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趙潔 梁坤 何軍 汪怡 郭宏
摘要: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是電子商務專業(yè)的必修課。為了進一步改革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體系,改進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開展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主要探索了如何發(fā)揮MOOC和雨課堂的優(yōu)勢,利用好信息技術的手段,將課前、課中、課后的環(huán)節(jié)充分打通,提升師生互動的數(shù)量和質量,促進學生深度參與課堂,提升學生的體驗感和成就感。
關鍵詞: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MOOC;雨課堂;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23)34-0173-04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0 引言
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是電子商務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核心課程,通過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利用計算機技術解決本專業(yè)領域問題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課程設定了技術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將目標設定貫穿到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深刻理解數(shù)據庫理論所能夠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與工具,并能夠綜合運用數(shù)據庫原理與技術去解決企業(yè)管理中的實際問題。在課程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人才提供支持,為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提供保障。
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是省級 MOOC 建設課程,省級“雙基”示范課程。在使用MOOC 資源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借助雨課堂、e 會學、問卷星、優(yōu)慕課等平臺,通過班級討論、小組討論、小組設計和課程群等方式方法和途徑,使用案例啟發(fā)、演示啟發(fā)、提問啟發(fā)等試開展啟發(fā)式教學,在教與學之間打通師生雙向溝通的鏈路。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狀態(tài)及時反饋到老師,老師能及時做出響應。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自覺性,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一直在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感受到被重視。提升學生參與度的同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體驗感和成就感。
1 傳統(tǒng)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課前預習難推進,預習效果難度量
在以往的單純采用線下方式進行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課前預習,遇到的主要問題有兩個。
一是老師無法確定學生是否預習。即使布置了預習任務,但是由于無法跟蹤學生的預習情況,實際上對于學生是否預習并沒有很清晰的了解。二是學生的預習效果較難度量。雖然可以通過課前提問或者習題等試了解學生是否預習了,但是由于沒有信息化技術的支持,老師難以對全體學生的預習效果進行跟蹤。
1.2 課中學習情況難掌握,學生參與度難了解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堂以老師為中心,老師圍繞課程內容展開教學,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中來。雖然也嘗試用多種方法進行啟發(fā)式教學推動學生參與課堂,但是,學生的學習情況老師難以及時了解和掌握。且在傳統(tǒng)課堂上,學生遇到不會或不懂的問題,因為害羞的心理,很少會在當堂提出來,難題可能就會造成累積。
雖然老師可以通過提問、布置課堂練習、小組討論等各種形式推動學生參與課堂,從一定程度獲得反饋。但是,由于缺乏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持,學生的學習情況難以全面反饋。因此,需要利用信息技術和數(shù)據的支持,提升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
1.3 課后復習效果難以全面衡量
課后復習是教學的必備環(huán)節(jié)。但是,當前的大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一種情況,平時上完課書就扔一邊去了。如果布置了必須要上交的課后作業(yè),學生在下一次上課之前還會去看書。但是,如果布置的是無需上交的作業(yè),通過調查可知,大部分學生是不會完成的。
因此,課后復習有沒有做,復習效果如何衡量,除了做作業(yè)和批改作業(yè),有沒有更好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復習的主動性,提升復習的效果等,都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解決以上問題的一個很有效的途徑就是利用網絡上的豐富資源,推進“互聯(lián)網+教育”的深度融合[1]。在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中,本文主要探索了將MOOC和雨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1.4 考核方式較單一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課程的考核方式單一,平時成績的考核數(shù)據來源較單一,不能全面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2]。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只以通過考試為目標,缺乏學習的主動性、持續(xù)性,缺乏課堂參與感和成就感。 因此,需要深化“四新”背景下考核體系的建設,引入OBE理念,將過程性考核納入課程考核體系里來,更好地推動學生對學習全過程的參與。
2 MOOC建設與雨課堂結合的混合式教學
2.1 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MOOC建設
MOOC具有多元化的工具資源,可將多種形式的數(shù)字化資源進行整合。而能夠打破常規(guī)課堂教學中的時空限制,且教學受眾面更加廣泛[3]。因此,筆者自2015年開始關注和探索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的MOOC建設。
2018年省級質量工程項目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MOOC立項,在項目建設期內,項目團隊建成了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課程的微課視頻,并上線了安徽省智慧教學平臺“e會學”平臺。自2020年秋季開始,使用自建的MOOC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探討。歷經2020秋、2021秋、2022秋及2023春的課程教學研究與改革,MOOC在課程教學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通過MOOC的使用及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討,目前已經建設完成的教學資源包括多媒體課件、微課視頻、習題庫、案例庫、測驗、作業(yè)庫、課程評價體系等。
2.2 雨課堂在課程中的使用情況
“雨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的純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有效地支持了當下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改革進程。雨課堂為教學的課前、課中和課后整合了全新的體驗,促進了師生在多個環(huán)節(jié)的互動[4]。雨課堂能夠實現(xiàn)學生簽到、實時答題、師生研討、彈幕互動等環(huán)節(jié),而且所有的教學動作都會以大數(shù)據的形式反饋給教師,實現(xiàn)了課堂數(shù)據采集的功能[5]。
自2021秋開始,教師嘗試在課程教學中使用雨課堂。目前使用比較多的幾個功能包括:課件推送、簽到、實時答題、隨機點名、彈幕、投稿等功能。使用雨課堂同步課件,發(fā)布課前小測、課中練習與小測等,對學生課前課中的學習情況進行更廣泛和深入的掌握,學生學習情況實時地反饋到老師端,老師通過學生參與答題與互動的情況,及時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指導。及時檢測,及時反饋,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極大地提升了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也讓更多的同學更有參與感和成就感。
2.3 混合式教學
混合式教學是一種將線上的數(shù)字化教學與線下的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并借助在線教育資源與信息技術促進課程教學,以達到更加有效的學習效果[6]。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大多采用 PPT 演示及板書的形式,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變成了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yǎng)”活動,以教定學,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存在[7]。影響混合式教學學習滿意度的主要影響因素有交互行為、學習動機、學習氛圍等。想要實現(xiàn)較為滿意的混合式教學效果,需要重視的基本因素包括老師,課程助教,學生的學習背景、學習風格,平臺功能設計等方面[8]。借助MOOC與雨課堂相結合,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短時間內更加全面和深入地掌握基礎知識,并能學有所獲和學以致用[9]。
3 基于“MOOC+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
3.1 課前預習有資源,預習效果更容易度量
傳統(tǒng)學習模式下,學生的預習以書本為主,是否預習及預習效果不好度量。采用了“MOOC+雨課堂”的教學設計后,學生課前預習書本結合MOOC的知識點微課視頻,課前還會通過雨課堂或者問卷星進行簡單的課前小測。知識點微課視頻預習通過“e會學”平臺進行,平臺可以記錄下學生預習情況。通過簡單的課前小測,可以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老師會及時與學生溝通,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自主預習。
3.2 課中學習情況易掌握,反饋及時,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
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缺乏信息技術和數(shù)據的支持,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得到及時反饋。
雨課堂提供了多種交互手段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幫助老師及時調整講課節(jié)奏和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在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的教學中,主要使用了以下交互方式。
1) 對課件標注“不懂”或“收藏”
學生如果有不懂的PPT,可以在學生端直接標注,老師在看到了標注后就會及時進行講解。對于重要的或有難度的或感興趣的知識點,學生可以標注收藏,后面可以深入思考(圖4) 。
2) 彈幕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經常會有一些啟發(fā)式的問題,需要學生們立即給出反饋,這時就可以使用彈幕的功能。通過彈幕的回復,老師可以及時了解某個問題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如果都回答正確,則給予肯定后,繼續(xù)教學。如果某個問題大部分同學回復的是錯誤答案,則說明大部分同學對此問題沒有理解透徹,則需要在了解學生哪里不理解的基礎上繼續(xù)講解。
彈幕功能除了用于回答簡單的問題外,學生還可以用它來提問。以往當老師問大家還有沒有哪里不理解或不懂的內容的時候,有的課堂上可能沒有一個人回復,而實際上確實有些同學有不理解的。但是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好意思當堂提出問題。而使用了彈幕功能后,由于彈幕飄出來的時候是匿名的,所以也鼓勵了學生勇敢提出問題。老師看到彈幕后也會立即進行解答(圖5) 。
3) 投稿
有時候為了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會布置課堂練習,這些課堂練習的答案無法通過彈幕或者練習題來回答,此時,就可以使用投稿功能。投稿功能可以幫助老師全面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并能及時進行反饋。
例如,在講解ER圖時,布置課堂練習根據語義繪制ER圖。學生做練習的過程中,傳統(tǒng)方式下,老師對練習情況進行巡視,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但是,由于座位和時間的限制,無法對所有同學的回答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
在使用了雨課堂后,一方面老師還可以通過巡視進行指導,另一方面,要求全體同學將完成的練習拍照投稿,此時,老師可以教師端快速瀏覽所有同學的完成情況,在了解了大家的情況后,匿名進行點評。
4) 隨機點名
為了突破傳統(tǒng)課堂老師一直講學生一直聽的模式,在課堂提問中,通過雨課堂的隨機提問點名功能進行課堂提問。以往的提問中,為了大家都能有機會被提問,往往會產生規(guī)律性的提問,學生掌握了規(guī)律后就會下意識地不聽,因為反正也不會被提問。為了解決可能存在的消極學習的問題,老師改為使用雨課堂的隨機點名功能,提問同學回答問題。
但在使用中也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現(xiàn)有的隨機點名功能僅能在一堂課內隨機。如果多堂課都采用隨機點名,有可能會有幾位同學經常被點到。筆者期望的是如果之前上課時被點名過的同學,后面幾節(jié)課不會被點到,一直到全部同學一輪下來都被點名了為止,然后才重新開啟下一輪的隨機點名。目前的這種方式不利于讓全部同學參與回答問題,這個問題還需要再向研發(fā)反饋。
5) 隨堂測
課堂練習有多種形式,通過彈幕或投稿可以參與課堂練習,通過隨堂測也可以參與課堂互動。隨堂測的主要目的是及時檢測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對于較難的課堂練習或隨堂測,鼓勵大家進行討論。隨堂測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考大家,而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課堂上的內容。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鼓勵大家全員參與。
3.3 課后復習效果更易衡量,學生知識掌握更全面更有深度
學生既可以使用MOOC也可以使用雨課堂中的課件進行課后復習,結合書本,復習資料較豐富的情況下,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完成課后練習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抄襲作業(yè)的情況。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學生平時上完課,如果沒有課后作業(yè),可能書本都不會打開,更不用說及時復習了。有的學生可能會一直到期末考試之前才會去復習,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在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的教學中,除了在優(yōu)慕課平臺布置課后作業(yè),還在一節(jié)課或一章結束的時候提供給學生復習小測。小測有的在“e會學”平臺上發(fā)布,有的則通過問卷星發(fā)布,讓學生將章節(jié)復習提前,而不是都堆積到期末考試時進行。并將這些復習的完成情況都納入過程考核體系中。這種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提前復習、主動復習。
3.4 借助多渠道數(shù)據分析,構建過程考核體系
通過對學情的全面分析,結合學科發(fā)展和課程在專業(yè)知識體系中的作用,進一步實施因材施教。使用雨課堂中的隨機點名、彈幕和投稿功能,及時了解學生狀態(tài)、學習進度,發(fā)現(xiàn)難點重點知識學生的掌握情況,據此及時調整課程講解進度,對學生標記不懂的問題及時進行反饋,對大部分同學掌握得不太好的知識點進一步講解和拓展。通過及時正向反饋,同學們更加專注于學習,也從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們對課堂的歸屬感和認可度。通過深度參與課堂,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自覺性。
對多平臺收集的學生數(shù)據進行分析,進一步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生情況,并及時將學習情況向學生反饋,進而形成學-練-測-學的閉環(huán)。課前、課中、課后設計了多個環(huán)節(jié)。通過 “e會學”平臺上的微課視頻可以進行預習和復習,通過課前小測可以檢測預習效果,帶著問題去聽課,參與課堂互動,可以有的放矢地解決可能存在的難題。課后練習,及時批改并進行反饋,適當?shù)臅r候進行習題課,引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學有所用,學有所獲”的目的。
借助多種溝通和交流手段,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資源共享和知識生成。為進一步形成及時的教學反饋,在課程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增加相應的學習效果檢測與反饋機制,提升教學效果,進一步完善過程考核,促進師生之間的相互反饋。改進和重新設計的結合過程考核,以結果為導向的課程評價機制。不以單次考試論成績,而是將學生的課堂參與、課前課后的預習復習效果等,均納入考評體系中來,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對整個學習過程的深度參與。
4 結束語
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存在著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學習過程沒有留下痕跡,學習中的體驗無法及時反饋,學生不太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師生互動方式有限等。針對這種情況,筆者一直在嘗試多種信息化手段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MOOC和雨課堂相結合,通過探索,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但是目前還依然存在教學的過程考核體系不夠全面和完善,學生的學習結果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等問題。筆者也在嘗試在課程教學中引入OBE理念,結合課程思政,繼續(xù)推進課程的改革,更好地提升教學效果,構建更加符合“四新”要求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 張瑞,趙潔,郭宏,等.基于騰訊課堂的在線教學設計與實踐[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20,33(5):140-143.
[2] 張微微,唐龍業(yè),郝建華.基于雨課堂的“數(shù)據挖掘” 課程混合式教學[J].科技風,2023(5):115-117,144.
[3] 姜海麗,孫秋華,趙言誠,等.基于雨課堂的教學實踐[J].高教學刊,2019(18):86-88.
[4] 張瑞,趙潔,郭宏,等.經管類專業(yè)《數(shù)據庫原理與應用》MOOC教學探討[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18,31(12):71-74.
[5] 劉思琦.基于“雨課堂” 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6):206-208.
[6] 李艷.信息時代線上線下融合教學活動開展: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學刊,2021(9):113.
[7] 楊振鵬.基于雨課堂的混合式教學在“Access數(shù)據庫應用基礎” 課程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1):57-59.
[8] 李寶,張文蘭,張思琦,等.混合式學習中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的模型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6,34(1):69-75.
[9] 王偉,黃麗蓉,屈喜龍.基于雨課堂的數(shù)據庫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15):157-159.
【通聯(lián)編輯:王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