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森
摘要:一篇經(jīng)典文章,可以教學的點很多,但教學的時間又是有限的,所以需要選點教學。而選點的依據(jù),既有教材單元教學上的要求,也有該篇作品本身的特點要求。選點教學的目的是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本文以《大衛(wèi)·科波菲爾》教學為例,從“如何發(fā)現(xiàn)選點”,到“依托選點分析文章內(nèi)容”,再到“追溯選點理解作者思想”,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闡述了具體的做法,以求形成一種常規(guī)的選點教學方法。
關(guān)鍵詞:《大衛(wèi)·科波菲爾》;教學點;學習支架;文學作品
新課標的指導下,語文教學需要作出大的改變。一篇經(jīng)典文章,可以教學的點很多,但現(xiàn)在的教學必須進行選點,而所選的點也是在課標的指導下,按照《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wù)群學習的要求:“精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藝術(shù)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盵1]同時依據(jù)教材單元教學要求而定。單元下的單篇選點,合起來就是這個單元的系統(tǒng)化學習。我們強調(diào)關(guān)鍵能力的培養(yǎng),而關(guān)鍵能力就是我們通過單元學習,讓學生形成知識系統(tǒng)化。說得直白點,就是用課文教,課文只是教學的一種工具,正如朱紹禹先生指出的:“學生可以借助于同一的語文教材獲得種種不同的內(nèi)容,相同的內(nèi)容則可以從種種不同的語文教材里學到?!盵2]所以我們單篇教學所選的點,就是借助這篇課文完成這個教學任務(wù),而不是教這篇課文。
以《大衛(wèi)·科波菲爾》為例,根據(jù)《課標》和教材的要求,我們可以將這一課的教學“點”定在敘述視角的學習。這篇課文的敘述視角很獨特,“我”既有成年時期,也有兒童時期,在小說中,既是故事的敘述者,又是故事的見證者。所節(jié)選部分又主要是以兒童時期的“我”這一敘述視角來講述故事,因此,在學習這篇文章時,將教學的“點”定為理解小說兒童視角的敘述藝術(shù)。其實,敘述視角的學習,也是小說學習中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將這篇定在這一點的學習,讓學生對敘述視角的了解更加深刻。
那么,怎樣從這個“點”進行這篇課文的學習呢?這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習支架,讓學生沿著這個支架,一步一步深入進去,從而完成這篇小說的學習。
一、發(fā)現(xiàn)選“點”,明白其獨特
一部經(jīng)典小說,可以教學的點很多,為什么這篇小說就選這個點,這一點要讓學生明白。發(fā)現(xiàn)選“點”,讓學生明白這個選“點”的特殊性。首先,是教材“學習提示”明確的:
小說通過大衛(wèi)這個孩子的眼睛來看周圍的人物和環(huán)境,既表達了對人世間善良、寬厚、仁愛等美德的贊美,同時也蘊含著對當時社會的批判。
這一學習提示明確了我們學習這一課的要求,從“孩子視角”這個點來學習,是教材的要求。
其次,文本本身的獨特性,在敘述過程中,這篇小說的獨特性就在于成年和兒童時的“我”互相交織著,視角的復雜性,讓小說的內(nèi)容與主題變得更豐富起來。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關(guān)注開頭段和結(jié)尾段:
(開頭段)如今,我對世事已有足夠了解,因而幾乎對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為怪了。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xiàn)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兒吃驚。好端端一個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沒有一個人出來為我說一句話,于是在我十歲那年,我就成了謀得斯通-格林比貨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結(jié)尾段)街上的石頭想必都讓我那雙孩子的腳給踩壞了。我不知道當年在霍普金斯船長的朗讀聲中,一個個從我面前走過的人里,有多少人已經(jīng)不在了!現(xiàn)在,每當回憶起那一點點挨過來的痛苦歲月,我也不知道,我替這些人編造出來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霧籠罩著的記得十分真切的事實!可是我毫不懷疑,當我重返故地時,我好像看到一個在我面前走著,讓我同情的天真而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他憑著那些奇特的經(jīng)歷和悲慘的事件,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從這兩段中,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小說家用了很多“我”,“我”就是小說故事的講述者,同時也是參與者與見證者。同時也發(fā)現(xiàn),這么多的“我”,有的是童年時期的,有的則為成年時期的,兩個“我”交織在一起,這是非常獨特的一種敘述方式,而且很多小說也用這種方式進行敘述。因此,我們學習這一篇課文,就可以將學習目標及內(nèi)容定位在這個“點”上。
二、依托選“點”,圈畫內(nèi)容并理解
學生明白了這一選點對本文學習的重要性后,接著依托選點,在文中圈畫相關(guān)內(nèi)容并理解??紤]到這一問題比較大,所以,我們可以給學生提供學習的支架,讓學生一步一步完成學習任務(wù)。
第一步,“我”眼中“我”的情形
學習活動:閱讀小說1-5段,找出“我”眼中的生活及工作,如何理解這種生活及工作。
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以了解該小說的文化背景。前面說到,小說以兒童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織著寫,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對社會的反思過程?!拔摇毖壑械摹拔摇钡那樾危粌H僅是寫“我”的情形,“我”也只是社會眾多人中的一個典型,通過“我”來反映當時和“我”一樣的人的處境,也反映著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
為了讓學生更細致更全面地理解,我們可以提供分析層階支架,“我”眼中的自己、“我”眼中的生存環(huán)境、“我”眼中的工作三個層次進行梳理。
(一)“我”眼中的自己
1.小童工。
2.不過像我這樣小小年紀就如此輕易地遭人遺棄,即使是現(xiàn)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點兒吃驚。
3.極有才華、觀察力強、聰明熱情、敏感機靈的孩子。
4.突然身心兩傷,可居然沒有人出來為他說一句話,我覺得這實在是咄咄怪事。
分析:這些話好像在說別人,但實際是在說自己,這么小小的年紀應該是受到父母呵護的,但自己卻被遺棄。同時,又認為自己是有才華、敏感機靈的孩子,遭受身心兩傷,沒人替自己說話,這是怪事。這語氣中既有調(diào)侃又有無奈,本質(zhì)上是對自己所處社會的一種控訴。
(二)“我”眼中的生存環(huán)境
1.狹窄的街道。
2.貨行的房子又破又舊,漲潮時是一片水,退潮時是一片泥。
3.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橫行的地方。經(jīng)過上百年的塵污煙熏,地板和樓梯都已經(jīng)腐爛,成群的灰色大老鼠東奔西竄,吱吱亂叫,這兒到處是污垢和腐臭。
4.映襯著我當年那倒霉的日子。
分析:從這些敘述當中可見,“我”的生存環(huán)境是極其惡劣的,所住街道狹窄,房子又臟又臭又潮濕,這是客觀現(xiàn)實。但“我”以前的身份是貴族家庭,而現(xiàn)在“我”的家產(chǎn)被繼父霸占,且自己也被迫出來謀生。所以,在“我”眼中,那是“我”倒霉的日子,“倒霉”二字,既是自己生存環(huán)境的概括,也是當時社會的一種概括。
(三)“我”眼中的工作
1.檢查許多空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凈,擺弄完空瓶子,裝滿酒貼標簽,塞上合適的軟木塞,封上火漆,蓋上印,把完工的瓶子裝箱。
2.我如此榮幸地開始獨自謀生。
3.我竟淪落到跟這樣一班人為伍,內(nèi)心隱藏的痛苦,真是無法用言語表達。我覺得,想成為一個有學問、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滅了。
4.當時我感到絕望極了,對自己所處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我年輕的心里痛苦地認定,我過去所學的、所想的,所喜愛的,以及激發(fā)我想象力和上進心的一切,都將一天天地漸漸離我而去,永遠不再回來了,凡此種種,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記憶之中,絕非筆墨所能訴說。
5.在我如此榮幸地開始獨自謀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紀最大的那個奉命前來教我怎樣干活。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條破圍裙,頭上戴一頂紙帽子。
6.我們的主要伙伴是另一個男孩子,在給我介紹時,我覺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
總結(jié):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眼中,自己原是一個富有才華、充滿希望的孩子,但現(xiàn)在因為遭到大人的遺棄,為生活所迫,每天要和這樣的一群人在一起,并生活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工作也很無聊單調(diào),對未來的希望漸漸破滅。同時,他也看到,當童工的不只他一人,比如米克·沃克、粉白·土豆等人,也同樣是童工,也就是說,在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童工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xiàn)實,這也是當時社會的時代背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大衛(wèi)·科波菲爾也只是他們中的一個。而在這樣的時代下能成長為一個大作家,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第二步,“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婦
在學生理解了“我”眼中的自己之后,進一步讓學生理解“我”眼中的米考伯夫婦,分析米考伯夫婦是如何影響“我”的成長的。這相比第一步來講,難度要大一點,但提供學生思考的支架,一步一步深入文本分析,就會更深入理解文本的內(nèi)涵。
為了讓學生分析理解更有效,我們可以按“我”對米考伯夫婦的第一印象、“我”眼中米考伯夫婦對待生活和自己的態(tài)度、“我”內(nèi)心的感受三個層次進行。
(一)“我”對米考伯夫婦的第一印象
1.(第6段)我進去了,發(fā)現(xiàn)那兒還有一個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馬褲、黑色皮鞋,腦袋又大又亮,沒有頭發(fā),光禿得像個雞蛋,他的大臉盤完全對著我。他的衣服破舊,但裝了一條頗為神氣的襯衣硬領(lǐng)。他手里拿著一根很有氣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對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還掛著一副有柄的單片眼鏡——我后來發(fā)現(xiàn),這只是用作裝飾的,因為他難得用來看東西,即使他用來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見的。
2.(第24段)米考伯太太是個面目清瘦、憔悴的女人,一點兒也不年輕了。她正坐在小客廳里(樓上的房間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沒有,成天拉上窗簾,擋住鄰居的耳目),懷里抱著一個嬰兒在喂奶。嬰兒是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個交往中,我從來不曾見到這對雙胞胎同時離開過米考伯太太。其中總有一個在吃奶。
分析:這兩段是“我”對米考伯夫婦的第一印象。第6段中,“我”對米考伯的第一印象,主要是從形象觀察來寫,米考伯先生,胖墩墩的中年男子,穿著非常講究,但腦袋又大又亮,光禿得像個雞蛋,很滑稽但有些可愛。作為孩子,“我”的觀察重心在于他的外貌形象,覺得非常有意思。后來“我”才明白,這些其實只是米考伯先生的外表,很多東西是裝出來的,是面子上的東西,而實際上米考伯先生并非有如此美好。
第24段是“我”對米考伯太太的第一印象,她面目清瘦憔悴,不年輕,生活很艱辛。但“我”作為孩子,觀察的點在她喂孩子的場景。生活即便這樣艱辛,但孩子依然在呵護中生活,雖然大人已經(jīng)很艱難,但并沒有讓孩子飽受艱辛。這是最感動“我”的,也是“我”生活中最缺少的東西。
(二)“我”眼中米考伯夫婦對待生活和自己的態(tài)度
1.(第8段)第一次見他,他說話,語調(diào)中帶有一種屈尊俯就的口氣,還有一種說不出的裝成文雅的氣派。
2.(第10段)他含著微笑,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
3.(第14段)他又帶著先前那種文雅的氣派,同時突然再次露出親密的樣子。
4.(第16段)說到這兒,米考伯又突然露出親密的樣子,“你也許會迷路——為此,今天晚上我將樂于前來,以便讓你知道一條最為便捷的路徑?!?/p>
分析:米考伯先生是一個很親切和藹的人,總裝出文雅的氣派。一個“裝”字,這是兒童的眼光,因為在“我”的眼中,成人都是很粗魯?shù)纳踔潦谴直┑?,所以在“我”眼中,米考伯先生這樣的,都是裝出來的,但“我”又感覺到米考伯先生的親密。這幾句中,出現(xiàn)頻率非常高的詞是“親密”,不管米考伯先生的真實心理如何,至少“我”所感覺到的是他親密的樣子。
5.(第18段)離開賬房后,他還哼起了一支曲子。
6.(第28段)當我跟爸爸媽媽一起過日子時我真的不懂,我現(xiàn)在用的“困難”這兩個字是什么意思。不過經(jīng)驗能讓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時常說的那樣。
7.(第30段)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債主們不肯給他寬限時間,那他們就得自食其果了。這件事越快了結(jié)越好。石頭是榨不出血來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還不了債,更不要說要他出訴訟費了。
8.(第32段)可憐的米考伯太太!她說她盡了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懷疑,她的確如此,想過一切辦法。我看到和聽到的上門來的人,只有債主。
米考伯先生真是又傷心,又羞愧。
可是在這過后還不到半個小時,他就特別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著一支曲子,擺出比平時更加高貴的架勢,走出門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樣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點鐘時為繳稅的事急得死去活來,可是到了4點鐘,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熱麥酒來了。有一次,她家剛被法院強制執(zhí)行,沒收了財產(chǎn),我碰巧提前在6點鐘回家,只見她躺在壁爐前,頭發(fā)散亂,可是就在這天晚上,她一面在廚房的爐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訴我她爸媽以及經(jīng)常來往的朋友們的事。
9.(第34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難更增加了我精神上的痛苦。我的處境這樣孤苦伶仃,也就對這家人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
有一次,這種星期六晚上的談話剛開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聲,可是到了快結(jié)束時,他竟唱起“杰克愛的是他可愛的南”來。
我曾見過他回家吃晚飯時,淚如泉涌,口口聲聲說,現(xiàn)在除了進監(jiān)獄,再也沒有別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覺時,他又計算起來,有朝一日,時來運轉(zhuǎn)。
10.(第36段)米考伯先生的困難已經(jīng)到了最危急的關(guān)頭了。
11.(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難終于到了危急關(guān)頭,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關(guān)進高等法院監(jiān)獄。
可是我后來聽說,就在那天上午,還有人看到他正興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戲呢!
12.(第50段)不管怎么說,這頓中飯倒也有點吉普賽人的風味,頗為有趣。
13.(第53段)米考伯先生的事,雖然渡過了最危急的關(guān)頭,但是由于過去有張“契據(jù)”什么的,所以依然還有糾葛。
米考伯太太告訴我,“她娘家的人”認定,米考伯先生可以援用破產(chǎn)債務(wù)人法,請求釋放。這么一來,她指望,再過六個星期,他就可以獲得自由。
分析:以上這些語句,都展現(xiàn)米考伯夫婦對生活的態(tài)度,雖然正在經(jīng)歷著生活上的困難,甚至已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但他們對生活仍然充滿樂觀與希望,在困難中依然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享受著生活。也因為這樣,“米考伯”在英國歷史上影響很大,英文有一個單詞:micawber。甚至后來又衍生出了一個新單詞:micawberish。形容無憂無慮老想走運又不想去實干的人生態(tài)度。這是米考伯對生活的態(tài)度。正是因為他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所以他對“我”的態(tài)度也就特別親密特別信任,并沒有把“我”當成孩子看待,我們之間建立一種獨特而平等的友誼。
第三步,“我”內(nèi)心的感受
1.(第35段)我跟這對夫婦之間就產(chǎn)生了一種奇特而平等的友誼,雖然我們之間年齡差別大得可笑。
2.(第47段)米考伯先生對我的“教育”:他鄭重地勸告我,要拿他的這種結(jié)局引以為戒。他要我千萬記住,一個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鎊,花掉十九鎊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會過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鎊一先令,那他就慘了。
3.(第51段)我為此感到很滿意,因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難與共,彼此已經(jīng)很熟,舍不得分開了。
4.(第52段)我過的同樣是苦惱自知的生活,而且也跟從前一樣,依舊孑然一身,一切都靠自己。我感到自己的變化只有兩點:第一,我的穿著變得更加襤褸了;第二,米考伯夫婦的事,現(xiàn)在已不再像以前那樣重壓在我的心頭了。
分析:米考伯夫婦把“我”當成知己,“我”感到奇特而平等。奇特在于,“我”是一個孩子,而且遭人遺棄,但他們卻對“我”這么親密。平等,這個詞幾乎存在同齡人當中,但“我”和他們雖然有年齡上的差異,心靈上卻是相通的,“我”感到這是平等的。如第36段“特波菲爾少爺,我不拿你當外人,所以不瞞你說,米考伯先生的困難已經(jīng)到了最危急的關(guān)頭了?!蹦鼙凰麄儺敵纱笕?、朋友、信任的人,這是一種心靈上的平等。
通過這樣的梳理分析,學生也很容易理解,為什么這樣的米考伯會給他的生活帶來一種力量。首先是米考伯夫婦對他的態(tài)度,讓他感受到溫馨的親情,而這種親情是他現(xiàn)在生活中所缺乏的,作為一個孩子,最盼望最需要的是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呵護,但這些他都沒有,直到遇到了米考伯夫婦,才讓他真正感受到的。其次,他感受到平等的信任,他作為一個孩子,在平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第三是米考伯夫婦對生活的態(tài)度,從米考伯夫婦的生活經(jīng)歷中,“我”獲得了一種生活的力量。這種力量足以讓“我”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逐漸走向堅強。
三、追溯選“點”,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
有了前兩個支架的學習,學生能深入文本理解具體的內(nèi)容。但學習到這一層,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從選點出發(fā),往上追溯,理解小說家創(chuàng)作小說的意圖,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的真正意義與價值何在。
在引導學生對此思考之前,可以補充有關(guān)狄更斯的具體情況。資料補充如下:
狄更斯當過鞋油廠的童工,生活環(huán)境和大衛(wèi)基本上是一樣的。而米考伯先生帶有他父親的影子。他父親是一個船員,后來也是因為家境淪落,家境淪落的原因和他父親的性格有很大關(guān)系,就和米考伯先生差不多。但是后來狄更斯通過自己的努力變成了一個作家。他讓我們看到了兒童成長的過程。一生活了58歲,寫了15部長篇小說,20部中篇小說,塑造了2000多個人物。其中有90多個都是兒童。
通過這段材料,讓學生明白,狄更斯善用兒童視角來創(chuàng)作小說。了解這一情況,然后再思考在《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部小說中,狄更斯為什么會用兒童視角來寫,其用意又是什么?
學生的思考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通過豐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張塑造鮮明的形象,反映現(xiàn)實生活補償了成年人對現(xiàn)實不滿的心理。主人公在危難之中總能適時找到愿意幫助他走上幸福之路的人。故事中,人民天生樂善好施,充滿仁愛;哪怕是受苦受難的小角色也將受到庇護,找到幸福生活;即使是邪惡的人也將改邪歸正。如大衛(wèi)經(jīng)歷磨難,最終實現(xiàn)理想,并和心愛的人比翼雙飛;米考伯是另一個例子,他有很多可惡之處,還被惡人所利用。最終他改邪歸正,把希普送進了監(jiān)獄,挽回了威克菲爾先生的財產(chǎn)和名譽。
2.天真爛漫無憂的童話敘述視角。善就是善,惡就是惡,這種簡單化的世界觀有助于加強他的樂觀主義。他主張用“愛”陶冶凈化思想和心靈,用愛緩和化解矛盾糾紛,用愛感化和教育別人。
3.孩子的心靈是純潔的,眼睛是純潔的,在孩子的世界里,善與惡是涇渭分明的。所以選擇孩子視角,也是想展示自己的理想。希望世界恢復純真色彩。
通過這樣的思考,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偉大作品的人文價值,理解偉大作家的社會良知。小說借助大衛(wèi)·科波菲爾這一人物,既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大圖景,又表現(xiàn)作者的社會理想,大衛(wèi)其實就是狄更斯的化身,他借小說飽含著想改變當時社會的一種思考,他在努力探求救贖世界的一種光明。這是閱讀該小說的人文價值,作為高中生,學習需要達到這個程度。這也是語文學科的課程要求與價值所在,培養(yǎng)一個有社會良知的人。正如倪文錦先生所指出的那樣:“學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驅(qū)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內(nèi)在的價值的獨特存在,學生即目的。因此,個性發(fā)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3]
以上是《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教學,借助這篇教學,筆者想闡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架與方法,讓學生有路徑可尋,由淺入深,一步一步走向文本及語言的深處。我們強調(diào)大單元教學設(shè)計,但并不排除單篇教學,單篇教學是在大單元教學思考下進行的。在單篇教學中,我們不需要面面俱到,根據(jù)課標及教材的教學要求,我們選擇合適的教學點,從而完成單元學習的系統(tǒng),實現(xiàn)學習任務(wù)群的教學要求。選點教學,要有路徑有臺階,讓學生一步一步達到學習目的,教學是教學材料,我們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即使是一些經(jīng)典名篇,我們也只需選“點”教學,借這個文本的特殊性,達到學習的素養(yǎng)要求。
注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7.
[2]朱紹禹.中學語文教材概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9.
[3]倪文錦,謝錫金主編.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