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彩禮”源于我國古代婚姻習俗中的“六禮”,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但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尤其是農村適齡男女結構比例變化,高額彩禮問題凸顯。2021 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三年提出治理高額彩禮、移風易俗。從司法實踐看,涉及彩禮返還的糾紛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而在制度供給層面,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均未就彩禮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法院審判面臨無法律依據(jù)的困境。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0 條第1 款規(guī)定了彩禮返還問題?!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解釋(一)》[以下簡稱《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沿襲了上述規(guī)定,未作修改。該條對彩禮返還規(guī)定的條件非常嚴格,僅在未辦理結婚登記(司法實踐還要求“且未共同生活”)、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或者彩禮給付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情況下才支持返還的請求。但是,近年來,涉彩禮返還糾紛集中凸顯在兩類案件:一是已經辦理結婚登記且已共同生活,但是共同生活時間較短;二是僅按當?shù)亓曀着e辦婚禮即共同生活但未辦理結婚登記。該兩類案件均無法適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的規(guī)定,導致實踐中法律適用不統(tǒng)一。
現(xiàn)實生活中,彩禮一般與婚約相伴相生,婚約當事人常因婚約而給付他方一定的彩禮。然而,在現(xiàn)代民法上,婚約的簽訂與彩禮的接收無法律關系,彩禮給付也并非以簽訂和履行婚約為前提。但是,考慮到目前《民事案件案由規(guī)定》中仍以婚約財產糾紛作為案由,而婚約亦不以書面形式為必要,因此,可以一般地認為,在彩禮給付的情況下,雙方是有婚約存在的。
從歷史發(fā)展看,婚約的法律效力經歷了一個從有到無的過程。古代各國基本上均以婚約作為婚姻的成立要件。例如,古巴比倫王國《漢穆拉比法典》規(guī)定:“倘自由民娶妻而未訂契約,則此婦非其妻?!备鶕?jù)羅馬法規(guī)定,無婚約的結合只屬于姘合而不能成為婚姻。我國古代也是將訂婚作為婚姻的成立要件。近代以來,隨著個體獨立人格的自覺,婚約的性質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婚約不再作為結婚的必經程序,也并非婚姻成立要件,訂立婚約的當事人雙方之間不具有身份關系,一方亦不得訴請法院強制履行。在婚約解除的責任方面,“關于婚約之解除,近代立法皆取寬大態(tài)度,良以婚姻在求其美滿,與其離婚于后,不若使其解約于前也”?!?〕史尚寬:《親屬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143 頁??梢?,婚約解除原則上不考慮過錯問題,但因婚約解除產生贈與物返還的法律后果則是一項基本原則。解除婚約時的返還贈與物,是直接基于贈與行為本身的效力,可以適用《民法典》合同編的有關規(guī)定。
對于彩禮給付的規(guī)范性質,理論上尚未形成一致認識,一般認為彩禮給付屬于附解除條件的贈與?!爱敾榧s解除時,婚姻已不可能締結,解除條件成就,此種贈與行為喪失法律效力,給付人自可請求受領人返還。”〔2〕前引〔1〕,史尚寬書,第157 頁。各國或地區(qū)的司法實踐做法亦不同。例如,在日本,理論上有目的贈與說、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說、證約定金說、證約定金兼有婚姻準備資金性質之贈與說等。原來以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說為有力說,但后來則是以成立婚姻為最終目的的贈與說為有力說。〔3〕陳棋炎等:《“民法”親屬新論》,我國臺灣地區(qū)三民書局2004 年版,第90-91 頁。轉引自余延滿:《親屬法原論》,法律出版社2007 年版,第157 頁。在我國臺灣地區(qū),多數(shù)學者主張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說。〔4〕前引〔1〕,史尚寬書,第158-159 頁。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原來一般認為其為附解除條件的贈與,或者是附有負擔的贈與。后來又認為,當事人接受聘禮,應系期待他日之履行婚約,應無先預想婚約不履行而附以解除條件,對聘禮的返還預先為意思表示的情理,則以聘禮為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與當事人的意思及實際的情形,似均有不符。將聘禮的接受解釋為附負擔的贈與,即無異于認為當事人因受領聘禮而負擔結婚的義務,與婚姻的純潔性,初已不合,更與婚約不得請求強迫履行的規(guī)定有所不符。于是,不再采上述二說?!?〕前引〔3〕,陳棋炎等書,第91 頁。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說在解釋上存在如下障礙:其一,所附條件并非當事人本意,實為法律擬制,而且,將婚姻不成立作為合同解除條件亦存在限制當事人結婚自由之嫌;其二,附條件贈與合同只能產生“全有”或者“全無”的結論,無法為實踐中酌定返還實現(xiàn)雙方利益平衡提供理論依據(jù)。其三,在附條件民事法律行為中,對于成就的條件,要予以審查。根據(jù)《民法典》第159 條的規(guī)定,如果將給付彩禮行為認定為附解除條件的贈與,則需要考察結婚不成這一條件的成就是否被不正當影響。如果當事人不正當?shù)刈柚箺l件成就的,應當視為條件已成就;如果當事人不正當?shù)卮俪蓷l件成就的,應當視為條件不成就。而在基于婚約給付彩禮的場合,一般認為,婚約的破裂沒有真正的過錯一方。如果采納附條件贈與說,與婚約解除的基本理念存在不合之處。筆者認為,將彩禮給付認定為以婚姻為最終目的的贈與較為適當。首先,該認定符合當事人的本意,比附解除條件的贈與解釋起來更為直接?!皩⒉识Y給付界定為目的性給付,即男方因期待與女方締結并維持婚姻而作出的、本無實施義務的給付;只要給付目的實現(xiàn),男方的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即被排除?!薄?〕姚明斌、劉亦婷:《彩禮返還請求權的規(guī)范構造》,載《南大法學》2023 年第4 期。其次,雖然在民事法律理論中,一般認為,單純的目的或動機沒有法律意義,但是,如果將法律行為的目的或動機作為其附款時,此目的和動機亦應當作為重要考量因素受到法律保護。在彩禮給付場合,婚姻這一彩禮給付的最終目的應當予以特別考慮。而且,通過對目的的多層次探尋,能夠給實踐中解決彩禮部分返還問題需要考量的各種因素提供理論支撐。在婚姻目的項下,可能包含多個因素需要考慮,包括辦理結婚登記、按當?shù)亓曀着e辦婚禮、共同生活、孕育子女等,因此,給付目的的實現(xiàn)程度,可能并非一個全有或全無的絕對狀態(tài)?!?〕前引〔6〕,姚明斌、劉亦婷文。如此,通過對構成給付目的各個因素的評判,能夠給酌定返還部分彩禮提供邏輯基礎。
嫁妝與彩禮同為中國傳統(tǒng)婚嫁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詩經》中“以爾車來,以我賄遷”即是有關嫁妝的記載。傳統(tǒng)上,送嫁妝的目的一方面是展現(xiàn)女方家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是為女方爭取在夫家的地位提供物質基礎。嫁妝多少依據(jù)女方家的實力地位而定。明清以前,嫁妝一般屬于女方“私有財產”,女方對嫁妝有相對獨立的處分權。如果因為各種原因女方離開夫家,一般也允許其自行帶走。如張家山出土的漢簡《二年律令·置后律》中記載:“女子為戶毋后而出嫁者,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宅。宅不比,弗得。其棄妻,及夫死,妻得復取以為戶。棄妻,畀之其財。”其中的“棄妻,畀之其財”即是允許女方保有對嫁妝的權利。當然,明清之后,女性對嫁妝的控制權逐步減弱??梢?,彩禮與嫁妝的權利歸屬并不一致,彩禮主要是歸屬女方家庭,嫁妝雖帶去男方家庭,但一般屬于女方個人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同彩禮一樣,現(xiàn)行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嫁妝問題,嫁妝歸屬仍受習俗調整。從筆者了解的情況看,作為與彩禮相伴相生的婚嫁習俗,嫁妝仍廣泛存在,但不同地區(qū)、不同家庭均可能存在較大差別。有的地方主要是女方出嫁妝,有的地方嫁妝數(shù)額甚至高于彩禮數(shù)額;有的家庭收到彩禮后不返還作為陪嫁或者僅象征性地給較少的嫁妝,而有的家庭在女方收到彩禮后將大部分甚至全部均作為嫁妝返還用于新家庭。因此,在處理彩禮返還問題時,需要考慮嫁妝情況,如果部分彩禮已通過嫁妝的形式返回到新的家庭中,并已經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則可在離婚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一并處理。如果是女方家在彩禮外額外陪送的嫁妝,則對于尚存的部分,應當返還給女方。對于已經消費的部分,可以在返還彩禮時予以扣減。針對單純基于嫁妝返還問題產生的糾紛,筆者認為,雖然從傳統(tǒng)上看,彩禮與嫁妝的歸屬并不一致,但是,基于民法典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則,考慮到彩禮與嫁妝的目的相似,均是以夫妻長久共同生活為目的,因此,對于嫁妝返還問題,可以參照彩禮返還的規(guī)則處理。
根據(jù)《民法典》第10 條的規(guī)定,在處理民事糾紛時,首先應當依照法律,在法律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下,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以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為前提。民事習慣作為現(xiàn)代民法的法律淵源及交易規(guī)則,能指導當事人行為、降低交易成本和彌補成文法律的不足。習慣具有地方性、行業(yè)性、時間性和自發(fā)性?!?〕謝哲勝、常鵬翱、吳春岐:《中國民法典立法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版,第59 頁。彩禮屬于習慣范疇,而習慣的地域性特征決定了在處理與彩禮有關的糾紛時,應當重點考察不同地域的習俗。比如,有些地方所謂的“一動不動”“萬紫千紅一片綠”,還有不同地方的“上車禮”“下車禮”“打發(fā)禮”“離娘錢”等,名目繁多,各地稱謂也不盡相同。習俗應為彩禮給付方意思表示提供實質性參考因素,這也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5 條采用“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表述的原因。
如上所述,彩禮是我國民間的一種習慣稱呼,源于我國傳統(tǒng)習俗。彩禮與戀愛期間的一般贈與相比,雖然當事人在實施行為時的目的和動機相似,但是彩禮的給付一般是基于當?shù)仫L俗習慣,直接目的是締結婚姻關系,有其相對特定的外延范圍?!?〕關于彩禮與戀愛期間一般贈與的區(qū)別,參見王丹:《彩禮糾紛現(xiàn)狀及司法應對》,載《人民司法》2023 年第6 期。彩禮只能說是婚戀期間贈與物的重要形式。婚約或者戀愛期間的贈與物有的并非“彩禮”,而僅僅是為了增進感情的一種純粹贈與。這種贈與可適用贈與合同的有關規(guī)定處理,不宜全部納入彩禮范疇,否則,將使彩禮的范圍無限擴大,不利于糾紛解決。原《婚姻法司法解釋(二)》起草過程中,曾采用“結婚前給付對方財物”的表述,主要就是因為“彩禮”并非規(guī)范的法律用語。但后來考慮到該表述容易使司法解釋的本意變得把握不準,會擴大條文的適用范圍,使一些不是基于彩禮習俗而自愿給付的財物的爭議,以此條為依據(jù)訴請返還。故而上述司法解釋以問題為導向,最終采納了“彩禮”這一帶有特定含義的用語?!?0〕《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的理解與適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年版,第95-96 頁??梢姡F(xiàn)有的司法解釋在采用彩禮表述時,是有其特定考慮的。將彩禮與戀愛期間一般贈與相區(qū)別,符合實際情況。具體而言,在認定婚戀期間某一項給付的財物是否為彩禮時,可以通過考察給付的時間是否是在雙方談婚論嫁階段、是否有雙方父母或媒人商談、財物價值大小等事實予以綜合判斷。對于一方在對方節(jié)日或者生日等有特殊紀念意義時點給付對方的價值不大的財物或者雙方婚前交往中一些日常消費性支出,不宜認定為彩禮。
當然,在處理規(guī)則上,兩者有類似之處。同彩禮一樣,戀愛期間的大額贈與亦非完全的無償性。一般來講,當事人是以將來能夠結婚并共同生活作為隱含的目的或動機,而該目的或動機是贈與行為的重要基礎。在相應的目的無法實現(xiàn)時,當事人協(xié)商不成的,應當允許司法予以適當調整,以平衡雙方當事人利益,從這個角度講,彩禮與戀愛期間一般贈與返還規(guī)則的邏輯基礎相同。
以習俗為依據(jù)確定的彩禮返還規(guī)則,應當受到公序良俗原則的檢視。公序良俗的概念起源于羅馬法。一般認為,公序良俗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方面。公共秩序是指“社會之存在及其發(fā)展所必要之一般秩序”,〔11〕史尚寬:《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334 頁。包括社會公共秩序和生活秩序?!?2〕王利明:《民法總論研究》(第2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133 頁。善良風俗是指社會一般道德觀念,即“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并為人們內心確信的一種普遍性的道德標準,屬于社會民眾的一般價值判斷范疇”?!?3〕王利民:《民法的精神構造:民法哲學的思考》,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406 頁。公序良俗原則的作用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私法自治進行必要的限制。以公序良俗限制私法自治的范圍,是羅馬法以來公認的原則?!?4〕前引〔12〕,王利明書,第136 頁?!懊袷禄顒油鲇诋斒氯说闹饔^意思,為防止當事人濫用私欲,該意思及其后果必須受到法律調控。而公序良俗代表著國家利益和社會道德,是法律自身正當性的最有力支持者,凡與其相悖者,都是對法治國家的背叛,背離公序良俗要求的民事活動當然不能發(fā)生效力?!薄?5〕前引〔8〕,謝哲勝、常鵬翱、吳春岐書,第58 頁。二是填補法律漏洞。社會生活豐富多樣,法律規(guī)定無論多么周密、完善,都不可能窮盡所有社會現(xiàn)象,在保持法律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通過公序良俗條款的引入,給法官以指引,從而妥善處理糾紛?!耙话銇碚f,法官在適用公序良俗原則時,主要從禁止的角度來處理問題,即衡量民事活動是否與公序良俗原則相違背,如有違背,則予否定?!薄?6〕前引〔8〕,謝哲勝、常鵬翱、吳春岐書,第59 頁。三是評判習慣的法律適用性?!霸诖_定民事習慣適用性時,應考察習慣是否符合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是否能得到國家公共秩序的支持,是否能納入國家統(tǒng)一的法秩序之中;同時還應考察習慣是否符合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實際需要,是否符合社會一般道德觀念?!薄?7〕前引〔8〕,謝哲勝、常鵬翱、吳春岐書,第59 頁。在依據(jù)習俗確定相關行為規(guī)則時,應引入公序良俗原則予以評判。彩禮雖歷史悠久,但在現(xiàn)代社會,其意義和功能也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彩禮以“從夫居”等社會制度為基礎,除了對新人美好祝福外,也帶有向女方家庭提供一次性經濟補償?shù)哪康摹P聲r代,隨著經濟社會變遷以及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變化等,結婚不再是男方對女方經濟補償?shù)慕K點,而是雙方共同生活的起點。但是,相互攀比之風下助推的高額彩禮,不僅成為家庭矛盾糾紛的誘因,而且導致社會秩序損害。近三年來,中央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專項治理的對象是高額彩禮,對于不屬于高額彩禮的部分,并未完全否認,也即可以為公序良俗所容納。對于高額彩禮,可以認定違反公序良俗而予以否定。當然,何謂高額彩禮,由于國家沒有明確規(guī)定上限,考慮到不同地區(qū)、同一地區(qū)不同家庭對于彩禮數(shù)額高低均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因此,只能歸于個案判斷。具體的判斷標準可以參考當?shù)鼐用袢司芍涫杖搿9P者認為,一般來講,超出當?shù)鼐用袢司芍涫杖氲娜?,可以認定為高額彩禮。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為貫徹中央治理高額彩禮的政策要求,有些市級或縣級政府規(guī)定了當?shù)氐牟识Y限額,比如,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涇源縣規(guī)定彩禮最高不得超過6 萬元。在認定是否屬于高額彩禮時,可以參考各地出臺的相關規(guī)定。當然,在確定彩禮數(shù)額是否過高時,也要考慮不同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不能簡單機械地“一刀切”。
《民法典》第1042 條規(guī)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以彩禮為名借婚姻索取財物的,可以違反公序良俗為由認定合同無效,給付方有權要求返還。但是,借婚姻索取財物更側重主觀狀態(tài)。實踐中,很難區(qū)分是主動自愿給付彩禮還是被“索取”。對于接收彩禮一方,借婚姻索取財物的情況也比較復雜。有的本身沒有結婚意愿,單純是索取財物;有的可能有結婚意愿,只是借機索取財物。因此,不宜以接收彩禮一方是否有意愿結婚作為區(qū)分標準。同時,是否有結婚意愿亦屬于主觀狀態(tài),也需要通過是否已經登記、是否共同生活等客觀事實進行判斷。就借婚姻索取財物問題,最高人民法院于1993 年11 月公布施行的《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現(xiàn)已失效)第19 條曾作如下規(guī)定:“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要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對取得財物的性質是索取還是贈與難以認定的,可按贈與處理?!痹撘庖妼⒔Y婚時間長短、給付一方的生活狀況作為考量因素,也是通過斟酌客觀事實來進行靈活處理。故筆者認為,借婚姻索取財物與一般彩禮給付無法區(qū)分時,可以統(tǒng)一納入彩禮返還規(guī)則,通過綜合考量彩禮數(shù)額、共同生活時間、雙方過錯等因素酌定返還數(shù)額,如此,能夠實現(xiàn)個案中的實質正義。當然,如果案件事實比較明顯,甚至已經涉嫌犯罪的情況,比如,收受彩禮后,攜款潛逃,或者短期內多次以締結婚姻為名,收取高額彩禮后無正當理由悔婚的,可以認定為借婚姻索取財物的行為。
按照傳統(tǒng)習俗,在婚姻不成的情況下,彩禮應當予以返還;反之,已經結婚的,彩禮一般不再予以返還。但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原有規(guī)則存在的社會基礎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法律不再承認1994 年之后的事實婚姻,根據(jù)原《婚姻法》和《民法典》規(guī)定,婚姻以登記為要件,未辦理結婚登記情況下,不具有夫妻權利義務關系。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按照當?shù)亓曀着e行婚禮后共同生活即為夫妻,仍得到人民群眾一定程度的認可。另一方面,婚姻存續(xù)期間偏短,同時交織彩禮數(shù)額過高,對彩禮給付方家庭造成重大困擾,產生嚴重利益失衡。此兩種情況下,應當探尋彩禮適當返還的正當性依據(jù),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
有學者認為,在結婚不成等情形下支持彩禮返還時,可以參照適用《民法典》第533 條的情事變更原則。根據(jù)《民法典》第533 條規(guī)定,合同成立后,如果合同的基礎條件發(fā)生了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無法預見的、不屬于商業(yè)風險的重大變化、繼續(xù)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的,受不利影響的當事人如果與對方協(xié)商不成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筆者認為,從解釋論的角度看,此種情況似無情事變更制度的參照適用余地。從《民法典》第533 條的文字表述看,該條適用的前提是,“繼續(xù)履行合同對于當事人一方明顯不公平”,可見,該條適用的場景應當是合同尚未履行或者正在履行過程中,而不包括合同已經履行完畢的情況。我國情事變更制度的確立源于2009 年5 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根據(jù)崔建遠教授的論述,情事變更原則適用的情景是合同尚未履行或者正在履行而發(fā)生了情事變更。之所以適用情事變更原則要求變更的情事發(fā)生在合同履行完畢前,是因為合同履行完畢后,債權債務已經消滅,在其后發(fā)生變更的情事已與合同無關?!?8〕崔建遠:《合同法總論》(中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 頁。而在彩禮糾紛中,彩禮實際上已經給付完畢。因此,從解釋論的角度看,適用《民法典》第533 條規(guī)定的情事變更原則證成彩禮返還的正當性,存在障礙。
有學者認為,可以借用德國的行為基礎喪失制度。該制度最初是從一種單純的學說,后來被德國判例普遍承認,在德國2002 年債法改革時被吸收納入德國民法典。這是一個法律與社會現(xiàn)實的互動過程,也是私法實質化的一個結果?!?9〕楊代雄:《法律行為基礎瑕疵制度——德國法的經驗及其對我國民法典的借鑒意義》,載《當代法學》2006 年第6 期。該制度的理論依據(jù)是誠實信用原則?!?0〕[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遲穎譯,法律出版社2013 年版,第591 頁。該制度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果合同賴以存在的特定情況發(fā)生了當事人無法預計的重大變化,當事人合同目的無法達成,繼續(xù)履行合同或者保持合同的履行完畢狀態(tài)將使其中一方當事人喪失最低限度的合同實質正義,需要法律予以調整。該制度主要針對兩種情形:一是合同基礎在合同訂立后發(fā)生了重大變更,而假如當事人能夠預見到這一變更,就不會訂立該合同或者會以與原合同不同的內容訂立合同,但應當以其不能合理期待為限;二是基于某種重要觀念訂立,該重要觀念是合同成立的基礎,事后表明該觀念是錯誤的。當然,該制度適用應當存在兩個前提:一是當事人對相關可能發(fā)生變更的情形沒有明確約定。如果當事人已經有約定或者根據(jù)合同解釋以及當事人交易習慣等,可以推斷當事人對可能存在的情形作出了約定,那么應當通過合同解釋確定雙方權利義務。二是法律對相關問題也沒有作出具體規(guī)定。如果法律已經對該種情形有所考慮,并作出相應制度安排,則應按照法律規(guī)定解決?!?1〕[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邵建東譯,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第653 頁。該制度不僅有利于在合同糾紛中實現(xiàn)實質正義,而且相較于其他制度,它“可以為當事人提供一個柔性并且靈活的解決方案”。〔22〕杜景林:《德國新債法法律行為基礎障礙制度的法典化及其借鑒》,載《比較法研究》2005 年第3 期。該制度在德國家庭法中也有應用。德國在相關家庭糾紛的判例中通過運用此規(guī)則明確,以婚姻為條件的給予也是基于合同發(fā)生,該合同因發(fā)生在家庭領域,可能是基于某種默示的推定成立。在這些合同中,婚姻存續(xù)是交易基礎。也就是說,夫妻一方給予另一方財物是基于合同的支配,該合同并不是無償?shù)?,而是配偶雙方共同生活的結果。如果婚姻破裂,則意味著該合同的交易基礎喪失。〔23〕[德]迪特爾·斯瓦爾:《德國家庭法》,王葆蒔譯,法律出版社2010 年版,第71-75 頁、第110-111 頁。行為基礎喪失規(guī)則除了適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未履行完畢的場合外,還可適用于合同已經履行完畢的場合。行為基礎喪失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比情事變更原則廣,適用的條件也比情事變更原則更為靈活,這更適合于婚姻家庭問題的解決場合?!?4〕楊晉玲:《親屬法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7 年版,第338 頁。筆者認為,由于《民法典》沒有明確規(guī)定該制度,從解釋論的角度,不宜直接據(jù)此進行解釋,但鑒于該制度源于誠實信用原則,而《民法典》總則編將誠信原則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基本原則予以規(guī)定,該原則完全可以統(tǒng)攝婚姻家庭領域的法律適用,以填補相應的法律漏洞。因此,行為基礎喪失規(guī)則的基本理念可以參考。也即,通過解釋誠實信用原則填補法律漏洞的方式將該理念運用于彩禮返還情形。彩禮是以婚姻為目的的贈與,當雙方結婚不成或者“閃離”時,如果讓接收一方繼續(xù)保有彩禮不符合誠實信用原則,亦不能苛求給付彩禮一方在未辦理結婚登記或婚齡較短的情況下即喪失高額彩禮。在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借用德國行為基礎喪失理念,通過解釋《民法典》的誠信原則,在雙方協(xié)商不成時,允許當事人變更或解除合同,并綜合考慮各種情況酌定返還部分彩禮。
關于彩禮給付方的請求權基礎,有學者認為,此時贈與人享有的是不當?shù)美颠€請求權?!?5〕王洪:《婚姻家庭法》,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73 頁;楊遂全等:《婚姻家庭法新論》,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第85 頁;楊立新:《親屬法專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91 頁。對此,筆者認為,應根據(jù)贈與物不同,對贈與人的請求權基礎進行具體分析。由于通說認為我國民法未采物權行為理論,不能簡單按照德國或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解釋思路,在物權行為無因性的前提下,通過不當?shù)美贫冉忉尯贤獬蟮姆颠€問題。參考未真正采物權行為理論的瑞士民法典規(guī)定〔26〕《瑞士民法典》第94 條規(guī)定:婚約雙方的贈與物,在解除婚約時可請求返還;如贈與物已不存在,可依照返還不當?shù)美囊?guī)定處理。,如果給付的彩禮是實物且存在時,基于合同已經被解除,該實物的物權應當認定為未發(fā)生變動,贈與人仍可基于其享有的物權請求權請求受贈人返還原物;如果作為彩禮給付的原物已轉讓他人且他人系善意取得的,贈與人可基于不當?shù)美埱髾嗷蛘咔謾鄵p害賠償請求權,要求受贈人返還相應的款項或者賠償相應的損失;如果原物已經毀損或者滅失的,贈與人可基于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請求受贈人賠償損失。當彩禮是金錢時,由于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遵循“占有即所有”的規(guī)則,贈與人可基于不當?shù)美埱髾?,要求受贈人返還所得利益。同時,在將彩禮返還納入不當?shù)美w系后,根據(jù)《民法典》第986 條的規(guī)定,在彩禮接收方善意的情況下,如果彩禮已經因舉辦婚禮、置辦酒席、購置雙方共同生活的物品或者已在雙方共同生活中消費的,接收方不承擔返還的義務。
近年來,彩禮數(shù)額持續(xù)攀升,不僅異化了婚姻關系,也給社會治理帶來隱患。中央連續(xù)三年提出治理高額彩禮,移風易俗?!叭绻F(xiàn)實生活存在不利家庭穩(wěn)定的因素,那么家庭法律應當是抑制而不是助長這些消極因素的發(fā)生。”〔27〕林輝煌:《家產制與中國家庭法律的社會適應——一種“實踐的法律社會學”分析》,載《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12年第4 期。法律在設計彩禮返還規(guī)則時,應當既要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進移風易俗,又要保持司法的謙抑立場,僅在利益嚴重失衡時才予以介入調整,并抑制不當行為的發(fā)生。如前所述,現(xiàn)有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5 條僅規(guī)定了三種彩禮返還情形,除了導致給付人生活困難外,主要是未辦理結婚登記(且未共同生活)和已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兩種情況,對于已經共同生活的情況(包括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和已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現(xiàn)有司法解釋未作規(guī)定,對此筆者結合以上分析認為,應在體系上完善相關規(guī)則,確定上述兩種情況下彩禮返還規(guī)則。具體需要考察以下因素:
1.共同生活情況。一般情況下,雙方已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并共同生活的,彩禮給付的目的已經實現(xiàn),在雙方離婚的情況下,給付彩禮一方無權再要求返還。這符合彩禮的習俗性特征。但是,不可否認,婚姻不是“一錘子買賣”,長期共同生活是其本質特征。因此,應當將共同生活時間長短作為確定彩禮是否返還以及返還比例的重要考量因素。目前面臨的社會問題是,婚齡較短與高額彩禮交織導致的利益失衡。對此,司法需要給予回應。筆者認為,當雙方已經結婚并共同生活時,處理思路上應當有所區(qū)分:在不屬于高額彩禮的情況下,即使共同生活時間較短,離婚時原則上亦不予返還;在高額彩禮的情況下,法律有予以調整的必要。當然,在具體案件審理中,需要綜合全案情況酌情認定。比如,2023 年12 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涉彩禮典型案例一,雙方共同生活較短,給付彩禮一方在當?shù)貙儆诘褪杖爰彝?,相對于其家庭收入來講,彩禮數(shù)額過高,在給付方不存在明顯過錯的情況下,判決返還部分彩禮對彩禮給付方是公平的。當然,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差異較大,即使在同一地區(qū),不同家庭的貧富差距也可能較大。因此,對高額確定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是不現(xiàn)實的,反而可能因機械司法損害當事人權益。對此,應給予法官適當?shù)淖杂刹昧繖?,根?jù)當?shù)鼐用袢司芍涫杖?、給付方家庭收入等事實,由其在個案中對是否屬于高額彩禮作具體認定。
結婚登記在彩禮返還中也是重要考量因素。針對未辦理結婚登記與已經辦理結婚登記兩種情況,彩禮返還的解釋路徑應當是不同的。已經辦理結婚登記的,如果已經共同生活,原則上彩禮不應予以返還;當然,考慮到高額彩禮對雙方當事人利益失衡的情況,可以酌情返還。但是,在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情況下,原則上彩禮應當予以返還;同時,也不能忽略共同生活的“夫妻之實”。該共同生活的事實一方面是彩禮給付方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也會對女性身心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如果只是因為未辦理結婚登記而要求彩禮接收方全部返還,不僅違反了公平原則,也不利于對婦女合法權益的保護。比如,2023 年12 月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涉彩禮典型案例二,雙方當事人雖然沒有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按照當?shù)亓曀着e辦婚禮后共同生活三年多時間,且已生育一子,該案判決女方不需要返還彩禮。這一判決符合當?shù)亓曀祝搀w現(xiàn)了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司法理念。
2.孕育情況。不可否認,我國長期以來有“多子多?!钡膫鹘y(tǒng),生育目前仍然是婚姻的重要內容。生育子女,對男方及其家庭來說,可能成為婚姻的重要目的;對女方來說,因妊娠、分娩,女性必然承擔更多的生理風險及心理壓力,也需要予以重點考慮。有觀點認為,如果將是否孕育作為彩禮返還的考量因素,有使女性成為生育機器之嫌。對此,筆者認為,是否妊娠、生育,是雙方當事人自行對生活選擇的結果,法律僅是在雙方對彩禮返還產生爭議時,將此作為是否返還以及返還比例的考量因素。正是考慮到了女性在妊娠、分娩、撫育子女等方面的付出,才應當酌情減少彩禮返還甚至不予返還;如果不將其作為考量因素,更是對女性付出的漠視,不利于保護婦女合法權益。一般來說,已經共同生活并生育子女的,原則上彩禮不應當予以返還。
3.雙方過錯情況?;诨榧s的贈與物返還是否須解約人就解約的原因無過失,法國、瑞士民法采否定說;美國各州法院對此做法不一。有些法院依據(jù)傳統(tǒng)理論認為,只有在雙方同意解除婚約關系或者受贈人不正當解除婚約關系時,贈與人才有權要求返還贈與物。史尚寬先生認為,如因婚約人一方以違反誠實信用原則之行為而導致婚約解除的(須有因果關系),例如另行與他人訂婚或結婚,則應當認為其喪失返還請求權?!?8〕前引〔1〕,史尚寬書,第162 頁。有些法院則依據(jù)現(xiàn)代理論認為,以結婚為條件的贈與物在解除婚約時都應當返還,而不考慮是否有過錯?!?9〕前引〔3〕,余延滿書,第158 頁。其理由主要是:婚約的破裂沒有真正的過錯一方,在婚約期間,任何一方都有權利改變主意不與對方結婚。這實際上也是為了防止不幸福的婚姻發(fā)生,締結婚約的目的之一就是給當事人以時間考驗對方感情。更何況現(xiàn)代離婚都不考慮雙方是否有過錯,解除婚約更無須考慮過錯問題。〔30〕夏吟蘭:《美國現(xiàn)代婚姻家庭制度》,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53 頁。對此,筆者認為,這里需要考察兩個層次的問題。第一個層次的問題是婚約解除是否需要考慮過錯。正如有些學者所論述的,在離婚情形下,也不能因當事人一方有過錯而限制其離婚自由。解除婚約亦然,不能因為一方有過錯而限制其解除婚約的權利。更何況,婚約對當事人而言并無法律上的約束力,這是現(xiàn)代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第二個層次的問題是如果有過錯一方解除婚約的,是否有權要求返還贈與物。對此,筆者認為,如果基于婚約的贈與物返還需要解約人就解約的原因無過失,可能會不當限制當事人的解約自由,實際上對后續(xù)的婚姻并無實益。因此,原則上不應因一方過錯而喪失返還請求權。但是,亦不能完全無視各方過錯情況,這也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應有之義。如果給付彩禮一方存在家庭暴力、與他人另行訂立婚約或結婚等嚴重過錯的,另一方可以酌情減少返還比例;如果接收彩禮一方存在嚴重過錯的,應當加大返還比例。
綜上,筆者認為,在綜合《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釋(一)》第5 條規(guī)則的基礎上,應當明確以下彩禮返還規(guī)則,具體為:(1)未辦理結婚登記且未共同生活的或已經辦理結婚登記但確未共同生活的,原則上應當全部返還。但是,應當扣減已經使用的部分。(2)已辦理結婚登記且共同生活的,在雙方離婚時,按照習俗給付的彩禮,一般不應予以返還。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時間較短且彩禮數(shù)額過高的,應當在扣減已經使用部分和無法返還的嫁妝部分基礎上,綜合考慮彩禮數(shù)額、共同生活及孕育情況、雙方過錯等事實,結合當?shù)亓曀祝_定是否返還以及返還的具體比例。(3)未辦理結婚登記但雙方已共同生活的,應當在扣減已經使用部分和無法返還的嫁妝部分基礎上,綜合考慮共同生活及孕育情況、雙方過錯等事實,結合當?shù)亓曀?,確定是否返還以及返還的具體比例。
彩禮返還糾紛中,程序上存在的主要爭議問題是婚約當事人父母能否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如上所述,習俗是確定彩禮規(guī)則的重要法源,而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婚嫁習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重要內容,父母一般會參與給付和接收彩禮環(huán)節(jié)。因此,在確定彩禮返還主體時需要考慮習慣做法。實踐中,涉及彩禮返還的,大體分為以下兩種情況:(1)離婚糾紛中,原告提起離婚訴訟同時要求返還彩禮,或者被告同意離婚但同時提起訴請要求返還彩禮。此時,雖彩禮返還與離婚糾紛審理范圍不同,但為便利當事人和訴訟經濟考慮,可以在離婚糾紛中一并審理。需要說明的是,雖然離婚訴訟為復合訴訟,但該訴訟主要是以解除婚姻關系為基礎,財產分割和子女撫養(yǎng)是基于夫妻身份關系解除的附隨內容。因此,當事人主體仍為夫妻雙方,不宜將夫妻以外的第三人作為訴訟主體,否則,將會使離婚訴訟當事人范圍擴大,不利于離婚糾紛審理。如果當事人將婚約另一方父母作為被告請求共同返還彩禮的,可以另行提起婚約財產糾紛。(2)婚約財產糾紛訴訟。此類案件,原則上以婚約雙方當事人作為訴訟主體。但如前所述,實踐中,彩禮的給付方和接收方并非限于婚約當事人,雙方父母也可能參與其中,這也符合習慣做法。因此,若給付彩禮的婚約當事人與父母以家庭財產給付彩禮的,當事人與父母可作為共同原告。同樣,彩禮直接交付給當事人父母并由接收人或者其家庭實際使用的,接收彩禮的婚約當事人及其父母也可作為共同被告。除父母之外,原則上,不宜再擴大至其他主體。當然,在個別情況下,接收彩禮一方可能因父母不在世、喪失民事行為能力等特殊情況,而由其兄、姐或者其他近親屬在接收彩禮過程中代行家長職責。因此,應當允許“代行父母職責的其他實際給付人”“代行父母職責的其他實際收受人”在特定情況下作為共同原告或共同被告。但是,如果僅是因為親屬往來原因,在訂婚或婚禮前后接收或給付禮錢的,不宜將相關當事人均作為訴訟主體。此外,由于即將進入婚姻的男女雙方才是婚約主體,因此,即使一方父母全部給予或接收彩禮,在婚約財產糾紛中,也不宜完全拋開婚約主體或僅以其作為第三人而單獨以雙方父母作為原告或被告。