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
摘 要:案例教學是法治教育專冊常用且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易陷入淺嘗于“知”和止步于“法”的窠臼。法治教育專冊的案例教學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依托“熟”案,掃除盲區(qū),打開“法治視角”;二是對話“群”案,理解判斷,培養(yǎng)“法治思維”;三是回歸“真”案,明法篤行,踐行“法治生活”。
關(guān)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專冊;案例教學
統(tǒng)編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是法治教育專冊,重在普及憲法常識,幫助學生初步樹立法治觀念,養(yǎng)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 ?[1] 教材中的相關(guān)法律知識和行為要求距離學生實際生活比較遠,如果就法律說法律,就要求說要求,容易使課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學通過選擇具有法律意義的典型生活事件進行深入解析,構(gòu)建還原社會生活的教學情境,讓抽象的法律知識接地氣。 ?[2] 但是,由于對相關(guān)法律內(nèi)容的不熟悉、價值定位不清晰等原因,法治教育專冊的案例教學在實際教學中易陷入淺嘗于“知”和止步于“法”的窠臼。下面,結(jié)合實踐談談法治教育專冊案例教學的一些經(jīng)驗。
一、依托“熟”案,掃除盲區(qū),打開“法治視角”
法治教育專冊以憲法精神為主線,呈現(xiàn)抽象的法治教育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實際上反映在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具體經(jīng)歷中。然而,這些經(jīng)歷通常處于未被審視的狀態(tài),沒有從法治視角進行聚焦和價值整合。因此,我們需要從生活的角度出發(fā),選擇學生熟悉的經(jīng)歷,將其轉(zhuǎn)化為實際的案例。通過設計問題來引導學生探究這些“熟”案中隱藏的法治元素,打開法治視角,突破原有的認知局限,重新審視已有的經(jīng)驗,從而實現(xiàn)意義的升華。
下面,以第二單元《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的《公民身份從何而來》這一框教學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首先,研讀教材把準目標,捕捉學生的前認知,找到目標與學生之間的真實差距,為案例教學找到起落點。
“掌握公民的內(nèi)涵,理解國籍和公民身份的聯(lián)系”這一目標是教學的落點。再看六年級學生的前認知,學生對個體在不同生活場合中的身份有零散認知,但對“公民”身份的認知相對空白;對世界上的不同國家、不同國民,比如“中國人”“德國人”等有感性認知,但不了解其真正內(nèi)涵,對國籍與公民身份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也不清楚。這成為案例教學的起點,也為后續(xù)驅(qū)動性問題的有效設計提供了基礎。
基于起落點的把握,創(chuàng)設兩組對話身份識別的案例情境,設計了“我是誰”“誰是中國人”驅(qū)動性問題。
圍繞“我是誰?”這一問題,創(chuàng)設家中、學校、商場、圖書館等不同場合中“我”的身份識別案例。學生回顧家中、學校、商場、圖書館、高鐵等不同的生活情境,討論整理自己不同的身份表現(xiàn),感知個體身份在場景中的“變化”。從“變化身份”之中尋“不變身份”,引出“公民”的概念。然后,就“公民”一詞交流個人理解或疑問,自學“公民”概念文本,增進或修正認知?;貧w“身份識別”案例情境,將公民與國籍在原情境中建立聯(lián)系,增進大家都是“中國公民”的身份認識。
圍繞“誰是中國人?”這一問題,開展人物案例辨析。這里有意選擇易產(chǎn)生認知沖突的人物素材:劉亦菲(演員,美籍華人)、谷愛凌(北京冬季奧運會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場地技巧比賽冠軍,中國公民)、馬海德(明顯的西方面孔,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外國人,我國衛(wèi)生保健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中國公民)等等。從“公民”的法律角度重新定義“中國人”,深入建立“公民與國籍相關(guān)聯(lián)”的認知,打開法治視角。
如圖1所示,將學生熟悉的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教學案例,把“遠”的法律化為“近”的生活,認知與思維在“熟悉”中被激發(fā),以問題驅(qū)動學生主體探究。依托“熟”案,學生在對話中一步步學習,從法治視角重新認識這些司空見慣的案例事件,看見“法治”的生活表現(xiàn),建立起微觀的現(xiàn)實生活和宏觀的法治體系之間的聯(lián)系,打開法治視角,獲得法治認知。
二、對話“群”案,理解判斷,培養(yǎng)“法治思維”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法治觀念”不僅包括基本的法律知識,還包括“養(yǎng)成守法用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3] ,指向法治思維與習慣的培養(yǎng)。實際的案例教學往往傾向于可見的、規(guī)定的法律知識學習,學生缺少“法治思維”層面的反思性體驗與建構(gòu),主要表現(xiàn)為:
將“案例”作為學習知識的工具與資源,只對抽象的法律知識做具象化補充;只停留在于某個案例情境的討論,停留在對法律威嚴的認識上,法治觀念素養(yǎng)目標難以真正落實;等等。我們在法治教育專冊的案例教學中,可以對話“群”案,將宏觀、抽象的“法治思維”轉(zhuǎn)化為生活場景中微觀、具體的群象表征,帶領學生通過理解判斷、綜合比較,找到“法治”共性,培養(yǎng)法治思維。下面,以第二單元《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和義務》一課《公民的基本權(quán)利》這一框的教學為例,詳細闡釋做法。
(一)類案并舉,遷移判斷,培養(yǎng)“遵法守法”的法治思維
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列舉同類案例,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在遷移判斷中深化理解,培養(yǎng)“遵法守法”的法治思維。
法律概念是相對抽象的,我們從六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初步建立“公民的基本義務”這一概念,幫助學生奠定對公民義務的基本認識。然后,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為案例情境,通過“類案并舉”安排了兩個有梯度的學習活動。
第一步是“連連看”,引導學生初建勾連,具化法治概念。我們選取了一系列典型故事作為案例,每個案例都對應著公民的一項或多項基本義務。學生需要圍繞“他們分別履行了公民的哪些基本義務”這一核心問題,通過查閱憲法,將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生活案例相聯(lián)系。這一過程,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公民基本義務”的基本認識和理解,還培養(yǎng)了他們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步是“尋尋看”,引導學生遷移判斷,具化遵法守法思維。在這一活動中,我們鼓勵學生搜索和交流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抗疫畫面,并從中尋找公民基本義務的體現(xiàn)。這是對在第一步中所學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旨在進一步強化法律條款與日常生活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學生需要調(diào)動自己的認知經(jīng)驗,從“遵法守法”的角度出發(fā),深入理解在抗疫過程中如何履行“公民基本義務”。例如,一線醫(yī)生在抗疫前線的工作就體現(xiàn)了他們對國家和社會義務的履行,這也是“遵法守法”思維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xiàn)。
通過以上兩個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公民基本義務”的概念和內(nèi)容,發(fā)展“遵法守法”的法治思維。這種思維模式有助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法治社會的建設和發(fā)展。同時,類案并舉能夠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能力,提高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法律知識的能力。
(二)異案對比,辨析選擇,培養(yǎng)“找法靠法”的法治思維
相似問題情境下,我們也可以通過對比“異”案來深化學生對法治思維的理解。這些“異”案可以展示不同人物或組織在面對相同問題時所做的選擇和決策。通過對這些不同選擇的辨析,學生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法律在問題解決中的重要性,并學會如何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法律知識。通過模擬“知法—遵法—靠法”的過程,引導學生了解“靠什么法”“為什么要靠法”“遇事如何找法”,培養(yǎng)遇事“找法靠法”的法治思維習慣。
教學中,以商家拒絕開票,以“贈送飲料代替發(fā)票”為問題大情境,呈現(xiàn)了同一情境下不同選擇的對比案例:甲選擇喜歡的飲料,接受不開票;乙以憲法規(guī)定為理由,要求商家開票。
學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關(guān)的法律知識,這是培養(yǎng)法治思維的基礎。通過學習憲法和其他相關(guān)法律,學生能夠明確自己的權(quán)利和義務,為后續(xù)的法治思維培養(yǎng)打下堅實基礎。這里,學生通過案例辨析,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十六條,了解依法納稅的基本義務。
在了解法律的基礎上,學生需要樹立對法律的尊重和信仰,需要認識到法律是維護社會公正和秩序的重要工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法律,不做違法之事。教師通過展示校園的桌椅、城市綠化、交通運輸?shù)犬嬅?,幫助學生理解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依法履行納稅義務,進而認可維護法律的重要性。
當遇到問題時,學生需要學會尋找合適的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學生需要了解法律程序和相關(guān)規(guī)定,并能夠運用法律知識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同時,學生還應該學會依靠法律來解決爭議和糾紛。教師引導學生回歸問題情境,為乙發(fā)聲,遵行法律,維護個人權(quán)利,了解維權(quán)通道——撥打12366納稅服務平臺熱線。
三、回歸“真”案,明法篤行,踐行“法治生活”
法治觀念最終要內(nèi)化為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行動。課堂教學的時空是有限的,案例教學需要向?qū)W生真實的生活問題、實際困境做有效的延伸,開展基于真實案例的實踐對話,引導學生了解法律,在實踐中進一步體認,并將其內(nèi)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用實際行動維護法律的尊嚴和權(quán)威。
(一)補充實踐活動,關(guān)注生活,指向主體構(gòu)建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法律知識,我們需要關(guān)注生活中的真實案例,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親身體驗法律的應用過程,加深對法治的理解。同時,實踐活動還應指向主體構(gòu)建,即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和實踐。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學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法治觀念,構(gòu)建正確的法治思維模式。這種基于真實案例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還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質(zhì)。
例如,學習完《公民意味著什么》一課的《認識居民身份證》這一框后,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信息保護意識,促進公民意識的養(yǎng)成,我組織學生開展“家庭票證處理大調(diào)查”,調(diào)查家庭快遞單、購物小票等含有個人身份信息的票證處理情況。學生了解家人處理票證的方式,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對策,形成家庭信息處理調(diào)查報告。通過家庭會議,學生以信息保護官的身份向家人說明調(diào)查結(jié)果,宣傳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
又如,學習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的《生活與法律》這一框后,我組織學生對校園接送人員系安全帶或戴頭盔問題、街邊小店食品安全問題等展開調(diào)查實踐。學生深入實地,通過觀察、訪談和數(shù)據(jù)收集,挖掘身邊的真實案例。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不僅從安全和健康的視角審視這些問題,更從法治的角度去探尋解決之道。通過實踐,學生逐漸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法律,法律不僅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基石,更是保障個體權(quán)益的重要工具。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守法、如何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的法治觀念,更教會了他們?nèi)绾卧谌粘I钪雄`行法治精神,做到知行合一。
可以看到,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法治觀念的灌輸,而是主動地探索和體驗法治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他們深入生活情境,細心觀察,積極尋找真實的生活問題。在實踐中,主動將課堂所學與課外生活緊密聯(lián)系,運用法律概念和法治思維,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促進法治觀念的養(yǎng)成。
(二)創(chuàng)建多樣平臺,立體分享,強化自我教育
為了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我們創(chuàng)建了多樣的分享平臺,如:線上論壇、案例分析會和模擬法庭等。學生將實踐活動的感悟收獲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外化、分享,共同探討真實案例和法律問題,進一步強化法治觀念。基于多樣平臺的分享與探討,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其自我教育的實現(xiàn)。
例如,學校利用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時間,開展“法治微劇場”活動。學生根據(jù)實踐收獲,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創(chuàng)編,將所學的法律知識融入創(chuàng)作,真實且生動地演繹“案例故事”。這些“案例故事”既有教育意義又充滿趣味性,吸引了全校師生的關(guān)注。通過“法治微劇場”活動,學生不僅鍛煉了自己的表演和創(chuàng)作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在互動中深化了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了法治思維。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教育,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法治的學習和實踐中。
又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法治的魅力,我們與當?shù)胤ㄔ航⒘司o密的合作關(guān)系,組織學生走進法院,開展觀摩活動。通過近距離觀察真實的庭審過程,學生深刻體會法律的莊嚴與公正。在此基礎上,我們進一步推出了“真案模擬法庭”活動。學生在專業(yè)法官的指導下,模擬真實的案件審理過程,親身體驗法庭的運作,了解法律程序。通過角色扮演,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法律知識,對法治教育產(chǎn)生了全新的認識。通過親身參與和積極思考,學生逐漸形成了對法治的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促進了自我法治觀念的建構(gòu)。
參考文獻:
[1] 須潔.例談法治教育專冊教學之道[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3(8):71.
[2] 陳桂萍.小學法治教育專冊中的案例教學[J].教學與管理,2021(20):45.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