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王立文 錢小芳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多次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校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渠道,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yǎng)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教育部 2022)。
課程育人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必要條件之一,而學科德育是落實課程育人的一種重要手段。學科德育是“中小學生在學科的學習過程中自我感悟或在教師的引導下領悟,并逐步內化生成的具有學科特征的道德與品質”(黃友初、尚宇飛 2021)。英語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肩負著課程育人的職責和使命?!墩n程標準》指出,“核心素養(yǎng)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教育部 2022)。因此,充分發(fā)揮英語學科德育價值有助于實現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在立德樹人任務指引下,教師如何在英語課堂上進行學科德育成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課題。
然而,目前的英語課堂并未有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學校、教師發(fā)展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均存在問題。首先,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初中英語教學出現了“育分”而不“育人”的現象。這種現象部分源自學校對立德樹人不夠重視,仍將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和教師的主要標準,平面和單一化的分數結果難以直觀地體現教師在德育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相應地,學校受教育經費不足和教育資源缺乏等因素影響,德育培訓不足(吳丹銀 2019),未充分落實學科德育,也未從教師視角轉移到學生視角(李習中、楊紅梅 2015),缺乏“教師德育專業(yè)化”的校本模式(檀傳寶 2012)。其次,英語教師的德育素養(yǎng)有待提升。很多英語教師教育理念落后,德育意識不足,尤其對英語課程的人文性不夠重視,同時認為德育是班主任或德育教師的任務,對英語學科德育的價值和應承擔的責任認識不足,實踐德育的能力也不足,尤其是挖掘教材中德育內容的能力不足(吳丹銀 2019)。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和實施容易陷入表面化和公式化地提升主題思想和“灌輸”道理的誤區(qū),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架”,難以引導學生探究和生成德育意義。少數教師雖然有學科德育的意識和行為,但是集中在閱讀教學中,對如何在聽說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不夠重視,或者缺乏有力可行的途徑。因此,結合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聽說板塊,探究聽說教學中立德樹人的途徑和策略。
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是充分分析教學內容,尤其是識別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挖掘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善于把英語知識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
《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英語課程由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要素構成(教育部2022)。這六個要素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共同構成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內容基礎,其中主題具有聯結和統(tǒng)領其他要素的作用。因此,教師只有依托語篇,在特定語境中圍繞主題意義開展教學,并深入挖掘主題背后的思想內涵、傳遞的情感態(tài)度和文化價值,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部 2022)。
【案例1】
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Unit 7 Section B 1c—1d 的聽力語篇是凱特(Kate)和她的媽媽在服裝店購物的對話。對話內容緊扣本單元的重點語言:談論服裝的英語名稱、顏色及價格。
常見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聽三遍,每聽一遍都需要完成一個聽細節(jié)的任務并跟讀和背誦。探究主題意義的教學需要圍繞語篇的核心問題“How can we become rational customers?”展開,使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分析和解決問題,探究現象背后的意義。在完成三個聽力理解任務后,教師要求學生和搭檔討論以下問題:“Are they rational customers?What makes a rational customer?”使其根據文本推斷理性消費者的特征,并基于這些特征,和搭檔在真實的購物情境中編造購物對話。以下是學生對理性消費者特征的推斷:
【課堂片段1】
學生 A:Yes.From the sentences “Do you like this T-shirt?—Mmm,yes,I do,but it’s eleven dollars.” I learn that a rational customer should buy things at good prices.
學生 B:Yes.From the sentences “But you have a green sweater.” I learn that a rational customer should buy things he/she really needs.In this way,we won’t waste resources and it’s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學生 C:Yes.From the sentences “—Oh,do you like these trousers?—Oh,yes. How much are they?—Only sixteen dollars.—Ok,I’ll take them.” I learn that a rational customer should buy things he / she really likes.And the things should be at reasonable prices.
學生D:(該生基礎較弱)從凱特和媽媽在決定買褲子前,她們一直在詢問對方的喜好,并以此推薦服飾,我學到了:人和人之間,即使是母女,也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
以上片段畫線部分體現了學生對理性消費和環(huán)境保護的認識。如果按照常規(guī)教學,只關注基于語篇的英語語言知識和技能,而忽視了語篇中所蘊含的育人主題,容易造成理解的淺層化和表面化,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發(fā)展作用有限。然而,主題意義探究教學模式必然指向深入語篇的育人價值探究。同時,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把本課所學創(chuàng)新遷移到真實的購物場景中,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意識到彼此應互相尊重與包容。可見,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模式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程標準》強調活動是英語學習的基本形式,是學生學習和嘗試運用語言理解與表達意義,培養(yǎng)文化意識,發(fā)展多元思維,形成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教育部 2022)。因此,英語課堂活動的質量決定學生的思維是否得到有效發(fā)展,能力是否得到有力提升。然而,在英語聽說教學中,有些教師只要求學生識記聽力語篇中的詞匯和句型,或只重復、機械地訓練他們的聽說能力,而忽視了語篇背后所承載的育人元素,這與《課程標準》所強調的育人理念背道而馳。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很難得到提升,核心素養(yǎng)無法真正在聽說課堂中落地,育人目標更難以實現。因此,教師應在主題的引領下設計啟智增慧的探究活動。
【案例2】
人教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下)Unit 9 Section B 1c—1d 的聽力語篇是鮑勃(Bob)和勞拉(Laura)在談論自己最喜歡的男歌手和女演員,對話內容圍繞本單元重點即談論人們的外貌展開。由于教材提供的素材有限,加之育人意識不強,大多數授課教師普遍設計的聽后活動為“What does your favorite actor/actress/singer/dancer look like?”,讓學生操練本單元的目標語言。學生的輸出如下:
【課堂片段2】
學生A:My favorite dancer is of medium height and thin,and she is very beautiful.
學生 B:My favorite actor has blonde curly hair.He is handsome and cool.
此活動幫助學生很好地內化了目標語言。然而,學生的輸出基本圍繞演藝明星展開,大多使用beautiful、cool 等形容長相的詞,甚至他們的夢想是當明星。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未充分考慮育人元素,也未意識到課堂作為育人的重要場域,對學生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要更好地落實學科育人,就要將該聽后活動改為“What does your favorite star look like?Why do you like him/her? ”,并強調star 指在某個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不僅指歌手、演員,還包括科學家、工程師、運動員等對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這樣,在談論喜歡的原因時,學生會考慮品格、意志力、能力、貢獻等因素。學生的輸出如下:
【課堂片段3】
學 生 A:My favorite star is Yuan Longping.Although he is short and thin,he did a lot for our country.He was so hard-working and kind.
學生B:My favorite star is Su Bingtian.He is of medium height but strong. I like him best because he never gives up and he proves that even Chinese can do better in running than Europeans.
學生 C:I like Han Hong best. She is heavy and short,but she gives a lot of money to help the poor people.
在以上片段中,學生列舉了自己心中明星的品質,表示只有內在品質優(yōu)秀,才能更受歡迎和尊重。因此,蘊含育人元素的活動需要學生深入挖掘語篇內涵,調動邏輯思維等,也需要聯系自身實際進行比較、分析、評價和反思等。中高階思維的活動設計更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傳遞正能量,同時帶給他們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為國家作貢獻等精神的啟迪??梢姡O計富有思維含量的教學活動,能更好地實現課程教材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目的,更好地幫助學生發(fā)展積極向上的情感。
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方面,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增強家國情懷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墩n程標準》明確了文化意識的三級學段目標,要求學生能通過閱讀簡短的語篇獲取、歸納中外文化信息,認識不同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相較回答問題、做選擇題等形式,可視化工具包含重要內容和內容之間的關系,能夠呈現知識結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幫助他們在梳理和獲取語篇內容后概括語篇主題,內化語篇知識和文化信息。
【案例3】
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2 Section B 1a—1d 的聽力語篇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圍繞主題“萬圣節(jié)”展開,信息比較零散,主要內容是外國女孩簡(Jane)正在向中國女孩吳玉介紹有關萬圣節(jié)的慶祝時間、地點和活動等事實性信息。學生在完成教材的三個聽力活動后,不能很好地理解并內化有關萬圣節(jié)的信息。因此,教師借助KWL 可視化工具圖,在圖中采用圓圈圖、流程圖及思維導圖三種可視化工具建構了文本信息結構圖(見下頁圖1)。
圖1:聽力教學中使用的KWL 圖
以上可視化文本結構圖鍛煉了學生的聯想思維(K 部分),引導他們從問題出發(fā)(W 部分);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進行聽力教學,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在L 部分,學生完成思維導圖和流程圖,深入理解文本,為聽后輸出活動搭好“支架”。因此,巧妙設計和運用可視化工具、知識結構圖等可以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過程,評估課堂教學效果。
思維品質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容易出現表層化、記憶化、碎片化的問題,不利于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運用英語學習活動觀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因為英語學習活動觀遵循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要求教師按照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chuàng)新三個層次設計邏輯遞進、循環(huán)上升的活動鏈,幫助其逐步實現知識向能力、能力向素養(yǎng)的轉變(王薔、錢小芳、吳昊 2021)。
【案例4】
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 8 Section A 2a—2b 的聽力語篇是兩個女孩正在根據一份水果沙拉配方制作水果沙拉。教師要求學生在本堂課學習結束時能用順序詞 first、next、then、finally 描述水果沙拉的制作過程及明白how much 和how many 在提問數量時的區(qū)別。教學活動如下:
1.學習理解類活動
在聽前,教師出示自己制作水果沙拉的視頻,創(chuàng)設情境,并提問:“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uit salad?”,從而引入主題,是感知注意活動。同時,教師告知學生,自己參照聽力文本中的配方制作,讓他們產生學習期待。在聽中階段,教師提供聽力策略,讓學生聽兩次,分別獲取水果沙拉制作中用到的配方名稱;獲取與梳理配方的用量,整合并形成配方的結構化知識。第三次聽則讓學生看著錄音材料跟讀模仿,在理解的同時內化。
2.應用實踐類活動
首先,教師提問:“Do you know how to make fruit salad?”引發(fā)學生思考并討論。學生在討論后發(fā)現,文本只提供了配方與用量,缺乏具體步驟,即分析判斷活動。之后,學生根據常識及上堂課中學到的目標詞匯,合作討論制作的具體步驟,即內化與運用活動。該活動體現了學生課堂活動的自主性,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分析和判斷等邏輯性思維能力。
3.遷移創(chuàng)新類活動
教師提問:“Do you like this kind of fruit salad?If not,can you make your favorite kind?”,并創(chuàng)設情境。勞動教育課要求中學生會制作簡單的菜。在本堂課,教師要求學生和搭檔討論喜歡的水果沙拉配方及制作過程,并在周末根據此配方實踐。該想象與創(chuàng)造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問題。學生需要按照正確步驟描述自己的制作過程,發(fā)展邏輯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可見,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的聽說課強調在聽力文本情境中引導學生生成結構化知識,開展交流與表達的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從而解決語言與思維割裂的問題,實現其思維從低階向高階的遞進。
教學評價對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應以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程曉堂(2022)指出,形成性評價是日常教學中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和實施的評價活動,主要目的是促進他們學習。教師應對學生展開形成性評價,如紙筆考試與非紙筆考試結合。例如,在案例5 中,教師將課堂測驗作為一種形成性評價手段,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
【案例5】
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下)Unit 3 Section A 1b 的聽力語篇是一段媽媽要求彼得(Peter)分擔家務的對話,目標語言包含6 個做家務的短語和運用“Could you please...?”禮貌地提出請求,以及Sure、All right 等答語。以下分別是常規(guī)課時的課堂測驗(節(jié)選)(見圖2)和育人課堂測驗(節(jié)選)(見圖3)。
圖2:聽力課常規(guī)課堂測驗
圖3:育人導向的課堂測驗
不難發(fā)現,第一種測驗的內容雖然是針對本課時的重點測驗,但是無情境,只是機械性練習,不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知識并進行深度學習,也忽視了評價的育人功能。在第二種測驗中,學生既需要運用本堂課目標語言填空,又需要對文本進行分析、綜合,從而為完成三個開放性問答題奠定基礎。這樣,學生既內化了目標語言,又鍛煉了思維能力。另外,學生在語篇主題的引領下體會榜樣的力量,即從小會做家務的孩子更能夠取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完成此次測試后,大多數學生表示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并反思自己的勞動意識。
可見,要想有利于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突出育人目標的形成性評價,與六要素的課程內容要求類似,也需要在一定的主題語境中依托語篇設計評價任務,因為語篇能夠引起學生注意和思考,使其通過讀寫等技能理解、應用相關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并解決相關問題。因此,這種評價任務既能反映學生對課堂知識的靈活掌握情況,又能體現其思維能力,并反映其相關文化意識,也能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科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力途徑。在學校學科德育力度不夠尤其是教師學科德育素養(yǎng)有待提高的情況下,結合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中的聽說課教學案例,提出探究主題意義,設計優(yōu)質活動,巧用可視化工具,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和落實促學評價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教學途徑和策略,希望能夠幫助教師提升學科德育意識和學科德育能力,將德育與學科教學融為一體,助力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