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娟
DOI:10.19435/j.1672-1721.2024.03.014
【摘要】 目的 分析全方位護理干預用于核磁共振檢查患者護理質量持續(xù)改進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于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間放射科收治的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檢查患者112例,依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56例。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加強全方位護理干預。對比2組圖像質量、患者配合度、護理前后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分。結果 觀察組MRI掃描圖像質量優(yōu)占比率67.86%,高于對照組的37.50%,檢查完成時間短于對照組,一次性檢查成功率、檢查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心理狀況低于對照組,檢查并發(fā)癥1.79%低于對照組的12.50%(P<0.05)。結論 全方位護理干預用于MRI檢查患者,可提高患者MRI檢查配合度,減輕患者負性心理狀況。
【關鍵詞】 全方位護理干預;核磁共振;護理質量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3-0044-03?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5
核磁共振(MRI)是一種常見的醫(yī)學影像檢查技術,對腦、肝、甲狀腺、子宮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大血管有極高的診斷效能[1]。但MRI掃描過程中噪聲較大,掃描時間長,且掃描室相對封閉,會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使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心理,影響MRI檢查的順利進行,使掃描圖像質量下降[2]。同時MRI檢查期間需要患者保持均勻、緩慢呼吸,增強掃描時要求患者屏氣,若患者配合度低,會直接影響圖像掃描質量[3]。鑒于此,對MRI檢查患者采用合理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全方位護理干預是以現代護理觀作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護理各個環(huán)節(jié)系統(tǒng)化,以患者為護理服務中心,深化優(yōu)質護理,從而為患者提供高效、合理的護理干預[4]。故為了提高MRI檢查患者配合度,本研究對患者采用全方位護理干預,旨在為MRI檢查護理提供參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六合區(qū)人民醫(yī)院2019年6月—2022年5月期間放射科患者112例,將患者依照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2組,對照組56例,男性30例,女性26例;年齡24~73歲,平均年齡(59.38±5.73)歲;檢查部位,頭顱或血管檢查20例,頸椎、腰部檢查16例,胸部檢查10例,前列腺、盆腔檢查6例,關節(jié)檢查4例。觀察組56例,男性28例,女性28例;年齡24~75歲,平均年齡(60.24±5.80)歲;檢查部位,頭顱或血管檢查18例,頸椎、腰部檢查15例,胸部檢查12例,前列腺、盆腔檢查7例,關節(jié)檢查4例。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入組患者均為首次采用MRI檢查;意識清楚,精神狀態(tài)好,可配合檢查;心肺功能正常,能自主呼吸。
排除標準:體內有金屬異物者;安裝心臟起搏器者;伴隨生命危險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首次進行MRI檢查,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由護士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義齒,摘除身上的配飾及金屬異物;向患者口頭講解MRI檢查目的、方法,簡單說明檢查過程;配合患者擺好體位,指導患者配合呼吸,焦慮明顯者可口服抗焦慮藥物。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強全方位護理干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呼吸訓練。由護士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低枕,膝關節(jié)屈曲,指導患者放松軀體,右手置于腹部,依據護士口令經鼻吸氣,待腹部凸起后用嘴呼氣,使橫膈膜上升,呼氣時腹部下陷,反復深呼吸3~5次,再吸氣后屏氣15~20 s,隨后緩慢均勻呼氣,吸氣與呼吸比為1∶2,每次持續(xù)3 min,呼吸頻率10~15 s,保持均勻一致的呼吸頻率。(2)心理護理。由護士結合健康手冊、候診室視頻宣教及口頭宣教等措施,說明MRI檢查目的、方法、過程及注意事項,認真解答患者的疑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以此增加患者對MRI檢查的認識。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護士需做到關心、尊重患者,態(tài)度和藹,積極主動與患者交談,親切詢問患者的內心感受,為患者提供各種幫助。在檢查過程中,由護士或家屬與患者適當交流,或指導患者學會想象療法,分散患者過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時可適當遮擋患者雙眼,佩戴耳機,并播放輕柔、舒緩的音樂,以此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心情。(3)安全性護理。檢查前由護士熱情接待患者,仔細核對患者身份信息、檢查項目、檢查禁忌證及檢查前準備,強調檢查安全性,過度緊張者可觀摩他人檢查過程。檢查過程中幫助患者去除一切金屬物品,替患者妥善保管。增強掃描時,可選擇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穿刺,根據患者血管條件及檢查需要明確造影劑輸注速度,并密切監(jiān)測患者血壓、心率等體征變化。檢查后協(xié)助患者緩慢下床,留觀30 min,觀察是否存在不適反應,無不適反應后可拔針。病情條件允許下鼓勵患者多喝熱水,增加尿量,促使造影劑排出。(4)人文關懷。在MRI檢查過程中進行有效的人機信息交流,與患者保持密切對話,詢問患者感受,若有不適感,可通過舉手、抬腳等暗示性動作滿足患者的安全需求。對檢查期間伴有疼痛且難以保持正常體位者,盡量準確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配合鎮(zhèn)靜、鎮(zhèn)痛藥物減輕患者檢查疼痛感。移動不能行走者,移動期間重點保護病變部位,動作要迅速、輕柔、準確,確保一次性完成,以免粗暴動作加重患者痛苦。
1.3 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包括:(1)MRI掃描圖像質量。根據成片偽影情況評價,患者掃描過程中屏氣動作平穩(wěn),有少量偽影或無偽影,圖像清晰,不影響圖像觀察為優(yōu);掃描期間,屏氣動作稍微不穩(wěn),圖像稍微模糊,但不影響圖像觀察為良好;屏氣不穩(wěn),圖像質量較差,存在大量呼吸偽影為差。(2)2組檢查情況。比較2組檢查完成時間、一次性檢查成功率和檢查配合度。由護理人員評價,患者能遵照指令順利完成檢查,未出現抗拒行為為檢查配合。(3)心理狀況。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D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5-6],每個量表各有20個條目,每條目賦值1~4分,量表總分值為各條目總分×1.25,即滿分100分,評分越高,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4)檢查期間并發(fā)癥。并發(fā)癥包括幽閉恐懼癥、低血壓、搬運二次損傷、墜床等。
2 結果
2.1 2組MRI掃描圖像質量比較
觀察組MRI掃描圖像質量優(yōu)占比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2組檢查情況比較
觀察組檢查完成時間(21.06±3.82)min短于對照組的(30.28±4.52)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659,P<0.001);觀察組一次性檢查成功率、檢查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心理狀況評分比較
2組護理前心理狀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焦慮、抑郁心理狀況較護理前減輕,且觀察組減輕明顯(P<0.05),見表3。
2.4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出現1例低血壓,發(fā)生率1.79%;對照組出現3例低血壓,2例幽閉恐懼癥,1例墜床,1例搬運二次損傷,發(fā)生率1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846,P=0.028)。
3 討論
自MRI用于臨床以后,該技術具備的高軟組織分辨率、高視野、無死角等優(yōu)點,明顯提高了疾病診斷與預后評估價值。但在MRI檢查時,掃描序列多、掃描時間長,患者檢查期間需反復憋氣配合,對患者檢查配合度要求高;同時MRI檢查時,磁體環(huán)境幽閉,檢查噪聲較大,均會增加患者檢查時的心理負擔,影響檢查過程中的屏氣,降低檢查配合度[7]。因此患者在MRI檢查過程中,應采用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將患者作為護理中心,提高MRI檢查質量。全方位護理干預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根據個體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為患者提供全面、科學、最佳的護理干預,以此提高整體護理水平。
本研究中,觀察組MRI掃描圖像質量優(yōu)占比率67.86%高于對照組的37.50%,檢查完成時間短于對照組,一次性檢查成功率、檢查配合度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表明,對MRI檢查患者采用全方位護理干預,可增強患者檢查配合度,提高MRI檢查成功率。分析原因是,應用全方位護理干預,在檢查前指導患者配合準確呼吸,有效控制呼吸頻率,能對軀體各器官進行準確掃描定位,延長呼吸控制時間,減少呼吸偽影,提供高質量檢查圖像;同時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健康宣教,配合健康手冊、視頻宣教等方法,可增加患者對MRI檢查的認識,消除患者檢查過程中的焦慮、恐懼感,從而提高檢查依從性[8]。此外,對心理適應性差患者給予必要的心理護理干預,減小因不良情緒對檢查結果的影響,使患者能順利完成MRI檢查,以此提高MRI檢查依從性,MRI檢查圖像質量明顯提升[9]。
MRI檢查時患者普遍存在焦慮、疑慮、不安等心理,對疾病檢出率期望值過高,又擔心檢出疾病陽性結果,患者檢查時的精神壓力明顯增加;同時在增強掃描時,患者多存在恐懼、絕望等心理,甚至會出現拒絕檢查的想法,從而影響檢出效果,導致檢查圖像模糊[10]。另外,MRI檢查時,患者長時間處于桶狀狹長的磁體腔內,掃描環(huán)境相對封閉,掃描房內空氣流通不暢,可進一步增加患者掃描時的緊張、恐懼等心理,導致患者出現幽閉恐懼癥[11]。本研究觀察組護理后焦慮、抑郁心理狀況低于對照組,檢查并發(fā)癥1.79%低于對照組的1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采用全方位護理干預可減輕MRI檢查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減少檢查期間低血壓、幽閉恐懼癥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分析原因是,全方位護理干預能拉近醫(yī)患之間的關系,增加醫(yī)患雙方的信任度及親密度,克服MRI檢查時的恐懼、焦慮等心理,故能使患者以平靜、積極的心態(tài)去接受檢查和治療,提高MRI檢查質量,縮短檢查時間,減輕檢查時的恐懼心理[12]。在MRI檢查時,將人文關懷、安全理念融入臨床護理過程中,可相應提高護理服務質量,使患者從生理、心理上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舒適感,消除患者檢查過程中的恐懼、焦慮等心理。另外,對疼痛者配合疼痛護理干預,在檢查中通過語言交流或肢體動作增加患者檢查安全感,避免重復檢查加重痛苦,降低檢查失敗率,提高檢查安全性[13]。
綜上所述,全方位護理干預用于MRI檢查患者,可增強患者MRI檢查配合度,縮短患者檢查完成時間,提高一次性檢查成功率,并能減輕患者檢查時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態(tài),減少檢查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應用價值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賴文娟,陳秀華,黃奕巧.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在磁共振檢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8):129-131.
[2] 閻曉紅.聚焦解決模式的心理護理對磁共振室患者不良情緒及檢查結局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1):3916-3919.
[3] 張霞.基于聚焦解決模式的心理護理在心臟磁共振檢查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2,36(1):186-188.
[4] 陳紅,翟建,陶秀彬.老年核磁共振增強檢查者接受全程精細化護理的效果分析[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20,39(1):97-99.
[5] YUE T,LI Q,WANG R,et al.Comparison of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 and Zung self-rating anxiety/depression scale?(SAS/SDS) in evaluat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psoriatic arthritisp[J].Dermatology,2020,236(2):170-178.
[6] JOKELAINEN J,TIMONEN M,KEIN?魧NEN-KIUKAANNIEMI S,et al.Validation of the Zung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in older adults[J].Scand J Prim Health Care,2019,37(3):353-357.
[7] 李炳奇,盧亞梅,崔潁閣.應用心理護理對磁共振成像儀確診的乳腺癌患者負面情緒和免疫功能的影響觀察[J].現代儀器與醫(yī)療,2020,26(5):79-81.
[8] 郭路路,馬曉芳,王蕊.風險護理管理模式在行磁共振檢查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5):29-31.
[9] 陳紅柯,張丹丹,丁體英.呼吸訓練聯(lián)合ABC情緒護理對行肝臟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7):98-100.
[10] 盛瀏麗,吳夢婕.情緒ABC理論聯(lián)合回授法健康教育在幽閉恐懼癥腫瘤患者MRI檢查中的應用[J].中國腫瘤外科雜志,2021,13(5):513-516.
[11] 周意,肖運平,喬麗珍.正念減壓聯(lián)合漸進式肌肉放松技術在幽閉恐懼癥病人磁共振檢查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0,34(14):2577-2580.
[12] 張燕.心理干預對MRI檢查患者檢查依從性、負性情緒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23):4286-4289.
[13] 黃尹星,周海燕,茅旭紅,等.認知行為干預在磁共振幽閉恐懼癥患者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6):1016-1019.
(編輯:許 琪)
作者簡介:蔣 娟,女,本科,副主任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