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潔
摘 要:勞動課程的實施不應局限于一間教室,內(nèi)容也不應局限于一本教材,應關聯(lián)生活,結(jié)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熱點和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身邊的素材;注重實踐,引導學生規(guī)范和創(chuàng)新操作。教師要把握好尺度,要成為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學生進行恰當指導。
關鍵詞:小學勞動;生活;實踐
勞動是一門立足實踐、突出技術、注重創(chuàng)新的課程,以操作和實踐為主要特征,以培養(yǎng)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zhì)以及勞動精神為目標。作為極具綜合性與開放性的課程,勞動課程的實施不應局限于一間教室,內(nèi)容也不應局限于一本教材。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無論是實施空間還是實施方式,小學勞動教育都應沖破“教室的四壁”,突破“教材的束縛”。我認為,小學勞動課程的實施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展開探索。
一、關聯(lián)生活:利用身邊素材
小學勞動課程是一門高度綜合的課程,其“綜合性”體現(xiàn)在涉及家庭、學校、社會等不同場域。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利用身邊的素材,拓展勞動教育的主題。
(一)結(jié)合日常生活
主題越貼近日常生活,學生的興趣就越濃,其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因此,教師可將教材內(nèi)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結(jié)合,利用生活中的素材來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例如,教學蘇科版小學勞動六年級上冊第9課《T形路口信號燈》時,如果只是依教材而教,讓學生制作一個T形路口信號燈模型,只能稱之為一堂稍具難度的手工制作課。但如果能結(jié)合學校附近的實際路況,就可以讓教學呈現(xiàn)出“大勞動課”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勞動課程的綜合性。
《T形路口信號燈》這一課內(nèi)容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既突出了勞動課特有的技能制作內(nèi)容,如通過開關實現(xiàn)信號燈交替亮、滅,又兼顧了實際生活中的交通安全教育?;诖?,我與學生共同探討最終確定“交通信號燈對交通安全的作用”的活動主題。因為能走出校園,走出課堂,且主題貼近自己的生活,學生參與的熱情極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趯W生踴躍參與的基礎上,我與學生一起制定了活動方案,并確定小組分工(如表1所示)。
有了生活基礎,在學習《T形路口信號燈》時,學生就可將模型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為自己的模型“錦上添花”。
關聯(lián)日常生活的勞動課程教學,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地調(diào)查、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等能力,還增強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二)結(jié)合社會熱點
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極高的關注度,學生也容易對其產(chǎn)生興趣。結(jié)合社會熱點實施勞動課程,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
如教學蘇科版小學勞動三年級下冊《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單元時,正值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以此為契機,我首先向?qū)W生介紹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的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中國航天科技發(fā)展的歷程。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你心中的載人飛船是什么樣子的?航天科技的發(fā)展對未來生活有哪些影響?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新技 術?……” 學生熱烈討論,提出了許多富有想象力的觀點。在此基礎上,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技術領域,利用手工制作的方式,將所學知識轉(zhuǎn)化為實際作品?;顒舆^程中,學生創(chuàng)意迭出。他們有的選擇制作高鐵列車模型,了解高鐵的原理和優(yōu)勢;有的選擇制作“天宮一號”模型,走近中國的航天工程,感受科技的力量……制作的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激發(fā)了他們對建筑設計的濃厚興趣。
(三)結(jié)合自然資源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倡:“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 ?[1] 因此,教師要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將勞動課堂“擴大化、綜合化”,幫助學生獲得更深刻的實踐體驗。
作為鄉(xiāng)村小學,我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結(jié)合當?shù)剞r(nóng)業(yè)資源,我們將課堂搬到了(南村)蔬果基地。
教學伊始,不同年級的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與興趣需求自主申報勞動實踐主題,如低年級學生跟著農(nóng)場工作人員學采番茄,中年級學生跟著農(nóng)民伯伯學挖紅薯,高年級學生跟著種植技術人員學習調(diào)配肥料……在此基礎上,我們制定了一系列極具綜合性的勞動活動主題,如四年級學生在勞動中體會到了收獲紅薯的快樂,不禁也對種植過程產(chǎn)生了興趣,由此產(chǎn)生了關于紅薯文化的“我是小紅薯”主題探究活動。
二、注重實踐:強調(diào)親身操作
勞動課程“堅持育人導向” ?[2] ,鼓勵學生從自身成長需要出發(fā),選擇活動主題,主動參與并親身經(jīng)歷實踐過程,體驗并踐行勞動價值觀念。 ?[3]
(一)指導學生規(guī)范操作
受年齡、興趣等客觀因素影響,在勞動技能掌握方面,不同學段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不盡相同。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規(guī)范完成實踐操作。
例如,蘇科版小學勞動五年級上冊《迷宮盤》一課,教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圖樣,并利用手工鋸、砂紙、直角尺、美工刀等工具制作成品。
對于手工鋸這類帶有一定安全隱患的制作工具,必須確保使用的規(guī)范性。教師可利用課件展示、示范操作、逐一指導等途徑為學生排憂解難。這樣,既能順利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又能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操作要領和方法,完成實踐操作。
又如,在教學蘇科版小學勞動五年級上冊的第2課《家用電器的規(guī)范使用》時,學生對于家用電器熟悉卻不熟知。在實踐操作中,應允許學生自由組隊,小組討論并決定實踐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應及時給予恰當?shù)闹笇В貏e是學生嘗試使用家用電器時,要注意保障學生安全。
教師要在與學生合作學習《家用電器使用說明書》的基礎上,輔導學生正確使用家用電器。
(二)引導學生創(chuàng)新操作
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勞動課中,對于部分學生別出心裁的實踐,教師不要過早地、武斷地去制止干預,而應進行多方面地觀察、考慮,尊重學生的選擇。即使他們的實踐形式有不妥之處,也要恰當引導。
例如,蘇科版小學勞動四年級上冊《塑絲毽子》一課, 教材最后的“拓展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要求學生舉一反三,想一想在平時生活中還見過哪些毽子,嘗試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的毽子。無論是制作塑絲毽子的材料,還是制作步驟,教材都有明確提示,所以學生的作品除了色彩不同,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而“拓展創(chuàng)新”部分要求的是制作不同材料,甚至是不同造型的毽子。因此,我將這一部分放到了第二課時,讓學生在制作完成教材要求的塑絲毽子后,自己創(chuàng)新,探究利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毽子。
實踐過程中,由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欠缺,認知有一定的局限性,他們選擇的制作資源往往與塑絲材料相類似,如剪成條的塑料袋,或是傳統(tǒng)的禽類羽毛等。
既然毽子只是用來游戲的,制作材料的選擇也不用那么講究。由此發(fā)散思維,我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尋找資源。
學生提出,既然教材提示包裝紙可以,那么寫過字的廢紙或者過期的雜志報紙等,也是可以作為毽子的制作資源的。如此整合生活中的資源,變廢為寶,既能減少對紙張的浪費,也能順利地完成實踐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教師要把握好尺度,成為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對學生進行恰當?shù)闹笇?,引導學生實踐探索,有效輔助學生順利完成實踐活動。
參考文獻:
[1] 郝志軍.《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10 1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2.
[3] 王嵩濤.以地方/校本課程為依托的研學實踐課程建設[J].教育藝術,2022(1):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