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森 馮黎明 邢少華
【摘要】集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重要形式。湯顯祖的《牡丹亭》是較早使用集唐詩的戲劇作品,劇本中集唐詩與劇情發(fā)展相互呼應,總結(jié)提示,承前啟后,起到為劇情的文學性敘述畫龍點睛、增色添彩的作用。典籍翻譯是中國文化外譯的特殊領(lǐng)域,具有專業(yè)性極強、對譯者翻譯能力要求極高的特點。故本文從國內(nèi)翻譯理論三美論的“意美、音美、形美”三個角度,具體分析許淵沖詩歌翻譯理論在集唐詩翻譯實踐中的運用,感受譯本與原作的對等程度和英譯傳譯的效果。
【關(guān)鍵詞】牡丹亭;集唐詩;三美論
【中圖分類號】H15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8-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8.033
20世紀30年代以來,《牡丹亭》外譯版本已有二十多種,其中許淵沖與其子許明的《牡丹亭》英譯本在2008年出版。許淵沖先生版的《牡丹亭》是漢英對照舞臺本,選譯了原文前半部分的二十五出,并將每五出和為一劇。許淵沖作為“詩譯英法第一人”,一生熱愛中國古典文化,擅長中國古詩和古典文學作品翻譯,對詩歌翻譯方面造詣極深。許淵沖先生談詩歌翻譯時提出的“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形美)對中國詩歌翻譯起到了深遠的影響。故此選擇許譯版《牡丹亭》中集唐詩的英譯文本為研究資料,探究戲曲文學中集唐詩的翻譯策略與翻譯技巧。
一、集唐詩英譯的研究綜述
筆者以“牡丹亭集唐詩英譯”為主題在中國知網(wǎng)進行相關(guān)文獻搜索,最早公開關(guān)于《牡丹亭》中的集唐詩英譯研究成果的人是中國翻譯家汪蓉培先生。汪先生從集唐詩中的原始作者、文本差別、文本理解三個方面記錄了在集唐詩探源方面收獲的大量珍貴研究成果,隨后也記錄了他在翻譯集唐詩過程中為了創(chuàng)造出更佳的譯本所做出的努力和嘗試。黃小涵與林靜(2019)從中國傳統(tǒng)美學理論與翻譯美學理論視角出發(fā),分別從音韻美、意蘊美和接受美三個層面,對《牡丹亭》汪蓉培譯版中集唐詩進行譯者翻譯策略選擇的分析。他們認為藝術(shù)典籍翻譯是譯者在欣賞和追求美的同時,對作品原始美的傳播。譯者扎實的雙語能力結(jié)合對作品的把握方能達到翻譯技術(shù)和美學水平的和諧,最終達到傳遞典籍之美的目的。李雪和閆偉杰(2022)以《牡丹亭》中的集唐詩為例,從認知識解的轄域與背景、視角、凸顯、詳略度分析汪蓉培和白之兩人的英譯版《牡丹亭》中的集唐詩,并進行翻譯策略對比研究。他們認為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將左右譯者對于譯出語言的選擇,針對文化負載詞汪版采用歸化策略,白之采用了異化策略。蔡華(2022)認為汪榕培《牡丹亭》英譯本“集唐詩”英譯韻體形似、英譯選詞合意,在情感互動方面亦“有所云”,譯采紛呈,融通著《牡丹亭》多維時空的“情”緣,體現(xiàn)了譯者“新格律派”的翻譯方法,在《牡丹亭》英譯面貌和譯介進程中的語際交流與輸出潛質(zhì)。整體看國內(nèi)對《牡丹亭》集唐詩的英譯活動的研究囿于戲曲典籍翻譯門檻要求較高,相對小眾,主要是針對汪版和白之版本的翻譯策略對比研究。但是對于中國文化外譯來說,集唐詩的文學價值是翻譯活動中值得一再推敲和深度探索的領(lǐng)域,故本文選用更適合闡釋中國詩詞翻譯策略的三美論來嘗試理解和學習翻譯家的翻譯行為。
二、集唐詩翻譯的“三美”
(一)集唐詩翻譯的意美
《牡丹亭》中的集唐詩單獨看來皆是字字珠璣的優(yōu)秀詩歌,但對《牡丹亭》中“集唐詩”的翻譯應基于劇情發(fā)展和人物特征并結(jié)合理解詩句的原始字面意義,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集唐詩對劇本情節(jié)發(fā)展中充當?shù)目偨Y(jié)和提示的文字功能,做到了詩歌與意境的藝術(shù)結(jié)合,充分反映出集唐詩英譯的意美。許淵沖認為三美論中追求意美是首要的,也最為重要的。縱觀古今,人類給予詩歌非常高的文學地位和社會評價,認為可以“與造化爭功”。當文學的最高形式詩歌與戲曲相融相輔,詩歌能傳達出的信息不僅僅是忠實于功能對等的語義的傳播,還有詩歌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牡丹亭》第二出“言懷”的劇情以敘述柳夢梅真身的相關(guān)情節(jié)為主要篇幅,內(nèi)容涉及柳夢梅身世背景和因夢改名的故事情節(jié)。此一出戲劇為男主角柳夢梅的出場戲和獨角戲。此一出戲中因夢改名的情節(jié)與杜麗娘后花園里尋夢的情節(jié)相呼應,并為二人之后的人鬼相遇埋下伏筆。此一出戲劇的下場詩原文是:
門前楊梅爛春暉,
夢見君王覺后疑。
心似百花開未得,
托身須上萬年枝。
許淵沖的譯文如下:
Before the door spring shines on mume and willow trees,
How could I dream of royal favor as I please?
Unlike the flower in full bloom my heart appears.
Could I grow green as a pine of ten thousand years?
此處集唐詩第一句“門前梅柳爛春暉”中一個“爛”字,點出了柳夢梅的青春面貌,意氣風發(fā)的才子神態(tài)。譯者巧借英文動詞shine來映射男主角熠熠生輝的青年才俊形象。此處的精心選詞,實在別具匠心,妙不可言。第三句用倒裝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男主角心中那未實現(xiàn)的人生理想和抱負猶如盛開在內(nèi)心深處的百花無法向世人展示。第二句與第四句的譯文句式與中文陳述句型不同,譯者采用人物類似內(nèi)心獨白的疑問句,進一步暗示了人物未來命運的走向。譯者融合劇情與詩句,奪取文字深處的涵義,成功暗示了男主既平庸又非凡的藝術(shù)形象。
《牡丹亭》第十二出“尋夢”的劇情敘述杜麗娘對前場夢中與柳夢梅幽會的追憶。麗娘夢醒之后,又執(zhí)著地追尋夢中情人,孤身一人來到花園,按照景點,尋覓夢痕。在作者筆下,杜麗娘的傷感不是消極頹廢的,而是富有熱情和理想,并對不合理的生活現(xiàn)狀心懷反抗。此一出戲劇的下場詩原文是:
[旦]武陵何處訪仙郎?
[貼]只怪游人思易忘。
[旦]從此時時春夢里,
[貼]一生遺恨系心腸。
許淵沖的譯文如下:
Belle: Where is the Peach Blossom Fountain to find my lover?
Fragrant: It would be a pity to find a forgetful rover.
Belle: From now on in spring dream we'll hear song after song.
Fragrant: But one heart-breaking regret will last life-long.
在此處的集唐詩中,作家呈現(xiàn)出了尋夢中的杜麗娘在回味和追憶中雖一往情深,但依舊難掩落落寡歡之情思。首句“武陵何處訪仙郎”出自唐代皎然的《晚春尋桃源觀》。譯者將武陵譯為the Peach Blossom Fountain,字面直譯為桃花泉源,將后花園意譯為女主角春情萌動的發(fā)源地。在第三句中將春夢譽為反復吟唱的生命之歌。第二句和第四句由杜麗娘的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貼身丫鬟唱出,翻譯時采用一般將來時態(tài),借形式最為簡單的主謂結(jié)構(gòu)來感嘆主人公此生情夢交織、跌宕起伏的情路歷程。以簡述繁,留給讀者長久難逝的憂思。
(二)集唐詩翻譯的音美
黑格爾曾說過:“音節(jié)與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對于音美,許淵沖教授指出,“詩要有節(jié)調(diào)、押韻、順口,好聽,這就是詩詞的音美?!敝袊脑姼璋l(fā)展到唐朝,形成了一種新的詩體——律詩和絕句。因為它對每首詩句數(shù)、字數(shù)和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故稱為“格律詩”;因為它產(chǎn)生于唐朝而有別于前代的古詩,故又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唐朝的格律詩有一定的體式,《牡丹亭》中的集唐詩多為其言格律詩,遵循七絕平仄格式,平聲與仄聲相互調(diào)節(jié),使聲調(diào)諧協(xié)。雖然英文詩歌和漢語詩歌都很講究詩的樂感,但用英文表達出平仄格式所體現(xiàn)的韻律感實在不易。許淵沖先生在英譯牡丹亭中的集唐詩時,巧妙運用尾韻,在詩歌翻譯中盡力轉(zhuǎn)化音韻的美化功能,彰顯了高超的詩歌翻譯水平。
《牡丹亭》第五出“延師”的劇情大意為陳最良參加杜老爺面試,通過聘請后,隨即舉行拜師儀式。此一出戲劇的下場詩如下:
(外)門館無私白日閑,
(末)百年粗糲腐儒餐。
(外)左家弄玉惟嬌女,
(合)花里尋師到杏壇。
許淵沖的譯文如下:
Du: In private school the tutor teaches at leisure.
Chen: For a hundred years scholars eat but rice with pleasure.
Du: I'll make a son of my daughter in her bower.
Together: A teacher is sought for from flower to flower.
此處下場詩的大意是說在私塾教書大概是個清閑的事情,清貧的陳老師找到了一份差事。杜太守欲把嬌女當男孩子培養(yǎng),在這大好的春光里終于尋得一位好老師。集唐詩多選用律詩。此一處集唐詩句型一致,韻與聲皆有固定形式。第一、三、四句皆以an音結(jié)尾。而譯文的尾韻格式為AABB,且尾韻皆選擇元音中的雙元音結(jié)束。在元音和諧的音感中婉婉道出對于封建科舉制度的不滿以及太守的捧珠之情。
第十出“驚夢”是這部傳奇劇作中極為精彩的一段劇情。這一出戲描述了長期幽居深閨的杜麗娘對春之美的熱愛和對春之逝的感嘆,表達了自己青春意識的覺醒和對自己美好青春被耽誤的不滿。在這一出戲中杜柳生死之戀的正式啟幕,自此牽動后面的一切劇情安排,更在幽艷的虛幻中昭示出全劇的主題。本出緊緊扣住大自然美好春光對杜麗娘心靈的啟示和情感的震撼,通過探春、驚春、惜春、傷春的情感變化,細致入微地展現(xiàn)了杜麗娘青春覺醒的過程。此一出戲劇的下場詩如下:
春望逍遙出畫堂,
間梅遮柳不勝芳。
可知劉阮逢人處?
回首東風—斷腸。
許淵沖的譯文如下:
For a free vernal trip I went out of my bower,
What could outvie green willow tree and red mume flower?
Do you know where the lover and the fairy parted ?
Awakened by east wind, shed look back broken hearted.
此處集唐詩大意為在春天時節(jié)杜麗娘走出閨房,看到了杜府花園中楊柳爭春,百花盛開在花園里,杜麗娘夢中與柳夢梅相逢歡會,夢醒后十分傷感。這四句集唐詩總結(jié)了主人公春日游園過程中對于大自然和現(xiàn)實狀態(tài)的驚嘆、感嘆、幽嘆和哀怨。譯文的尾韻格式為AABB,前兩句以雙元音做尾韻結(jié)束,后兩句集唐詩的翻譯采用了爆破音做尾音結(jié)束。悅耳柔美的元音尾韻與強烈直白的輔音尾韻,呈現(xiàn)出高低起伏、和諧互助的語音美感,傳遞出了劇作文字間對禮教束縛的憤懣與無處排遣愁絲的傷感。
(三)集唐詩翻譯的形美
集唐詩繼承了唐詩的形式多樣,內(nèi)容凝練豐富?!赌档ねぁ废聢鲈娝捎玫募圃娋鶠槠哐月稍?。格律詩嚴謹,詩句長短一致,排列整齊,節(jié)奏性強。
第十三出“訣謁”寫困居嶺南的柳夢梅飽讀詩書,卻寄身荒圃,為求仕進,不得已走上干謁之路。他告別老駝時自嘲“走空一棍”“打秋風”,灑脫中難掩無奈和屈辱。本出的一句下場詩最后一句“秋風還不及春風”,暗示柳夢梅最后并不是通過干謁獲取功名富貴,而是通過春季里舉辦的科舉考試達到功名巔峰。作者顯然于此設(shè)置懸念,預示未知的劇情發(fā)展。此一出戲劇的下場詩如下:
[生]此身飄泊苦西東,
[凈]笑指生涯樹樹紅。
[生]欲盡出游那可得?
[凈]秋風還不及春風。
許淵沖的譯文如下:
Liu: I'm sad and drear to wander east and west.
Guo: You should see tree on tree at its best.
Liu: Can I justify the trip I'll make as I please?
Guo: The vernal wind will triumph over the autumn breeze.
此一出集唐詩大意為柳夢梅準備外出干謁,不禁為四處漂泊而傷感。而郭駝勉勵他應當相信前途一片光明。但柳夢梅對干謁的結(jié)果心懷憂慮。結(jié)果是干謁如打秋風終比不上登科及第。此一出的集唐詩翻譯,第一句、第二句、第四句,單詞數(shù)量相同,均為九詞。用詞簡練,形式統(tǒng)一,達到了譯者在滿足意美音美的基礎(chǔ)上力求實現(xiàn)形美的創(chuàng)作目的。
三、結(jié)論
中國文化形式多樣,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富,很多詩詞的真意都在字面表達之外,在走向英文世界的過程中,既要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還要兼顧中英語詩歌類文體互譯時的異同實屬不易。集唐詩在戲曲中的運用讓唐詩以更加復雜的角色出現(xiàn)在文化傳播的舞臺上,也為翻譯創(chuàng)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叭勒摗币蚱湓醋栽S淵沖大量古典詩詞的翻譯實踐,具有極強的闡釋功能,是值得典籍翻譯工作者反復體會和探索的詩詞翻譯指導理論。
參考文獻:
[1]湯顯祖著,徐朔方,楊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8.
[2]湯顯祖著,藺文銳評注.牡丹亭[M].北京:中華書局, 2016.
[3]許淵沖.翻譯的藝術(shù)(論文集)[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4]徐朔方.論湯顯祖及其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汪榕培.《牡丹亭》的英譯及傳播[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9,(6):48-52.
[6]汪榕培.《牡丹亭》的“集唐詩”及其英譯——《牡丹亭》譯后感之二[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11):36-40.
[7]許淵沖.三談“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2):70-77.
[8]蔡華.汪榕培《牡丹亭》“集唐詩”英譯實務(wù)解讀[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4):7-12.
[9]潘智丹,楊俊峰.論中國古典戲劇中定場詩的翻譯——以《牡丹亭》為例[J].中國翻譯,2017,38(06):86-91.
[10]符瑜.《牡丹亭》之化用唐詩現(xiàn)象[J].戲劇之家, 2016,(23):34.
[11]陳午童,皇甫偉.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汪譯本《牡丹亭》的典故翻譯研究[J].林區(qū)教學,2020,(04):75-77.
[11]徐佳.路徑視窗觀照下昆曲情感隱喻研究——以《牡丹亭》情感隱喻語料庫為例[J].東南傳播,2021,(04): 98-102.
[12]靳亞男,朱源.傳奇劇《牡丹亭》集唐詩英譯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4):13-18.
[13]謝世堅,梁琪婉.翻譯倫理視角下《牡丹亭》英譯本對比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23,36(04):28-33+127.
作者簡介:
袁森,男,碩士研究生導師,教授,研究方向:語用與翻譯、專門用途英語(ESP)。
馮黎明,女,西安石油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與翻譯。
邢少華,男,甘肅金昌金川集團龍首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