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月華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州市東鋪頭中心小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課程,遵循“教—學—評”一致性原則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并根據(jù)實際情況,積極總結和歸納相關的教學策略,可以提升教育教學效果,有效推動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的開展。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教—學—評”一致性原則,首先應當以《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為指導,明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標,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教學理念,確保教學內容與課程目標相一致。從一致性的角度上對教學、學習、評價目標進行認真設計,確保目標明確、清晰、可行,確保后續(xù)的教、學、評這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按照既定目標有序推進,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學會尊重”這一主題學習中,教學目標可以設定為:1.讓學生認識到尊重的重要性,明白尊重是人際交往的基礎。2.引導學生理解不同場合和情境下尊重的多種表達方式。3.培養(yǎng)學生的同理心,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4.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尊重的價值觀。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我們可以從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方面來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在一致性原則下優(yōu)化整個教學過程,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實踐尊重他人的理念。
1.創(chuàng)造安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尊重學生的意見和感受,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對于學生的不同意見,教師應當引導他們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應當相互理解和尊重。
2.提供正面的榜樣:教師的行為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教師應當尊重每一個學生,以身作則,展示出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教師可以親自示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尊重,例如:禮貌待人、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隱私等。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尊重的實踐方法。
3.組織小組活動和討論:小組活動和討論是幫助學生實踐尊重他人的理念的有效方式。在小組活動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傾聽他人的觀點,學會相互尊重和理解。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模擬一些情境,讓他們思考在這些情境中如何更好地表達尊重。
4.創(chuàng)設具體的實踐機會:《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教學建議”第四點中指出:“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課內課外連接,注重案例教學,選擇、設計和運用個人和社會生活中的典型實例?!苯處熆梢詣?chuàng)設具體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和實踐尊重他人的理念。例如,可以在本課學習之后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活動,讓他們在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中學會尊重他人。
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評”一致性原則,教師應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包括教材、案例、網(wǎng)絡資源等,以便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資源。
在“學會尊重”主題學習的課前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班級微信群或QQ 群發(fā)布預習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主題和內容,并收集相關的資料和案例。學生可以在家中完成預習,通過微信或QQ 與老師和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一些與尊重有關的圖片、視頻或故事,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也可以收集一些關于學會尊重他人的案例。
案例一“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在一個國際學校里,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聚集在一起。其中,有一位中國學生和一位美國學生成了朋友。盡管他們的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但他們彼此尊重對方的習俗和信仰。中國學生尊重美國學生的獨立性和直接性,而美國學生也尊重中國學生的謙遜和集體主義精神,他們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案例二“家庭中的尊重”:在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間保持著良好的尊重關系。父母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興趣,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夢想。同時,孩子們也尊重父母的辛勤付出和家庭規(guī)則。這種相互尊重讓家庭氛圍和諧愉快,孩子們也在這種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
案例三“社會公共場合的尊重”: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一位年輕人看到一位老人上車后,主動站起來讓座。他尊重老人的身體需要,體現(xiàn)了對長者的關愛。這種尊重不僅讓老人感到溫暖,還傳遞了社會正能量,引導更多人關注弱勢群體。
三個不同的案例,學生理解不同場合和情境下尊重的多樣表達方式,也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展示一些關于尊重他人的正面和反面案例,讓學生思考其中的差異和影響。
接著在探究學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根據(jù)課程內容,設計一些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了解尊重的含義、意義和具體表現(xiàn)。例如,讓學生模擬一些場景,探討如何處理不同情境下的尊重問題。
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例如,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知識問答、投票或小組競賽等,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動力。
在課后拓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布置一些課后拓展任務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實踐尊重的理念。例如,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周內尊重他人的表現(xiàn),并在班級微信群或QQ 群中分享。
在反饋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工具,如在線測試系統(tǒng)等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些工具收集學生的反饋,以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可以提供豐富的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增強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及時反饋學習成果等方面的幫助。教師應注重資源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和調整,也要注意避免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忽視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評價要貫穿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的全過程和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要綜合運用觀察、訪談、作業(yè)、紙筆測試等方法全面獲取和掌握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相關信息。”在“學會尊重”主題學習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式進行評價。
1.觀察法。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評估他們對尊重他人這一理念的實踐情況。例如,觀察他們是否能夠積極傾聽他人意見、是否能夠平等待人、是否能夠尊重他人的感受等。
2.小組討論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針對與尊重他人相關的話題展開深入探討。通過學生在討論中的表現(xiàn),評估他們對尊重他人的理解和實踐程度。
3.情景模擬法。設計一些與尊重他人相關的情境,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通過觀察學生在模擬情境中的表現(xiàn),評估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實踐尊重他人的能力。同時,還可以設計一份簡單的書面測試,檢驗學生對尊重他人概念的理解程度。
4.自我評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讓他們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思考自己在尊重他人方面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5.互相評價法。組織學生進行互相評價,讓他們從同學的表現(xiàn)中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一步加深對尊重他人的理解。
6.家長反饋法。邀請家長參與評價,了解學生在家庭中是否能夠體現(xiàn)出尊重他人的品質,并給予相應的反饋和建議。
在進行課堂評價時,教師要將評價結果與教學過程相結合。評價結果可以為教師提供反饋,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不足,以便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饋是教學評價中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要堅持“以評促學”的原則,當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尊重他人的行為時,教師應當及時給予反饋和鼓勵,強化他們的積極行為。同時,對于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也應當給予建設性的反饋和建議。在“尊重他人”這一主題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成員評價學生的角色扮演活動,也可以在他們排練前與他們進行個別交流,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同時,我們要堅持以評促教的原則,通過對學生的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的反饋,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式,使“教”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努力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
教師要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設計作業(yè),合理安排前置性作業(yè)、課內隨堂練習作業(yè)、課后作業(yè),由此關注課內即時檢查、保障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效減輕學生的課后負擔。
●前置性作業(yè)
在“尊重他人”主題學習中,課前可以用調查表的形式進行家庭調查和學校調查。家庭調查:請觀察家中長輩在一天中與不同人交往時所表現(xiàn)出的尊重行為,并記錄下來。例如:對鄰居、服務員、快遞員等。請與家中長輩交流,了解他們在生活中如何處理不尊重他人所帶來的困擾,并記錄下來。學校調查:觀察校園中同學之間的交往情況,記錄下哪些行為體現(xiàn)了尊重,哪些行為缺乏尊重??梢韵蚶蠋熁蛲瑢W了解,學校中是否存在因不尊重他人而引起的矛盾或沖突,并了解解決的方法。
●課內隨堂練習作業(yè)
請學生將調查結果進行分類整理,總結出哪些行為尊重他人,哪些行為缺乏尊重。然后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與同學討論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可以采用自評、小組評、教師評的方式,評價學生對不同場合和情境下尊重的多樣表達方式的理解,由此形成課內作業(yè)評價,為后續(xù)的課堂講解提供依據(jù)。
●課后實踐作業(yè)
學習之后還可以布置課后實踐作業(yè),實踐活動方案如下:1.活動名稱:尋找身邊的尊重與不尊重。2.活動目的:通過觀察和體驗,深入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培養(yǎng)尊重他人的習慣。3.活動步驟:觀察身邊的人和事,記錄下看到的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和尊重他人的行為。對記錄下來的行為進行分類,分析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結合課堂所學知識,思考如何避免不尊重他人的行為,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與同學分享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互相交流心得。4.反思與總結:活動結束后,對自己的觀察和體驗進行反思和總結。思考以下問題:通過這次活動,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有了哪些新的認識?你認為尊重他人對個人和社會有哪些積極影響?你認為自己在尊重他人方面還有哪些不足之處?如何改進?在日常生活中,你將如何更好地尊重他人?有哪些具體的行動計劃?通過反思和總結,幫助學生深化對尊重他人的認識,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5.制訂個人行動計劃: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尊重的行為,例如: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隨意評價他人的行為等。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尊重的含義,并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待后續(xù)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課后實踐作業(yè)完成情況進行評價,由此形成課后作業(yè)評價,為下一輪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jù)。
“教—學—評”一致性原則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應用包括教學目標的明確與設定、教學過程的實施、教學評價的開展、教學反饋的提供與調整以及作業(yè)設計等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教—學—評”一體化體系,更好地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現(xiàn)育人目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