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春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
前言:在新課改要求下,語文教學愈發(f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尤其在小學階段,作為語言文字啟蒙的關鍵時期,“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有效實施“讀寫一體化”教學,全面提升小學生的語言感知、理解、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寫作素養(yǎng),從而構建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和高效的語文學習能力。
新課改要求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樹立“讀寫一體化”觀念是基礎和首要步驟。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不斷強調閱讀與寫作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讓學生從小就認識到閱讀不僅僅是吸收信息、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更是積累寫作素材、領悟表達手法、體會情感表達的重要渠道[1]。與此同時,寫作不僅僅是對閱讀內容的簡單復述,而是個人對閱讀所得的理解、思考和創(chuàng)新表達的結果。
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文《坐井觀天》,講述了青蛙和小鳥關于天空大小的爭論。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青蛙和小鳥各自的觀點,分析文本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視角、認知局限性等深層含義。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進一步組織寫作活動,如讓學生想象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將會看到什么,有什么新的想法或感觸,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對話形式,編寫一篇《青蛙的新見聞》的小短文。這樣,學生便在閱讀中獲得了寫作的靈感和素材,而在寫作實踐中又鞏固和深化了對原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實現(xiàn)了讀寫的有效結合。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逐步樹立起低年級學生的“讀寫一體化”觀念。
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而言,做好教材深度挖掘與寫作模仿是“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讓學生在深入研讀教材文章的基礎上,通過模仿范文的結構、語言特點和情感表達,將閱讀所獲得的知識轉化為寫作實踐,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2]。
例如,《小猴子下山》講述了小猴子看見玉米、桃子、西瓜和小兔,每次扔掉手中的東西去追新的事物,最后卻兩手空空回家的故事。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剖析文本的層次結構,分析小猴子心理變化和故事寓意。接下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這篇課文的敘事方式,如采用順序展開的敘述結構,學習使用“先……接著……然后……”等連接詞來組織事件;同時,模仿文中對物品特點和動作細節(jié)的描寫,如“黃澄澄的玉米”“紅艷艷的桃子”等具象化的詞匯。寫作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學生構思一個類似的生活小故事,比如“小貓咪的一天”,要求學生模仿課文的敘事方式,寫出小貓咪一天中經(jīng)歷的不同場景,體驗到的各種情緒,以及從中得到的教訓。這樣,學生通過模仿優(yōu)秀的課文,不僅可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還能在模仿寫作中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和結構布局能力。
結語:“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為小學語文教育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它通過聯(lián)動閱讀與寫作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同步推進。這一策略對于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具有顯著的效果,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和思維品質,還促進了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近華.讀寫一體 高效教學——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36):140-142.
[2]魏妹咮.小學語文“讀寫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為例[J]. 教師,2023(28):30-32.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河海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