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機關第一幼兒園 符娟
好的預設活動與生成性活動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隨著需要變化的,只不過生成性活動的變化更靈活、更多樣,而預設活動的變化更多基于原先的活動在逐步改進。好的預設活動雖然是幼兒園、教師預先設計好的,但并不代表不可更改,預設活動每學年都需要反思調整,根據當下的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變化、幼兒經驗等調整具體的活動內容。
好的活動是基于幼兒需求,能明確指向幼兒某個發(fā)展經驗的,例如大班預設主題“我們畢業(yè)了”,具有非常顯著的幼兒在幼小銜接方面必須獲得的經驗,在活動開展前,教師會根據幼兒的發(fā)展需求,分析活動目標,預備活動內容和活動實施策略,結合布魯姆的目標分類法,運用高階問題逐步深入推動幼兒經驗的提升。
好的主題中每一個活動之間是有經驗鏈接的,是基于幼兒的學習特點,追隨著幼兒的經驗發(fā)展,具有顯著的邏輯脈絡和逐步深入學習路徑的,每個教學活動的學習策略也是以探究式、游戲化學習方式為主,不是簡單的教師說教。
生成活動并不是無中生有,可以是結合季節(jié)、節(jié)氣生成的,可以是結合周邊生活環(huán)境生成的,可以是結合當?shù)仫L俗生成的,或者在預設的大主題下生發(fā)出來的小主題。例如主題“春天來了”,這是一個經典的預設課程的主題,里面囊括五大領域的集體教學活動,可能是唱一首春天的兒歌,聽一個關于春天的故事,畫一幅春天的畫等,每個班開展的活動都大同小異,看似是一個完整的主題,但活動之間并沒有清晰的經驗線索鏈接,是典型的偏小學化的分科教學模式。而科學的活動開展模式應該是每個班都有其不一樣的地方,有的可能透過“春雨”來探索春天,有的可能透過春天常見的花朵來認識春天,有的可能透過探索昆蟲來認識春天等。
預設主題中的每一個教學活動都能作為教師的生成活動教學資源庫,教師根據需要從預設資源庫中選取和生成探索內容相關的活動來支持幼兒,將預設與生成有機融合。
新教師和成長型教師在做生成主題前需要先跟著經驗型、成熟型教師做主題,充分了解開展主題活動前的預備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如何傾聽兒童,如何科學有效地追隨兒童,分析每一次活動對于幼兒的價值,以及活動后對整個主題活動過程進行梳理,分析幼兒在主題中所獲得的發(fā)展是否適宜幼兒的年齡特點及發(fā)展需求。
在確定開展一個主題前,教師要針對主題做大量的活動審議、查找資料、分析幼兒需求等準備工作,帶著“干貨”去傾聽和反饋。生成活動中教師的提問經驗也來源于平時在集體教學活動和專業(yè)學習上的積累,不同領域的活動采用什么樣的提問范式,在專業(yè)的教師書籍中都是有所陳述的。
生長點,顧名思義就是幼兒在活動中能獲得哪些方面的生長。一個主題活動不需要面面俱到且每個領域都深度涉及,它必然有一個核心的領域生長點,如探索“光影”的主題,它的核心生長點必然是科學領域,其次可能是藝術領域、健康領域等,那教師要提前針對重點領域分析幼兒的生長點,以期在之后開展主題活動時分析在這一主題中依據幼兒目前的經驗探究的程度可以去到哪里。
每一個生成活動都有其獨特的價值,為之后開展新的生成活動提供思路。將一個幼兒園內所有的生成活動匯集到一起進行分享,是一種很好的園本教研形式,因為所有的生成活動都來源于自身幼兒園,對園內所有教師來說都具備良好的參考價值,教師們可以從中收集自己沒關注到或忽略的教育資源,為自己接下來的活動開展打開思路。
好的課程應該是預設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預設。我們不是要簡單地改變課程的來源,而是要改變教師開展活動的策略、幼兒學習的方式及教師的教育理念,如果教師的理念是科學的,不論是生成性活動抑或預設活動,教師都能和幼兒一起呈現(xiàn)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