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璐
【摘 要】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為做好新時代的家校聯(lián)合工作指明了方向。文章從小學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對如何加強家校合作、提高教育質量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家校共育 教育理念 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
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由傳統(tǒng)觀念中的“家事”上升為建設教育強國的“國事”,也為學校推動家校攜手共育優(yōu)化了制度設計,提供了法治保障。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唯有家校攜手共育,才能將“小樹苗”澆灌成未來的“參天大樹”。然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仍然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小學生在融入校園生活的過程中,容易呈現(xiàn)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有的樂觀開朗,明辨是非,積極向上;有的是非判斷能力差,意志薄弱,缺乏自尊心和上進心。有的知書達禮,尊敬師長,善于與人合平共處;有的沉默寡言,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游離在班集體之外,甚至招惹事非,搞惡作劇,課上隨意跟老師頂嘴。有的勤學好問,上課專心聽講,積極發(fā)言,學習“鉆研勁”十足;有的上課專注力差,眼睛總是處于游離的狀況,需要老師反復提示,才能回過神來,甚至找周圍同學聊天,嚴重干擾教學秩序。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焙⒆拥牧晳T是長期養(yǎng)成的,孩子的教育引導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家庭與學校應當攜手合作,構建協(xié)同育人的長效機制,針對每一個孩子身上的問題,找準原因,因勢利導,久久為功。
二、原因分析
(一)家庭層面
在經(jīng)濟收入大致相同的前提下,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值、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的差異,是造成孩子心態(tài)差異的關鍵因素。有些家長對待子女的成長比較理性開明,善于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與子女交流,分享他們的“小秘密”,為他們的“小成就”喝彩,對學校組織的家長開放日、社會實踐等活動參與積極性較高,平時經(jīng)常與教師交流育人心得,孩子在這樣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成長,往往表現(xiàn)自然、信心滿滿;有些家長性格比較強勢,且有較強的“望子成龍”心情,對孩子的管控過于嚴厲,習慣于居高臨下地以批評樹立自己的威嚴,無形之中在自己與子女之間豎起一道“心墻”,也造成了孩子的自卑心理和與人溝通時的障礙心理;有些家長在處理工作與育兒的矛盾時較難找到平衡點,經(jīng)常忙得顧不上參加孩子的家長會;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缺乏耐心,時間一長,干脆以“躺平”“放養(yǎng)”自嘲,對家庭教育心灰意冷,對自己播種的“樹苗”懶于“栽培修葺”,任其“野蠻生長”,導致孩子情緒容易激動且有較強的逆反心理。
(二)學校層面
在生源質量大體一致的情況下,學校層面對學生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心理疏導的差異,是導致學生表現(xiàn)差異的關鍵因素。有的教師比較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善于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相結合。在評價學生時,既注重檢驗學生的學習能力,也關注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等,能夠及時給予學生鼓勵或者建議。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保持著較為密切的溝通,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教師定期與學生談心談話,愿意成為學生的“大朋友”,在這樣的學校、班級里學習和生活,學生能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更自覺地配合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教學安排,心理健康風險也更小。有的教師則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加看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和學業(yè)成績,一般只有在期中、期末時才會對學生進行表揚和激勵。對研學等實踐活動落實不到位,認為在學生心目中樹立權威形象非常必要,很少深入學生之中與其交流談心,對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不多。
由此可見,要把“小樹苗”培育好,家庭與學校是責任共同體,唯有堅持家校共育,才能更好地為學生的成長成才保駕護航,才能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從學校層面分析,可以從以下方面下功夫,推動家校共育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三、建議與對策
(一)堅持家校共育,要立足“全方位”,更新教育理念
陶行知曾指出,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用多種榮譽激勵學生。家校教育的立足點和落腳點,應該是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共同努力,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進行培育、引導和影響。當前,我國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的全方位成長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將核心素養(yǎng)融入日常教學當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新知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實現(xiàn)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有機結合。以多元化的行為目標評價代替模糊單一的定性評價,在肯定和鼓勵學生的閃光點中尋找突破口,縮短評價的周期性,提高評價的動態(tài)性。比如,可以在學校、班級兩個層面進行“每周之星”的動態(tài)評選,將榮譽擴展到“小勞模”“小才子”“小健將”等類別,激勵學生昂揚向上,樂觀自信、全面發(fā)展。
(二)堅持家校共育,要組建“智囊團”,加強指導服務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當緊密結合、協(xié)調一致。學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家校共育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將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納入每年的年度工作計劃和培訓計劃,把提高家校共育質量作為教師業(yè)務培訓的重要課程。組建家校共育人才庫,將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家長吸收入庫,借助“講師團”“智囊團”等資源,為新入職的教師和低年級學生的家長授課指導、解惑答疑??梢酝ㄟ^建立家長學校、成立家校共育社團等方式,針對學生的特點,分類、分批、定期組織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和實踐活動。要加強調查研究,定期對家長進行家庭教育的困惑與需求進行調研,摸清底數(shù),然后有針對性地邀請相關專業(yè)人員傳授家庭教育的專業(yè)知識和方法路徑,鞏固家校共育的成效。
(三)堅持家校共育,要架好“連心橋”,密切日常溝通
信息時代“屏對屏”的溝通比較普遍,雖然便利,但與“面對面”相比,顯得更加疏遠。當前,很多學校都建立了家校溝通平臺,教師登錄系統(tǒng)就可以通過群發(fā)或者單發(fā)信息與家長聯(lián)系。但有時候屏幕也是一堵墻,讓教師不能切身感受自己所執(zhí)教學生全面而真實的家庭環(huán)境,教師要多去敲一敲學生的家門,去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人員構成以及平時家長對待孩子成長所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式,和家長聊一聊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以及自己的建議。也可以定期梳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需要幫助的地方或存在的問題與短板,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采取分批次座談等方式,通知相關家長來參加小型家長會,避免交流起來大而泛之,興師動眾卻達不到預期效果。相信只要教師與學生和家長真誠交流,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得到了關注和重視,就一定能激發(fā)學生家長參與家校溝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堅持家校共育,要當好“知心人”,關注心理健康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消極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主張通過正向激勵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相對比較敏感,家庭與學校都要加大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力度,多給予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適當?shù)恼蚣?,防止過多過于嚴厲的批評在無形之中讓學生與家長、教師之間產(chǎn)生心理隔閡??梢怨膭罱處熍c家長閱讀心理方面的書籍,增加教師、家長在心理疏導常識方面的知識儲備,并從家長委員會、公益組織、志愿者團隊中吸納具備心理輔導能力的人才,聘請他們長期掛點,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要建立臺賬,通過學校與家庭的共同努力,對他們加強談心引導,讓更多的家庭與學校攜手,守護學生的成長。
家校共育既需要在組織領導、發(fā)展規(guī)劃、資源保障、經(jīng)費投入上加大力度,也需要家庭與學校緊密合作、同向發(fā)力,共同投身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實踐,讓每一個學生都健康成長,讓每一個孩子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參考文獻】
[1]田秀華.家校共育構建和諧教育新生態(tài)[J].江蘇教育,2019(24).
[2]周春華,黃文堅,韓晶.在班級層面開展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實踐[J].中國教師,2020(S1).
[3]梁小玲.家校共育在小學如何有效實施初探[J].中小學班主任,2020(11).
[4]王慧聰.小學家校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途徑和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