片四縣市方言音韻研究》,第21頁。。尤溪城關話ts、tsh和t、th之間尚無區(qū)別音位的作用,但s和構成音位對立:修siu1≠收iu1(參看李如龍、張其興)(29)李如龍、張其興:《尤溪縣方言志》,第6頁。。閩中方言古曉組和非組部分字今讀逢細音腭化為?。如,永安,“輝”?yi1,“少”?i3,“血”?yε7。

      塞擦音和擦音的發(fā)展不同步。k、kh、x如果有不一致的行為,往往是擦音不同于塞音。

      朱曉農從漢語歷史音韻出發(fā),指出:“腭化過程是逐步擴散的:首先由喻母(j)擴散到其他喉音x上,然后是kh,再是s,最后波及ts、tsh。”(30)朱曉農:《方法:科學的靈魂》,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38頁。閩東、閩中方言的腭化即以x為開端的創(chuàng)新音變。

      (九)塞音、塞擦音、擦音的弱化

      從比較閩方言看,古船禪母字在其他閩語讀ts、tsh、s,古見母字讀k。因此,閩北、閩中方言讀零聲母、、l,均是一種弱化創(chuàng)新音變。

      三 閩語韻母的創(chuàng)新音變

      (一)歌豪不分

      歌豪不分就是果攝歌韻與效攝豪韻讀音相混(見表1)。閩語多數方言點體現此特點。

      表1 閩語歌豪同讀對比

      它作為閩語文讀層的特點,見諸宋人筆記。陸游《老學庵筆記》:“四方之音有訛音,則一韻盡訛。如閩人訛高字,則謂高為歌,謂勞為羅?!濒攪鴪蜓芯苛恕度卧~》中85家福建詞人1 805首詞的韻字,首次系統(tǒng)地利用宋代的第一手語言材料來考察宋代閩方言現象,發(fā)現現代閩語猶存的歌豪通押、支魚通押等特點在宋代即已存在。(31)魯國堯:《宋代福建詞人用韻考》,載呂淑湘等編《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集——慶祝王力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周年》,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年,第350—384頁。劉曉南從《全宋詩》和《四庫全書》中輯錄宋代福建詩人294家,歸納出宋代閩方言9條語音特點,第一條就是閩音的歌豪通押??梢姼韬劳舻奶攸c給時人以十分強烈的感受,而現代閩語中普遍的歌豪相混現象至少也能上推到宋代。(32)劉曉南:《宋代福建詩人用韻所反映的十到十三世紀閩方言的若干特點》,《語言研究》1998年第1期,第155—170頁。

      果攝字在唐宋以前讀a,但唐宋以后,漢語各大方言幾乎都經歷了元音高化的歷史音變:a>>o。王力研究南宋朱熹反切,將歌戈擬為。(33)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264頁。喬全生認為歌韻到唐五代時開始向o轉變,這種轉變表現在反映唐五代西北方音的幾種文獻(如,梵漢對音、漢藏對音和變文)用韻中。到11世紀回鶻文漢字譯音,歌戈開口一等已經變?yōu)閛了(如,“羅lo”)。(34)喬全生:《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39頁?,F代北京話中果攝字的主要元音讀成舌面后半高元音o,有的念成。浙南吳語讀為u則是進一步高化。而豪韻由*ɑu后高化為、o,從而與歌韻同讀,則體現了閩語比官話更快的創(chuàng)新音變。

      (二)支微入虞

      “支微入虞”是指中古止攝合口三等支微韻和遇攝合口三等魚虞韻合并。一些學者曾圍繞該問題展開過討論(35)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二,1993年,第104—105頁。 張琨:《漢語方言中的幾種音韻現象》,《中國語文》1992年第4期,第253—260頁。張光宇:《吳閩方言關系試論》,《中國語文》1993年第3期,第161—170頁。顧黔:《通泰方言音韻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77—180頁。王洪君:《層次與演變階段——蘇州話文白異讀析層擬測三例》,《語言暨語言學》2006年第1期,第63—86頁。王為民:《“支微入魚”的演變模式及其在晉方言中的表現》,《語言科學》2011年第6期,第640—650頁。鄭偉:《“支微入魚”與現代方言》,《語言暨語言學》,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2年,第887—928頁。。該現象見于吳、老湘、徽、客、贛、閩等南方方言及部分官話方言。張光宇指出這一現象經由合音而來:*ui>y。(36)張光宇:《漢語語音發(fā)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109—110頁。

      從閩語看,各次方言在轄字數量和所涉中古韻類上不盡相同,以閩北方言的轄字和所涉韻類最廣。閩北方言的支微入虞在建甌、政和、松溪等地都普遍存在,所轄的韻類包括止攝合口三等支脂微韻和蟹攝合口三四等祭齊韻,有的(如石陂)還包括蟹攝合口三等廢韻(見表2)。

      表2 閩北蟹止撮口韻讀對比

      閩南方言體現這一特征的例字不多。如,廈門、泉州、潮州、晉江等閩南方言中,只有止攝合口三等脂韻“龜”讀如虞。廈門“龜居拘”ku。張光宇認為“龜”的音變過程:*kuei>kui>ky>ku,和吳語“龜”(*ky>ty)有共同的來源。(37)張光宇:《吳閩方言關系試論》,第161—170頁。

      閩東主要見于止攝合口三等少數字,魚虞字讀y的比較多。如,福州“喙”tsy5,水(本字或認為“沝”)tsy3,魚虞韻“煮”tsy3,主tsy3。

      閩中方言比較少,如沙縣“葵”ky2(參看李如龍)(38)李如龍:《福建縣市方言志12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2頁。。

      因此,閩語“支微入虞”體現它與其他南方方言及部分官話方言的創(chuàng)新音變。

      (三)灰泰入虞

      “灰泰入虞”即指蟹攝合口一等灰泰韻與遇攝合口三等虞韻(包括魚韻)同讀。如,石陂“背刀~”py6,松溪“背”py6。

      從歷史音韻看,灰泰入虞是《切韻》以后的音變現象,不見于中古以前的文獻,是音韻創(chuàng)新。關于音變過程,鄭偉提出:*uei>uiei>ei>yei>yi>y。(39)鄭偉:《音韻學:方法和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260頁。

      周寧“水”字,《周寧縣志》記為tsyi3,yi一韻轄“水詭軌鬼傀縷屢壘儡蕊蕊磊”等字。(40)周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周寧縣志》,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第633頁。如果將《縣志》看作是早期的讀音,則鄭偉提出的音變過程中的yi則為周寧y的前身。

      (四)曾梗合流

      對比以北京為代表的官話和閩語各方言曾梗文讀的音類關系(見表3)。

      表3 北京話與閩語曾梗文讀層對比

      北京話曾開一和梗開二陽聲韻和牙喉入聲韻同讀,曾開三和梗開三四合流。與之相比,閩南則體現為曾開一三、梗開二三四的全面合流。閩東、閩北的分合關系與北京相似,但北京曾開一入聲非牙喉音和硬開二入聲非牙喉音仍能區(qū)分(ei:ai),而閩東、閩北則無別。因此從整體上看,閩語文讀層體現出比北京為代表的官話更大程度的合流創(chuàng)新。

      (五)介音的歷史音變

      1.介音的轉移。介音由前變后的轉移可以說是閩語的一大特色音變,而且覆蓋多個韻攝、多個語音層次,使閩語體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以層次最為明確、表現最為顯著的宕攝開口三等文讀層為例(見表4)。

      表4 閩語宕攝開口三等文讀層對比

      2.介音的消失。一般認為《切韻》合口一等帶-u-介音。不過-u-介音消失的速率不同。(42)張光宇:《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年第4期,第346—358頁。以閩語果攝開合口一等文讀層為例(見表5)。

      表5 閩語果攝開合口一等文讀層對比

      廈門歌戈無別(戈*uo>o),福州、建甌見系有別,其他聲母合流。這體現了-u-在牙喉聲母后最后消失,即該聲母對-u-介音有保護作用。對比官話的開合口有別,閩語開合無別是一種創(chuàng)新音變。

      3.介音的產生。閩語白讀的一大特點是中古開口韻出現大量合口-u-介音韻讀。且看表現最為顯著的山攝開口一二等(見表6)。(43)閩東沒有相對應的合口一讀,有可能是層次替換,對于此處音變的解釋沒有重要參考意義,暫時忽略。

      表6 閩語山攝開口一二等白讀對比

      閩南、閩北山攝開口一等讀合口白讀的最多,遍及所有聲母來源字,開口二等只見于莊組和個別唇音和影母字(廈門,“拔”pua8、puat8,“晏”u?5/an5)。從分布條件看,開口一等是無條件的,而開口二等有條件且與聲母有關。開口一等的音變較好解釋,一等為后元音,易裂化為合口韻母:*-->-u->-ua-(廈門)>-uε-(建甌)>uI?(建甌)。開口二等原為-a-元音,莊組變?yōu)閡a應從聲母去解釋。吳瑞文假設該層發(fā)生元音后化音變:*a>ɑ/_{n,t},之后具有與開口一等相同的音變起點,從而發(fā)生復化(uɑ>ua)。(44)吳瑞文:《論山攝開口字在共同閩語中的演變與層次》,《中國語言學集刊》2012年第1期,第177—238頁。

      (六)舌尖元音(*、*)的變化

      舌尖元音主要見于止攝開口三等。從共時音系看,閩語雖為一套塞擦音聲母,但聲韻配合關系反映其音變模式(見表7)。

      表7 閩語止攝開口三等文白層對比

      從白讀層語音模式看,三地一致:精莊章知同讀,均為i。從文讀層語音模式看,廈門、建甌呈現精莊/章知格局,福州則為精莊章/知。結合官話語音史,知組依卷舌化進程可分為知二與知三,知二與莊組先發(fā)生卷舌(塞擦化),知三則保持塞音狀態(tài)較久。這也是福州止攝文讀層只有知組仍讀i,而精莊章讀u(應經歷過卷舌化)的原因。

      文讀層音值的不同,從層次角度說,源語進入閩語后,經過本地音系的改造和本地音系的折合。而從語音史看,這個源語的面貌應該是舌尖元音。朱曉農將舌尖元音放入舌位圖中,舌位在中央區(qū)域(與、相對的高頂出位)。(45)朱曉農:《說元音》,《語言科學》2008年第5期,第459—482頁。從音值變化看,*、>u(廈門、建甌)是一種后化,而*、>y(福州)是一種前化,均體現由于舌尖元音的游移性而引起的創(chuàng)新音變。

      (七)鼻化韻與成音節(jié)鼻音韻母的形成

      閩南方言的鼻化韻十分豐富,在此僅討論韻讀比較特殊的成音節(jié)鼻音與高元音鼻化韻,以觀察鼻化韻、成音節(jié)鼻音、鼻音韻母之間的轉換機制。以下是閩南方言成音節(jié)鼻音在各韻攝大體面貌(見表8)。

      表8 閩南方言鼻化韻、成音節(jié)鼻音韻母、鼻音韻母對比表

      宕、江攝表現一致,從舒促不平行比較即可知陽聲韻主元音原本為o。*o?到?,中間經歷:*o?>u>?。由u到?,是因為鼻化的高元音u相當于一個成音節(jié)鼻音?,二者在發(fā)音部位上相當(舌體向后,軟腭下垂,鼻腔通道打開)。所以u是鼻音韻母向成音節(jié)轉化的橋梁。u與?之間的轉換只要對比宕攝開口三等(非莊組)讀音也可獲知(見表9)。

      通過舒促對比和方言比較,閩南內部的音變鏈可以描述為:*io?(i?)>i?(汕頭)、i(漳州)>iu(廈門、泉州)>i?(漳平)。由廈門、泉州的iu變?yōu)檎钠降膇?,即體現鼻化高元音u相當于一個成音節(jié)鼻音?。

      因此,鼻化韻、成音節(jié)鼻音與鼻音韻母之間的轉換是閩南方言的一種創(chuàng)新音變。

      (八)鼻化元音的滋長

      閩南方言的鼻化元音十分豐富,除上文提到的鼻韻尾變?yōu)楸腔舻那闆r外,還有不少中古陰聲韻讀為鼻化韻。如廈門,“鼻”ph2,“易”6,“罵”m?5;潮州,“虎”hou3,“好”hau3,“畏”u6,“幼”iu5,“愛”a5。一般而言,低、中元音比高元音更易鼻化。朱曉農指出:“原因在于發(fā)低元音時口腔張大,舌骨肌的一端會帶動軟腭使它下降,咽-鼻通道可能會出現漏縫,從而引致鼻化音?!?46)朱曉農:《說元音》,第459—482頁。閩南方言的這些鼻化韻有的為高元音,與中古來源無對應關系,亦找不到接觸而產生的證據,應屬其內部自身的創(chuàng)新音變。

      (九)韻尾的演變

      韻尾的演變在閩語中的創(chuàng)新性可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白讀層演變速度快于文讀官話層。中古-m、-n、-?、-p、-t、-k較完整地保留在閩南文讀層中,而閩東、閩北均已合并或發(fā)生入聲韻尾的消失。閩南白讀層的韻尾的演變則比文讀層更快,陽聲韻讀為鼻化韻,入聲韻讀喉塞尾。以廈門山攝文白讀為例,見表10:

      表10 廈門山攝文白讀音層對比

      從韻尾看,文讀與中古n/t相對應,而白讀出現鼻化、喉塞尾、自成音節(jié)等韻母。一般認為白讀代表早期形式,文讀為晚期形式,但韻尾表現顯示白讀比文讀變化的速度更快。閩南文讀為唐宋來源,而白讀韻尾則體現比唐宋官話層更大的創(chuàng)新。

      表11 閩東方言入聲韻尾對比

      二是,韻尾的減少。如閩東、閩北、閩中一些方言陽聲韻只有?一種韻尾,閩北、閩中一些方言入聲字無塞音韻尾,并入相應的舒聲韻中。從語音史看,陽聲韻尾的合并比大部分官話更顯著,入聲韻尾和大部分官話相當的韻尾演變速度相當。

      三是,-m尾的增多。閩中的永安、三元方言-m尾韻涵蓋咸、宕、江、通等攝字,永安還包括山、臻、梗的部分陽聲字(個別在三元也讀-m尾)。如,永安,“蠶”tshɑm2,“忙”m2,“墻”tsiɑm2,“網”m3,“光”kɑm1,“窗”tshɑm1,“胸”xm1,“單”tum1,“村”tshum1,“形”xam2,“橫”xm2。

      這三種情況,第一種屬于比較早期的創(chuàng)新音變,第二、三種屬于比較晚近的創(chuàng)新音變。

      (十)閩東、閩北的韻母變化

      松緊韻母被看作是閩東方言區(qū)別于其他閩語的重要特征之一。即在共時音系層面,往往存在韻母以聲調為條件的互補分布。如,福州緊音i?出現在陰平、陽平、上聲,松音ei?出現在陰去、陽去,二者互補。近年來專文討論閩東方言的變韻有諸多成果,寧德、福安、周寧等閩東北片韻母系統(tǒng)歷時與共時層面的交互越來越受到關注。如,戴黎剛《閩東周寧話的變韻及其性質》(47)戴黎剛:《閩東周寧話的變韻及其性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78本第3分,第603—628頁。、《閩東福安話的變韻》(48)戴黎剛:《閩東福安話的變韻》,《中國語文》2008年第3期,第216—227頁。、《閩東寧德話的變韻》(49)戴黎剛:《閩東寧德話的變韻》,《語言學論叢》第43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129—163頁。,杜佳倫《閩東方言韻變現象的歷時分析與比較研究》(50)杜佳倫:《閩東方言韻變現象的歷時分析與比較研究》,《漢學研究》2010年第3期,第197—229頁。,陳澤平《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51)陳澤平:《福安話韻母的歷史音變及其共時分析方法》,《中國語文》2012年第1期,第58—67頁。,葉太青《閩東方言寧德霍童話的變韻現象》(52)葉太青:《閩東方言寧德霍童話的變韻現象》,《語言科學》2014年第2期,第169—178頁。,陳麗冰、吳瑞文《寧德方言的變韻及期歷時意義》(53)陳麗冰、吳瑞文:《寧德方言的變韻及期歷時意義》,《漢語學報》2014年第4期,第31—40頁。。從音變時間看,閩東韻母的這一變化是晚近創(chuàng)新,陳澤平指出,在《戚林八音》等明清反映福州的韻書中,并未出現這一特點。(54)陳澤平:《福州話的韻母結構及其演變模式》,載陳澤平著《閩語新探索》,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第1—23頁。

      從共時音系看,閩北方言似乎并不存在如閩東聲調與韻母之間的直接對應關系,即通常所說的“變韻”現象。不過杜佳倫指出閩北存在韻母以聲母為條件的音變,在“高元音復化音變”這一韻母音變方向上實與閩東的變韻相通。例如,石陂、建甌的i韻在建陽、崇安、松溪的非章見系變成i或ei。石陂、建甌、建陽的y在松溪的非章見系復化為?y,崇安則所有見系字讀為u。因此杜先生提出“閩東乃以聲調為分化條件,閩北則以聲母為分化條件”。(55)杜佳倫:《閩語歷史層次分析與相關音變探討》,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第448—452頁。

      可將閩東、閩北韻母的變化看作是系統(tǒng)內部自然發(fā)生的、以語音為條件的創(chuàng)新音變。

      (十一)舒聲促化

      閩東一些方言存在舒聲促化現象(見表12),閩清坂東話陰去調陰聲韻來源字與陰入調中的-尾字合流,使得喉塞尾韻母大大增加:(56)坂東話這一現象如果處理為聲調問題(短促調),將入聲韻母來源字并入陰聲韻去聲字,則韻母數量可大大減少。

      表12 閩清坂東話促化韻母表

      閩東其他方言不成系統(tǒng)的舒聲促化字也屬于此種情況。如,柘榮:布puo7=剝puo7;閩清城關:“霸”pa7=“百”pa7。

      四 閩語聲調的創(chuàng)新音變

      (一)調類與中古的對應關系

      與中古音系統(tǒng)或吳語相比,閩語的聲調數量不一,雖有存古,也有不少創(chuàng)新之處??煞譃橐韵聨追N調類創(chuàng)新類型:(57)閩北方言聲調與中古音之間錯綜的關系,陽平分甲乙兩類,被稱為“第九調”,一般認為是受語言接觸的結果,因此不視為閩語內部自然的創(chuàng)新音變。閩語中也有保守調類體現,如建寧上聲雖一類,但濁上讀上聲,而未歸陽去。

      7個調類,陽上歸去,上聲僅一類(如閩東、莆仙、一些閩南方言);

      7個調類,去聲不分陰陽(如泉州閩南方言);

      6個調類,入聲僅一調類(如尤溪,濁入歸陰平,清入為入聲);

      6個調類,去聲和入聲各僅一調類(如沙縣;沙縣湖源話一些古濁入歸陰平,古濁去歸陽平);

      5個調類,無入聲調類(如沙縣青州話,平上分陰陽,去聲一類,入聲混同去聲;泰寧平去分陰陽,上聲一類)。

      此外,有些方言調類雖比較多,但內部的分合關系比較復雜。如永安共6個聲調:陰平、陽平、陰上、陽上、去聲、入聲。但調類與中古聲母清濁并不完全對應。古濁聲母入聲字今多與濁聲上聲字相混,“是”=“十”s4,“戶”=“服”xu4。

      (二)音節(jié)類型與聲調的分合

      1.開尾合調。閩東部分方言存在罕見的開尾合調現象,即聲調以韻尾的有無發(fā)生合并。如,寧德虎浿、九都、周寧咸村上聲和陽去在開尾韻中已失去對立,都讀作陽去(如虎浿,倒=盜t41),帶韻尾的字則保持上聲和陽去的區(qū)別(如虎浿,“?!眡ai41≠“害”xai41)(參看秋谷裕幸(58)[日]秋谷裕幸:《閩東區(qū)寧德方言音韻史研究》,《語言暨語言學???系列之六十),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18年,第3頁。)。閩清部分鄉(xiāng)鎮(zhèn)存在開尾韻在平聲中的合調現象,都讀陰平(如閩清坂東,“知”=“遲”ti35),帶韻尾的字則保持陰平和陽平的區(qū)別(如閩清坂東,“冰”pi?35≠“瓶”pi?53)(筆者2019調查),形成韻母和聲調的如下表13對應關系:

      表13 閩清坂東話平聲與韻母的關系

      2.開尾分調。屏南代溪話陰平內部存在依韻尾有無而產生調類分化的對應關系:開尾字調值為2(“豬”ty2),帶韻尾的字調值為42(“堆”ty42)。下表14是該方言單字調(語料來自葉太青(59)葉太青:《屏南代溪話音系》,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第8頁。):

      表14 屏南代溪話單字調

      (三)舒聲促化

      前文所說的舒聲促化現象往往也帶來聲調的部分合并。如,坂東話陰去調陰聲韻來源字與陰入調中的-尾字合流,即陰去調字大大減少,而陰入調字增多。如:“蟲宅海蜇”=“澈”tha7;“架”=“格”ka7;“到”=“桌”t7;“課”=“曲”khuo7;“布”=“剝”puo7。

      (四)調值變化

      閩方言調值的變化主要出現在新派。例如,通過微觀觀察,我們發(fā)現閩東方言還存在諸多聲調變異現象。以閩清坂東話為例(本人2019調查),該方言共7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其中,不少聲調均存在多種變異形式,以陽平和陽去兩個調類的讀音情況為例。下面選取4位發(fā)音人的基頻曲線進行對比(1b陽平,1b’為同一發(fā)音人的陽平變異;3b為陽去)(60)聲調起點從韻腹的起點算起,在語圖上從元音的第二個脈沖算起,終點為周期波變不規(guī)則處,全文所有數據的處理保持相同的標準。每類舒聲調各獲取等分點上的11個基頻數據。降調基頻終點是在寬帶圖上的基頻直條有規(guī)律成比例的間隔結束處。相關討論參看袁碧霞:《兩折調的形成及變異——福建閩清方言的個案分析》,《語言研究》2021年第2期,第65—71頁。(見圖1—圖4):四位發(fā)音人陽平調差異很大:老男1為明顯的彎降調;老男2則出現兩種形式,一為降調,一為兩折調;青男1和青女1均為比較典型的兩折調。

      圖1:老男1 圖2:老男2 圖3:青男1 圖4:青女1

      五 結 語

      閩語的創(chuàng)新在聲、韻、調系統(tǒng)中的體現均十分突出,通過官話和方言的比較可以歸納出閩語創(chuàng)新性音變的幾個特點:

      一是各創(chuàng)新在閩語內部次方言中的速度或深淺不一。如“歌豪不分”在閩北方言的表現則不多,“支微入虞”除閩北外其他方言的體現不豐富,韻母的變化只出現在閩東和閩北,閩南內部韻母則比較一致。這也說明了各方言內部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從另一個層面體現保守與創(chuàng)新的共存。

      二是文讀層和白讀層均存在創(chuàng)新音變。以往認為白讀層代表早期讀音,文讀層為晚近來源,前者的保守性更大。不過層次先后與音變快慢并不完全對應。閩語白讀層的創(chuàng)新亦多,如韻尾的演變、閩北來母擦化音變。

      三是現代閩語的創(chuàng)新音變仍在劇烈進行中,許多過去未注意的現象,少見于其他漢語方言的變異正在發(fā)酵中,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例如開尾分調、合調、系統(tǒng)的舒聲促化現象。

      猜你喜歡
      音變閩北閩東
      閩東茶詩中的概念隱喻與轉喻
      閩北水土保持科教園
      閩東才女潘玉珂往事
      海峽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18
      傳統(tǒng)木帆船閩東“復活”
      海峽姐妹(2019年12期)2020-01-14 03:25:04
      閩北革命根據地從這里走來
      紅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12
      閩北七巧節(jié)與蛇“共舞”
      海峽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3:02
      閩東古法制糖“老樹發(fā)新芽”
      海峽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30
      崢嶸歲月里的閩北紅軍醫(yī)院
      紅土地(2018年9期)2018-02-16 07:38:12
      “分”的音變構詞及其句法語義特征
      長江學術(2016年3期)2016-08-23 01:29:30
      漢語單數人稱代詞音變式的功能演變及性質
      語言研究(2015年4期)2015-05-28 12:21:30
      宜丰县| 昌宁县| 永和县| 石台县| 阿克| 平江县| 枞阳县| 修水县| 尚志市| 洛浦县| 常山县| 天等县| 宁夏| 合川市| 汤原县| 柘城县| 平武县| 高唐县| 淮南市| 中江县| 宜兰县| 乌兰察布市| 武宁县| 阳谷县| 自治县| 桃江县| 玉林市| 漳浦县| 晋中市| 金坛市| 黄山市| 阿坝| 东宁县| 郸城县| 丹江口市| 城口县| 喀喇| 上栗县| 高阳县| 柳江县| 永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