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項脊軒志》中少年的心志與中年的創(chuàng)痛

      2024-05-29 11:43:18朱強國
      關(guān)鍵詞:項脊軒志歸有光

      朱強國

      摘要:《項脊軒志》作為經(jīng)典作品被選入各個版本的教材。這些教材不約而同地刪去“項脊生曰”一段,并將刪節(jié)后的文本定位為“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將文本主題理解為“志物懷人,悼亡念存”。這種編排和解讀忽視了《項脊軒志》原始文本分兩次完成的情感差異,遮蔽了歸有光借科舉以振興家道的人生追求和科場失意的人生經(jīng)歷,存在著對原始文本肢解和曲解的問題。對于《項脊軒志》的理解應(yīng)當(dāng)立足原始文本,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挖掘文本的隱含信息,從而探究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和創(chuàng)作意圖。

      關(guān)鍵詞:歸有光;《項脊軒志》;原始文本;創(chuàng)作心理

      《項脊軒志》是歸有光的代表作品,也是教材的經(jīng)典篇目。舊教材中的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魯人版、粵教版、北師大版以及統(tǒng)編版新教材均選錄了這篇文章,并且在對這篇文章的處理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雖然各個版本教材的編寫理念有很大不同,但對《項脊軒志》的教學(xué)定位和選編處理上卻形成了某種“集體默契”。在對文本的理解上,教材都抓住了《項脊軒志》“借一閣以記三代之遺跡”的特點,并將文本的主題理解為“志物懷人,悼亡念存”。在教材的處理上,雖然“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兩句在段落歸屬上多有不同,但這種處理無關(guān)宏旨。更為重要的是,除北師大版保留“項脊生曰”一段外,其它六種教材均刪掉了這一段(統(tǒng)編版教材用“……”對刪掉的段落加以標(biāo)示)——這種教材編選的“集體默契”的背后,顯然有著文本創(chuàng)作、理解與傳播的特殊背景和豐富的意義空間。

      一、被刪節(jié)與被誤讀的語段

      被刪掉的一段原文如下: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1]

      從文章結(jié)構(gòu)角度來說,這是歸有光借鑒“太史公筆法”寫的一段后論,顯然這對于理解文章的主旨是極為重要的。為了行文方便,本文將《項脊軒志》原始文本分成正文、后論和補記三個部分。

      根據(jù)統(tǒng)編版《教師教學(xué)用書》的解讀,這是一篇“借記物以敘事、抒情的散文”,“抒發(fā)了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感慨,表達了自己對祖母、母親、妻子深深的懷念”[2]。僅從教材選文來看,這種解讀是成立的。但歸有光真實的寫作意圖需要結(jié)合原始文本進一步探究?!督處熃虒W(xué)用書》同樣提到“《項脊軒志》在選入時做了刪節(jié)”,并指出“這段其實是《項脊軒志》正文的結(jié)尾”?!斑@一段議論了蜀清、諸葛亮兩人的例子,意在說明他們之所以后來顯赫,一個是因為‘利甲天下,一個是因為遇到了明主,而自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似乎也不羨慕他們。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以此排解心中郁結(jié),也表露自己不得志的感慨”。[3]但是,問題在于既然這一段同樣表達了“不得志的感慨”,那么它與上文的“多可悲”在情感上就具有一致性。并且,“以議論結(jié)束正文,是古代記敘文常見的寫法”。按照編者的解讀,這一段和上文在情感上具有一致性,在結(jié)構(gòu)上具有完整性,刪掉這一段是不是多此一舉呢?顯然,如果不是編者的刪節(jié)處理有誤,就是編者對文本的理解有待商榷。

      本文的正文部分(1-3段)寫作于歸有光18歲時。一個18歲的少年內(nèi)心充滿“郁結(jié)”,寫文章“表露自己不得志的感慨”,從閱讀直覺上來說這似乎是不可信的。據(jù)史料記載,歸有光6歲“讀書盧兗州家”;7歲“入小學(xué)”;9歲以文章為父友吳純甫所知,“純甫許之為司馬子長、班孟堅一流人”;14歲應(yīng)童子試,“同縣梁遺石先生出巡,見有光,以天下士期之”,“同里張子賓、沈元朗皆一時之雋,無不推服有光,以為不可及也”;15歲始讀書項脊軒中;18歲寫作《項脊軒志》。[4]梳理歸有光早年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至寫作《項脊軒志》時,歸有光一直在發(fā)奮讀書,頗有文名,并且在應(yīng)童子試時獲得不凡的評價。因此,認為《項脊軒志》“表露自己不得志的感慨”是毫無根據(jù)的。

      再者,從文本來看,歸有光列舉蜀清和諸葛亮的例子是類比的手法,實際上意在表明自己雖然像早年的蜀清、諸葛亮一樣隱微,但終有一天將會像他們后來揚名天下?!督處熃虒W(xué)用書》將這兩個例子解釋為“他們之所以后來顯赫,一個是因為‘利甲天下,一個是因為遇到了明主”,顯然強加了因果關(guān)系,并且后句“自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似乎也不羨慕他們”又是編者的主觀臆造?;谶@種臆想型的解讀,編者不僅回避了“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一句,而且也忽視了“坎井之蛙”并非作者“自喻”,而是“他喻”。

      對于這一段,早有學(xué)者指出:“在這段文字中,歸有光提到了蜀寡婦清和諸葛孔明兩個歷史人物,顯然他是以未顯之前的蜀清和孔明自況自勉,意在說明自己雖是局處一隅,卻絕非‘陷井之蛙,他要像蜀清那樣守住祖業(yè)、光耀門庭,要像孔明那樣輔君治國、揚名天下?!盵5]上文對史料的梳理和對文本的細讀也證明了這段后論顯然并非“自嘲”,而是“自勵”。

      如果“項脊生曰”表達的是一種“自勵”,那么教材對《項脊軒志》“至情至性”或者說“至愛親情”的定位就是有失偏頗的?!俄椉管幹尽窂?fù)雜性在于文本分兩次完成,前后相隔至少十三年。雖然最終定型的文本在內(nèi)容、情感及表達上具有內(nèi)在的延續(xù)性,但并不是說語段之間絕無齟齬之處。不管是人文主題組元,還是寫作技法組元,在編者看來,《項脊軒志》最重要的特點便是“真情”,這種“真情”建立在對項脊軒的描寫和對母親、祖母和妻子的懷念之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更是成為全文敘事抒情的線索。

      但是,這種“至情至性”的文本理解究竟是歸有光的本意,還是教材編者的理解呢?教材編者在刪去“項脊生曰”一段時,是否窄化了歸有光在文本中所表現(xiàn)的復(fù)雜的人生感慨呢?歸有光究竟基于怎樣的心理寫下了正文,又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寫下了補記?對于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需要在確保文本完整性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相關(guān)史料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二、科舉的追求與書齋的生活

      探究歸有光寫作《項脊軒志》的本意,科舉制度是繞不開的話題??婆e制度至明代進一步完善,鄉(xiāng)試、會試與殿試三級考試制度正式確立,考試內(nèi)容、考試文體甚至考試場所也逐步制度化、規(guī)范化??婆e制在制度化的同時,對社會價值觀念以及士人心態(tài)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歸有光14歲應(yīng)童子試,直至60歲才考中進士,可以說科舉伴隨了他的一生。

      歸有光執(zhí)著于科舉是有深層原因的。古人有聚族而居的傳統(tǒng),通過科舉入仕是維持家族興旺的重要因素。歸氏家族曾是名門望族,“自工部尚書以下,累葉榮貴,迄于唐亡,吳中相傳謂之著姓”[6]。雖然歸氏后代并沒有再做過高官,但是歸氏家族依然保持著繁榮的局面,“吾歸氏雖無位于朝,而居于鄉(xiāng)者甚樂??h城東南,列第相望。賓客過從飲酒無虛日,而歸氏世世為縣人所服。時人為之語曰:‘縣官印,不如歸家信。”[7]但到了歸有光的時代,歸氏家族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歸有光在《家譜記》中寫道:“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末分,口多而心異。自吾祖及諸父而外,貪鄙詐戾者,往往雜出于其間。率百人而居,無一人知學(xué)者;率十人而學(xué),無一人知禮儀者?!盵8]家道的衰落,族人的離心,在《項脊軒志》中也有展現(xiàn)?!跋仁峭ブ型媳睘橐弧e手T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弊髡咭粤攘葦?shù)筆,就為我們呈現(xiàn)了大家族的分崩離析。從這些看似平靜的敘說中,我們可以讀出一個少年對家族分崩離析的痛心。

      作為沒落家族的“清醒者”,歸有光抱持儒家濃厚的“修齊治平”的思想,他堅信:“天下之事,壞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以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況于骨肉之間乎?”[9]這種舍我其誰的使命擔(dān)當(dāng)成為歸有光刻苦讀書、孜孜于功名的動力來源。實際上,歸有光這種使命感有著近乎“命定”的成分,據(jù)說“歸母周孺人懷有光時,‘家數(shù)見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屬天,因名其子為‘有光,復(fù)興家業(yè)之意相當(dāng)明顯”[10]。拋開迷信的成分,僅從歸有光的取名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家人對他寄予的厚望,這種厚望顯然催成了一個孩子的早慧與早熟。

      但在這樣一個“率百人而居,無一人知學(xué)者”的大家族里,潛心讀書是奢侈的事情。對于項脊軒,論者常常忽略兩個細節(jié),一是開篇一句“項脊軒,舊南閣子也”,一是“借書滿架”。根據(jù)這兩個細節(jié),我們可以推測歸有光在這之前是沒有獨立的讀書之處的?;蛟S是14歲應(yīng)童子試的經(jīng)歷,讓歸有光更加堅定了向?qū)W的念頭,所以他才想到了應(yīng)該為自己開辟一間書房。但是在那個“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的大家族里,顯然不好尋找一方凈土。于是,那“室僅方丈”“塵泥滲漉”“日過午已昏”的“百年老屋”成為歸有光的首選。最終,經(jīng)過一番修繕,在15歲時,歸有光開始“讀書軒中”。書齋的命名顯然也極富象征意義。根據(jù)一般的理解,“項脊”因歸有光先人所居之處——項脊涇而得名。歸有光以此命名含有“懷祖追遠”之意。我們不知道是先有“項脊軒”,還是先有“項脊生”。但我們能確定的是,當(dāng)歸有光以“項脊生”稱呼自己,以“項脊軒”命名書齋,他與遠祖的聯(lián)系更密切了,他對求取功名以振興家道的追求更堅定了。

      “借書”同樣是富有意味的細節(jié)。狹小的項脊軒不可能放下很多書,但即便如此,歸有光依然需要借書,其家境之貧寒或者說族人對讀書之漠不關(guān)心,可見一斑。但歸有光卻沉醉其中。他開辟四窗,雜植蘭桂竹木,項脊軒的環(huán)境也變得明凈幽雅起來。在混亂的大家族里,項脊軒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室內(nèi)的書香,室外的蘭桂竹木,無一不在預(yù)示著歸有光不同于族人的人生追求。于紛亂中尋一方獨立的書房,于衰敗中努力振興家道,這便是項脊軒存在的意義。

      在這一節(jié)中,不管是“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舉動,還是“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的環(huán)境,都展現(xiàn)了歸有光終于有了一方讀書之處的欣喜與愜意?!督處熃虒W(xué)用書》中說:“這段文字在對閑適清幽的理想書齋生活場景的描繪中,寄托了作者對往日閑適、靜謐的生活的無限眷戀?!盵11]這種說法是不能夠成立的。修繕項脊軒和寫作《項脊軒志》只隔了短短三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歸有光既沒有長時間離開項脊軒,也沒有遭遇重大的人生挫折和變故,何來“無限眷戀”呢?這段敘寫書齋生活的文字,與其說是回憶過去的,毋寧說是直寫當(dāng)下的。

      三、正文與后論:少年的心志與力量源泉

      雖然有了讀書之處,但我們卻可以從字里行間讀出歸有光與家族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軒前時時有人往還,但歸有光卻“扃牖而居”,這一方面是出于靜心讀書的需要,另一方面或許也是源于歸有光與族人的隔膜。實際上,祖母的一句“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歸有光的孤獨與早熟。在這孤獨的讀書時光里,有“三個人”成為歸有光的心靈依靠。

      第一位是歸有光的母親。在歸有光“束發(fā)讀書軒中”時,母親已經(jīng)去世多年。歸有光之所以會在這篇文章中寫到故去的母親,原因其實很簡單——“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并且“先妣撫之甚厚”。因為老嫗曾在這個南閣子生活過,所以歸有光讀書時,老嫗應(yīng)該來過;因為“先妣撫之甚厚”,所以自然而然地會談起歸有光的母親。于是,在作者筆下呈現(xiàn)的是與軒中讀書并沒有關(guān)系的兩件小事。然而,歸有光對母親是滿懷深情的,這不僅是因為母親“為多子苦”的命運,還因為她課子的嚴格:“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xué),每陰風(fēng)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jīng)》,即熟讀無一字齟齬,乃喜”[12],“有光與姊年七八歲,已教之《小學(xué)》及女紅甚習(xí)。常程課不少借,先人則怡怡然也”[13]。通過這兩段資料我們可以看出,母親對歸有光是寄予厚望的。雖然《項脊軒志》中與母親相關(guān)的語段并沒有涉及讀書,但歸有光讀書時應(yīng)當(dāng)會時時想起母親。

      另一位是歸有光的祖母,這是《項脊軒志》著力敘寫的人物。祖母出身名門,又歷祖孫三代,以她來寫軒中讀書極具象征意義。歸有光著重寫了祖母的三句話,一方面是對其竟日讀書的憐愛與贊許,另一方面是對其學(xué)有所成的期待。根據(jù)結(jié)尾的“瞻顧遺跡”,我們可以推斷,在寫作《項脊軒志》時,祖母已經(jīng)不在了。短短三年的讀書時光,祖母帶著她的期待來,又帶著她的期待離開人世,只留下先祖執(zhí)此以朝的“象笏”與記憶中的音容,難怪歸有光“長號不自禁”。但這里的“長號”絕不是功業(yè)無成的愧疚,而是夾雜著子欲“成”而親不待的沉痛。而從這種沉痛里,我們又能夠讀出歸有光潛心求學(xué)、終有所成的自期與自許。

      還有一位是“神”——“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這是常常被人忽略的語句,但在歸有光心中,這個“神”是和母親、祖母同等存在的。將項脊軒“得不焚”歸結(jié)于神靈的加持,無疑是在說讀書科舉之路也將會有祖先、神靈的護佑。

      不管是身邊的親人,還是想象中的“神”,她們都是激勵歸有光讀書科舉的精神力量。沿著這樣的思路再看后論,我們可以很自然地讀出少年歸有光勉力向?qū)W、振興家道的心志。作者身處“敗屋”之中,而“謂有奇景”,并不是說項脊軒真實景象的“奇”,而是在說斯是陋室,惟吾“有志”。至于最后一句,并不是歸有光將自己比作“坎井之蛙”,而是他覺得別人會將他視作“坎井之蛙”。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原因正如上文所說的歸有光與家族環(huán)境的格格不入——他始終無法融入那個“不知讀書”“不知禮儀”的環(huán)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后一句絕非自嘲,而恰恰是對那些不理解他的人的一種輕蔑,在輕蔑中流露出壯志與自信。

      應(yīng)當(dāng)看出,對少年歸有光來說,修繕項脊軒和寫作《項脊軒志》具有相同的意義:一個指向物質(zhì)的實體,一個指向心志的外化。修繕項脊軒以尋讀書之所,寫作《項脊軒志》以抒少年心志,作者念茲在茲的便是讀書以求功名、科舉以興家道。理解了歸有光此時的人生經(jīng)歷和追求,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這個意義上,項脊軒、《項脊軒志》以及歸有光是合而為一的。換句話說,站在少年歸有光的角度,正文與后論不可分割。教材編者將后論刪去,這種肢解文本的做法造成了對文本的曲解,顯然是不能真正理解少年歸有光的創(chuàng)作心境和人生追求的。

      四、補記:中年的創(chuàng)痛與心靈寄托

      但是,歸有光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寫作《項脊軒志》兩年之后,歸有光應(yīng)提學(xué)盧公試,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xué)生員。在此后,歸有光先后六奔鄉(xiāng)試,皆不中,直至35歲才考中舉人。從18歲到35歲,歸有光科場頻頻蹭蹬、家庭迭遭變故,他的心境自然也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

      歸有光何時補記《項脊軒志》,學(xué)界目前尚無統(tǒng)一觀點,但據(jù)文本可以推斷,補記作于31歲之后。歸有光寫作補記的情境和動機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知道,作者對項脊軒依然滿懷深情,只是這種深情和少年時的那種豪情已經(jīng)不同了。

      在補記中,歸有光著重寫了他在軒中讀書的“第四個”精神寄托——發(fā)妻魏氏。歸有光在23歲時與發(fā)妻魏氏成婚。魏氏出身官宦之家,雖然長于富貴,但“及來歸,甘淡薄,親自操作”[14]。魏氏不僅甘于清貧,還對歸有光愛敬有加。補記除寫“問古事”和“憑幾學(xué)書”外,還專門寫到妻子轉(zhuǎn)述小妹的話。此話點到即止,然妻子欣賞、愛敬丈夫的情態(tài)卻躍然紙上。更為重要的是,在科舉頻頻蹭蹬的困境中,妻子充當(dāng)了心靈寄托的角色。魏氏曾對歸有光說:“吾日觀君,殆非今世人。丈夫當(dāng)自立,何憂目前貧困乎?”[15]對于滿懷心志、年少成名但又科場蹭蹬的歸有光來說,這是何等的欣慰。然而,妻子卻不幸離他而去。科場失意與家庭變故的疊加,不可能不對歸有光的精神世界造成巨大的打擊。“室壞不修”一句指的不僅是項脊軒,更是歸有光讀書的心境以及少年的心志。雖然他后來“復(fù)葺南閣子”,但“多在外,不常居”。換句話說,那種少年讀書的純粹時光一去不返,換來的只有中年的奔波與失意。

      回首往事,祖母留下的象笏,妻子手植的枇杷樹,自己修葺的南閣子,物猶在,人已亡。亡去的不僅僅是祖母和妻子,還是歸有光的那顆少年心,甚至是心中那個曾護佑項脊軒的“神”?;蛟S是某個特殊的機緣,歸有光翻檢出了18歲時寫作的《項脊軒志》,睹物思人,睹文思志,無限感慨涌上心頭,所以才寫下了補記?!督處熃虒W(xué)用書》說:“補寫部分從時間推移、人物關(guān)系變化、感情發(fā)展等角度看都是正文的自然延續(xù)和補充”。[16]這句話依然是成立的。但是,從情感發(fā)展的角度看,補記更像是正文的轉(zhuǎn)折,從少年的心志轉(zhuǎn)向中年的創(chuàng)痛,而絕非簡單的“延續(xù)和補充”。

      正如有論者指出的,“很多讀者只知道附記跟正文、后論之間有一段寫作上的時間差,而不能設(shè)身處地地去體會,其后所省略的人生遭際及其對作者情感世界乃至人生觀的深刻影響?!盵17]人生處于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經(jīng)歷和心境。少年不知愁滋味,中年也難再有少年心。了解了歸有光“命定”的人生追求和失意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才能夠還原作者這兩次寫作時的心境,從而體察作者復(fù)雜的人生感觸。從這個意義上說,教材的編者將《項脊軒志》理解為“志物懷人,悼亡念存”,既是對文本價值的淺層化處理,也是對歸有光失意人生的選擇性忽視。

      五、文本的傳播與文本的還原

      對《項脊軒志》的“集體誤讀”和對《項脊軒志》在教材編寫中刪節(jié)的“集體默契”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本傳播現(xiàn)象。戴健在《〈項脊軒志〉接受小議》中對此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根據(jù)此文的觀點,《項脊軒志》文學(xué)傳播有兩個值得關(guān)注的過程。其一是入選姚鼐編選的《古文辭類纂》,得到清代桐城派的高度認可。例如,方苞即認為此文“事關(guān)天屬”“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在古代文化語境中,因為人生經(jīng)歷的相通,這里的“情”既指“世家子弟的失意痛苦”,也指“天屬之情的刻骨銘心”,因此文本的理解不存在較大偏差。其二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文學(xué)史教學(xué)大綱》及同期文學(xué)史著作選入《項脊軒志》,并對歸有光散文的評價是“情感真摯、平易近人”。但在現(xiàn)代文化語境中,文學(xué)史修訂的指導(dǎo)思想是要突出文學(xué)的“人民性、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因此,《項脊軒志》所體現(xiàn)出的“科舉背景下封建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及其相當(dāng)消極的主旨傾向就難以符合時代要求。于是,在諸多的文學(xué)史著作中,《項脊軒志》均以段落的形式存在,著重體現(xiàn)其“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懷念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厚感情”。這樣一種在具有濃厚時代色彩的現(xiàn)代語境下對《項脊軒志》的刪節(jié)最終影響了中學(xué)語文教材的編寫。雖然,學(xué)界對此已有不少批評,但并沒有撼動對《項脊軒志》刪節(jié)處理和淺層化解讀的地位。[18]

      根據(jù)上面的研究,《項脊軒志》的兩次“經(jīng)典化”,都抓住了文本中的“情”字。但由于時代背景和歷史語境的不同,古人和今人對“情”的理解并不相同。古人可以體察《項脊軒志》的親人亡故之痛和科場失意之悲,今人卻只能從文字中讀出“至愛親情”。并且,由于特定時代的價值觀念,那“封建知識分子的價值觀念”不僅沒有被深入挖掘,反而被刻意遮蔽了。

      魯迅先生說:“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盵19]目前存在于教材中的《項脊軒志》,在經(jīng)歷編者刪節(jié)后,取得了表面上的自然、圓滿,但畢竟不能體現(xiàn)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謴?fù)《項脊軒志》的原始面目,不僅是在還原作者的創(chuàng)作本意和文本復(fù)雜的情感內(nèi)涵,更是在引導(dǎo)學(xué)生深入歷史的時空和文本的肌理,以探究“歷時性文本”的方式形成更具對話價值的教學(xué)資源。從更為根本的角度,這還關(guān)涉在當(dāng)代文化語境下審視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是出于架構(gòu)‘想象的歷史的需要而隨意肢解,還是在承認最基本的歷史事實的基礎(chǔ)上再做理性分析”[20]。從這個意義上說,還原《項脊軒志》本來面目的意義遠勝于學(xué)習(xí)刪節(jié)后的教材文本。

      注釋:

      [1]歸有光.項脊軒志.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0.

      [2][3][11][16]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普通高中教科書·教師教學(xué)用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20,121,120,120.

      [4]沈新林.歸有光評傳·年譜[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264-273.

      [5]田干生.《項脊軒志》的寫作時間及主題考辨[J].揚州師范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89(8):46.

      [6]歸有光.叔祖存默翁六十壽序.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44.

      [7]歸有光.歸氏世譜后.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38.

      [8][9]歸有光.家譜記.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36,437.

      [10][17]孫文輝.《項脊軒志》的文本構(gòu)成與情感取向[J].名作欣賞.2010(9):30,31.

      [12]歸有光.先妣事略.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94.

      [13][14][15]歸有光.請敕命事略.震川先生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96.

      [18][20]戴健.《項脊軒志》接受小議[J].名作欣賞.2016(8):8-10,10.

      [19]魯迅.題未定草.且介亭雜文二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148.

      猜你喜歡
      項脊軒志歸有光
      有一種懷念亭亭如蓋
      《項脊軒志》的人物描寫
      “知人論世”與文言文釋義案例分析
      《項脊軒志》教學(xué)設(shè)計及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xué)案例
      淺談《項脊軒志》的寫作藝術(shù)
      寒花葬志
      文苑(2016年8期)2016-11-26 13:43:36
      枇杷樹:一個不容忽視的意象
      論《項脊軒志》的情感把握方法
      《項脊軒志》探微兩題
      祁阳县| 称多县| 饶河县| 华阴市| 金山区| 黄浦区| 偏关县| 岳普湖县| 厦门市| 济源市| 神池县| 江山市| 同心县| 天峻县| 南雄市| 公安县| 庆元县| 淅川县| 景泰县| 富川| 济阳县| 合山市| 天全县| 宁津县| 井冈山市| 德江县| 冷水江市| 武宣县| 平原县| 兴山县| 宣化县| 乐东| 肇州县| 陵川县| 阜宁县| 淮北市| 伊川县| 武城县| 大渡口区| 武邑县| 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