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玉庭
2022年版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文字的實踐運用包含了聽說讀寫等不同的維度,這四種實踐性活動彼此融通,聯(lián)系緊密,相互襯托。農(nóng)村學生由于信息閉塞,擁有的書籍不多,能夠為己所用的優(yōu)秀讀物并不豐富,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在“讀好書”的基礎上“說好話”。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嘗試和思考。
一、基于相同的生活背景,依循閱讀興趣讓學生想說
學生作為有鮮明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語文教學要積極倡導“生本立場”不能是一句空話,更不能是嘴上喊喊的口號,而要切實落于實踐。面對農(nóng)村學生好書難求的現(xiàn)狀,落實學生主體地位最為基礎的做法,就是找準教材文本與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共性特點,緊扣學生的閱讀興趣點,在激活學生認知體驗后,讓其內心有想說的沖動。
如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一文介紹了一位聰明可愛、機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這篇長課文中無論是雨來聰明、調皮、可愛的形象特點,還是其生活的晉察冀還鄉(xiāng)河的背景環(huán)境,都彰顯了鮮明而濃郁的農(nóng)村特色。教學時,教師有意識地借助這些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激活學生原始的生活體驗,形成認知共鳴,一方面從“一篇”向“整本書”進發(fā),另一方面則是激活學生言語表達的內在興趣,讓學生想說、要說。以課文第一部分為例,主要描述了雨來游泳本領高,是著力展現(xiàn)雨來調皮、可愛的典型部分。談起游泳,很多農(nóng)村學生都是得心應手,而且有一樣的經(jīng)歷。教師不妨就利用這一部分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與雨來的親密關系,可以設置這樣的交流話題:“你是否有過偷偷溜到河里游泳而被家人打屁股的經(jīng)歷?說說事情的經(jīng)過。對于課文中雨來的做法,你作何評價?你喜歡雨來這樣的小伙伴嗎?”表面上,這些內容還是以問題的形式拋出的,但與學生的真實經(jīng)歷和現(xiàn)實生活密切相關,學生在交流時不再將自己看成是一個純粹的被要求者,而更多的是積極的構建者,用自己的生活儲備,與文本中的經(jīng)歷、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情感體驗上的共鳴。一時間學生興致高漲,紛紛描述了與雨來的相同經(jīng)歷,并對課文中雨來的做法表示了理解,甚至是默許。因此,學生不僅對雨來這個人物產(chǎn)生了興趣,更對《小英雄雨來》一書產(chǎn)生了莫大的閱讀興趣,這對于農(nóng)村學生而言是多么難能可貴。教師巧妙的點撥和引導,為學生提供了契合他們生活背景的書本,同時也喚醒了學生內在的表達欲望,可謂一舉多得。
二、基于豐富的農(nóng)村資源,落實自主狀態(tài)讓學生樂說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不能用過多的機械要求束縛學生的思維生長,更不能限制學生思維的發(fā)散和延伸。在落實農(nóng)村學生“讀好書,說好話”這一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農(nóng)村生活豐富多樣,包羅萬象,學生原本就擁有著廣闊而豐富的交流題材和資源,而教師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搭建平臺,讓學生想說、樂說,在積極閱讀和深度交流的過程中,享受表達所形成的愉悅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所讀書本中的內容,激活學生原始的生活儲備,讓學生充分利用閱讀后的交流契機,真正享受閱讀和交流帶給自己的自信。
五年級下冊《祖父的園子》一文描述了作者在祖父園子中自由自在生活的場景。閱讀這樣的課文就如同幫助學生打開了一扇自我生活的窗戶。教師可以利用蕭紅童年在祖父園子中生活的相關事件引導學生回到自身的生活,由閱讀生發(fā)關聯(lián)思維,相機捕捉說話的素材。蕭紅在祖父的園子中可以自由地澆花拔草、戴草帽,可以盡情地澆水,也可以調皮地把土溜平,甚至還可以把狗尾巴草當成稻子……這一系列的事件有效激活了學生原始生活的儲備記憶。當學生在閱讀這些內容時,他們的思維飛向了廣闊的農(nóng)村生活,教師不妨依循著學生的生活積累,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思考:“童年時期的蕭紅在祖父的園子中,還可能會做哪些事情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利之后,完全將自己看成是童年時期的蕭紅進行表達和拓展,實現(xiàn)了與教材文本的融合。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將蕭紅的這本《呼蘭河傳》推薦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尋證自己所拓展的事情是否在書本中出現(xiàn)過。由此,閱讀就不再是一件機械的任務,而有了屬于自身農(nóng)村生活的獨特觀照。經(jīng)歷這樣的教學,閱讀好書和說話交流就形成了有機整體,可謂一舉兩得。
三、基于典型的示范榜樣,強
化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說
說話、交流、溝通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學生實實在在的實踐歷練,也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事實上,將“讀好書”和“說好話”作為共同體一起呈現(xiàn),一起被列為類同的教學目標并不是隨心所欲,“讀好書”是“說好話”的基礎,更是其方法的源頭;“說好話”則是“讀好書”的成果體現(xiàn),更能反芻過來,為推動“讀好書”而服務。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苯處熞浞职l(fā)掘教材所承載的范例價值,為學生高效說話指明方向,讓學生在愿說、樂說的過程中,掌握說話的方法,真正做到會說。
還以蕭紅《呼蘭河傳》這篇小說為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評價:“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逼渲校谩耙黄獢⑹略姟眮碓u價一本自傳體小說無疑是對作者遣詞造句水平的極高褒獎。由于農(nóng)村學生沒有經(jīng)歷過系統(tǒng)的整本書閱讀指導,他們在閱讀時往往會將關注點放置在情節(jié)上,關注具體的人物特點。教師可以利用書本中獨特的表達方式為學生提供表達的范例支撐。如蕭紅為了展現(xiàn)祖父園子中萬事萬物都是自由的,都是無拘無束的,大量運用了“愿意……就……”的句式,看似簡單,但對于展現(xiàn)事物的自由則有了積極的價值。教師可以構建這樣的話題:“農(nóng)村的生活愜意而自由,如何將自己無拘無束的假期生活‘說給別人聽呢?”此時,教師組織學生從具體的書本中獲得表達方法,并運用于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從閱讀中獲取“說”的方法、形成“說”的能力。
四、基于多維的表達對象,創(chuàng)設角色游戲讓學生轉說
對于農(nóng)村學生而言,由于他們所能接觸的新鮮事物和娛樂項目相對有限,一些傳統(tǒng)類的游戲則成為了他們重要的娛樂方式。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將相應的游戲引入到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并搭建語言表達的平臺,讓學生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樂于表達,更能將這種表達的意識、習慣和動力延伸到課后,廣泛輻射于整個生活范疇。
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一個典型的歷史故事單元。編者在這個單元中所設置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jié),簡要復述課文?!睘榱藥椭r(nóng)村學生更好地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教師在教學本單元的歷史故事時,可以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快速確定文本表達的中心,并明確與中心相關的主次內容,從而有針對性地做好文本內容的詳略處理,將簡要復述真正落實到位。農(nóng)村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他們面對教師所提出的學習任務往往會采取應付了事的態(tài)度。如何才能利用書本閱讀,讓學生將閱讀動力、方法和意識延續(xù)到課后的生活中呢?針對這一疑惑,教師在教學《西門豹治鄴》一課時,相機為學生推薦了白話文版本的《史記》,要求學生嘗試將自己看成文本中的角色,并邀請自己的兄弟姐妹進入其中,以講述故事、角色表演等不同的方式,將書本中的歷史故事簡要轉述給其他伙伴聽。由于有了具體的角色,他們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說話任務時,就不僅是在執(zhí)行簡單的任務,而是基于自身對角色定位而形成的表達需要,從而有效地提升了整體教學的效率,契合了農(nóng)村學生閱讀書本、練習說話的具體特點,起到了一箭雙雕的教學效果。
“讀好書,說好話”是每一個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目標、終極目標。對于農(nóng)村學生而言,教師要充分把握學情,整合農(nóng)村獨有的優(yōu)勢,利用課文找準單篇向整本書過渡的銜接點,從而助力學生內在認知意識的有效形成。
【注:本文系鎮(zhèn)江市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二期課題“鄉(xiāng)村娃‘讀好書·說好話的行動研究”(課題編號:202101xq02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江蘇鎮(zhèn)江市銀山小學)
責任編輯 劉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