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科教與樂教的融合與互動:學堂樂歌新解

      2024-01-25 15:10:43康慧芳
      關(guān)鍵詞:樂歌樂教救國

      康慧芳

      內(nèi)容提要: 學堂樂歌既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科學救國”“教育救國”思想的產(chǎn)物,又是中國“樂教”傳統(tǒng)的延續(xù)。學堂樂歌融入近代救亡圖存,并在宣傳“科學救國”思想的過程中發(fā)揮了“樂教”的特殊功能,體現(xiàn)出其“科教”維度。旨在“樂教”的學堂樂歌,作為“科教”的載體和工具,將科學理性觀念與救亡圖存思想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出“科教”與“樂教”的融合和互動。

      鴉片戰(zhàn)爭以后,面對“中國向何處去”的叩問,有識之士曾給出不同的答案,“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維新救國”“教育救國”一度成為近代中國思想的主潮。誕生于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也曾一度成為救亡圖存與國民塑造的重要工具。當時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歌曲這一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shù)形式,傳遞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思想,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宣傳共和意識,體現(xiàn)出中國“樂教”的傳統(tǒng)。在“科學救國”的思想影響下,學堂樂歌承載起“科教”的歷史使命,通過歌詞傳播科學知識與文明,從學堂走向社會,起到啟蒙和鼓舞民眾的歷史作用,進而體現(xiàn)出其“科教”維度。學堂樂歌成為溝通音樂教育與科學教育的橋梁,實現(xiàn)了“科教”與“樂教”的融合與互動。本文試圖以近代中國“科教”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為著眼點,在“科教”與“樂教”相融合的歷史和文化境遇中,對學堂樂歌進行新的詮釋。

      一、“科教”與“樂教”的融合

      西方近代科學與中國的淵源,與“救亡”的時代主題息息相關(guān),而近代國人對西方科學技術(shù)的認識,也經(jīng)歷了從視西方科技為“奇技淫巧”到力圖“師夷”的轉(zhuǎn)變?;赝麣v史,當工業(yè)革命在西方國家如火如荼地展開時,中國依舊是一個自詡“天朝上國”的古老國家,直到英國用堅船利炮轟開中國的大門,一些有識之士才逐漸意識到世界發(fā)生的巨大變化,開始關(guān)注和了解西方,進而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劇,科學救國的思想逐漸興起,并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fā)展為“科學救國”的社會思潮。

      鴉片戰(zhàn)爭后,林則徐第一個注意到西方船堅炮利的厲害。林則徐說:“竊謂剿夷而不謀船、炮、水軍,是自取敗也?!雹俨⒄J為,“精之則不患無以制敵”②。魏源也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科學救國”思想初現(xiàn)端倪。

      19世紀60年代,基于“師夷之長技”的策略,洋務派開始興辦洋務,并提出“中體西用”,即把西方科學技術(shù)嫁接在中國封建體制之上。中學與西學的這種體用關(guān)系和地位,是洋務派在救亡圖存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雙重需要中提出的,恰好暴露出這種“拿來”與“致用”的實用理性精神及其階級屬性。因此,洋務派的“西顧”只能停留在器物層面,而未涉及西方科技背后的人文。對西方器物及科學技術(shù)的追求成為洋務派實現(xiàn)“自強”與“求富”的唯一理想路徑。洋務派認為,西方科技始終是一種富國強兵的工具,難怪后來的維新思想家嚴復和梁啟超疾呼樹立“科學精神”。為滿足洋務的需要,并進一步深入認識西方科技,洋務派興建各類各式學堂,培養(yǎng)專門的技術(shù)人才,如軍事學堂(如天津水師學堂、江南制造局操炮學堂)、翻譯學堂(如京師同文館、廣州同文館)、專業(yè)技術(shù)學堂(如上海電報學堂、天津西醫(yī)學堂)等③。新式學堂的建立及有關(guān)西方科學與近代技術(shù)課程的設置,開啟了中國近代“科教”的歷程。1887年,西學正式列入“科考”④。但遺憾的是,這一時期,新式學堂學生對自然科學只是“葉公好龍”,重書本而輕實踐(驗),在其人生觀中,“學而優(yōu)則仕”仍扮演著重要角色,使得來自西方的“科學”失去西方“人文”,難以在中國形成真正的“科教”氛圍。另外,官員還反對新式學堂學生學習藝術(shù),接受美育。如福州船政學堂學生因?qū)W習繪畫(“西學大宗”)、音韻(“初習西學,必先調(diào)音翻切,或有類于歌詞”)而被視為“有荒本業(yè)”⑤,終被“舉報”。這不但影響了“科教”,還延緩了近代“科教”與“樂教”之間的融合與互動。盡管此前,部分教會學校已開設“樂歌課”(如1842年馬禮遜學堂增設音樂課,為此馬禮遜學堂被認為是“現(xiàn)知中國人最早在新式學校中接受音樂教育的學堂”⑥),但在整個洋務運動中,西方的科技仍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與科技相隨的人文卻被忽視,因此未能給“科教”與“樂教”的融合和互動營造有利的文化語境。

      “紙上得來終覺淺”。洋務學堂的教育體制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終究不能克服“理”“技”分離的弊端。洋務運動的破產(chǎn)使國人意識到,對于西學,國人似乎只取其“表”而忽視了其“里”。在西方強大的科學技術(shù)背后,還有科學的“道”層面的東西,以及伴隨西方科技發(fā)展的人文。進而認識到,學西在“學”而不在“器”。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出國人對西方科學吸收不足,使國人意識到中國舊有的精神框架與現(xiàn)代趨向不適應,轉(zhuǎn)而追求科學精神。正如一位論者論及這一轉(zhuǎn)向時所說的:“與對過去精神權(quán)威信仰的減弱相隨而來的是對掌握使西方物質(zhì)強大的科學精神的渴望?!雹咭钥涤袨楹土簡⒊瑸榇淼木S新思想家發(fā)現(xiàn)并證實了這種“渴望”,其特別注重科學教育的思想啟蒙價值,主張講西學、開民智,興辦新式學堂、創(chuàng)辦報刊與學會,提倡科學文化,暢言改良政治、教育制度,以造就“新民”。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何以救國,對這一問題,康有為提出“專從事于物質(zhì)足矣”⑧,主張“物質(zhì)救國”,認為“科學實為救國之第一事”⑨;但維新派主張對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zhì)性變革,并從此“開始了較為廣泛的西方科學文化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⑩。在維新派的推動下,光緒帝下詔獎勵工藝,1898年清政府頒布《振興工藝給獎章程》,肯定和鼓勵學習西方的科技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更重要的是,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并規(guī)定了從初等小學堂到大學堂不同學段的科學教育課程。這一新學制的確立成為近代科學教育體系建立的基礎(chǔ),為“科教”的形成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科教”與“科學救國”思想開始有了實質(zhì)性的關(guān)聯(lián)。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也將“科教”視為“科學救國”的一種重要實現(xiàn)方式。但這一時期的“科教”仍旨在“實用”,其關(guān)注點聚焦在西方器物文明、應用技術(shù)、自然科學、政治制度等方面,因此具有局限性。盡管如此,《奏定學堂章程》為改變舊的教育思想與體制打開了一個缺口,為“科教”開啟了一扇大門。這正如一位論者所言,“戊戌興學的意義,不在于直接招收了多少學生,而是最終以朝廷名義正式確立西式教育的趨向,向社會預示了學堂科學取代舊學教化的前景”?。同時,《奏定學堂章程》也規(guī)定新式學堂須開設作為“隨意課”的“樂歌”課,這是“科教”與“樂教”融合的萌芽?!皹犯枵n”獲得了合法地位,學堂樂歌從此全面興起,并逐漸由學堂傳播到全社會,體現(xiàn)出其“樂教”的作用。

      新式學堂中“樂歌課”的設置與學堂樂歌的全面興起,為科學的傳播和發(fā)展提供了較大的可能,而救亡圖存的時代主題則促成了“科教”與“樂教”的融合和互動,推動中國近代科學教育體系的形成。與此同時,“科教”也撥動了學堂樂歌的琴弦,奏響了救亡圖存的時代樂章。

      二、 以“樂教”促“科教”

      “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中國以“禮樂”文明著稱,有先王制禮作樂以實現(xiàn)教化民眾的說法,古人甚至把音樂與國家興亡相聯(lián)系。因此,古代統(tǒng)治者通過音樂表達國家意志、社會制度和政治理想,并在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樂教”思想體系。儒家強調(diào)以禮樂治國,“樂教”成為維護傳統(tǒng)社會秩序的重要方式,“樂”(尤其是“禮樂”)也因此具有了公共性和政治性,貫穿全民日常生活。近代以降,隨著救亡圖存緊迫感的加劇,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基于中國“樂教”傳統(tǒng),對音樂與國家、國民關(guān)系展開思考,并提出類似“樂之淫正,民族之興亡系焉”?的觀點。晚清的知識分子深信音樂(“正樂”)能夠培養(yǎng)國民的國家意識。因此,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學堂樂歌得到了戊戌運動知識分子的重視,被認為其有助于救亡圖存、啟蒙心智,具有培養(yǎng)、教化國民的作用,并由此開啟了近代學校音樂教育。這便是“樂教”促“科教”的思想基礎(chǔ)。

      由此可見,“樂教”像“科教”一樣,也負有救亡圖存的使命,為學堂樂歌承載“科教”思想提供了可能。從1903年曾志忞在《江蘇》上公開發(fā)表學堂樂歌到“五四”前,學堂樂歌迅猛發(fā)展,“并在中國各地特別是東南沿海城鎮(zhèn)的新式小學和中學里傳唱開來,形成學堂樂歌運動的一個高潮?!?不難看出,學堂樂歌的高潮是伴隨著“科學救國”思想而掀起的,體現(xiàn)出“科教”與“樂教”的融合與互動,推動了20世紀初科學思想的廣泛傳播及“科教”“樂教”的發(fā)展。

      比如,《黃帝歌》(梁啟超詞,佚名曲,1904年)中唱道:“溫溫我祖名軒轅,世界文明先??嘉慕趟忝鳉v元,還將醫(yī)藥傳。科學思想尋厥源,文明吾最先。嗟我子孫遺傳繼續(xù)乃祖之光榮!”?該曲反映出了梁啟超的“科學救國”思想和“科教”觀。梁啟超力倡科學,認為在中國各學科中,“最缺者則格致學也”?,并將科學與迷信對立。梁啟超認為:“科學之力日盛,則迷信之力日衰;自由之界日張,則神權(quán)之界日縮?!?同時,其十分重視“樂教”,強調(diào)音樂在思想啟蒙中的不可替代性,認為音樂是塑造國民的一大“要件”?;诖?,梁啟超大力支持音樂團體與組織的建立。比如,亞雅音樂會以“發(fā)達學校社會音樂,鼓舞國民精神”?為宗旨,開展“樂教”,體現(xiàn)了梁啟超的“樂教”思想。梁啟超為其作《黃帝歌》,并撰文說:“今欲為新歌,適教科用,大非易易。蓋文太雅則不適,太俗則無味。斟酌兩者之間,使合兒童諷誦之程度,而又不失祖國文學之精粹,真非易也?!ㄒ呗裕﹣喲乓魳窌闪?,鄙人嘗應會員諸君之命,撰《黃帝》四章。該會第一次演奏,即首唱之;和平雄壯,深可聽,但其詞弗能工也?!?由此可見,《黃帝歌》表達了梁啟超的民族自豪感和以“樂教”促“科教”的意圖。

      又如,《格致》(華振詞,法伊爾曲,1906年)唱道:“茫茫大海骨董品,離離奇奇真富盈。非天之磨蕩無以生,非地之蘊蓄無以存。動植礦物遍地紛倫,詎離算術(shù)考察精。聲光化電尤研究,標本儀器辨分明。各國賽會資歷練,眼界豁如意象增。縱云歐美新學問,格致發(fā)明推圣經(jīng)。愿吾青年酌古又準今,他日博學乃成名。”?歌中倡導的“格致”體現(xiàn)出“科教”思想,并顯露出“科教”與“樂教”的融合和互動。在中國古代文化語境中,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樣,曾是讀書人的人生信條,反映出儒家的道德意識。朱熹的所謂格物,就是“即物窮理”,但其格物之學主要強調(diào)智與德的關(guān)系,側(cè)重道德層面。晚清中國學術(shù)經(jīng)歷了從“格致”到“科學”的轉(zhuǎn)換,體現(xiàn)出近代科學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對話與相互調(diào)適,也反映出學術(shù)思想變化的軌跡。起初,傳教士借“格致”一詞對接西學,馮桂芬也把算學、光學、化學等稱為“格物至理”之學,有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學之意。1866年,丁韙良用“格物”對應西方的“natural philosophy”。此后,林樂知在所翻譯的《格致啟蒙》一書中用“格致”指陳廣義的科學知識,“格物學”指物理學。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格致學”的含義逐漸延伸到工藝技術(shù)層面。在19世紀80年代出版的兩版《科學導論》譯本(《格致小引》與《格致總學啟蒙》)中,“格致學”(或“格致之學”)與science對譯?。張之洞從中西二分的角度比較“格致”,“《中庸》天下至誠,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是西學格致之義也。(《大學》格致與西人格致絕不相涉,譯西書者借其字耳。)”?在其看來,中學的“格致”兼有形上形下之意,在“治心”;西學的“格致”則在“物”,是與傳統(tǒng)儒家倫理相分離的“應事”之學;包含《大學》中的形而上的精義是西學中所沒有的。嚴復贊賞西方文化在學術(shù)上的“黜偽而崇真”,通過《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天演論》等文章,架構(gòu)起以“西學格致”為中心的學術(shù)體系,并顯露出西方實證主義的痕跡。隨著國人對“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入,“格致學”的西學屬性逐漸呈現(xiàn)出獨立的學術(shù)形態(tài),“科學”的非道德化也為“科學”取代“格致”奠定了基礎(chǔ)。綜上所述,這首題為《格致》的學堂樂歌,寄托了當時國人的“科學救國”思想,具有以“樂教”促“科教”的意圖。

      再如《競爭》(佚名詞曲,1906年):“競爭競爭,天然淘汰,世界日翻新。黃與白競,風云大陸,優(yōu)者先占勝。南與北爭,江河流域,適者得生存。士農(nóng)商工,爭名競利,鼓動進文明。不畏強御,不避艱險,完我獨立身。鐵血主義,于今為烈,何日睹升平?”?不難看出,其中的“競爭”曾一度為近代社會的“熱詞”。1898年,嚴復所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即《天演論》)出版,使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進化論思想在國內(nèi)產(chǎn)生熱烈反響。胡適曾說:“在庚子辛丑大恥辱之后,這個‘優(yōu)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公式確是一種當頭棒喝,給了無數(shù)人一種絕大的刺激。幾年之中,這種思想像野火一樣,延燒著許多少年人的心和血?!煅荨锔偂蕴鞊瘛鹊刃g(shù)語,都漸漸成了報紙文章的熟語,漸漸成了一班愛國志士的‘口頭禪’。”?這也表明,知識分子樂于在“天演”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中探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軌跡。嚴復曾引用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物各競存,最宜者立’,動植如是,政教亦如是也”?)闡述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诖?,其提出“與天爭勝”的“強行”的觀點,認為只有通過斗爭才能保種,這正如歌曲中所唱的,萬物的進步皆由競爭而來。嚴復主張通過“競爭”實現(xiàn)民族“自存”,“所謂爭自存者,謂民物之于世也,樊然并生,同享天地自然之利。與接為構(gòu),民民物物,各爭有以自存?!?“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規(guī)律雖不可逾越,但人類可以發(fā)揮能動性去爭生存而避免被淘汰。這給憂患中的國人以巨大鼓勵,使國人重拾未來中國崛起的希望。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一系列外辱使國人意識到“落后就要挨打”,而此時“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無疑為國人的救亡圖存注射了一支強心劑。綜上所述,《競爭》一歌體現(xiàn)出“樂教”思想,闡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詮釋了具有“科教”思想的“天演論”,最終體現(xiàn)出以“樂教”促“科教”的努力。

      此外,還有《辟占驗》《鐵道》《閱報》?等樂歌,或號召國人破除迷信,或傳播科學知識,具有啟蒙思想、教化民眾的作用,也充分體現(xiàn)出以“樂教”促“科教”的旨意。

      音樂教育屬情感教育,能引起人的共情。近代音樂教育家劍虹指出,音樂教育為中國教育所需,而要“積蓄實力,革新庶政”則須從小學音樂教育開始。因此,劍虹提倡“多編國歌,叫醒國民,發(fā)揚其愛國之心,鼓舞其勇敢之氣,則茫茫禹甸,翻獨立之旗,開自由之花,日月為之重光,山河為之生色,其效可計日而達”?。在其看來,音樂對社會、政治和軍事均能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使人有合群之美德,有進取之勇氣,有愛國之熱誠者也。”?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音樂的感化力,如涓涓細流浸潤人的心田,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自覺,是“樂教”助力“科教”的內(nèi)在機制。學堂樂歌溝通了“科教”與“樂教”,為晚清民初“科學救國”提供了一種教化國民的實踐范式。不難發(fā)現(xiàn),學堂樂歌在一定意義上代替了傳統(tǒng)“雅樂”(“正樂”),承續(xù)中國“樂教”傳統(tǒng),成為20世紀初開展“科教”的教科書。用“樂教”促“科教”的學堂樂歌與其賴以存在的新式學堂一樣,“成為人的近代化的重要途徑,……(引者略)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規(guī)范、思維行為方式發(fā)生劇烈震動,對于更新民族心理素質(zhì)、改良文化土壤結(jié)構(gòu)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三、“科教”與“樂教”的互動

      在學堂樂歌中,“科教”與“樂教”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一方面,不僅是因為學堂樂歌作為“樂教”的一種形式,在較大程度上成為“科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從思想內(nèi)涵上看,學堂樂歌對科學的崇尚、對迷信的批判及其本身所承載的“科學救國”理想,為20世紀初的“科教”作了較為厚實的鋪墊。另一方面,“科教”不僅僅是學堂樂歌開展“樂教”的目的,而且使得學堂樂歌的“樂教”具有基于救亡圖存和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合理性,進而推動了學堂樂歌的興起與發(fā)展。因此,“科教”與“樂教”的融合和互動,具有相互“饋贈”、互為前提、互為條件、互為實現(xiàn)方式的意味。

      學堂樂歌一開始就具有“科教”的意圖和旨意。意味著以“樂教”面貌出現(xiàn)的學堂樂歌,以其“科學救國”的內(nèi)涵,推動了“科教”,為后來科學主義思潮的崛起提供了重要鋪墊。在早期學堂樂歌中,“科學救國”思想蘊含于其救亡圖存和富國強兵的訴求中。辛亥革命后,學堂樂歌的“科學救國”思想則蘊含在對“共和”的歌頌中。正是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學堂樂歌得到較大的發(fā)展,其“科教”精神進一步激發(fā)國人對科學精神與科學方法的熱衷和篤信??v觀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科學主義思潮,可發(fā)現(xiàn)學堂樂歌的“樂教”對“科教”具有推動作用。正如歐洲啟蒙運動勾勒出一幅以科學為名的世界圖景,五四新文化運動也以“德先生”和“賽先生”為旗幟,制定出進一步改革中國社會的方案。其中對“賽先生”的崇尚,在一定程度上與此前學堂樂歌的“科教”精神及其所承載的“科學救國”理想是分不開的。五四知識分子賡續(xù)了戊戌知識分子的“科教”精神,廣泛地介紹西方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創(chuàng)辦報刊雜志宣傳科學知識。陳獨秀曾說:“吾人對于事物之概念,綜合客觀之現(xiàn)象,訴之主觀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謂也?!ㄒ呗裕┙鷼W洲之所以優(yōu)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quán)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作為新一代知識分子,青年學生日臻成熟,成為推動科學主義思潮崛起的重要力量。例如,任鴻雋、楊杏佛等人認為,“中國社會的落后,主要是中國科技落后,只有科學才能救中國?!?為此,其創(chuàng)辦科學社與《科學》月刊,向國內(nèi)大量介紹西方科學知識與理論?!翱茖W”被作為一種價值取向面向大眾宣傳,甚至呈現(xiàn)唯科學主義的端倪。正如一位論者所言,“科學已確乎被泛化與提升為一種‘主義’,并漸漸滲向知識學術(shù)、生活世界、社會政治各個領(lǐng)域?!?據(jù)統(tǒng)計,五四時期的162種報刊雜志中,有關(guān)自然科學的文章約660篇,而《科學》在1915—1924年間刊登介紹科學的文章達約1 100篇之多。?這種科學主義思潮與長期以來學堂樂歌對“科學救國”思想的傳播不無關(guān)系,可以說學堂樂歌對科學的崇尚和篤信、對迷信的批判和摒棄,與五四精神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在《剪辮》《戒賭》《文明結(jié)婚》?及《嘲舊神詩》《玉皇怨》《嫦娥怨》?等歌曲中,即可窺見一斑。陳獨秀曾指出,“一切宗教,都是一種騙人的偶像:阿彌陀佛是騙人的;耶和華上帝也是騙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騙人的;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無用的騙人的偶像,都應該破壞!”?這段話即可作為上述一致性的佐證。綜上所述,學堂樂歌的“科教”精神與“科學救國”理想,在一定意義上為五四時期科學主義思潮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積淀。這是“樂教”對“科教”的“饋贈”,也是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所在。但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樂教”促“科教”的學堂樂歌,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戊戌新文化運動的揚棄而黯然退場。但以“樂教”助推“科教”這一在學堂樂歌中醞釀、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在20世紀中國新音樂中得以延續(xù),并可在一個世紀以來的兒童歌曲中可找到注腳。

      “科教”使學堂樂歌的“樂教”在救亡圖存和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中的合理性及其對學堂樂歌興起與發(fā)展的推動,限于篇幅,不再贅述。

      結(jié) 語

      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延續(xù)了中國“樂教”傳統(tǒng),并通過“樂教”助推“科教”,宣傳“科學救國”思想,因此具有基于救亡圖存和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歷史意義。如果說學堂樂歌中的“科教”思想反映出中國文化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內(nèi)在要求,并成為救亡圖存的必然。學堂樂歌中的“樂教”精神,既反映出時代的要求,又是中國“樂教”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v觀古今中外,“樂教”都是重要的一科,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學堂樂歌作為“實用理性”的產(chǎn)物,在20世紀初因“應需”“致用”登場,經(jīng)歷了從戊戌到五四的文化洗禮,見證了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學堂樂歌本身又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歷史文本,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文化從“言技”而“言政”進而“言教”這一歷史轉(zhuǎn)變的縮影。旨在開展“樂教”、承載“科學救國”理想的學堂樂歌,助推“科教”,創(chuàng)造出“科教”與“樂教”的融合與互動模式,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對國民科學觀,以及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塑造,因此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你喜歡
      樂歌樂教救國
      樂教 善教 教有特色 愛學 會學 學有方法
      ——長春市第一中學學校特色
      《朱載堉<六代小舞譜>學術(shù)復原與“樂教”》(插圖)
      中國音樂學(2022年3期)2022-10-27 09:49:36
      科學救國的和平使者
      寄秋聲
      龍榆生與錢仁康:新體樂歌的創(chuàng)作實踐研究初探
      一生踐行“科技救國”
      學堂樂歌對中小學音樂教育之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孔子樂教思想研究述評
      學堂樂歌對當代音樂教育的啟示
      韶樂· 樂教與美育——《韶樂》的歷史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
      贵定县| 蒲江县| 清流县| 桦川县| 塔河县| 同仁县| 龙海市| 手游| 门头沟区| 洛隆县| 微博| 容城县| 井研县| 顺义区| 靖远县| 偃师市| 大兴区| 栾城县| 桂阳县| 刚察县| 桦川县| 方正县| 临湘市| 大理市| 西青区| 砀山县| 德州市| 廉江市| 晋宁县| 八宿县| 内黄县| 防城港市| 景洪市| 土默特右旗| 桂林市| 咸丰县| 桐柏县| 潜江市| 奉化市| 曲周县| 麟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