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史記》的立傳態(tài)度與書寫關(guān)懷

      2024-01-27 06:58:38趙寅君郭萬金
      傳記文學 2023年11期
      關(guān)鍵詞:立傳太史公司馬遷

      趙寅君 郭萬金

      《史記》創(chuàng)體立傳,以人物為中心?!耙粋€人的性格,興趣及其作事的步驟,皆與全部歷史有關(guān)。太史公作《史記》,最看重這點。”作為新史學的倡導者,梁啟超對此極為看重,以之為《史記》異于前史的特殊標識,稱其“每篇都有深意。大都從全社會著眼,用人物來做一種現(xiàn)象的反影,并不是專替一個人作起居注”[1]。梁啟超的格外欣賞多半帶有現(xiàn)代學人于舊傳統(tǒng)中發(fā)現(xiàn)新思想的習慣思路,他說:“歷史由環(huán)境構(gòu)成耶?由人物構(gòu)成耶?此為史界累世聚訟之問題。以吾儕所見,雖兩方勢力俱不可蔑,而人類心力發(fā)展之功能,固當畸重。中國史家,最注意于此,而實自太史公發(fā)之?!盵2]其著力闡發(fā)的《史記》書寫意識不僅可以對話世界史學,更有著源遠流長的古老傳統(tǒng)?!妒酚洝返囊浴叭恕睘楸靖灿谌A夏文明的人文孕育,從孔子的傷人之問,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司馬遷的天人之究,始終保持著對人間秩序的特別關(guān)注?!叭酥鶠?,其美惡之極,乃與天地之流通而往來相應(yīng)。”[3]天人關(guān)系之微妙,具體于人事成敗,論定于后世褒貶。“自太史遷創(chuàng)史法,易《春秋》編年為本紀、世家、列傳,皆綜一人之本末始終而備著其行跡,異其等分而不異其事義,遂為后世史法相沿不可易之體?!盵4]千百年間,人物無數(shù),入史者不過寥寥,取舍序列之中,又見太史公之權(quán)衡論斷?!啊洞呵铩范竽苄惺窓?quán)者,其人不少概見,吾謂惟太史公足當之。何以明其然哉?本紀者,記天子也,而項羽、呂后則入之。世家者所以記諸侯也,而孔子、陳涉則入之。無識者莫不疑其為例之不純矣。不知彼以天下人民為重,非第為一姓記存亡也。至孔子則以為萬世師道之所在,又明其尊圣之心,史官與奪之權(quán),操之在己?!盵5]《春秋》寓褒貶于事,《史記》寄進退于人。對于本紀、世家、列傳之體例,后儒頗有議論,要皆以其義例不嚴,取舍無序,而爭辯重心即為司馬遷的立傳態(tài)度與書寫關(guān)懷。

      因義立傳

      所立傳者何人?“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盵6]明確的道德限定顯然有著高于一般身份地位的優(yōu)先權(quán)。列國君臣,其數(shù)眾矣,唯明賢忠義者,才可為傳記。司馬遷于《三王世家》稱:“古人有言曰‘愛之欲其富,親之欲其貴’。故王者疆土建國,封立子弟,所以褒親親,序骨肉,尊先祖,貴支體,廣同姓于天下也。是以形勢強而王室安。自古至今,所由來久矣。非有異也,故弗論箸也。燕齊之事,無足采者。然封立三王,天子恭讓,群臣守義,文辭爛然,甚可觀也,是以附之世家?!盵7]三王雖為皇室之后,卻非因此入史,世家所以載記,正因“天子恭讓,群臣守義”的人間秩序之弘揚,不言其事,僅記其文,要旨即在對明君忠臣之間倫理精神的揄揚。本“無足采”而記之,取舍之間,正可略窺司馬遷之用心,若其自述《史記》百三十篇所作因由,“義”字之出現(xiàn)最為頻繁。

      儒家素稱仁義,在整個《史記》中,“義”字出現(xiàn)頻次約為“仁”字的兩倍多,將近500 次。從某種程度而言,《史記》可謂因“義”而作,為儒家之“義”傳,司馬遷進退人物大抵以能否“合乎義”為權(quán)衡。義之為尺衡標準,每待于“利”之對照,義利之辨被視作傳統(tǒng)思想之第一要義?!墩撜Z》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朱熹引楊時之語曰:“君子有舍生而取義者,以利言之,則人之所欲無甚于生,所惡無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義哉?其所喻者義而已,不知利之為利故也,小人反是?!盵8]由此而論,《史記》所特別拈出的“死義”正即“舍生而取義”之詮解。《史記》于“利”并不諱言,更為商賈列傳,以至有“崇勢利而羞賤貧”[9]之譏。然而,正因其于“利”的充分認識,才可凸顯出“義”之珍貴?!啊┦罓幚S彼奔義’,太史公于敘《伯夷列傳》發(fā)之。而《史記》全書重義之旨亦不異是。書中言利處,寓貶于褒。班固譏其‘崇勢利而羞貧賤’,宜后人之復譏固與!”[10]人之生,為利欲之最,“死義”者的舍生取義,足以說明“義”之重逾生命。《史記》以人為本,然人之所立,在“義”而不在“身”,故以“義”者為貴,其中又以能“舍生取義者”為最,為太史公所激賞,寫得奇肆磊落、慷慨縱橫,虎虎有生氣。以氣而言,英雄俠烈之壯懷激烈,自可動人心魄;以事而言,豪俠言行之縱橫恣肆,固有越禮任情。司馬遷于此,再三表白其心。

      其傳魯仲連曰:“魯連其指意雖不合大義,然余多其在布衣之位,蕩然肆志,不詘于諸侯,談?wù)f于當世,折卿相之權(quán)?!盵11]傳游俠則曰:“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捍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至如朋黨宗強比周,設(shè)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12]司馬遷承認魯仲連的“不合大義”以及游俠們的“不法”,卻從另外的視角為其辯護,較之卿相之尸位素餐、權(quán)貴之巧取豪奪,俠烈之“豪”別有義氣貫注,雖言行激烈,卻與素餐豪奪者不可同日而語,故《史記》為之立傳,以表彰其“義”。至若田橫之節(jié)義,則慨然稱之:“田橫之高節(jié),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余因而列焉。”[13]言辭之中的自信擔當實已表露出因“義”立傳的價值取向。

      太史公自序己意,明言:“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盵14]于立傳之志最是剴切,“扶義”二字尤為生動,佐助扶持,成就大義,傳主之形象因之挺立,司馬遷立傳之心因之凸顯。“史遷剖判六家,建立十書,非徒記事而已,信足扶明義教,網(wǎng)羅治體?!盵15]“扶明義教”,一語中的,如太史公自言:“取予者,義之符也?!盵16]何取何舍,所受所予,隱于其后的正是義利之辨的古老傳統(tǒng),取舍得失間的人格聳立成為《史記》立傳的基本態(tài)度與深層關(guān)懷。

      史料之闕,其來尚矣;史料之富,不可窮盡。面對千變?nèi)f化、數(shù)以億計的古今人事,如何取舍,至關(guān)重要。是否能以單一的標準尺度切割內(nèi)涵豐富的古今變化?是否能以簡單的統(tǒng)一模式規(guī)范多彩多姿的人間萬象?司馬遷所成的“一家之言”并未如此單調(diào)。“司馬遷《史記》,本紀書表世家,固不免偏于政治,詳于貴族。然其篇數(shù),僅占六十,而列傳七十篇,大都詳載文化,自管、晏、老、莊、孟、荀、申、韓、孫、吳、蘇、張、計、范諸子,以及仲尼弟子,漢代儒林,屈、賈、鄒、枚、司馬、淮南之文學,扁鵲、倉公之方技,以及諸子百家,莫不詳為列傳,或連類附見,前既言之矣。他若諸叢傳中如循吏、酷吏、刺客、游俠、日者、龜策、滑稽、貨殖等傳,大抵詳察社會,精言民事,而文臣武將,則僅舉其犖犖大者?!盵17]如此豐富的人物群像,足以輻射社會全體。有限篇幅下的豐富史載自然不能平分筆墨,得以挺立紙面者大抵皆“扶義俶儻”之士,卿相權(quán)貴雖位尊一時,若無忠義之行,亦略而不書。

      人微義重

      《史記》為人樹傳,諸如姓氏之貴賤、身份之尊卑、地位之高下,皆非入傳之所據(jù)。杞雖為夏禹苗裔,血統(tǒng)高貴,然“微甚,不足數(shù)也”[18]。“滕、薛、騶,夏、殷、周之間封也,小,不足齒列,弗論也?!盵19]雖系出身高貴的圣王后裔,然因其微小,無關(guān)于天下興亡,故不足稱述。再如“周武王時,侯伯尚千余人。及幽、厲之后,諸侯力攻相并。江、黃、胡、沈之屬,不可勝數(shù),故弗采著于傳。”[20]先世圖有侯伯之爵位,然不能守、不能傳,無關(guān)生民利害,故不足與列。于本朝權(quán)貴,既稱“孝武時丞相多甚,不記,莫錄其行起居狀略”[21],又言“內(nèi)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shù)也”[22]。頻頻出現(xiàn)的否定語詞恰恰表明司馬遷的取舍態(tài)度?!白陨晖兰嗡乐?,景帝時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為丞相。及今上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fā)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盵23]勉強提及姓名者,無功可言,不過“丞相備員”,雖位極一時,卻未達到《史記》的立傳標準。等級社會的尊卑次序因史家的歷史眼光而突破,對于身份地位的一視同仁,已然給予布衣百姓特殊的機會,而向慕“扶義俶儻”的司馬遷對于平凡人物的“立功名于天下”更是尤具關(guān)懷。出身尋常的小人物并無顯赫家世、雄厚背景可以依賴,能于衣食謀生中守義不遷,已為難得,惜“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24]。無職無位、無權(quán)無勢者常不為所重,其善行義舉亦每每為社會湮滅。司馬遷于此深為不平,專意為之發(fā)明表彰,以不廢史官之義。

      首當其沖者,便是帝王將相之外的寂寞學者?!翱鬃訜o公侯之位,而《史記》獨列于世家,尊孔子也。凡列國世家與孔子毫無相涉者,亦皆書‘是歲孔子相魯’,‘孔子卒’,以其系天下之重輕也?!盵25]《史記》之于孔子,不吝溢美,卻未神化,寫其貧賤,寫其困厄,寫其周游而不用,述其德,述其學,想見其為人。誠如其言:“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鬃硬家?,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26]特別強調(diào)的“孔子布衣”于“世家”中熠熠生輝,司馬遷之良苦用心亦卓然表見。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寫道:“獵儒墨之遺文,明禮義之統(tǒng)紀,絕惠王利端,列往世興衰?!盵27]《孟子荀卿列傳》以騶人孟軻發(fā)端,緊隨其后的是騶子之屬:騶忌、騶衍,及淳于髡、慎到、環(huán)淵、接子、田駢、騶奭等,均在此列。這些人都曾在稷下講學,有著“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的共同標識,并博得了“命曰列大夫,為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的尊崇。再次是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的荀卿,也頗受重視,曾三為祭酒,卻因讒言而不得長久。公孫龍、劇子、李悝、尸子、長盧、吁子等因“世多有其書”被一筆帶過。最后提到的是墨翟。騶衍是“干世主”的成功典范,淳于髡以承意觀色為務(wù),亦得厚遇,然“終身不仕”。孟子不合于世,荀子三為祭酒而受讒,文直事核的敘述中以“以學干世”為主導關(guān)注,不枝不蔓,施以濃墨的人物書寫中深蘊春秋筆法,全傳的褒貶意味在“此豈有意阿世俗茍合而已哉”的慨嘆中盡顯無遺。在“天下方務(wù)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的時代風潮之下,孟荀之儒術(shù)自然不合于世,略早些的墨子其實同樣也是“不合”序列上的人物?!肮耪吒毁F而名摩滅,不可勝記?!逼浜笏钐N的正是太史公為生前寂寞者立傳表彰的用心所在,對于“好利之弊”的批評是貫穿全篇的主旨,用心表彰的正是儒、墨之“義”。

      寂寞學者之外,司馬遷于鄉(xiāng)曲俠士亦格外留意:“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于世,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shè)取予然諾,千里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茍而已也。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xiāng)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quán)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28]前論學者之寂寞,此述俗儒之淺鄙。俗儒拘泥偏執(zhí),徒誦詩書之文,而不能踐履其道,故為太史公所鄙薄。以司馬遷之奇情磊落,兼以身罹奇禍劇痛,述俠士之義每每語厚意深,“其感慨激烈,憤郁不平之氣,勃勃不能自抑”[29]。人時有緩急,能施以援手,則以為義,無論其貴賤貧富,無論其能否述論圣賢之道,能愛施取予則為仁者義士,此世所共仰,民之所愿,史遷述之而得其慷慨,后世讀之而感其生氣。

      對于人物的認可,以“義”為標尺。如此,萬眾平等,無爵位等級之別,遂有小人物的卓然挺立?!按笊嫌辛⒌?,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盵30]《史記》之樹人,正在“不朽”之傳。小人物雖出身低微,卻無礙其立言行義,或有不廢之言,或建奇?zhèn)ブ?,能持?jié)守義則為有德之士,因之可以不朽。

      褒貶之宜

      “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盵31]作為抽象的傳統(tǒng)理念,義的具體呈現(xiàn)每每以裁制合宜的褒貶面貌呈現(xiàn)。辨得失、論取舍、明是非,大抵因事而言,據(jù)實而論,最為史家心法。國史之褒貶,自《春秋》已明??鬃幼匝?,“知我”“罪我”皆本《春秋》,何以知?何以罪?要在褒貶得中,進退合理。如司馬遷者,可謂知圣人者,其言:“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盵32]所謂“三王之道”為褒貶所據(jù)之理,“人事之紀”為褒貶所據(jù)之實,由此排除各種嫌疑,判斷各種是非,道理分明而證據(jù)確實,反復質(zhì)疑辨析,而后才得善惡褒貶,賢與不肖,各得其所。史職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凡史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后之作者,在據(jù)事跡實錄,則善惡自見。然此尚非淺陋偷惰者所能就,況褒貶邪?”[33]所謂“直書其事,善惡自見”,即要求史家的記述不含褒貶色彩,一路平實的敘述中基本沒有修飾形容,既無有心的回護,更無刻意的貶低?!肮槭氛?,不選事而書,故言無美惡,盡傳于后。若事皆不謬,言必近真,庶幾可與古人同居?!盵34]于此,太史公可謂深得敘事妙旨?!把噪m簡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遺,儉而無闕。”[35]沖淡自然,不事涂抹。愛憎之意不露言表,行文中的無美無惡并不意味著褒貶態(tài)度的缺失。司馬遷以繼《春秋》為志,于褒貶之意用心最深?!肮湃俗魇?,有不待論斷,而于序事之中即見其指者,唯太史公能之?!盵36]顧亭林此言甚是。司馬遷行文不露聲色,褒貶暗蘊其中,深得《春秋》之法?!督故瞎P乘》嘗引程伊川云:“子長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徑以外……讀子長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解其宗。”[37]

      “蓋君子之為史也,非獨以紀其事,將以善善而惡惡也。夫善之已形,惡之已著,人皆能言之,惟其事在擬議之間、幽隱之際,非君子不能知之。而不為明之,則難遵而易畔,是故《春秋》之所褒貶,或言近而指遠,或文與而實非,或彼此異辭,或前后異旨,所謂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也。”[38]《史記》繼《春秋》而作,其褒貶之用心多在敘事之中,“史公著書,上繼《春秋》,予奪稱謂之間,具有深意,讀者可于言外得之。”[39]如《史記》所敘“趙氏孤兒”故事,綜匯前代之說,別采故老傳聞,隱進退于細微,寓褒貶于行文,通觀各色人物,情態(tài)各具,即便最用力揄揚的程嬰、杵臼,亦不諱言其“謀取他人子”的失德之行;品行低劣的諸將群體最是史遷鄙夷對象,然而,敘事之中亦無一句微詞,至于急功近利的司寇屠岸賈,既寫其論罪索孤的不近人情,又暗惋其身死族滅的可悲結(jié)局。于晉景公則曲筆微詞,隱約以見,亦回避了《左傳》所言趙氏家族的專橫與穢亂。太史公“卓識遠見,微言晦志,不拘牽于世俗之論,而自抒發(fā)其意,亦有得《春秋》之一端”[40]??鬃又洞呵铩贰半[而不避,諱而不飾……故諱者,隱約以見,猶未失直筆之旨”[41]?!妒酚洝匪岳^《春秋》,亦在于此。

      因褒貶以見善惡,“其褒貶奈何?直書其事,使人之善惡無所隱而已矣”[42]。史家之褒貶見于所書之事,其善惡去取自有不同。“夫天下善人少而惡人多,其書名竹帛者,蓋唯記善而已。故太史公有云:‘自獲麟以來,四百余年,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廢而不載,余甚懼焉?!雌淞x也。至如四兇列于《尚書》,三叛見于《春秋》,西漢之紀江充、石顯、東京之載梁冀、董卓,此皆干紀亂常,存滅興亡所系。既有關(guān)時政,故不可闕書。但近史所刊,有異于是。至如不才之子,群小之徒,或陰情丑行,或素餐尸祿,其惡不足以曝揚,其罪不足以懲戒,莫不搜其鄙事,聚而為錄,不其穢乎?抑又聞之,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而斗筲之才,何足算也……語曰:‘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故賢良可記,而簡牘無聞,斯乃察所不該,理無足咎。至若愚智畢載,妍媸靡擇,此則燕石妄珍,齊竽混吹者矣。夫名刊史冊,自古攸難;事列《春秋》,哲人所重。筆削之士,其慎之哉!”[43]史家褒貶理念之體現(xiàn),在揚善,而不在書惡。對于與興亡無關(guān)的宵小丑行,尚不足于列。史筆直書其事,不露褒貶之辭,所書之事,以勸善為本,于奸惡之事,非關(guān)乎興亡大事,則筆削不書。

      以此反觀《史記》所述趙氏孤兒故事,并無特別的奸惡之人,諸將之勢利、屠岸賈之功利,皆不足以稱亦奸惡。太史公的敘述亦無特別的對立傾向,其重心所在,仍是節(jié)義精神之凸顯?!妒酚洝钒虌腓凭手傲x”,并未彰諸將及屠岸賈之“惡”。然而,作為著墨頗重的小人物,程嬰、屠岸賈正為褒貶群體中代表人物,此褒彼貶,升降之間,遂有善惡忠奸的對立與拉大。程嬰的立孤、死義自是忠良義士的化身,而屠岸賈則因參與滅族、索孤,而成為酷吏之代表。傳統(tǒng)社會素有“禍不及妻兒”的寬容,斬草除根的殘酷冷血使屠岸賈成為“忠良滅門”的始作俑者,更在后世的文學敘述中成為奸惡之臣的典范樣板。作為《史記》中的小人物,司馬遷無意彰顯的屠岸賈之“惡”,因其著力表彰的程嬰之“義”而放大,在后世漸漸成為忠奸對立的文化代言。所謂褒貶之宜,恰在于此。

      “史界太祖,端推司馬遷?!盵44]《史記》之作,“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奔攀ベt之大成,別開百代之規(guī)模。司馬遷變古創(chuàng)制,“包括上古,收拾遺散,操縱在心,猶時有高遠之意,常人所不能測之者”[45]。自帝王而布衣,于千萬人中擇取立傳,寄寓尤深?!妒酚洝分荆胬嚢偌抑?,于古今嬗變中著意尋繹華夏民族的核心價值,所記人物事跡,澤被廣遠,所載精神氣度,牢籠百代,被譽為“五經(jīng)之橐鑰,群史之領(lǐng)袖”[46]。司馬遷承先賢之業(yè),述往事以思來者,因義立傳,以見著述之本心;綜匯前代之說,別采故老傳聞,于公卿將相外,著意表彰小人物的義行善舉,人微義重,可窺書寫之深意;原始察終,見盛觀衰,隱進退于細微,寓褒貶于行文,勸善懲惡,以為后世教戒?!妒酚洝匪鋈宋锼那в杏?,狀貌各異,文字詳略之下別具軒輊,隱于紙背之后的立傳態(tài)度與書寫關(guān)懷實耐尋味。

      猜你喜歡
      立傳太史公司馬遷
      抒懷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太史公牛馬走”
      讀書(2022年7期)2022-07-15 02:49:54
      太史公“恤”
      太史公“恤”
      任伯年為吳昌碩畫像“立傳”
      中國收藏(2021年2期)2021-03-10 10:08:36
      為鄉(xiāng)土立傳,為農(nóng)民代言——陸軍鄉(xiāng)土題材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
      戲曲研究(2020年3期)2020-02-06 08:57:56
      專家學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為隱名慈善者畫像立傳——《一座城市倍加珍視的秘密》淺析
      傳媒評論(2019年6期)2019-10-14 00:59:16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和平区| 杨浦区| 尚义县| 青神县| 五峰| 陵水| 绥化市| 来宾市| 沙湾县| 牡丹江市| 晋江市| 仁寿县| 崇左市| 阿拉尔市| 碌曲县| 栾城县| 四子王旗| 永登县| 漾濞| 汉源县| 青河县| 赤水市| 乃东县| 吉木乃县| 包头市| 漳平市| 甘南县| 启东市| 石景山区| 慈利县| 新化县| 吉安县| 缙云县| 尚义县| 婺源县| 磴口县| 卓尼县| 安陆市| 广宗县| 水富县| 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