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遠慧
讀中感悟是閱讀教學的主要手段,也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方式,它主張以讀促悟,讓學生在讀中悟情、讀中悟境、讀中悟意、讀中悟法。但在當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一是教師用“講讀”代替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忽略了學生的獨特感悟,學生的思維局限于教師設置的“局”中;二是過分放手,學生讀得漫無目的,課堂看似熱鬧,但學生所得不多。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讓他們在個性化閱讀中感知、領悟,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閱讀經驗,抓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導學生一些常見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架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梁,讓學生讀之有效、學有所得。
1.勾畫摘記法。魯迅先生提出,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腦到”,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養(yǎng)成自覺勾畫、批注和摘錄的習慣,在閱讀中把重要的字詞、句段勾畫出來,在筆記上摘錄下來,或者在書本的空白處做記號、寫批注。這種方法注重思考和吸收,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2.快速閱讀法。讓學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況下,快速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快速甄別、濃縮出有用信息,從而把握文本的概要和主旨,達到訓練思維、加快閱讀速度的目的。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教學生圈點和記錄關鍵字詞,讀后要讓學生復述大意和提煉要點。
3.任務驅動法。提前梳理出閱讀文本需要讓學生理解的詞句、文本的思想內涵、作者的寫作技巧及文本的精神要旨等,通過問題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邊讀邊思考,在閱讀和探索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達到閱讀目標。
讀的方式主要有朗讀和默讀兩種。朗讀是一種有聲閱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指導他們去理解和感悟。教師在指導朗讀時,不能停留在要求學生讀輕、讀重、讀快、讀慢,而是要讓學生在讀通讀熟的基礎上,去品味,去反思,讀出感悟,受到觸動。比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提出問題:怎樣理解“圓明園的毀滅是不可估量的損失”?筆者采用多輪朗讀的方法,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朗讀中感受毀滅前的圓明園是何等的富麗堂皇,是世界園林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瑰寶。接著,播放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的視頻,讓學生在視覺沖擊后再去朗讀圓明園被毀滅的段落。通過多次激情朗讀,不但指導了學生朗讀的方法,而且讓他們在朗讀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蕩,獲得理性的思考。
默讀是一種無聲的閱讀,閱讀速度較快。一般而言,突出思考和探究的文本解讀主要采取默讀方式,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對于那些語言優(yōu)美、篇幅較短、音樂性強、感情豐富的詩歌、散文,多采用朗讀的方式進行品讀和感悟,對于篇幅較長、說理性強、記敘和說明性質的文體往往采取默讀更快捷和有效。
朗讀更側重于精讀,理解課文中的重點句、段,品味含義深遠、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去細細地讀、反復地讀、慢慢地品。對于只需要感知課文內容、了解課文大意的內容,更多采用略讀。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靈活選擇精細或粗略的朗讀與默讀,讓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達到引導學生理解、領會文本,受到思想啟迪和情感熏陶,并學會寫作方法和表達技巧的目的。要注意避免朗讀時裝腔作勢、拖腔拿調,不能把閱讀教學變成一場虛偽的表演,變成一場華而不實的賽詩會。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閱讀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沒有感悟的閱讀是一種無效的閱讀,沒有思辨的閱讀是一場無謂的作秀。在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后,還要善于抓住讀和悟的契合點,讓學生學會“悟”的方法,真正悟到課文情理、寫作技巧和思維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法。傳統的閱讀多是“左腦閱讀”。研究標明,語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在人腦中的比例是1∶1000。一般情況下,人腦更容易捕獲、理解直觀、形象的信息。因此教師要采取各種方式,綜合圖畫、視頻、聲音和文字等信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具體可感的時空里,讓左腦和右腦彼此配合,進而品味課文的語言,理解課文的大意,把握思想實質,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讀中質疑法?!疤岢鲆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睂W生從讀到悟的過程,就是從已知領域向未知領域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一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要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多問“為什么”,不斷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經常引導他們:“你還有別的想法嗎?”“課文表達的是這個意思嗎?”“作者為什么這樣寫?”“這句話換一種說法行不行?”要讓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又帶著新的疑問走出教室。二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閱讀水平,合理設疑、層層深入,緩解學生的焦慮和緊張情緒,讓他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思考和提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的思維,讓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聯想遷移法。想象是一個人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訓練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借助經驗自主地進行解構、重建、聯想和拼接,讓學生把平面化的語言文字通過大腦加工變成生動的圖像信息或場景,把靜態(tài)的文本轉化為動態(tài)的情景,進而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重組能力和再創(chuàng)造能力。在此基礎上,要鼓勵學生采取續(xù)寫、戲說、改編等方式對課文進行重新解構,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準確把握。
4.合作交流法。由于小學生綜合認知能力不高,他們的學習必須更多地借助合作交流,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學習和交流互動,讓他們在聆聽中反思,在反思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比如在教授《梅花魂》一課時,因為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出國經歷,更沒有文中外祖父獨特的人生經歷,對外祖父幾次流淚的原因分析僅僅停留在思念祖國、思念祖國的親人這個層面上。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談“分別”的環(huán)節(jié),很多學生動情地談到自己與家人、朋友分別的種種情景,情到深處潸然淚下。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介紹外祖父的人生經歷和政治背景,讓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渴盼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迫切心情,以及“回家”這一愿望因病無法達成的遺憾和痛苦。
5.角色扮演法?!八季S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與思維之間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向前發(fā)展。”學生能夠讀有所悟,離不開切身的體驗和感受。教師要讓學生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通過表演、實驗等方式檢驗閱讀的效果,解決閱讀的疑問。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的表演點,讓學生在分配角色、設置場景、組織語言、推動劇情的過程中,對課文進行再加工和再創(chuàng)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語言表達、團隊協作和溝通交流等多種能力。
閱讀教學的過程,也是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實踐,將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轉化為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讀是感悟的起點,悟是閱讀的目的。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熟練掌握閱讀的方法,在不同形式的自主閱讀中,將文本吸收、內化為個人的獨特體驗,真正做到在讀中悟、在悟中讀,讀思結合、螺旋上升,才能在有效的閱讀和感悟中改進思維方法,提高對文本信息的整合重組和消化吸收能力,進一步提高個人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